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聽經劄記▪P7

  ..續本文上一頁叁惡道的布畏,不讀佛經不知叁惡道之苦,(2)惡名、如受他人之毀謗、汙辱、諷刺令生煩惱,(3)大衆威德、如初上講臺之人見聽衆不敢講話,(4)死的怖畏,(5)不活,如遇大災難或生大病。

  △起念即妄,真如本性中並無念故,凡夫染念不停,不得不借用念佛之念,治其住塵之念。蓋念佛之念,無非真如之本體,卻是趨向真如之妙用,真如是清淨心,佛念是清淨念,同是清淨,得以相應,所以念佛之念,綿綿密密,能至念而無念,故曰勝方便。

  △在娑婆世界修行比在極樂世界修行效果大,有這樣優良的環境,我們還是每天悠悠蕩蕩,不知精進修持,殊覺慚愧。無量壽經雲:“正心正意,齋戒清淨,一日一夜,勝在無量壽國爲善百歲。”思益經雲:“若人于淨國,持戒滿一劫,此土須臾間,行慈爲最勝。淨土多億劫,受持法解說,于此娑婆界,從旦至食勝。我見喜樂國,及見安樂土,此中無苦惱,亦無苦惱名,于彼作功德,未足以爲奇,于此煩惱處,能忍不可事,亦教他此法,其福爲最勝。”寶積經文殊師利授記會雲:“北方常莊嚴世界娑羅起王佛言,東北方有世界名妙莊嚴忍,彼現有佛號大自在王,其土衆生,皆悉具足,一向安樂,乃至若有衆生,于彼國土,億百千歲修諸梵行,不如于此娑婆世界一彈指頃,于諸衆生起慈悲心,所獲功德,尚多于彼,何況能于一日一夜住清淨心。”佛無妄語,我們果然能夠在此五欲六塵衆苦充滿的娑婆世界,放下一切,以清淨心念佛求生淨土,因而超出叁界,不再六道輪回,豈不是太幸運了嗎。

  △古德雲:執性廢修、如貧士拾豪家之券,著事迷理、類童蒙讀古聖之書,蓋童蒙讀書,雖不明理,果能熟讀,天長日久,自能融會貫通,仍有悟解之望。如愚夫愚婦只知念佛,不研經教,但能至誠懇切,老實念佛,念至一心不亂,必能往生。聰明人談玄說理,自以爲深通經教,高談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以致佛亦不念,叁寶亦不拜,不誠不敬而欲求解脫,實無可能。所以著事迷理遠勝于執性廢修,蓋愚人但重事相,發乎至誠,能有成就,比之聰明人只尚空談者大有天淵之別。

  △念佛法門本爲至圓至頓之無上妙法,若僅爲自了以欣厭心情希求,則最上乘大法竟變爲小乘,只能下品往生,多劫不能花開見佛,因與佛之悲願相違,若不稱性起修,甚至往生下品亦不夠資格只能生到疑城,經長時間方能生安養,豈不可惜。所以學佛先要開智慧,多讀大經大論,體會經論中之真實義理,並非研究佛經文學及其詞藻,必須屏除外緣,收攝身心,令心攝在一處而不馳散,乃能起觀。

  △菩薩對衆生如日普照一切,不求恩報,完全是施舍,絕不要權利,衆生有惡悉能容受,終不以此而舍誓願,修忍厚度是學菩薩的容量,地獄衆生亦要以平等心慈悲心看待他們。

  △學佛是自己學佛,不必看人家學佛的精進程度如何,人家學與不學與自己毫不相幹,以修十善言,天天根據經典批評人家,只有自己造口業,對于自己毫無好處,如果機緣成熟,一說某人即能改過遷善,也不妨予以規勸,否則還是不要管人家的閑事比較好。

  △我們如果有慧眼,在在處處皆是佛菩薩,現在佛已經不在世間,但是佛的經典仍留在世間,如能親近供養,心無疲厭,如見佛一樣,看經典如遠遊學子獲讀父母家書,字字均是金玉良言,依之而行,此之謂親近供養。

  △現在學佛的人多數不願意離開這個娑婆世界,總要想先買一所公寓,有個安定的住處,生活求其舒適,飲食要求營養,收入總嫌不夠,生活過得敷余快樂,有空閑的時候,研究佛法,念佛念經拜佛,聽聽經,跑跑道場,吃吃素齋,此不過表面上冒充佛子,論其心只希望在娑婆世界多活幾年,享享清福,並不一定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有此種懈怠的心情即不可能往生,永在六道輪回。要知學佛要下決心,一心求生,不必顧慮自己的生活,只要心在道上,自有護法龍天護持,不虞生活無著,如果心不在道上,每天爲自己生活打算,則護法神也就樂得的休息一番便了。還有同修總想找一個清淨地方去修行,須知掩關潛修固然有功效而是修行人的險著,古人說不悟道不住山,不破參不閉關,若是修行程度不夠,而妄想入山清修,恐怕修不好還會招魔出大毛病。

  △每一部佛經均分爲叁分,一爲序分,二爲正宗分,叁爲流通分,序分中多舉出幾位上首菩薩,其名字每部經不同,但用意至深,上首多半是佛的大弟子。金剛經以須菩提爲上首,因須菩提解空第一,金剛經講般若智慧,以須菩提爲當機者。彌陀經以舍利弗爲上首,舍利弗智慧第一,彌陀經所說的西方極樂世界種種莊嚴,乃釋迦佛能爲甚難希有之事,說此一切世間難信之法,非有大智慧不能領悟。楞嚴經序分中舉出六位上首,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連神通第一,神通表大用,又表大悲,拘絺羅辯才無礙,答問第一,富樓那說法第一,須菩提、優波尼沙陀均爲解空第一,優波尼對于分析空頗有深解,明白此六位上首之修學造詣,即可知楞嚴經全部之內容,華嚴經所說的是佛的境界,楞嚴經所說的是入佛境界的方法。古人說開慧的楞嚴,信不誣也。

  △叁輪體空平常多舉布施爲例,無能施所施之境界,能施即能施之心與能施的我,所施即所施之物與所施對方接受的人,其實作任何佛事救護一切衆生均應叁輪體空,否則與本性不相應。離相非常難,離相即見性,世間好人甚多,所作好事亦甚多,但均屬有漏的福德,不能了生死出叁界,懂得離相,不著相,即有般若智慧在內。

  △成佛之事不難,難在自己不發心去作,斷煩惱了生死證菩提與外面人不相幹,外面人只有增上緣,幫助我們成佛的因緣,因緣有順逆二種,如不肯發心縱遇順增上緣也是枉然。果真依教奉行,二叁年即能見效,學佛是但求諸己,佛學是內學,能真正帶業往生還算不錯,但是我們的目標不能訂的太低,取法乎上,僅得乎中,學佛的障礙就是多生劫來的業障,能夠時時忏悔業障,掃除成佛道路上的妨礙,自然速得成就,我們的業障還不算重,重的遇不到佛法,更遇不到華嚴經講座,有此機緣,我們即應如經中所說:長養一切善根,舍離一切生死流轉。

  △佛法千言萬語總歸一句是看破放下,此四字作起來不容易,但有一方便法即是布施,布施即舍離生死流轉,每人均願了生死而每人均抓的牢牢的,此是執著不肯放下,與佛法背道而馳,不但身外之物要布施光光的,連身體也要布施給衆生。大乘佛法是即世間而離世間,正放下的時候也是正提起的時候,把身體留在世間爲一切衆生服務的,以五欲六塵作佛事,“我見”沒有了,那裏還有疲厭,那一個受苦,身都放下了,何況身外之物。佛法說法喜充滿,即是自在之意,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今生即能作到。

  △一發心即是初發心的菩薩,不能謙虛,直下承當,如說不敢當,佛即大失望,但菩薩不住菩薩相,若著相即不清淨,不清淨即不能見性,菩薩行無量無邊,華嚴將六度開爲十度,十度是同時修的,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華嚴具行布圓融二門,皆能通入法界,一行布門,行者行列,布者分布,經中廣說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之四十一個法門,由淺至深,行列次第分布,故曰行布門。二圓融門,經中又說法界之理,圓融無礙,于前之四十一位隨舉一位,而赅攝諸位,謂之圓融門,如說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是也。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可以修的我們都可以修。

  △學佛應將佛所說義趣徹底明了,使心中了了,然後修行遇一切境界時乃能曆事練心,在行住坐臥穿衣吃飯日常生活當中時時將所領悟之義趣存養心中,使經義與我心融成一片,如此便是觀照便是薰習,不一定要打坐參禅。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佛法不壞世間相,如世間講倫常,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佛法所說的更徹底更圓滿,佛法是即世間而離世間,若壞世間相,性也沒有了,所謂善超諸有是在生死中即超越生死。

  △世間有很多人發心以財法身布施,可惜未聞正法,更未聞到大乘了義經,乃與本性不相應,實在可惜。有的人煩惱障重所知障輕,尚有聞法的機緣,有的人煩惱障輕而所知障重,既無聞法的機緣,縱有機緣而聽經也坐不住,他雖有善心作大慈善家而所得的是有漏的福報。

  △純而不雜謂之精,精進是沒有條件的,有條件即不能與本性相應,有條件容易退轉,例如學佛爲求財富求平安求兒女上進,希望達不到就要退心了。必須發菩提心,發菩薩願,沒有任何要求及附帶條件,只是爲了饒益衆生,爲了度衆生求諸功德法。

  △禮敬諸佛是度我慢的方法,我慢是俱生的煩惱,若不除之,修行即有障礙,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心淨則土淨,心中有慢即不清淨。致察自己平常的傲慢心有無減少並不太困難,以前總覺得自己比旁人高一等,學佛之後覺得自己樣樣不如人即是有進步。

  △供養十方叁世諸佛指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未來佛包括一切衆生,因爲衆生將來皆得成佛,有人在廟中供養法師非常虔誠恭敬,而回家後對于父母視若路人,佛門中焉有不忠不孝之人,父母有生育之恩,師長有教誨之恩,父母師長之恩不肯報答,而對于佛菩薩法師恭敬供養也是虛僞的,恐另有目的,是要不得的。學佛以家庭爲起點,以家庭和睦孝順供養父母爲基礎,然後推而廣之,供養社會大衆以及戒殺放生,放生是供養畜生,畜生迷的最深、墮的最重,我們對于畜生要有憐憫心。

  △法供養、法有世間法與出世間法,世間法包羅萬象,不可吝法,吝法得愚癡報,願一切衆生個個都比我好,文化水准提高,人人都有智慧,把娑婆世界變成淨士,否則衆生迷惑顛倒,社會不安,天下大亂,我自己也要連帶受苦。談到出世法,供養是使衆生離苦得樂,遇到人即勸其念佛,給他種一個念佛種子,將來他總會遇緣而起現行的。

  △業障是與生俱來的,人人皆有,如無業障是佛菩薩再來,業障重可以忏悔,忏分事忏與理忏,事忏要發露忏悔,業造作之後…

《聽經劄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防癌手冊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