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就,西方极乐世界可以带业往生,唯佛与佛方能了知其真相,所以阿弥陀经中说: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普通俗人读了阿弥陀经即能相信真实有一个极乐世界,乃是他多生的福德善根因缘所致,也是有来历的人。
△学佛之人决不能离开佛菩萨,离开就要退转,现在佛已不在世间,经中开示,如能每日读诵大乘经典即能常常启发清净信心,故学佛之人每日诵经实有必要,世间上的事,生活过得去就算了,不必费太多的精神消耗在五欲六尘上。
△修供养是明心见性的方法,证菩提的适当法门,但一有所求即与供养布施之义相违,即变为人天有漏的福报。
△佛的大涅槃谓之无住涅槃,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行于生死中是大悲心,佛菩萨住在六道之中,与凡夫一样,大乘学人接受佛的开示要作菩萨,其愿力心力超过业力,即可转变境界,由现在起就是乘愿再来的菩萨,来去清清楚楚的人是大菩萨,大菩萨照顾小菩萨,小菩萨有隔阴之迷,经大菩萨一点破,恍然大悟,其愿力再超过业力,又是一个再来的人,转凡入圣就在此时,不要等来生。
△不著有为即不执著,不著无为是什么都要做,如此才能入菩萨道,有为法包括甚广,百法明门论中前九十六条均属有为法,世间五欲六尘之乐决定是虚妄的,凡夫迷在其中,不觉知,有大智慧才能照破,一切有为法均无自性,有用无体,彻底虚妄。
△恭敬者、虔诚也。即一心皈命之意,盖三业以意业为主,摄心归一,不向外驰谓之恭敬。若但理发洗澡,华服盛装,而妄想纷飞,不能谓之恭敬。合掌顶礼表身业虔诚,称念圣号,赞扬功德,表口业清净。心中一尘不染表意业恭敬。
△百千万劫难遇到佛,闻到佛名字都很难,佛在世时在舍卫国弘法,还有三分之一的民众不闻佛名,佛的法运有一万二千年,现值末法时期,等法运完了要再等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之后弥勒佛降生才有佛法,在这个期间众生如何能得度。我们能有机缘遇到大乘佛法,务自珍惜,多多劝人念佛,亲近佛法,口头劝,文字劝,以此因缘,自己也得莫大的利益。
△佛出兴于世,对于众生的恩德太大了,经典中至高无上的真理以及修行的方法,得度的因缘,佛不说、我们再聪明想一辈子也想不出来。人身本来是为受报而来,是为酬业而来,被业力牵著走,太苦了,我们必须发菩提心,使我们的愿力超过业力,我活著是为了度一切众生,不为我自己,心量展开,即得自在。
△娑婆世界,众苦充满,极乐世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如仅以欣厌心求往生,恐难达到愿望,必须发菩提心,莲池大师在弥陀经疏钞中说下品下生也要发菩提心。到极乐世界是留学,等学成之后再回来度众生,再来是愿力不是业力,所以求生西方不是逃避,不是图享受,而是为度生。经云:宁代诸众生,永受轮回苦,终不舍如来,而求于少乐。宁恶道多劫,受苦闻佛名,不愿生善道,暂时不闻佛。宁地狱多劫,受苦常见佛,不愿离三涂,生无佛法处。
△回向太妙了,小小一点善事如用回向可以发展到尽虚空遍法界,凡夫心量太小了,常常修而心量仍是拓不开,粗心大意,听经时融会贯通,出了讲堂全忘了,实在说经本下课时才用得上,在日常生活当中,不管作何事均要回向,虽以一文布施,其功德亦无量,相随心转,六尘均是相,如烧一炷香,回向法界,则遍法界均香,莫小看呀!
△十大愿王中的称赞如来,一切佛之名号以及一切善法无一不是称赞如来,华严经境界实在广大,心中有佛即是在道场。心、愿、行、与佛相应即真是菩萨应世,与佛相应即是与法相应,名闻利养真害死人,稍一沾染即与法性背道而驰。
△学佛必须有清净信心才算入门,清净信是对于三宝全诚恳信,绝不为境界所动摇,信而不能深解,无法得益,不解其义则不能行,对于大乘经典要深入体会。在历史上顿悟的人只有六祖一人,修大乘法应在五欲六尘中修,在根尘相接时用寂照的功夫,寂是心如如不动,照是境界历历分明,心若不能寂照,住在深山中也是枉然。走小乘路对不起佛菩萨,研究经教随文入观,能入进去即是佛的境界,入要修行,般若经中所教的修学方法是不执著。
△有出家人不肯讲经,他以为自己没有修证、没有福德接引信徒,无资格讲经,其实我们只要根据古人注疏解释,知多少讲多少,既可弘法利生,复可使自己速得成就。
△华严经是经中之王,其余经均是眷属经,十大愿王又是华严经的枢纽,其第一条即是礼敬诸佛,可见其重要性。世间人不依十大愿王立身行事,而日日营求名闻利养,被其奴役指使而不自觉,诚属迷惑颠倒,须知能舍尽一切即能得到一切。凡夫不敢如此作,因其疑关打不破,菩提心是清净心,一点妄念都没有,如想这一生成就,就得把自己身心生死得失利害一齐抛开,有如此清净心,自己本有的福与智才无有边际。善人被人欺是一时的,恶人作恶得便宜亦是一时的,自己无始劫以来的业障因为被人轻贱毁谤,亦可重报轻受。世间事那一件值得重视,那一件事能够了生死,如此一想就容易放下了。
△学佛之人看到无量无边法门不知从何处学起,殊不知法门虽多,如想一时通达也无困难,学东西不要在枝叶上寻求。经云:譬如良沃田,所种必滋长,如是净心地,出生诸佛法。”一切佛法全是由净心地生出来的,心地不清净如何能有成就,佛法与世间法不同,世间法一切通达很难,尤其现在的人被烦恼所盖,只能学一门,学佛若有成就,真能通达如来真实义。
△随便修一法,就赅一切法,此是一多无碍的境界,如布施摄六度,六度摄万法,用一布施即可总持,布施摄一切法门,唯有舍、智慧才能现前,肯舍就成了,经中处处开示,祖师也时常劝勉,有几人肯做,舍不是舍财一种,六种根本烦恼要舍,二十种随烦恼要舍,最要紧的是舍脾气,不要有个性,莫同俗见。
△世间万事皆是相对而有,虚幻不实,修行人不在世间一切对待事理名相上认真,心中存有渐渐摆脱之意,勿令间断,复于此际提起一句阿弥陀佛名号,一心专念,亦不分别谁是念、谁是佛,但会念即是佛、佛外无念,上与十方如来心心相印,下与法界众生息息相通,念到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此种念法与实相相应,与一真法界相应,与心净土净之义相应。果能如此何愁不往生。
△住的地方认作是自己的家,就被圈住了,应当作旅馆,住一天算一天,就自在了。在家人如此,出家人更要作此想,如以为那个庙是我的就糟了。自己如果有一个住处就不能遍法界现身,现有住所只能作自行化他的处所,一切相重在受用,不在所有权,有主权就受主权的约束。买一辆小包车要有存车的地方,保养修理还要洗车擦车上油,缴各种捐税,办理保险,种种手续麻烦极了,若要雇司机开车还要替他安排宿舍,问题更多,等于替车服务,被他拖累,不如坐计程车,招手即来,付钱即去,不必烦心,我用他,不让他用我,岂不自在?(在台湾是如此,但在美国又不同,美国计程车少且贵,如无自备车寸步难行。)住公家配的房子住一天算一天,既不要付房租及修理费也不要纳房捐,我活著的时候用它,死后谁住都行,岂不自在,何必买房子为儿女置产业,须知儿孙自有儿孙福,他如果有福报,他还能看得上这所公寓吗?
△一般人混混沌沌,不知不觉,迷惑颠倒,醉生梦死,父母未生前在何处,将来到那里去,没有想过,也不去想,想到的是如何赚钱,升官发财,争名夺利,成家立业,为此短短数十年的生命,劳碌奔波,造诸众恶,此种种作为皆是趋向于烦恼的道路,唯有一条安乐的道路即是菩提之路,此是正路,正路是心地清净一尘不染,不著相,此康庄大道,无尽的智慧无尽的福德均在其中。可惜世人愚昧无知,不闻佛法,无得救之机缘,实在是冤枉极了。
△二乘人虽亦修六度万行,但未忘记自己,还有一个我在,我要度众生,有能有所,权教菩萨以前皆是以意识心修的,大乘菩萨是用真心修的,用真如本性修的,不要为自己设想,生为一切众生而生,死为一切众生而死,有大智慧才能舍己为人,一动念头障碍就来了。
△戒是修行基础,以其作用能舍旧染之污。持戒即是心能于戒忍可安住,忍可安住即心定不动,就是定。必其一心忍可于所观之法而后慧生,故曰定生慧。然亦必具有遣执破我之慧乃能得安住不动之定。
△发菩提心应离一切相,菩提者觉、平等、慈悲义。若著相则其心非觉、非平等、非无缘慈、非同体悲,虽曰发心,其所发者不能称为菩提心,故离一切相才能发菩提心。
△学佛先要守五戒,把人道修好,起码要能维持人身,人道修不好,小乘佛法无资格,幸莫轻视外道,有的外道对于经论甚为通达,佛门中亦有对于教理研究甚深,十分通达,而中间差了一点,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修行从根本上求要走成佛的道路。华严经是佛与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的境界,要想入佛境界,第一步先从因缘果报上说起,不然教理再通达,恐流于狂慧,反而不如老太婆深信因果,一心念佛来得踏实。
△四禅八定,定功有时间性,时间到、定功即失去了,失去以后必堕落,四空天均堕三涂,不修真实定用了苦功夫最后还是堕落,又何必当初。真实定是行住坐卧均在定中,如不理解即近于盲修瞎练,信解行证决不可缺少。念佛法门之净念相继即是修楞严大定,六根不攀缘六尘即是都摄六根,依天台家言,都摄六根即止,净念相继即观,人我是非未离,妄想不断修不成功。
△无碍法光明、指放任的辩才,如现在所说的称性发挥,对教理圆融才有此能力,讲经时发挥透彻,听的人自然心开意解。但初学讲经的人即求尽量发挥必致失败,应按步就班学规矩,先求依文解义,不要说错,至少讲过二十部三十部经以后再自己发挥经义。
△五种布畏:(1)…
《听经札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