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受用,歸依是起碼的修行。歸是回頭義,未歸依前心向外面,六根趣向于六塵,六塵屬邪外,要反邪歸正。依是依靠,一切法中佛法是正,歸正之後身口意一切造作念頭都要依靠佛的教訓。今日作一件事想想佛會許可否?此系修行的起點,是永離生死超凡入聖的菩提大道。
△六道中以地獄衆生最苦,地藏菩薩尚在地獄中度脫衆生,何況其余道,欲想成佛必先度衆生,要了解衆生的心理與行爲,同時亦應先修自己的心與行,如舍棄自己的心行不修而專在經教研究,無有是處。
△經雲:“甯受地獄苦,得聞諸佛名,不受無量樂,而不聞佛名。”讀此文後即知聞佛名號甚爲希有難得,地獄是最苦的,情願在地獄受苦,爲了聞佛名號,如不聞佛名,即受無量樂也不接受,可見佛的名號比無量樂還要寶貴,因爲聞佛名號可以了生死出輪回。
△經中常有受持二字,受是領納,是能領會經義而得受用者,比解更進一層,持是拳拳服膺一刻不放松之意,比受字又進一層。
△度衆生只要使其聞一聲佛號即已令其種下一個種子,將來因緣成熟會進入佛門。
△一合相是一個假相,身體爲四大五蘊集合而成的一個一合相,不是真相,衆緣和合而無自性,離諸和合相是名無上覺。
△圓者、圓滿周備,無欠無余。覺者、虛明靈照,絕思絕慮,無有分別。圓覺著、即吾人現前一念之心性,此心爲衆生所本具,但以妄想煩惱蓋覆,迷而不覺,故曰衆生,衆生若能一心清淨,一塵不染,覺照本性,則與佛無異,蓋佛者覺也,一念覺一念是佛,念念覺念念是佛。
△念就是妄想,時刻不停,衆生從無始以來就是如此,只能將他轉換過來歸到淨念上,久久自然歸于無念,用功必須修至無念才能證性,方爲究竟。
△止是禅定,觀是般若,修止必須同時修觀。若是一心專修禅定,修久了,不會馬上得到智慧,行者心理漸漸的消沈下去,容易打瞌睡,起了懈怠心,什麼都不肯作,消極而不行善法,如此則失自利。其次修止修得好亦限于獨善其身的地步,因而遠離大悲,不度衆生,亦失利他。故馬鳴菩薩說:“若人唯修于止,則心沈沒,或起懈怠,不樂衆善,遠離大悲,是故修觀。”
△佛的心不動,佛在九法界中隨類化身,變化一切衆生而心得自在。以世間法說,作大事的人肚量大、有涵養,若是性情暴燥,遇到一點小的不如意事即發脾氣,是福薄之相,亦是短命之相,遇到這種人應當原諒他。
△佛所說各種法門均爲成佛之道,法法平等無有高下,看那一種對我們的根機,合乎根性者良,同時參學幾種法門是可以的,但修行必須一門深入,不能改變,不能動搖。如同時修兩個法門,等于腳踏兩只船,危險殊甚,無法到達彼岸。
△念根者念玆在玆,念念現前之謂。修淨土人對淨土叁經所述境界念念不忘,心對于淨土非常熟悉,放下萬緣,六字洪名念玆在玆,才能得到一心不亂。
△佛法的綱領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前兩句是世間法,後兩句是出世間法,心裏沒有壞的念既只能說是善,心中沒有念頭,意才淨。淨是一切無著,心中不動念頭就生智慧。佛開示我們不要著言語文字相,聽而無聽,無聽而聽,說而無說,無說而說,佛說法四十九年,佛經傳入中國的尚不及梵, 文佛典之一半,卷帙浩繁,佛自己說沒有說了一個字,經雲:“意淨光明者,所行無染著。”即此意也。
△要想度一切衆生,還會對衆生生嗔恚心嗎?學佛不是僅僅在講堂上聽講經說法,在佛堂裏念佛禮拜而已,學佛是入世的,要在叁界六道度衆生,在五欲六塵之中,隨緣不變,一塵不染,這種地方才是我們修學的道場。
△經雲:“不動離二邊”。不動是正念,正念即無念,是大菩薩的境界,凡夫應當把標准降低。把念頭安住在佛法上總比安住在世法上強的多。空有二邊均非中道,凡夫著有,出不了叁界六道,小乘著涅槃偏于空,過猶不及,念一聲阿彌陀佛,既不著叁界六道,亦不著涅槃,是大乘的境界。
△九法界衆生謂之衆生,世間或稱有情世間,世間有爲之法其含義有四:
(1)生——無而忽有。—如父母之生育子女,本來無有,忽而生育。
(2)住——有而暫住。—人生下來活在世上數十年,是暫時的住在世間。
(3)異——前後變易。—由初生到衰老,曆數十年,隨時變易,無有停頓。
(4)滅——有後歸無。—最後歸于死亡消滅。
所以起信論上說:“當觀一切世間有爲之法,無得久停,須臾變壞。”
△每人都有一個過去,東奔西走,過了數十年,回想一下,恍然如夢,現在的事事物物似乎是真有的,但這些事事物物終久會變壞也是無常的,而且刹那發生變化,迅如電光,一閃即滅,未來的境界,想象是錦繡前程,似乎能得到實際的東西,然而猶如煙雲,捉摸不定,所以起信論上說:“應觀過去所念諸法,恍惚如夢,應觀現在所念諸法,猶如電始,應觀未來所念諸法,猶如浮雲,忽爾而起。”
△凡是血肉之身均不幹淨,小乘佛教有九不淨觀之說,即以選世界小姐而言,各國佳麗均系代表人物,真有沈魚落雁之容,然而除去一張表皮外,身內只有血肉筋骨,汙穢充滿,死後不到叁天即惡臭充鼻,所以起信論說:“應觀世間一切有身,悉皆不淨,種種穢汙,無一可樂。”
△正念是無念,有念就不正,念佛念到無念而念是實相念佛,楞嚴經上大勢至菩薩之“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此淨念即正念,才是入于如來的大涅槃道。
△經雲:“一切衆生有生滅”,生滅有二義:(1)刹那生滅:隨時都在變化,現在講經一小時半,聽經前的我與聽經後的我就不一樣。(2)一期生滅:如人之一生,由生出經少年青年中年老年,至衰老而死。
△佛在經中常常說,貪愛是根本煩惱,形容愛欲如人落海,不易逃出,有五種障礙:(1)水深:形容貪愛無厭,沒有止境。(2)波浪大:形容流轉生死,六道輪回。(3)一片漆黑:形容無明煩惱。遮障光明。(4)有大魚吃人:形容陷入網罟,無法掙脫。(5)心中著急:形容患得患失,憂悲苦惱。
△五欲是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爲什麼要貪著五欲?就是放逸,放逸是隨便、馬虎、無所謂、不認真、不在乎。不放逸必然精進,守身如執玉,全部精神貫注。不明五欲之真相而貪著,將受無窮的痛苦。故必須奉行佛教常常攝心,即能自淨其意。故經雲:“世間放逸著五欲,不實分別受衆苦,奉行佛教常攝心,誓度于斯是其行。”
△佛對凡夫宣揚佛法,便能嘗到一點法味而已,因凡夫煩惱太重,業障太深,尤其一生的壽命太短,縱然能活到一百歲,也斷不了多生習氣,何況塵沙惑。佛到娑婆世界不過是來招生的,極樂世界才是正式的學校。華嚴經到最後普賢十大願王還是導歸極樂,所以學佛不能不重視修淨土法門。
△把布施放在六度的第一位頗有深義,想入佛的境界、想了生死、必須行布施。六度圓滿就成佛,沒有一點貪心、布施度就圓滿了。經雲:“歇即菩提。”難在歇字,內心裏沒有一點妄念,于世無求,與人無爭,人家要占便宜,我們就認吃虧,只要有人同我爭,我就趕快讓,在世界上無所求,活一天就爲佛作一天工作,對外不攀緣,對于生死都沒有留戀,能作到這樣,身心就得到大自在。
△信根發生力量,深信谛理,轉更增長。(1)疑惑不能動搖,例如現在禅與密都很流行,我們可以不要叁心二意,還是老實念佛。(2)信心堅固,一切邪魔外道不能擾亂,一切障礙病苦均能遠離,換言之,如受魔外之侵害,還是信心不夠堅強。(3)信心能破煩惱,一切見思無明塵沙均能破之,內不爲煩惱所動,外不爲魔外所侵,以這種精神修淨土法門必能往生。
△言信根者,五根中以信爲主,佛所說世出世法、一真法界、西方極樂世界、因果報應、六道輪回、種種法門,我們要深信不疑。例如因果報應一項,如不相信,不但往生無望,且將墮于叁惡道。
△禅定不是很容易修的,必須要有很高的智慧,有人在初學佛時對禅宗很有興趣,老修行人開示說,你若有惠能的智慧才可以學禅,必須一聞千悟才有資格。世間禅可以修到非想非非想天,八萬大劫之後還要墮落下來,爬的高,摔的重,一下子到了阿鼻地獄,何以故,他自己以爲證入涅槃入佛境界,未得謂得,未證謂證,犯大妄語,其罪還小,而以他的錯誤知見教化衆生,誤人子弟引人入于不究竟的地位,出不了叁界,其罪甚大。
△修淨土法門欲求一心不亂必須修定,行住坐臥均在定中是楞嚴大定,沒有出定入定,比一般禅定又高一層。
△精進與苦行不同,世間外道重視修苦行者甚多,佛弟子見了也很羨慕,出家人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外道比此更苦,僅修苦行並非究竟之道,成不了正果,用第六意識修,頂多修到羅漢也很不容易,大多數都修到魔王外道,故必須要正精進,不修無益的苦行。
△邪命有五種:(1)無道作有道,(2)誇耀自己的功德,貪求名聞利養,(3)迎合信徒心理,違背經教,占蔔吉凶,(4)高聲顯威,希求人之恭敬,(5)述說某某供養若幹,希求他人仿效。此五種均謂之邪命,果能斷盡希求名聞利養之心,則此五種均不存在。蓮池大師與同修拜山,參訪某一大德,叩請開示。大德曰:你弘法利生不要爲了名聞利養,大衆聽了下山回去之後,都在暗笑說這一兩句普通開示誰不會講,何勞我們千裏拜山,鹹表失望,而蓮池聞後,至誠接受,終身信守不渝,後來成爲一代祖師。
△我們爲什麼要生到這個世界來,佛說我們來是受果報的,因爲多生來所造的業必須要受果報,因業而來,不得不來。還有一種人到這個世界中是爲了教化衆生而來,所以這個世界如同一個大監獄,裏面只有兩種人,一種是犯人,一種是管獄的教導師。
△因緣所生法是因緣和合而成,如房子是鋼筋、水泥、磚頭、瓦塊堆砌而成,除去這些材科那有一所房子,一切法均如此,我們身體…
《聽經劄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