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听经札记▪P8

  ..续本文上一页一定有果报,发露的意思是使恶业作增上缘,不要藏在里面,发泄出来,使人知道,能早日了结,事忏力量薄不能消灭恶业的种子。理忏要修定、是见性,见了性才能转业,转阿赖耶成根本智,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乱即是理忏的境界。

  △佛经的用途是为了印证自己的知见与佛的知见是否相符?五祖以前以楞伽经作印证,五祖以后以金刚经作印证,在行的阶段学人可以用之,初学之人只能以佛经当作一面镜子用,修正自己的毛病。三宝以法宝为中心,僧虽为人天师,但佛说依法不依人,依经与论修正自己的知见,依戒律修正自己的行持。佛事门中有求必应,若求不到是有业障,必须忏悔业障,念佛一声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必须信真愿切,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才成。功失成片定能带业往生,至少要愿力超过业力,若能超过即是乘愿再来,生死自在,有一丝毫挂碍就作不到。

  △学般若是为生实相,生实相就是明心见性,如何可生,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可见信心清净是非常重要的。古人说读书变化气质,学佛举了几年还是老样子,学佛有何用?所谓生实相是圆初住的地位,我们虽然不能达到此种境界,但是不能离开此要紧重心之所在。释迦牟尼佛在世时知道此种理论的并不多,不到此程度说了此种深奥的道理,众生无法接受,说也白说,在日常生活中能用得上即能转凡入圣,即能了生死出三界,了生死在佛法中不是讲空话,而是确能做到的。有老同修念金刚经三十年,但知念经有功德,而贡高我慢之心不减当年,如此居心念经能说心清净吗?

  △佛法中最要紧的一条是众生无边誓愿度,其余断烦恼学无量法门以及求无上道均是为了度众生,作一切事必须与佛菩萨本愿相应,度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与经中所说救护众生不著众生相的道理同。小乘人真能离三界六道但是执空,仍有磨折,清净心不能现前,空有两边都不著才清净。大乘法是发大心,大而化之,为一切众生服务,活著就是为了众生,不要想到自己,我执自然而破,一有自己的念头即是凡夫,初发心的菩萨即是圆初住的菩萨,地位虽然高,果真是大乘种性的凡夫,有救护一切众生之悲愿,牺牲自己的生命都可以,一开始就可以修学这个法门。

  △寂是如如不动,照是了了分明,如此处世即不会错误,六尘只是作佛事自度度他的增上缘,绝不可以任何一根认为是我所有的,在日常生活当中要学会用,用久成习惯,即能见到诸相非相,“即”与“离”是同时的,生与死也是同时的,佛菩萨无有生灭,凡夫亦无生灭,生灭是我们的一念错觉,此理不深入经典不明其究竟,所以经不可不读,费三年五载的功夫研究大经亦值得,可得大自在,深入佛法之后不取相是应该的,为了生清净心要不取相,著相取相是清净心的障碍。

  △世间人均想求福慧而求不到,因为不懂得如何求法,佛家说求福慧在佛门中求,其实并不是到庙里烧香拜佛,而破迷开悟就是入佛门,读诵大乘经典,明达其意义,接受佛的教训,即等于亲近佛菩萨,常常听经亲近师友善知识是外缘,善根福德是内缘,内缘若不肯修,纵遇外缘亦是枉然,修内缘者须发四弘誓愿,修六度万行。

  △凡夫遇有灾难,讲求逃避,菩萨则不然,愈有灾难愈是要救济众生,如虚云老和尚,胜利后本来已到香港,可以安居清修,为了救度大陆同胞又返回大陆,致遭厄难,即其一例。求福求慧均是为了度众,自己福薄,想度众生都找不到道场,培福必须布施,三种布施即是福慧双修。

  △众生肯接受即去弘法,菩萨所到之处一定令众生生欢喜心,如果众生讨厌菩萨不接受菩萨的教化,菩萨就要马上离开,但是众生遭遇了厄难,肯回心转意改过迁善,欢迎三宝,菩萨再来,菩萨对于度生事并不著急,著急即生烦恼,生烦恼、心即不清净。

  △求生净土要信心清净,对于娑婆世界还牵挂不断即去不了,世间衣食住行名闻利养以及一切享受都不可攀缘,未学佛时不知道放下,以致流转生死苦海经无量劫,受了无数的折磨,现在学佛多年,知道了生死出三界可以脱离苦海,而今对世间事仍然放不下,这就很难埋怨旁人了。

  △学佛千经万论就是令人求清净心,即无分别智,是真正的智慧,即是照见五蕴皆空之照,一动分别心即照不了。心地染污即照不见,心放不下即是染污。念佛一心不乱即是信心清净,一天念十万声而仍有烦恼,是培福报,不可能往生。

  △佛法难闻,既闻大乘了义经典,乃过去世已种莫大的善根,有此好的基础,必须求展布一番,当生即能成就,善财童子以博地凡夫参学精进,在文殊菩萨会下发菩提心开根本智,努力不懈,得有成就,是我们的最好榜样,他能做我们也能做。

  △空如来藏很难讲,最难讲的是空,佛法中之空不等于无,空不是断灭,不是没有,空是有的,万法因缘生均是空的,无始以来以虚为实,果然一闻佛说即能改变过来,即证了圆初住的果位。我们听说此番道理明白而境界现前转不过来,听经要消归自性,谈何容易,转境界即是修行,行与解相应,善财童子听法,听了之后立时转变,果位即进一级,心中真是一丝毫成见都没有,才能转境界。

  △一切诸佛的教法要遵守护持,护持最要紧的是护持自己的法,自己的法护不住即不能护持佛法,护持自己的法是护持戒定慧,护戒是诸恶莫做,众善奉行,护定是清净心。

  △何为自利,盖大庙,香火盛,四事供养无缺,此是自害而非自利。断烦恼,证菩提,不求名闻利养是自利。古来出家人自称为贫僧,现在有大福报的出家人已经离开了正道。利他亦如是,应在道业上利他,帮助他成无上道,修行人幸勿错会自利利他的真实义。

  △有人说佛经中有一部份含有甚深的哲学思想可以作为学术研究,还有一部份带有迷信色彩,例如所说的华藏世界以及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巍峨玄妙,如乌托邦,都不是实有的。因为佛是绝顶聪明的人,这是他想出来的理想国,令人向往,引人入胜,亦是教化众生的一种方法。存有此种邪见之人实在不懂佛法,以凡夫的知见揣测佛的知见,无有是处。佛所说的都是佛的现量境界,佛眼可以观到无量无边微尘世界,其所说的境界是亲眼看到的,凡夫肉眼的能见度实在太小太近了。

  △只要心在道上,诸佛菩萨之光明时时加被,常亲近善知识,与诸佛菩萨同共止住,诸佛菩萨住在大悲性空,念一切智心无暂舍,佛法以智慧为主,终极的目标是慧,欲求慧必须修定,念念与一切智相应,即无分别智,由本性中透出来的智慧光明,离一切相,修一切善,大慈大悲修六度万行但不著相,即与智相应。

  △经云于无量无数不可说不可说劫,净心尊重恭敬供养一切诸佛,恒不退转无有休息,一切如来灭度之后,所有舍利悉已如是恭敬供养,为令一切众生生净信故。自己生死未了没有关系,先要度众生成佛,恭敬供养就是广度众生,使人看到我们对佛如此恭敬供养,想必是佛确实有使人恭敬供养之价值,引人入道,此为接引众生入门之善巧方便,要给众生广大的法缘,众生最大的痛苦是生死轮回,如何脱苦,不学佛决定不能脱苦,如恭敬供养诸佛即是间接的使众生脱离苦海。

  △经云:无有执者,离诸心想,无有依止,永无所依。凡夫大病是处处执者,以致一切善根福德变为有漏的福德,如此则来生福报必然有的,但是否能保持人身就不敢保险。常言道一失人身万劫不复,保持人身要五戒清净,仁义礼智信作得圆满,如未能作到则三途有份,而三途的因缘太容易了,贪心重的必入鬼道,鬼亦有若干种,有多财鬼少财鬼无财鬼,总之均非善道,世间事是非不明,理路不清,必入畜生道,嗔恨心重的必入地狱道。如安世高之同学前生为三藏法师,明经好施,只缘嗔恚心重,堕为蟒身,在洞庭湖庙中为神,掌握往来船舶行旅安危生杀之权,极有灵验,香火鼎盛,远近咸来供养,故其福报很大。幸遇安世高度之,了脱畜身,足见明经好施,心不清净,仍须堕落。如以有漏功德来世作大富贵人,富贵学道难,复有隔阴之迷,尽情享受,反而造了一身罪业,转世必堕三途。所以学佛在事相上不能执著,心想也不能执著,谁都不依靠,依靠自己用功,远离于我及我所,将我执破尽,妄想心不要执著,身更不能执著,唯识学中之八识均是有为法,都是假的,如梦幻泡影,学佛人须三复斯言。

  △学佛人对高僧传与居士传不可不读,古来学人进德修业有了基础再出去参学,否则不辨是非邪正即易于招魔,参学在佛法中是必经的过程,但是不能专向一位老师学一辈子,如此也是著了魔,有很多似是而非的假东西,我们认不出来,楞严经中五十种阴魔其所表现的道行,几可乱真,佛法有个密诀,即一切境界现前如如不动,舍己为人,牺牲自己亦在所不惜,但是不能舍弃菩提心,没有菩提心修一切善事均是魔业。

  △别教的初住未能证得法身,别教初地等于圆教初住,圆顿根性的人不多,金刚经所讲的信心清净即是圆顿根性,圆顿根性的人是老诚敦厚的人,佛怎样说他就怎样做,以清净心看经看古人注解,没有支支节节的闲岔,所以他悟的很快,世间人的聪明才智是分别心生出来的,是迷惑颠倒,所以不分别是智慧,无分别不是糊里糊涂的,样样清楚,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佛早知道,所以指示几个大纲,如说小乘三法印,大乘一法印及四依法,我们只要掌握到几个纲领即不会走错路。

  △佛经卷帙浩繁,义理丰富,号称难学,但有一个纲领即修一切善,离一切相,自行化他是同时的,但有轻重之分,在未花开见佛时重在自行,见性以后重在化他。昔日丛林中之住持职事均系菩萨再来,我们如欲作住持,自己先问问是否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否则一生时光短促,恐怕误了自己前途。

  △正在作的时候,心地一尘不染,若不用心又与法性不相应,实在难了。佛悟道之后说法四十九年,到处奔波,托钵乞食,忙的不亦乐乎,而佛的行住坐卧均在定中,称之为…

《听经札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防癌手册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