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聽經劄記▪P10

  ..續本文上一頁確實存在。凡夫無法認識,佛菩薩看得清楚,是有迹象的,攀緣心指第六識,攀即攀緣,指能緣的心,下邊緣字是所緣的境界,能所接觸時即能分別是第六識,衆生以第六識當作真心,其實他是妄本,幫助第七識執著以四大假合之身當作自己,六塵緣影當作真心。果能接受佛的教訓,舍妄求真,轉識成智,就成功了。

  △對于事對于理一切明達,而後觀一切法知萬法因緣生,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用此種觀念修一切善業,不執著,不染汙,即得“不壞意”此不壞意是指不能加以破壞的,如名聞利養生死以及有漏事業等等都是可以破壞的,這些東西全不要,還破壞什麼?惟有如此才能得到不壞意。故經雲:“菩薩已得不壞意,修行一切諸善業”。

  △供養佛應以最上最好的供品,表示至誠懇切之心,對上是供養,對衆生是布施,布施是破悭貪的,布施供養應盡心盡力決不勉強,沒有財力,隨喜亦是一樣有功德,何況念佛不花一文錢,念到一心不亂是真供養,故經雲:專心想念于諸佛,一切世間大明燈,十方所有諸如來,靡不現前如目睹。

  △學佛必須發大心,萬萬不可有倚賴心,要有獨立的精神,靠人靠不住,英雄豪傑都是由無依無靠的環境中起來的。佛所說的歸依叁寶,依靠叁寶,是教衆生依照佛的教訓,自行起修,不是依賴佛菩薩賜與什麼。

  △古來大德有修有證者,並非每人均作大廟住持,有仍然住山清修等待時節因緣者,作住持也要有福報,有能力領導同修,沒有福報的人無法調禦大衆,如欲度生而使其輕慢毀謗造無間業,反而不慈悲,蓋作一住持責任甚大,必須傳道授業,領衆修行,宏法利生,如作不到,即有虧職責,罪過彌天。

  △瑜伽師地論中謂善知識應俱備八個條件:(1)品德俱優(2)多聞(3)證有果位(4)大慈大悲(5)無畏(6)堪忍(7)不厭不疲(8)具足辯才。若不俱備以上八條謂之似善智識。

  △用下列十種方法教導衆生者謂之善智識:(1)勸發菩提心(2)增長善根凡能聞到佛法者均系夙有善根,令其增長(3)勸修六度萬行(4)一切境界能得解脫自在(5)成就一切衆生(6)能得辯才無礙(7)不著世間法(8)于一切劫修行無厭(9)安住在普賢行上(10)令入一切佛智入佛知見。

  △真善知識是(1)能辨別善惡因果,(2)對世間五欲六塵享受厭棄而勤求涅槃,(3)有大悲心修六度萬行,(4)修一切善離一切相,(5)無障礙修學普賢行門。

  △世間成就與出世間的成就實質上不相同,世間法考取大專聯考有的可以在學校混四年,拿到一張文憑,學佛不能混,破一分無明才能見一分本性證一分法身,去無明是自己的功夫,並不簡單,心清淨即是離相,能執所執全是空的,對此理相信,而境界現前自己仍無把握。古來祖師大德深解義趣,自然可以轉境界,我們作不到,唯有常常讀誦大乘經典,念一遍即提高一次警覺,常常熏習,天天念即天天覺,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在行的方面,再加以持戒修福念佛,以此爲入門,轉凡成聖並非今生作不到的事,要看行人之志願如何耳。

  △涅槃梵語譯爲圓寂,圓是圓滿,寂是寂滅,圓滿對真本而說,寂滅對妄本而說,所謂妄本即無始生死根本,凡夫迷而不覺,吃了大虧。涅槃亦有叁種說法:(1)有余涅槃、證得涅槃之後還有身體在,如佛在世時有已證阿羅漢而身體尚存在者屬之,涅槃是不生不滅義,證得之後,身仍在人間。(2)無余涅槃、身體不要了,不要再到人間來了,可見是在活著的時候證得的,不但涅槃如此,往生亦如此。(3)性淨涅槃、即本來自性清淨之本體。

  △依文字起觀照,佛的一切經典全是由真性理體中流露出來的,全屬般若,不懂般若即無法學大乘,觀照就是般若現前,真性菩提可能透露出來少分。

  △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是爲自了,原爲度衆生,方與彌陀本願相合,修淨土法門正爲滿此大願,若僅僅念佛求生恐品位不高,不能滿願。

  △衆生心淨則見佛,佛無時無處不現身,聞法亦如是,如以清淨心看經,其義如泉湧,見解行持不同于世俗,一動感情即起障礙,如想得自在,無其他路可走,只有時時刻刻保持清淨心,此是過來人的經驗談。

  △人生在世短短幾十年有何意義,如僅爲了衣食利祿,則人生毫無價值可言,爭名奪利必須心毒手辣,造諸衆罪,來生更受苦報,人無智慧必走此路。貪心斷了即了生死,依金剛經說身命尚可布施,還貪什麼?自殺的人太可惜,既然自己生命都不要,爲何不犧牲一切爲衆生作點事,把這一生的精神體力供獻給社會國家,服務人群,先從身見上轉,轉爲妙觀察智,一切萬法如夢幻泡影,得無歡喜心,失無婉惜心,無得失之心,即了生死,無得失之心即大自在,現在就幹,即與佛菩薩一樣。

  △菩薩自度度他,自他平等,不如此修與本性不相應,正覺是覺悟覺察絕對正確,凡夫迷而不覺,小乘羅漢及辟支佛均爲正覺,以正法自覺謂之正覺,小乘人不平等,自度而不發心度人,是被動的度生,不求他、他不度,菩薩爲不請之友,度生本來不易,衆生不肯接受還要找麻煩。大乘佛法開頭難,從初發心到初住難走,初住以上的境界,愈走愈容易,小乘則反是,以念佛法門而言,得到理一心不亂可以到圓初住以上境界,平常把人我是非利害丟的幹幹淨淨,即能得一心,如仍然有人我是非,不但理一心得不到,事一心也得不到。

  △功是修行的功夫,德是本性的德能,功是戒定,德是智慧,叁世諸佛的教法即是戒定慧叁無漏學。梁武帝以國家財力蓋四百八十所寺廟,度數十萬出家人,達摩祖師說並無功德,修功是斷煩惱塵沙無明,德是本性中之智慧現前,能了生死出叁界證菩提的是功德,功德內包括福德,福德內無功德,福中無慧,慧中有福,修福如不著相即是功德,有爲是福德,無爲是功德。

  △一門深入有叁四年功夫即可成就,每部經論均有其深奧的道理,趣味無窮,其他法門亦應了解,不博不能深入,但用力須專,這一身道業如有成就,這一生才不空過。佛法重學,學以求解,解後能行,佛法與世間學問不同是在行,必須行解相應,才算是功夫,行有行的綱領,有的學佛數十年,性格習氣絲毫未變,每天也念佛也拜佛,而貪嗔癡絲毫沒有放下,遇到煩惱即發脾氣,佛法的利益得不到,學佛要掌握“信心清淨”爲綱領,世間事樣樣清楚,魔法不染正法亦不染,才是真正佛弟子,信心清淨則生實相,見實相即是見性,見性即見佛。所以學佛不在外表亦不在形式。

  △四悉檀:(1)世界悉檀。衆生心裏喜歡什麼就給他什麼,令衆生生歡喜心,怨家對頭也要令其生歡喜心。(2)爲人悉檀。隨時隨地令一切衆生生起善心,令其斷惡修善。(3)對治悉檀。對治衆生之煩惱,此須自己先有根底,故四宏誓願中之法門無量誓願學應先做到。(4)第一義悉檀。用種種善巧方便教導衆生修了義法。

  △叁寶分大小乘:(1)小乘叁寶,丈六金身是佛寶,阿含經是法寶,四果羅漢是僧寶。(2)大乘叁寶,圓滿報身毗盧遮那是佛寶,方等般若是法寶,叁賢十聖是僧寶。

  △學佛最好的條件是:(1)生在有佛法的地方,(2)家庭富足,(3)父母信佛,(4)端正相好,(5)有宿慧根,(6)一聞千悟,(7)志願堅固,(8)不染世法,(9)記憶力強。

  △禅定、梵語禅那,譯爲靜慮。禅定含有叁義:(1)安住,衆生在叁界六道受流轉之苦,有定才有安身立身之處。(2)引發,引發智慧神通,得定者有智慧與神通,佛菩薩之神通無量無邊,一切衆生個個具足,但沒有定功表現不出來。菩薩有五十二個等級是以定功爲區別,禅定是修學佛法的總樞紐。

  △念僧:僧是出家人,沒有證到果位的是凡夫僧,證到果位的是聖賢僧。念僧是想念他們,想他們就要學他們,修行要有榜樣,常念諸大菩薩就要學諸菩薩的行爲,以菩薩作模範。

  △大乘佛法是處在五欲六塵之中而不染,與衆生同事(四攝法之一)而隨時隨地提高警覺,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不厭叁界六道。

  △大智慧人得無分別智,了達世間的真相,如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五蘊是色受想行識,色是物質,受想行識是心,世界上萬事萬法不外色與心,即物質與精神,物質是空的,精神更是空的。

  △怎樣成就真見,必須將有見無見均去掉,有見是凡夫,無見是二乘,有所取都是錯的,不著不取是解脫,事事清清楚楚,事事不分別,阿賴耶識就不落印象,無印象就沒有叁世果報,我們學菩薩學不到家、學少分亦好,看不破、看淡一點也好。

  △現在人心散亂不易成就,應以性之所近,研究一部經典,幸勿貪多,研經的標准最低限度要講十遍,講一遍比看十遍還有用,利根者一經通,一切經通。

  △離所知障離煩惱障,才能自利利他得到真正的解脫,凡夫二障絲毫未離,自己度不了,焉能度人,自度尚比較容易,言及度他對剛強難化衆生要有極端忍耐心,絕無休息,不疲不厭,所以大乘經典對小乘人不契機,若無菩薩種性,決不能接受大乘教義與聽大乘佛法。

  △出世間法亦不能執著,佛無定法,醫生治病沒有一定的藥方,看病下藥,佛是醫治衆生病的,病好了即不必再吃藥了。凡夫著有,二乘著空,凡夫著生死,二乘著涅槃,均非究竟。

  △不論修何種法門,戒定慧是基礙,不能得定,縱得慧亦是狂慧,定中無慧亦是邪定。

  △修行即有境界,托境起修,才有下手處。金剛經說不住六塵,而彌陀經全說極樂世界之六塵,看似相反,其實不然。凡夫起心動念不離六塵,念佛法門在改變衆生之心,脫離五濁惡世之六塵即不著有,觀想極樂世界之六塵即不著空,佛法治心重在轉變心理狀態,使衆生轉向佛境之六塵,即可脫離世間之六塵,二邊不著之下手方法在此。

  △學佛的因緣若未成熟,先勸他研究經典,俟其道理了解,自然能發心,實際上未必能得到受用,歸依才能得到…

《聽經劄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防癌手冊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