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定有果報,發露的意思是使惡業作增上緣,不要藏在裏面,發泄出來,使人知道,能早日了結,事忏力量薄不能消滅惡業的種子。理忏要修定、是見性,見了性才能轉業,轉阿賴耶成根本智,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亂即是理忏的境界。
△佛經的用途是爲了印證自己的知見與佛的知見是否相符?五祖以前以楞伽經作印證,五祖以後以金剛經作印證,在行的階段學人可以用之,初學之人只能以佛經當作一面鏡子用,修正自己的毛病。叁寶以法寶爲中心,僧雖爲人天師,但佛說依法不依人,依經與論修正自己的知見,依戒律修正自己的行持。佛事門中有求必應,若求不到是有業障,必須忏悔業障,念佛一聲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必須信真願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才成。功失成片定能帶業往生,至少要願力超過業力,若能超過即是乘願再來,生死自在,有一絲毫挂礙就作不到。
△學般若是爲生實相,生實相就是明心見性,如何可生,信心清淨即生實相,可見信心清淨是非常重要的。古人說讀書變化氣質,學佛舉了幾年還是老樣子,學佛有何用?所謂生實相是圓初住的地位,我們雖然不能達到此種境界,但是不能離開此要緊重心之所在。釋迦牟尼佛在世時知道此種理論的並不多,不到此程度說了此種深奧的道理,衆生無法接受,說也白說,在日常生活中能用得上即能轉凡入聖,即能了生死出叁界,了生死在佛法中不是講空話,而是確能做到的。有老同修念金剛經叁十年,但知念經有功德,而貢高我慢之心不減當年,如此居心念經能說心清淨嗎?
△佛法中最要緊的一條是衆生無邊誓願度,其余斷煩惱學無量法門以及求無上道均是爲了度衆生,作一切事必須與佛菩薩本願相應,度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與經中所說救護衆生不著衆生相的道理同。小乘人真能離叁界六道但是執空,仍有磨折,清淨心不能現前,空有兩邊都不著才清淨。大乘法是發大心,大而化之,爲一切衆生服務,活著就是爲了衆生,不要想到自己,我執自然而破,一有自己的念頭即是凡夫,初發心的菩薩即是圓初住的菩薩,地位雖然高,果真是大乘種性的凡夫,有救護一切衆生之悲願,犧牲自己的生命都可以,一開始就可以修學這個法門。
△寂是如如不動,照是了了分明,如此處世即不會錯誤,六塵只是作佛事自度度他的增上緣,絕不可以任何一根認爲是我所有的,在日常生活當中要學會用,用久成習慣,即能見到諸相非相,“即”與“離”是同時的,生與死也是同時的,佛菩薩無有生滅,凡夫亦無生滅,生滅是我們的一念錯覺,此理不深入經典不明其究竟,所以經不可不讀,費叁年五載的功夫研究大經亦值得,可得大自在,深入佛法之後不取相是應該的,爲了生清淨心要不取相,著相取相是清淨心的障礙。
△世間人均想求福慧而求不到,因爲不懂得如何求法,佛家說求福慧在佛門中求,其實並不是到廟裏燒香拜佛,而破迷開悟就是入佛門,讀誦大乘經典,明達其意義,接受佛的教訓,即等于親近佛菩薩,常常聽經親近師友善知識是外緣,善根福德是內緣,內緣若不肯修,縱遇外緣亦是枉然,修內緣者須發四弘誓願,修六度萬行。
△凡夫遇有災難,講求逃避,菩薩則不然,愈有災難愈是要救濟衆生,如虛雲老和尚,勝利後本來已到香港,可以安居清修,爲了救度大陸同胞又返回大陸,致遭厄難,即其一例。求福求慧均是爲了度衆,自己福薄,想度衆生都找不到道場,培福必須布施,叁種布施即是福慧雙修。
△衆生肯接受即去弘法,菩薩所到之處一定令衆生生歡喜心,如果衆生討厭菩薩不接受菩薩的教化,菩薩就要馬上離開,但是衆生遭遇了厄難,肯回心轉意改過遷善,歡迎叁寶,菩薩再來,菩薩對于度生事並不著急,著急即生煩惱,生煩惱、心即不清淨。
△求生淨土要信心清淨,對于娑婆世界還牽挂不斷即去不了,世間衣食住行名聞利養以及一切享受都不可攀緣,未學佛時不知道放下,以致流轉生死苦海經無量劫,受了無數的折磨,現在學佛多年,知道了生死出叁界可以脫離苦海,而今對世間事仍然放不下,這就很難埋怨旁人了。
△學佛千經萬論就是令人求清淨心,即無分別智,是真正的智慧,即是照見五蘊皆空之照,一動分別心即照不了。心地染汙即照不見,心放不下即是染汙。念佛一心不亂即是信心清淨,一天念十萬聲而仍有煩惱,是培福報,不可能往生。
△佛法難聞,既聞大乘了義經典,乃過去世已種莫大的善根,有此好的基礎,必須求展布一番,當生即能成就,善財童子以博地凡夫參學精進,在文殊菩薩會下發菩提心開根本智,努力不懈,得有成就,是我們的最好榜樣,他能做我們也能做。
△空如來藏很難講,最難講的是空,佛法中之空不等于無,空不是斷滅,不是沒有,空是有的,萬法因緣生均是空的,無始以來以虛爲實,果然一聞佛說即能改變過來,即證了圓初住的果位。我們聽說此番道理明白而境界現前轉不過來,聽經要消歸自性,談何容易,轉境界即是修行,行與解相應,善財童子聽法,聽了之後立時轉變,果位即進一級,心中真是一絲毫成見都沒有,才能轉境界。
△一切諸佛的教法要遵守護持,護持最要緊的是護持自己的法,自己的法護不住即不能護持佛法,護持自己的法是護持戒定慧,護戒是諸惡莫做,衆善奉行,護定是清淨心。
△何爲自利,蓋大廟,香火盛,四事供養無缺,此是自害而非自利。斷煩惱,證菩提,不求名聞利養是自利。古來出家人自稱爲貧僧,現在有大福報的出家人已經離開了正道。利他亦如是,應在道業上利他,幫助他成無上道,修行人幸勿錯會自利利他的真實義。
△有人說佛經中有一部份含有甚深的哲學思想可以作爲學術研究,還有一部份帶有迷信色彩,例如所說的華藏世界以及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巍峨玄妙,如烏托邦,都不是實有的。因爲佛是絕頂聰明的人,這是他想出來的理想國,令人向往,引人入勝,亦是教化衆生的一種方法。存有此種邪見之人實在不懂佛法,以凡夫的知見揣測佛的知見,無有是處。佛所說的都是佛的現量境界,佛眼可以觀到無量無邊微塵世界,其所說的境界是親眼看到的,凡夫肉眼的能見度實在太小太近了。
△只要心在道上,諸佛菩薩之光明時時加被,常親近善知識,與諸佛菩薩同共止住,諸佛菩薩住在大悲性空,念一切智心無暫舍,佛法以智慧爲主,終極的目標是慧,欲求慧必須修定,念念與一切智相應,即無分別智,由本性中透出來的智慧光明,離一切相,修一切善,大慈大悲修六度萬行但不著相,即與智相應。
△經雲于無量無數不可說不可說劫,淨心尊重恭敬供養一切諸佛,恒不退轉無有休息,一切如來滅度之後,所有舍利悉已如是恭敬供養,爲令一切衆生生淨信故。自己生死未了沒有關系,先要度衆生成佛,恭敬供養就是廣度衆生,使人看到我們對佛如此恭敬供養,想必是佛確實有使人恭敬供養之價值,引人入道,此爲接引衆生入門之善巧方便,要給衆生廣大的法緣,衆生最大的痛苦是生死輪回,如何脫苦,不學佛決定不能脫苦,如恭敬供養諸佛即是間接的使衆生脫離苦海。
△經雲:無有執者,離諸心想,無有依止,永無所依。凡夫大病是處處執者,以致一切善根福德變爲有漏的福德,如此則來生福報必然有的,但是否能保持人身就不敢保險。常言道一失人身萬劫不複,保持人身要五戒清淨,仁義禮智信作得圓滿,如未能作到則叁途有份,而叁途的因緣太容易了,貪心重的必入鬼道,鬼亦有若幹種,有多財鬼少財鬼無財鬼,總之均非善道,世間事是非不明,理路不清,必入畜生道,嗔恨心重的必入地獄道。如安世高之同學前生爲叁藏法師,明經好施,只緣嗔恚心重,墮爲蟒身,在洞庭湖廟中爲神,掌握往來船舶行旅安危生殺之權,極有靈驗,香火鼎盛,遠近鹹來供養,故其福報很大。幸遇安世高度之,了脫畜身,足見明經好施,心不清淨,仍須墮落。如以有漏功德來世作大富貴人,富貴學道難,複有隔陰之迷,盡情享受,反而造了一身罪業,轉世必墮叁途。所以學佛在事相上不能執著,心想也不能執著,誰都不依靠,依靠自己用功,遠離于我及我所,將我執破盡,妄想心不要執著,身更不能執著,唯識學中之八識均是有爲法,都是假的,如夢幻泡影,學佛人須叁複斯言。
△學佛人對高僧傳與居士傳不可不讀,古來學人進德修業有了基礎再出去參學,否則不辨是非邪正即易于招魔,參學在佛法中是必經的過程,但是不能專向一位老師學一輩子,如此也是著了魔,有很多似是而非的假東西,我們認不出來,楞嚴經中五十種陰魔其所表現的道行,幾可亂真,佛法有個密訣,即一切境界現前如如不動,舍己爲人,犧牲自己亦在所不惜,但是不能舍棄菩提心,沒有菩提心修一切善事均是魔業。
△別教的初住未能證得法身,別教初地等于圓教初住,圓頓根性的人不多,金剛經所講的信心清淨即是圓頓根性,圓頓根性的人是老誠敦厚的人,佛怎樣說他就怎樣做,以清淨心看經看古人注解,沒有支支節節的閑岔,所以他悟的很快,世間人的聰明才智是分別心生出來的,是迷惑顛倒,所以不分別是智慧,無分別不是糊裏糊塗的,樣樣清楚,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恒河沙,佛早知道,所以指示幾個大綱,如說小乘叁法印,大乘一法印及四依法,我們只要掌握到幾個綱領即不會走錯路。
△佛經卷帙浩繁,義理豐富,號稱難學,但有一個綱領即修一切善,離一切相,自行化他是同時的,但有輕重之分,在未花開見佛時重在自行,見性以後重在化他。昔日叢林中之住持職事均系菩薩再來,我們如欲作住持,自己先問問是否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否則一生時光短促,恐怕誤了自己前途。
△正在作的時候,心地一塵不染,若不用心又與法性不相應,實在難了。佛悟道之後說法四十九年,到處奔波,托缽乞食,忙的不亦樂乎,而佛的行住坐臥均在定中,稱之爲…
《聽經劄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