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聽經劄記▪P9

  ..續本文上一頁楞嚴大定。事實上“離”“即”同時,生死與涅槃、煩惱與菩提亦是同時的,其中一是覺、一是迷。佛以色身作爲度化衆生之工具,在凡夫分上色身是五陰魔,被折磨的受苦。覺悟了轉識成智,在佛謂之四智,在凡夫謂之八識,動是向外攀緣、不動是不攀緣,心中幹幹淨淨,曉得萬法皆空,凡夫幹了一件事念念不忘,在八識田中留有痕迹,作爲生死根苗。離相就是智,不離相就是識,用功由此下手,方能體會入微。

  △身是四大五蘊,無我,若執有我,死了也作守屍鬼,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佛製定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不使住第二晚,恐怕行者貪戀這塊地方風景好,牽挂不斷。現代人講享受,自己住的起居間均是套房,裝修的豪華舒適,貪愛不舍,在生前以爲很得意,死後可能變一個老鼠蟑螂貓狗之屬,守在這個房間,留戀不肯離去。學佛的人愛護佛經也不要貪著,假若持有一本古代手抄本佛經,價值連城,甚爲希有難得,把持翻閱,不忍釋手,死了之後可能變爲一個蠹魚藏在書中。我們要利用此五蘊色身爲一切衆生服務,對任何事物不要貪戀,把一切環境當作旅館,活一天,作一天,假戲要真做,一切不執著,故經雲住于無量善巧回向,永出一切諸有回向,修行諸行不住于相善巧回向。菩薩即如此修,五欲六塵能鍛煉你的心,他就是菩薩,如被他牽著走,他就是魔。

  △經雲:“在于諸有,心無動亂。”對境不顛倒,叁業即清淨,有了叁界的業因,必受叁界的果報,證到初果的人還要天上人間七番生死,因爲見惑斷了思惑未斷,有此思惑之因必受果報,凡夫對叁界諸有處處貪著,故不能出叁界。

  △經雲:“了一切法悉隨心現。”一切萬法全是自己心裏變現出來的,若真明了,修行必上道,心地清淨即現淨土,知此道理,不怨天不尤人,好境界壞境界全是心裏變現出來的,境界與種子互相熏習,愈迷愈深,前途愈走愈黑暗,如今聽到佛法乃不幸中之大幸,比一般社會人士爲境界所轉而不自知者聊勝一籌,覺悟了即有轉境界的機緣,用功要緊,光陰切莫空過。

  △經雲:“菩薩諸行一切如影。”菩薩修行不著相,五十一個位子皆是影像,佛說五十一個位子是隨順衆生說的,如金剛經上說:“須菩提、于意雲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爲著我人衆生壽者。”如果有一位等覺菩薩,他說他已證了等覺菩薩,他仍是凡夫而不是等覺菩薩。如念佛人心裏總想我何時才能得到一心不亂,這是打閑岔,所以說必須老實念佛,心裏有閑岔就不老實。

  △中國古時教學方法甚爲善巧,令學生在幼年時代培植根基,幼年記憶力強,十歲左右使其先讀四書五經,不必求解,讀得滾瓜爛熟,記在心裏,一旦開解即能貫通,此之謂求根本智。學佛亦如是,讀經先不求解,一字一字的讀下去,日久功深就可以開悟,先求根本智然後才有後得智。

  △一切大乘經典都離不開實相,無實相即非大乘,見到如來是見性,而不是見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的如來相,性是空的,一執著就麻煩了。學佛必須記住大原則,佛法即是破執著,無有定法可說,真空不空,妙有非有。古德論無相無不相,一切法門均如此,紹無例外,世出世間一切法均如此看即能見性,見性即成佛,說無相是講的體,性體是空寂的,但是可以隨緣現相,無不相即是有相,十法界依正莊嚴森羅萬象即是無不相、即是幻有。凡夫把假相當作真實謂之執著,而真如本性本來無相,凡夫迷著故有生死輪回,體是空寂的,相是緣生的。佛說法與世人日常生活經驗完全相反,所以一般人不能接受,但其所說的確是萬古不變的真理,佛不說我們那裏曉得,凡夫聞到佛法要掬誠信受,一面求解,一面遵行,千萬不要等完全研究明白之後再來實行,恐時不我予,一生空過。

  △消業要心境都看空了,好壞均不執著,保持平靜心才能消舊業,環境好天天享受也是造業,環境壞怨天尤人也是造業,不讀大經大論焉能懂得。

  △四緣:(1)親因緣又譯爲因緣,謂六根爲因,六塵爲緣,如眼根對色塵時,識即隨生,余根亦然,是名因緣,亦即阿賴耶識中之種子,每一衆生均有十法界之種子,各各具足,取什麼緣即得什麼果,若取成佛的緣,今生必定成佛,主宰命運的在我們自己手中。(2)等無間緣、又名次第緣,謂心心所法,次第無間,相繼而起,相續不斷。(3)所緣緣、又名爲緣緣,是心裏攀緣之對象,不能間斷是自己本身的力量。(4)增上緣、謂六根能照境發識,有增上力用,諸法生時,不生障礙,名增上緣。以念佛而言,唯心淨土,自性彌陀是親因緣,二六時中綿綿不斷是等無間緣,很想往生,念玆在玆是所緣緣,一切道場及善知識是增上緣。

  △般若是根本智,方便以後的四項是後得智,看經是求根本智的方法之一,整個精神全放在經上,字字分明,不要求解,忽然懂得了即是悟,此種悟不能生歡喜心,生歡喜心即有障礙,看經須用極靜的心去看,看經是修定的,後得智是用,方便成就一切事業。

  △佛法講智不是死板板的,是活活潑潑的,什麼環境均能配合,例如河流是彎彎曲曲的,隨順其彎曲可以達到目的地,心地要直,行事要委曲婉轉。禮就是彎彎曲曲的,所以稱之爲曲禮,佛應化到人世間,亦是委曲,大慈大悲教化我們,而我們還不接受,衆生剛強難化亦得有忍耐心,所以說“智慧周旋常遍轉”,什麼環境都自在。

  △經中說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念念都是想成就一切衆生,但看看佛菩薩度衆生似乎並不積極,看不到有什麼勇猛精進之相。須知機緣未成熟佛來也無用,佛法講契機,不契機有害而無益。佛度衆生決不失去時節因緣,一個人將要成熟的時候佛即現身,淨土聖賢錄往生傳等書籍不可不看。

  △有謂念佛是老太婆的修行方法,最好是學禅,智慧高的應學向上一著,此話害人不淺,現在學佛的人有幾人有圓頓根性的,縱然有而在臺灣遇不到破叁關的大禅師,無師承,只有盲修瞎練,恐入歧途。有一居士學禅多年,對于一千七百則公案研究推敲,大部份均能領悟,而只有叁四條不大明白,一日請示印光大師,大師答言,此一千七百則公案中有一條不懂,其余全不懂,若有一條能懂則一千七百則全懂,此居士聽後只好放棄學禅而老實念佛。

  △凡是往聽大乘經典的人前生都是學佛的,若能歡喜信受,更是不于一佛二佛叁四五佛而種善根。學佛必須親近善知識,曆代出家在家大德均有師承,如坐在家中靠閉門研究而學通的,尚無其例,連釋迦牟尼佛都要到外面參學,九十六種外道都學過了,而後悟證真如本性。

  △佛法是爲度衆生的,要圓融不是呆板的,若是一成不變,自度還可以,不能度他,此菩薩法與二乘法有許多不相同之處。唐朝道宣律師戒律精嚴,住在山上,很有道行,每天是由天人來供飯,有一天窺基大師來看他,兩人談了很久,窺基是不拘小節的,道宣對窺基並不太重視,談後窺基即辭別下山,但這一日天人未來送供,次日道宣問天人昨天何以不來,天人說昨天我來了,有大乘菩薩在山上,天龍八部太多了,我沒有機會上來,故沒有送,請原諒。可見大乘菩薩外表要隨順衆生,表面形迹並不太重要。心中一念不生即可以禮敬十方一切諸佛,心中無妄念即是恭敬,學佛無他,二六時中保持清淨心而已。心要平要靜,自然會生觀照作用,此是學佛的總綱,不如此就會走冤枉路,親近善知識要找心地清淨的及清涼自在的人,向他學習,如果這位善知識一天到晚忙的不可開交,是社會上的大忙人,熱惱逼人,你千萬不要親近他。

  △本來面目即是本性,衆生無始以來迷了,流轉六道,認爲是自然的當然的,久已忘卻了本性,以爲祖師都是再來人,我們凡夫焉能比得了,此種自暴自棄的想法,實已違佛之本懷,成就大事業均是老實人,有小聰明小智慧所謂世智辯聰的人,不會有成就的,因其心不老實,老實人妄念少,老師教做什麼,就做什麼,決不懷疑分辯,出馊主意,看起來呆頭呆腦好像傻瓜似的,這種人是真正的法器,古來大德選弟子傳授衣缽就選這種人。

  △有人說老實念佛就夠了,不必讀誦經典,研究教義,或參加講經法會,須知老實二字談何容易,念佛的義趣一毫不明,焉能老實,十六觀經上說:求生淨土應讀誦大乘,明第一義,印光法師是淨土宗祖師主張念佛,他所列念佛人應讀的經典包括淨土叁經、金剛、法華、楞嚴在內有五六十種之多,並非只念佛號而不看經。還有一部份學者,專門研究佛經,手不釋卷,博學多聞,但從來不曾燒一炷香,頂一次禮,對叁寶不加恭敬,其實這種人所了解的是似是而非,自誤誤人,因爲他不信,所以談不上解與行,如果他真正了解的話,他自然會感戴佛恩,五體投地,不惜犧牲性命,爲法忘軀,如須菩提聞金剛經後,深解義趣,涕淚悲泣歎爲第一希有功德,是真正了解經的真實義才會如此。

  △末法時期法弱魔強,邪師說法如恒河沙,魔已混近佛門,凡是心外求法的均是魔,五欲六塵是魔,障礙我們明心見性的是魔,修有漏果報的是魔,修四禅八定的也是魔。人人都愛魔,電影院排長龍,場場客滿,一家人圍攏來看電視,耽誤正業,而參加法會聽華嚴經的人,以臺北市說每十萬人中最多只有叁、四人,現在學佛的人變爲魔眷屬或變爲外道者甚多,自己不覺得而已。

  △一切衆生流轉六道,其原因即是第八識中之根本無明,有了無明原有的光明失掉了,無始以來一念小覺而有無明,無明怎樣起來的、何時起來的,什麼原因起來的,這是很重要的問題不是叁言兩語能交代清楚的。無明本身沒有體,是假的,是虛妄的,而其作用則了不起,無明的根本即是真如本性,無明有生滅而真如是不生滅的。

  △前五識依根立名,接受境界的作用,屬于了別,不是分別,第六識是分別,六根接觸六塵,現行熏習種子,阿賴耶識中之種子無形相而…

《聽經劄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防癌手冊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