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听经札记▪P9

  ..续本文上一页楞严大定。事实上“离”“即”同时,生死与涅槃、烦恼与菩提亦是同时的,其中一是觉、一是迷。佛以色身作为度化众生之工具,在凡夫分上色身是五阴魔,被折磨的受苦。觉悟了转识成智,在佛谓之四智,在凡夫谓之八识,动是向外攀缘、不动是不攀缘,心中干干净净,晓得万法皆空,凡夫干了一件事念念不忘,在八识田中留有痕迹,作为生死根苗。离相就是智,不离相就是识,用功由此下手,方能体会入微。

  △身是四大五蕴,无我,若执有我,死了也作守尸鬼,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佛制定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不使住第二晚,恐怕行者贪恋这块地方风景好,牵挂不断。现代人讲享受,自己住的起居间均是套房,装修的豪华舒适,贪爱不舍,在生前以为很得意,死后可能变一个老鼠蟑螂猫狗之属,守在这个房间,留恋不肯离去。学佛的人爱护佛经也不要贪著,假若持有一本古代手抄本佛经,价值连城,甚为希有难得,把持翻阅,不忍释手,死了之后可能变为一个蠹鱼藏在书中。我们要利用此五蕴色身为一切众生服务,对任何事物不要贪恋,把一切环境当作旅馆,活一天,作一天,假戏要真做,一切不执著,故经云住于无量善巧回向,永出一切诸有回向,修行诸行不住于相善巧回向。菩萨即如此修,五欲六尘能锻炼你的心,他就是菩萨,如被他牵著走,他就是魔。

  △经云:“在于诸有,心无动乱。”对境不颠倒,三业即清净,有了三界的业因,必受三界的果报,证到初果的人还要天上人间七番生死,因为见惑断了思惑未断,有此思惑之因必受果报,凡夫对三界诸有处处贪著,故不能出三界。

  △经云:“了一切法悉随心现。”一切万法全是自己心里变现出来的,若真明了,修行必上道,心地清净即现净土,知此道理,不怨天不尤人,好境界坏境界全是心里变现出来的,境界与种子互相熏习,愈迷愈深,前途愈走愈黑暗,如今听到佛法乃不幸中之大幸,比一般社会人士为境界所转而不自知者聊胜一筹,觉悟了即有转境界的机缘,用功要紧,光阴切莫空过。

  △经云:“菩萨诸行一切如影。”菩萨修行不著相,五十一个位子皆是影像,佛说五十一个位子是随顺众生说的,如金刚经上说:“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如果有一位等觉菩萨,他说他已证了等觉菩萨,他仍是凡夫而不是等觉菩萨。如念佛人心里总想我何时才能得到一心不乱,这是打闲岔,所以说必须老实念佛,心里有闲岔就不老实。

  △中国古时教学方法甚为善巧,令学生在幼年时代培植根基,幼年记忆力强,十岁左右使其先读四书五经,不必求解,读得滚瓜烂熟,记在心里,一旦开解即能贯通,此之谓求根本智。学佛亦如是,读经先不求解,一字一字的读下去,日久功深就可以开悟,先求根本智然后才有后得智。

  △一切大乘经典都离不开实相,无实相即非大乘,见到如来是见性,而不是见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如来相,性是空的,一执著就麻烦了。学佛必须记住大原则,佛法即是破执著,无有定法可说,真空不空,妙有非有。古德论无相无不相,一切法门均如此,绍无例外,世出世间一切法均如此看即能见性,见性即成佛,说无相是讲的体,性体是空寂的,但是可以随缘现相,无不相即是有相,十法界依正庄严森罗万象即是无不相、即是幻有。凡夫把假相当作真实谓之执著,而真如本性本来无相,凡夫迷著故有生死轮回,体是空寂的,相是缘生的。佛说法与世人日常生活经验完全相反,所以一般人不能接受,但其所说的确是万古不变的真理,佛不说我们那里晓得,凡夫闻到佛法要掬诚信受,一面求解,一面遵行,千万不要等完全研究明白之后再来实行,恐时不我予,一生空过。

  △消业要心境都看空了,好坏均不执著,保持平静心才能消旧业,环境好天天享受也是造业,环境坏怨天尤人也是造业,不读大经大论焉能懂得。

  △四缘:(1)亲因缘又译为因缘,谓六根为因,六尘为缘,如眼根对色尘时,识即随生,余根亦然,是名因缘,亦即阿赖耶识中之种子,每一众生均有十法界之种子,各各具足,取什么缘即得什么果,若取成佛的缘,今生必定成佛,主宰命运的在我们自己手中。(2)等无间缘、又名次第缘,谓心心所法,次第无间,相继而起,相续不断。(3)所缘缘、又名为缘缘,是心里攀缘之对象,不能间断是自己本身的力量。(4)增上缘、谓六根能照境发识,有增上力用,诸法生时,不生障碍,名增上缘。以念佛而言,唯心净土,自性弥陀是亲因缘,二六时中绵绵不断是等无间缘,很想往生,念玆在玆是所缘缘,一切道场及善知识是增上缘。

  △般若是根本智,方便以后的四项是后得智,看经是求根本智的方法之一,整个精神全放在经上,字字分明,不要求解,忽然懂得了即是悟,此种悟不能生欢喜心,生欢喜心即有障碍,看经须用极静的心去看,看经是修定的,后得智是用,方便成就一切事业。

  △佛法讲智不是死板板的,是活活泼泼的,什么环境均能配合,例如河流是弯弯曲曲的,随顺其弯曲可以达到目的地,心地要直,行事要委曲婉转。礼就是弯弯曲曲的,所以称之为曲礼,佛应化到人世间,亦是委曲,大慈大悲教化我们,而我们还不接受,众生刚强难化亦得有忍耐心,所以说“智慧周旋常遍转”,什么环境都自在。

  △经中说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念念都是想成就一切众生,但看看佛菩萨度众生似乎并不积极,看不到有什么勇猛精进之相。须知机缘未成熟佛来也无用,佛法讲契机,不契机有害而无益。佛度众生决不失去时节因缘,一个人将要成熟的时候佛即现身,净土圣贤录往生传等书籍不可不看。

  △有谓念佛是老太婆的修行方法,最好是学禅,智慧高的应学向上一著,此话害人不浅,现在学佛的人有几人有圆顿根性的,纵然有而在台湾遇不到破三关的大禅师,无师承,只有盲修瞎练,恐入歧途。有一居士学禅多年,对于一千七百则公案研究推敲,大部份均能领悟,而只有三四条不大明白,一日请示印光大师,大师答言,此一千七百则公案中有一条不懂,其余全不懂,若有一条能懂则一千七百则全懂,此居士听后只好放弃学禅而老实念佛。

  △凡是往听大乘经典的人前生都是学佛的,若能欢喜信受,更是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学佛必须亲近善知识,历代出家在家大德均有师承,如坐在家中靠闭门研究而学通的,尚无其例,连释迦牟尼佛都要到外面参学,九十六种外道都学过了,而后悟证真如本性。

  △佛法是为度众生的,要圆融不是呆板的,若是一成不变,自度还可以,不能度他,此菩萨法与二乘法有许多不相同之处。唐朝道宣律师戒律精严,住在山上,很有道行,每天是由天人来供饭,有一天窥基大师来看他,两人谈了很久,窥基是不拘小节的,道宣对窥基并不太重视,谈后窥基即辞别下山,但这一日天人未来送供,次日道宣问天人昨天何以不来,天人说昨天我来了,有大乘菩萨在山上,天龙八部太多了,我没有机会上来,故没有送,请原谅。可见大乘菩萨外表要随顺众生,表面形迹并不太重要。心中一念不生即可以礼敬十方一切诸佛,心中无妄念即是恭敬,学佛无他,二六时中保持清净心而已。心要平要静,自然会生观照作用,此是学佛的总纲,不如此就会走冤枉路,亲近善知识要找心地清净的及清凉自在的人,向他学习,如果这位善知识一天到晚忙的不可开交,是社会上的大忙人,热恼逼人,你千万不要亲近他。

  △本来面目即是本性,众生无始以来迷了,流转六道,认为是自然的当然的,久已忘却了本性,以为祖师都是再来人,我们凡夫焉能比得了,此种自暴自弃的想法,实已违佛之本怀,成就大事业均是老实人,有小聪明小智慧所谓世智辩聪的人,不会有成就的,因其心不老实,老实人妄念少,老师教做什么,就做什么,决不怀疑分辩,出馊主意,看起来呆头呆脑好像傻瓜似的,这种人是真正的法器,古来大德选弟子传授衣钵就选这种人。

  △有人说老实念佛就够了,不必读诵经典,研究教义,或参加讲经法会,须知老实二字谈何容易,念佛的义趣一毫不明,焉能老实,十六观经上说:求生净土应读诵大乘,明第一义,印光法师是净土宗祖师主张念佛,他所列念佛人应读的经典包括净土三经、金刚、法华、楞严在内有五六十种之多,并非只念佛号而不看经。还有一部份学者,专门研究佛经,手不释卷,博学多闻,但从来不曾烧一炷香,顶一次礼,对三宝不加恭敬,其实这种人所了解的是似是而非,自误误人,因为他不信,所以谈不上解与行,如果他真正了解的话,他自然会感戴佛恩,五体投地,不惜牺牲性命,为法忘躯,如须菩提闻金刚经后,深解义趣,涕泪悲泣叹为第一希有功德,是真正了解经的真实义才会如此。

  △末法时期法弱魔强,邪师说法如恒河沙,魔已混近佛门,凡是心外求法的均是魔,五欲六尘是魔,障碍我们明心见性的是魔,修有漏果报的是魔,修四禅八定的也是魔。人人都爱魔,电影院排长龙,场场客满,一家人围拢来看电视,耽误正业,而参加法会听华严经的人,以台北市说每十万人中最多只有三、四人,现在学佛的人变为魔眷属或变为外道者甚多,自己不觉得而已。

  △一切众生流转六道,其原因即是第八识中之根本无明,有了无明原有的光明失掉了,无始以来一念小觉而有无明,无明怎样起来的、何时起来的,什么原因起来的,这是很重要的问题不是三言两语能交代清楚的。无明本身没有体,是假的,是虚妄的,而其作用则了不起,无明的根本即是真如本性,无明有生灭而真如是不生灭的。

  △前五识依根立名,接受境界的作用,属于了别,不是分别,第六识是分别,六根接触六尘,现行熏习种子,阿赖耶识中之种子无形相而…

《听经札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防癌手册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