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确实存在。凡夫无法认识,佛菩萨看得清楚,是有迹象的,攀缘心指第六识,攀即攀缘,指能缘的心,下边缘字是所缘的境界,能所接触时即能分别是第六识,众生以第六识当作真心,其实他是妄本,帮助第七识执著以四大假合之身当作自己,六尘缘影当作真心。果能接受佛的教训,舍妄求真,转识成智,就成功了。
△对于事对于理一切明达,而后观一切法知万法因缘生,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用此种观念修一切善业,不执著,不染污,即得“不坏意”此不坏意是指不能加以破坏的,如名闻利养生死以及有漏事业等等都是可以破坏的,这些东西全不要,还破坏什么?惟有如此才能得到不坏意。故经云:“菩萨已得不坏意,修行一切诸善业”。
△供养佛应以最上最好的供品,表示至诚恳切之心,对上是供养,对众生是布施,布施是破悭贪的,布施供养应尽心尽力决不勉强,没有财力,随喜亦是一样有功德,何况念佛不花一文钱,念到一心不乱是真供养,故经云:专心想念于诸佛,一切世间大明灯,十方所有诸如来,靡不现前如目睹。
△学佛必须发大心,万万不可有倚赖心,要有独立的精神,靠人靠不住,英雄豪杰都是由无依无靠的环境中起来的。佛所说的归依三宝,依靠三宝,是教众生依照佛的教训,自行起修,不是依赖佛菩萨赐与什么。
△古来大德有修有证者,并非每人均作大庙住持,有仍然住山清修等待时节因缘者,作住持也要有福报,有能力领导同修,没有福报的人无法调御大众,如欲度生而使其轻慢毁谤造无间业,反而不慈悲,盖作一住持责任甚大,必须传道授业,领众修行,宏法利生,如作不到,即有亏职责,罪过弥天。
△瑜伽师地论中谓善知识应俱备八个条件:(1)品德俱优(2)多闻(3)证有果位(4)大慈大悲(5)无畏(6)堪忍(7)不厌不疲(8)具足辩才。若不俱备以上八条谓之似善智识。
△用下列十种方法教导众生者谓之善智识:(1)劝发菩提心(2)增长善根凡能闻到佛法者均系夙有善根,令其增长(3)劝修六度万行(4)一切境界能得解脱自在(5)成就一切众生(6)能得辩才无碍(7)不著世间法(8)于一切劫修行无厌(9)安住在普贤行上(10)令入一切佛智入佛知见。
△真善知识是(1)能辨别善恶因果,(2)对世间五欲六尘享受厌弃而勤求涅槃,(3)有大悲心修六度万行,(4)修一切善离一切相,(5)无障碍修学普贤行门。
△世间成就与出世间的成就实质上不相同,世间法考取大专联考有的可以在学校混四年,拿到一张文凭,学佛不能混,破一分无明才能见一分本性证一分法身,去无明是自己的功夫,并不简单,心清净即是离相,能执所执全是空的,对此理相信,而境界现前自己仍无把握。古来祖师大德深解义趣,自然可以转境界,我们作不到,唯有常常读诵大乘经典,念一遍即提高一次警觉,常常熏习,天天念即天天觉,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在行的方面,再加以持戒修福念佛,以此为入门,转凡成圣并非今生作不到的事,要看行人之志愿如何耳。
△涅槃梵语译为圆寂,圆是圆满,寂是寂灭,圆满对真本而说,寂灭对妄本而说,所谓妄本即无始生死根本,凡夫迷而不觉,吃了大亏。涅槃亦有三种说法:(1)有余涅槃、证得涅槃之后还有身体在,如佛在世时有已证阿罗汉而身体尚存在者属之,涅槃是不生不灭义,证得之后,身仍在人间。(2)无余涅槃、身体不要了,不要再到人间来了,可见是在活著的时候证得的,不但涅槃如此,往生亦如此。(3)性净涅槃、即本来自性清净之本体。
△依文字起观照,佛的一切经典全是由真性理体中流露出来的,全属般若,不懂般若即无法学大乘,观照就是般若现前,真性菩提可能透露出来少分。
△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不是为自了,原为度众生,方与弥陀本愿相合,修净土法门正为满此大愿,若仅仅念佛求生恐品位不高,不能满愿。
△众生心净则见佛,佛无时无处不现身,闻法亦如是,如以清净心看经,其义如泉涌,见解行持不同于世俗,一动感情即起障碍,如想得自在,无其他路可走,只有时时刻刻保持清净心,此是过来人的经验谈。
△人生在世短短几十年有何意义,如仅为了衣食利禄,则人生毫无价值可言,争名夺利必须心毒手辣,造诸众罪,来生更受苦报,人无智慧必走此路。贪心断了即了生死,依金刚经说身命尚可布施,还贪什么?自杀的人太可惜,既然自己生命都不要,为何不牺牲一切为众生作点事,把这一生的精神体力供献给社会国家,服务人群,先从身见上转,转为妙观察智,一切万法如梦幻泡影,得无欢喜心,失无婉惜心,无得失之心,即了生死,无得失之心即大自在,现在就干,即与佛菩萨一样。
△菩萨自度度他,自他平等,不如此修与本性不相应,正觉是觉悟觉察绝对正确,凡夫迷而不觉,小乘罗汉及辟支佛均为正觉,以正法自觉谓之正觉,小乘人不平等,自度而不发心度人,是被动的度生,不求他、他不度,菩萨为不请之友,度生本来不易,众生不肯接受还要找麻烦。大乘佛法开头难,从初发心到初住难走,初住以上的境界,愈走愈容易,小乘则反是,以念佛法门而言,得到理一心不乱可以到圆初住以上境界,平常把人我是非利害丢的干干净净,即能得一心,如仍然有人我是非,不但理一心得不到,事一心也得不到。
△功是修行的功夫,德是本性的德能,功是戒定,德是智慧,三世诸佛的教法即是戒定慧三无漏学。梁武帝以国家财力盖四百八十所寺庙,度数十万出家人,达摩祖师说并无功德,修功是断烦恼尘沙无明,德是本性中之智慧现前,能了生死出三界证菩提的是功德,功德内包括福德,福德内无功德,福中无慧,慧中有福,修福如不著相即是功德,有为是福德,无为是功德。
△一门深入有三四年功夫即可成就,每部经论均有其深奥的道理,趣味无穷,其他法门亦应了解,不博不能深入,但用力须专,这一身道业如有成就,这一生才不空过。佛法重学,学以求解,解后能行,佛法与世间学问不同是在行,必须行解相应,才算是功夫,行有行的纲领,有的学佛数十年,性格习气丝毫未变,每天也念佛也拜佛,而贪嗔痴丝毫没有放下,遇到烦恼即发脾气,佛法的利益得不到,学佛要掌握“信心清净”为纲领,世间事样样清楚,魔法不染正法亦不染,才是真正佛弟子,信心清净则生实相,见实相即是见性,见性即见佛。所以学佛不在外表亦不在形式。
△四悉檀:(1)世界悉檀。众生心里喜欢什么就给他什么,令众生生欢喜心,怨家对头也要令其生欢喜心。(2)为人悉檀。随时随地令一切众生生起善心,令其断恶修善。(3)对治悉檀。对治众生之烦恼,此须自己先有根底,故四宏誓愿中之法门无量誓愿学应先做到。(4)第一义悉檀。用种种善巧方便教导众生修了义法。
△三宝分大小乘:(1)小乘三宝,丈六金身是佛宝,阿含经是法宝,四果罗汉是僧宝。(2)大乘三宝,圆满报身毗卢遮那是佛宝,方等般若是法宝,三贤十圣是僧宝。
△学佛最好的条件是:(1)生在有佛法的地方,(2)家庭富足,(3)父母信佛,(4)端正相好,(5)有宿慧根,(6)一闻千悟,(7)志愿坚固,(8)不染世法,(9)记忆力强。
△禅定、梵语禅那,译为静虑。禅定含有三义:(1)安住,众生在三界六道受流转之苦,有定才有安身立身之处。(2)引发,引发智慧神通,得定者有智慧与神通,佛菩萨之神通无量无边,一切众生个个具足,但没有定功表现不出来。菩萨有五十二个等级是以定功为区别,禅定是修学佛法的总枢纽。
△念僧:僧是出家人,没有证到果位的是凡夫僧,证到果位的是圣贤僧。念僧是想念他们,想他们就要学他们,修行要有榜样,常念诸大菩萨就要学诸菩萨的行为,以菩萨作模范。
△大乘佛法是处在五欲六尘之中而不染,与众生同事(四摄法之一)而随时随地提高警觉,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不厌三界六道。
△大智慧人得无分别智,了达世间的真相,如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五蕴是色受想行识,色是物质,受想行识是心,世界上万事万法不外色与心,即物质与精神,物质是空的,精神更是空的。
△怎样成就真见,必须将有见无见均去掉,有见是凡夫,无见是二乘,有所取都是错的,不著不取是解脱,事事清清楚楚,事事不分别,阿赖耶识就不落印象,无印象就没有三世果报,我们学菩萨学不到家、学少分亦好,看不破、看淡一点也好。
△现在人心散乱不易成就,应以性之所近,研究一部经典,幸勿贪多,研经的标准最低限度要讲十遍,讲一遍比看十遍还有用,利根者一经通,一切经通。
△离所知障离烦恼障,才能自利利他得到真正的解脱,凡夫二障丝毫未离,自己度不了,焉能度人,自度尚比较容易,言及度他对刚强难化众生要有极端忍耐心,绝无休息,不疲不厌,所以大乘经典对小乘人不契机,若无菩萨种性,决不能接受大乘教义与听大乘佛法。
△出世间法亦不能执著,佛无定法,医生治病没有一定的药方,看病下药,佛是医治众生病的,病好了即不必再吃药了。凡夫著有,二乘著空,凡夫著生死,二乘著涅槃,均非究竟。
△不论修何种法门,戒定慧是基碍,不能得定,纵得慧亦是狂慧,定中无慧亦是邪定。
△修行即有境界,托境起修,才有下手处。金刚经说不住六尘,而弥陀经全说极乐世界之六尘,看似相反,其实不然。凡夫起心动念不离六尘,念佛法门在改变众生之心,脱离五浊恶世之六尘即不著有,观想极乐世界之六尘即不著空,佛法治心重在转变心理状态,使众生转向佛境之六尘,即可脱离世间之六尘,二边不著之下手方法在此。
△学佛的因缘若未成熟,先劝他研究经典,俟其道理了解,自然能发心,实际上未必能得到受用,归依才能得到…
《听经札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