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听经札记▪P7

  ..续本文上一页三恶道的布畏,不读佛经不知三恶道之苦,(2)恶名、如受他人之毁谤、污辱、讽刺令生烦恼,(3)大众威德、如初上讲台之人见听众不敢讲话,(4)死的怖畏,(5)不活,如遇大灾难或生大病。

  △起念即妄,真如本性中并无念故,凡夫染念不停,不得不借用念佛之念,治其住尘之念。盖念佛之念,无非真如之本体,却是趋向真如之妙用,真如是清净心,佛念是清净念,同是清净,得以相应,所以念佛之念,绵绵密密,能至念而无念,故曰胜方便。

  △在娑婆世界修行比在极乐世界修行效果大,有这样优良的环境,我们还是每天悠悠荡荡,不知精进修持,殊觉惭愧。无量寿经云:“正心正意,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思益经云:“若人于净国,持戒满一劫,此土须臾间,行慈为最胜。净土多亿劫,受持法解说,于此娑婆界,从旦至食胜。我见喜乐国,及见安乐土,此中无苦恼,亦无苦恼名,于彼作功德,未足以为奇,于此烦恼处,能忍不可事,亦教他此法,其福为最胜。”宝积经文殊师利授记会云:“北方常庄严世界娑罗起王佛言,东北方有世界名妙庄严忍,彼现有佛号大自在王,其土众生,皆悉具足,一向安乐,乃至若有众生,于彼国土,亿百千岁修诸梵行,不如于此娑婆世界一弹指顷,于诸众生起慈悲心,所获功德,尚多于彼,何况能于一日一夜住清净心。”佛无妄语,我们果然能够在此五欲六尘众苦充满的娑婆世界,放下一切,以清净心念佛求生净土,因而超出三界,不再六道轮回,岂不是太幸运了吗。

  △古德云:执性废修、如贫士拾豪家之券,著事迷理、类童蒙读古圣之书,盖童蒙读书,虽不明理,果能熟读,天长日久,自能融会贯通,仍有悟解之望。如愚夫愚妇只知念佛,不研经教,但能至诚恳切,老实念佛,念至一心不乱,必能往生。聪明人谈玄说理,自以为深通经教,高谈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以致佛亦不念,三宝亦不拜,不诚不敬而欲求解脱,实无可能。所以著事迷理远胜于执性废修,盖愚人但重事相,发乎至诚,能有成就,比之聪明人只尚空谈者大有天渊之别。

  △念佛法门本为至圆至顿之无上妙法,若仅为自了以欣厌心情希求,则最上乘大法竟变为小乘,只能下品往生,多劫不能花开见佛,因与佛之悲愿相违,若不称性起修,甚至往生下品亦不够资格只能生到疑城,经长时间方能生安养,岂不可惜。所以学佛先要开智慧,多读大经大论,体会经论中之真实义理,并非研究佛经文学及其词藻,必须屏除外缘,收摄身心,令心摄在一处而不驰散,乃能起观。

  △菩萨对众生如日普照一切,不求恩报,完全是施舍,绝不要权利,众生有恶悉能容受,终不以此而舍誓愿,修忍厚度是学菩萨的容量,地狱众生亦要以平等心慈悲心看待他们。

  △学佛是自己学佛,不必看人家学佛的精进程度如何,人家学与不学与自己毫不相干,以修十善言,天天根据经典批评人家,只有自己造口业,对于自己毫无好处,如果机缘成熟,一说某人即能改过迁善,也不妨予以规劝,否则还是不要管人家的闲事比较好。

  △我们如果有慧眼,在在处处皆是佛菩萨,现在佛已经不在世间,但是佛的经典仍留在世间,如能亲近供养,心无疲厌,如见佛一样,看经典如远游学子获读父母家书,字字均是金玉良言,依之而行,此之谓亲近供养。

  △现在学佛的人多数不愿意离开这个娑婆世界,总要想先买一所公寓,有个安定的住处,生活求其舒适,饮食要求营养,收入总嫌不够,生活过得敷余快乐,有空闲的时候,研究佛法,念佛念经拜佛,听听经,跑跑道场,吃吃素斋,此不过表面上冒充佛子,论其心只希望在娑婆世界多活几年,享享清福,并不一定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有此种懈怠的心情即不可能往生,永在六道轮回。要知学佛要下决心,一心求生,不必顾虑自己的生活,只要心在道上,自有护法龙天护持,不虞生活无著,如果心不在道上,每天为自己生活打算,则护法神也就乐得的休息一番便了。还有同修总想找一个清净地方去修行,须知掩关潜修固然有功效而是修行人的险著,古人说不悟道不住山,不破参不闭关,若是修行程度不够,而妄想入山清修,恐怕修不好还会招魔出大毛病。

  △每一部佛经均分为三分,一为序分,二为正宗分,三为流通分,序分中多举出几位上首菩萨,其名字每部经不同,但用意至深,上首多半是佛的大弟子。金刚经以须菩提为上首,因须菩提解空第一,金刚经讲般若智慧,以须菩提为当机者。弥陀经以舍利弗为上首,舍利弗智慧第一,弥陀经所说的西方极乐世界种种庄严,乃释迦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说此一切世间难信之法,非有大智慧不能领悟。楞严经序分中举出六位上首,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一,神通表大用,又表大悲,拘絺罗辩才无碍,答问第一,富楼那说法第一,须菩提、优波尼沙陀均为解空第一,优波尼对于分析空颇有深解,明白此六位上首之修学造诣,即可知楞严经全部之内容,华严经所说的是佛的境界,楞严经所说的是入佛境界的方法。古人说开慧的楞严,信不诬也。

  △三轮体空平常多举布施为例,无能施所施之境界,能施即能施之心与能施的我,所施即所施之物与所施对方接受的人,其实作任何佛事救护一切众生均应三轮体空,否则与本性不相应。离相非常难,离相即见性,世间好人甚多,所作好事亦甚多,但均属有漏的福德,不能了生死出三界,懂得离相,不著相,即有般若智慧在内。

  △成佛之事不难,难在自己不发心去作,断烦恼了生死证菩提与外面人不相干,外面人只有增上缘,帮助我们成佛的因缘,因缘有顺逆二种,如不肯发心纵遇顺增上缘也是枉然。果真依教奉行,二三年即能见效,学佛是但求诸己,佛学是内学,能真正带业往生还算不错,但是我们的目标不能订的太低,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学佛的障碍就是多生劫来的业障,能够时时忏悔业障,扫除成佛道路上的妨碍,自然速得成就,我们的业障还不算重,重的遇不到佛法,更遇不到华严经讲座,有此机缘,我们即应如经中所说:长养一切善根,舍离一切生死流转。

  △佛法千言万语总归一句是看破放下,此四字作起来不容易,但有一方便法即是布施,布施即舍离生死流转,每人均愿了生死而每人均抓的牢牢的,此是执著不肯放下,与佛法背道而驰,不但身外之物要布施光光的,连身体也要布施给众生。大乘佛法是即世间而离世间,正放下的时候也是正提起的时候,把身体留在世间为一切众生服务的,以五欲六尘作佛事,“我见”没有了,那里还有疲厌,那一个受苦,身都放下了,何况身外之物。佛法说法喜充满,即是自在之意,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今生即能作到。

  △一发心即是初发心的菩萨,不能谦虚,直下承当,如说不敢当,佛即大失望,但菩萨不住菩萨相,若著相即不清净,不清净即不能见性,菩萨行无量无边,华严将六度开为十度,十度是同时修的,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华严具行布圆融二门,皆能通入法界,一行布门,行者行列,布者分布,经中广说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之四十一个法门,由浅至深,行列次第分布,故曰行布门。二圆融门,经中又说法界之理,圆融无碍,于前之四十一位随举一位,而赅摄诸位,谓之圆融门,如说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是也。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可以修的我们都可以修。

  △学佛应将佛所说义趣彻底明了,使心中了了,然后修行遇一切境界时乃能历事练心,在行住坐卧穿衣吃饭日常生活当中时时将所领悟之义趣存养心中,使经义与我心融成一片,如此便是观照便是薰习,不一定要打坐参禅。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佛法不坏世间相,如世间讲伦常,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佛法所说的更彻底更圆满,佛法是即世间而离世间,若坏世间相,性也没有了,所谓善超诸有是在生死中即超越生死。

  △世间有很多人发心以财法身布施,可惜未闻正法,更未闻到大乘了义经,乃与本性不相应,实在可惜。有的人烦恼障重所知障轻,尚有闻法的机缘,有的人烦恼障轻而所知障重,既无闻法的机缘,纵有机缘而听经也坐不住,他虽有善心作大慈善家而所得的是有漏的福报。

  △纯而不杂谓之精,精进是没有条件的,有条件即不能与本性相应,有条件容易退转,例如学佛为求财富求平安求儿女上进,希望达不到就要退心了。必须发菩提心,发菩萨愿,没有任何要求及附带条件,只是为了饶益众生,为了度众生求诸功德法。

  △礼敬诸佛是度我慢的方法,我慢是俱生的烦恼,若不除之,修行即有障碍,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心净则土净,心中有慢即不清净。致察自己平常的傲慢心有无减少并不太困难,以前总觉得自己比旁人高一等,学佛之后觉得自己样样不如人即是有进步。

  △供养十方三世诸佛指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未来佛包括一切众生,因为众生将来皆得成佛,有人在庙中供养法师非常虔诚恭敬,而回家后对于父母视若路人,佛门中焉有不忠不孝之人,父母有生育之恩,师长有教诲之恩,父母师长之恩不肯报答,而对于佛菩萨法师恭敬供养也是虚伪的,恐另有目的,是要不得的。学佛以家庭为起点,以家庭和睦孝顺供养父母为基础,然后推而广之,供养社会大众以及戒杀放生,放生是供养畜生,畜生迷的最深、堕的最重,我们对于畜生要有怜悯心。

  △法供养、法有世间法与出世间法,世间法包罗万象,不可吝法,吝法得愚痴报,愿一切众生个个都比我好,文化水准提高,人人都有智慧,把娑婆世界变成净士,否则众生迷惑颠倒,社会不安,天下大乱,我自己也要连带受苦。谈到出世法,供养是使众生离苦得乐,遇到人即劝其念佛,给他种一个念佛种子,将来他总会遇缘而起现行的。

  △业障是与生俱来的,人人皆有,如无业障是佛菩萨再来,业障重可以忏悔,忏分事忏与理忏,事忏要发露忏悔,业造作之后…

《听经札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防癌手册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