..续本文上一页受用,归依是起码的修行。归是回头义,未归依前心向外面,六根趣向于六尘,六尘属邪外,要反邪归正。依是依靠,一切法中佛法是正,归正之后身口意一切造作念头都要依靠佛的教训。今日作一件事想想佛会许可否?此系修行的起点,是永离生死超凡入圣的菩提大道。
△六道中以地狱众生最苦,地藏菩萨尚在地狱中度脱众生,何况其余道,欲想成佛必先度众生,要了解众生的心理与行为,同时亦应先修自己的心与行,如舍弃自己的心行不修而专在经教研究,无有是处。
△经云:“宁受地狱苦,得闻诸佛名,不受无量乐,而不闻佛名。”读此文后即知闻佛名号甚为希有难得,地狱是最苦的,情愿在地狱受苦,为了闻佛名号,如不闻佛名,即受无量乐也不接受,可见佛的名号比无量乐还要宝贵,因为闻佛名号可以了生死出轮回。
△经中常有受持二字,受是领纳,是能领会经义而得受用者,比解更进一层,持是拳拳服膺一刻不放松之意,比受字又进一层。
△度众生只要使其闻一声佛号即已令其种下一个种子,将来因缘成熟会进入佛门。
△一合相是一个假相,身体为四大五蕴集合而成的一个一合相,不是真相,众缘和合而无自性,离诸和合相是名无上觉。
△圆者、圆满周备,无欠无余。觉者、虚明灵照,绝思绝虑,无有分别。圆觉著、即吾人现前一念之心性,此心为众生所本具,但以妄想烦恼盖覆,迷而不觉,故曰众生,众生若能一心清净,一尘不染,觉照本性,则与佛无异,盖佛者觉也,一念觉一念是佛,念念觉念念是佛。
△念就是妄想,时刻不停,众生从无始以来就是如此,只能将他转换过来归到净念上,久久自然归于无念,用功必须修至无念才能证性,方为究竟。
△止是禅定,观是般若,修止必须同时修观。若是一心专修禅定,修久了,不会马上得到智慧,行者心理渐渐的消沉下去,容易打瞌睡,起了懈怠心,什么都不肯作,消极而不行善法,如此则失自利。其次修止修得好亦限于独善其身的地步,因而远离大悲,不度众生,亦失利他。故马鸣菩萨说:“若人唯修于止,则心沉没,或起懈怠,不乐众善,远离大悲,是故修观。”
△佛的心不动,佛在九法界中随类化身,变化一切众生而心得自在。以世间法说,作大事的人肚量大、有涵养,若是性情暴燥,遇到一点小的不如意事即发脾气,是福薄之相,亦是短命之相,遇到这种人应当原谅他。
△佛所说各种法门均为成佛之道,法法平等无有高下,看那一种对我们的根机,合乎根性者良,同时参学几种法门是可以的,但修行必须一门深入,不能改变,不能动摇。如同时修两个法门,等于脚踏两只船,危险殊甚,无法到达彼岸。
△念根者念玆在玆,念念现前之谓。修净土人对净土三经所述境界念念不忘,心对于净土非常熟悉,放下万缘,六字洪名念玆在玆,才能得到一心不乱。
△佛法的纲领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前两句是世间法,后两句是出世间法,心里没有坏的念既只能说是善,心中没有念头,意才净。净是一切无著,心中不动念头就生智慧。佛开示我们不要著言语文字相,听而无听,无听而听,说而无说,无说而说,佛说法四十九年,佛经传入中国的尚不及梵, 文佛典之一半,卷帙浩繁,佛自己说没有说了一个字,经云:“意净光明者,所行无染著。”即此意也。
△要想度一切众生,还会对众生生嗔恚心吗?学佛不是仅仅在讲堂上听讲经说法,在佛堂里念佛礼拜而已,学佛是入世的,要在三界六道度众生,在五欲六尘之中,随缘不变,一尘不染,这种地方才是我们修学的道场。
△经云:“不动离二边”。不动是正念,正念即无念,是大菩萨的境界,凡夫应当把标准降低。把念头安住在佛法上总比安住在世法上强的多。空有二边均非中道,凡夫著有,出不了三界六道,小乘著涅槃偏于空,过犹不及,念一声阿弥陀佛,既不著三界六道,亦不著涅槃,是大乘的境界。
△九法界众生谓之众生,世间或称有情世间,世间有为之法其含义有四:
(1)生——无而忽有。—如父母之生育子女,本来无有,忽而生育。
(2)住——有而暂住。—人生下来活在世上数十年,是暂时的住在世间。
(3)异——前后变易。—由初生到衰老,历数十年,随时变易,无有停顿。
(4)灭——有后归无。—最后归于死亡消灭。
所以起信论上说:“当观一切世间有为之法,无得久停,须臾变坏。”
△每人都有一个过去,东奔西走,过了数十年,回想一下,恍然如梦,现在的事事物物似乎是真有的,但这些事事物物终久会变坏也是无常的,而且刹那发生变化,迅如电光,一闪即灭,未来的境界,想象是锦绣前程,似乎能得到实际的东西,然而犹如烟云,捉摸不定,所以起信论上说:“应观过去所念诸法,恍惚如梦,应观现在所念诸法,犹如电始,应观未来所念诸法,犹如浮云,忽尔而起。”
△凡是血肉之身均不干净,小乘佛教有九不净观之说,即以选世界小姐而言,各国佳丽均系代表人物,真有沉鱼落雁之容,然而除去一张表皮外,身内只有血肉筋骨,污秽充满,死后不到三天即恶臭充鼻,所以起信论说:“应观世间一切有身,悉皆不净,种种秽污,无一可乐。”
△正念是无念,有念就不正,念佛念到无念而念是实相念佛,楞严经上大势至菩萨之“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此净念即正念,才是入于如来的大涅槃道。
△经云:“一切众生有生灭”,生灭有二义:(1)刹那生灭:随时都在变化,现在讲经一小时半,听经前的我与听经后的我就不一样。(2)一期生灭:如人之一生,由生出经少年青年中年老年,至衰老而死。
△佛在经中常常说,贪爱是根本烦恼,形容爱欲如人落海,不易逃出,有五种障碍:(1)水深:形容贪爱无厌,没有止境。(2)波浪大:形容流转生死,六道轮回。(3)一片漆黑:形容无明烦恼。遮障光明。(4)有大鱼吃人:形容陷入网罟,无法挣脱。(5)心中著急:形容患得患失,忧悲苦恼。
△五欲是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为什么要贪著五欲?就是放逸,放逸是随便、马虎、无所谓、不认真、不在乎。不放逸必然精进,守身如执玉,全部精神贯注。不明五欲之真相而贪著,将受无穷的痛苦。故必须奉行佛教常常摄心,即能自净其意。故经云:“世间放逸著五欲,不实分别受众苦,奉行佛教常摄心,誓度于斯是其行。”
△佛对凡夫宣扬佛法,便能尝到一点法味而已,因凡夫烦恼太重,业障太深,尤其一生的寿命太短,纵然能活到一百岁,也断不了多生习气,何况尘沙惑。佛到娑婆世界不过是来招生的,极乐世界才是正式的学校。华严经到最后普贤十大愿王还是导归极乐,所以学佛不能不重视修净土法门。
△把布施放在六度的第一位颇有深义,想入佛的境界、想了生死、必须行布施。六度圆满就成佛,没有一点贪心、布施度就圆满了。经云:“歇即菩提。”难在歇字,内心里没有一点妄念,于世无求,与人无争,人家要占便宜,我们就认吃亏,只要有人同我争,我就赶快让,在世界上无所求,活一天就为佛作一天工作,对外不攀缘,对于生死都没有留恋,能作到这样,身心就得到大自在。
△信根发生力量,深信谛理,转更增长。(1)疑惑不能动摇,例如现在禅与密都很流行,我们可以不要三心二意,还是老实念佛。(2)信心坚固,一切邪魔外道不能扰乱,一切障碍病苦均能远离,换言之,如受魔外之侵害,还是信心不够坚强。(3)信心能破烦恼,一切见思无明尘沙均能破之,内不为烦恼所动,外不为魔外所侵,以这种精神修净土法门必能往生。
△言信根者,五根中以信为主,佛所说世出世法、一真法界、西方极乐世界、因果报应、六道轮回、种种法门,我们要深信不疑。例如因果报应一项,如不相信,不但往生无望,且将堕于三恶道。
△禅定不是很容易修的,必须要有很高的智慧,有人在初学佛时对禅宗很有兴趣,老修行人开示说,你若有惠能的智慧才可以学禅,必须一闻千悟才有资格。世间禅可以修到非想非非想天,八万大劫之后还要堕落下来,爬的高,摔的重,一下子到了阿鼻地狱,何以故,他自己以为证入涅槃入佛境界,未得谓得,未证谓证,犯大妄语,其罪还小,而以他的错误知见教化众生,误人子弟引人入于不究竟的地位,出不了三界,其罪甚大。
△修净土法门欲求一心不乱必须修定,行住坐卧均在定中是楞严大定,没有出定入定,比一般禅定又高一层。
△精进与苦行不同,世间外道重视修苦行者甚多,佛弟子见了也很羡慕,出家人日中一食,树下一宿,外道比此更苦,仅修苦行并非究竟之道,成不了正果,用第六意识修,顶多修到罗汉也很不容易,大多数都修到魔王外道,故必须要正精进,不修无益的苦行。
△邪命有五种:(1)无道作有道,(2)夸耀自己的功德,贪求名闻利养,(3)迎合信徒心理,违背经教,占卜吉凶,(4)高声显威,希求人之恭敬,(5)述说某某供养若干,希求他人仿效。此五种均谓之邪命,果能断尽希求名闻利养之心,则此五种均不存在。莲池大师与同修拜山,参访某一大德,叩请开示。大德曰:你弘法利生不要为了名闻利养,大众听了下山回去之后,都在暗笑说这一两句普通开示谁不会讲,何劳我们千里拜山,咸表失望,而莲池闻后,至诚接受,终身信守不渝,后来成为一代祖师。
△我们为什么要生到这个世界来,佛说我们来是受果报的,因为多生来所造的业必须要受果报,因业而来,不得不来。还有一种人到这个世界中是为了教化众生而来,所以这个世界如同一个大监狱,里面只有两种人,一种是犯人,一种是管狱的教导师。
△因缘所生法是因缘和合而成,如房子是钢筋、水泥、砖头、瓦块堆砌而成,除去这些材科那有一所房子,一切法均如此,我们身体…
《听经札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