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听经札记▪P5

  ..续本文上一页不乱是功夫话,念佛人所求者在此,虽不易而必须有此目标,只要诚心诚意求,仍可求到。

  △学佛之目的即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念佛人要有信心,品位高下在乎功夫之深浅,家乡原来是在极乐国土,此娑婆世界实无可留连。

  △修行要常想六字洪名,口念不关重要,心中要常念,一个字一个字清清楚楚,相续不断,通常初学要用念珠,每晨念三串珠,念三声佛号拨一珠,一直念下去,决不中断,以后再五句拨一珠,或十句拨一珠,在念佛时任何闲事都不要管,行也念,坐也念,句句分明,不清净场所及睡时不必出声,心中仍念,久而久之,即得念佛三昧。

  △六道皆恶道,诸难指三途八难,最主要的闻不对佛法,佛法是众生得度的机缘,可以了生死出三界,不出三界就免不了仍堕落在三途八难之中,欲离此难先求生净土,能生净土即可远离恶道。

  △佛法太难了,学小乘也要先做到无我,谈何容易,若想成佛就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设佛不说净土法门,吾人对于佛法只有徒生仰慕之心,不过种种善根而已,很难达到究竟的目的。佛大慈悲开示净土法门,可以带业往生,当生就能成就,但不可误解以为造业之人念佛均可往生,祖师说“随缘消旧业,切莫造新殃”是指学佛之后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可再造新业。在日常生活当中,平常只以阿弥陀佛一句名号念在心中,无论遇到什么境界现前,即以一句圣号对付之,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不要思量,老老实实守著一句阿弥陀佛名号,此一句圣号与一切法均不相应,自与六道均不相应,故可脱离六道,超出轮回。

  △学佛要正助双修,助修中包括范围非常广泛,学者往往将助修看轻,凡夫迷惑造业,无始以来所造恶业无量无边,虽有正修,而多生劫来所造的恶业要来障道的,助修是先要把这些障碍去掉,助修以六度为主,六度以布施为主,只要修布施波罗密即有无量的利益。

  △大乘菩萨亦修四谛法,佛说世间人是苦,有三苦八苦无量苦,离苦之后才能得到安稳,欲想得受用,必须舍弃世间五欲六尘,名闻利养,是非人我,不攀缘,放下一切,老实依教奉行,自然得到安稳。

  △修行人为图清净好用功,常有闭关之举,其实古来大德闭关是已有修证,宗门教下均有成就,不需再有明师指导,为自己加行,才有资格闭关。

  △讲经弘法之人,不作营生事业,须由大众信徒供养,尽量安定其生活,使其不必顾虑到生活问题,专心说法。故集大众的力量建立道场,供养法师功德甚大,若能回向法界,其福不可为喻。

  △每一众生从无始以来,住于生死,受尽苦恼,轮回世间是可耻的事,修行固然是苦事,而苦尽甜来,并不是做不到的,若做不到,佛就不说了。有信有解必可往生,上根利智之人一天就能往生,最钝者七天亦能往生,千万不可看轻自己,无量劫来在生死轮回受苦,比菩萨修六度万行之苦大的多,修行之苦有限度,六道轮回无限度,学佛吃苦,吃了有好处,生死轮回之苦是自受的。

  △能忍是一切事业成功之根本,能忍才能精进,念佛精进,参禅精进,世间事业同样要精进,不过结果不同。有人对打麻将精进,将来只有往三途方面去,殊为可惜。未闻佛法之人不应责怪,古来大德没有不是拿一天当十天用的,放逸懈怠是烦恼,人生光阴有限,若不精进,习气很难断。

  △讲经说法不但佛法要通,世间法也要通,佛法略分十宗,每宗均有其渊博的内容,世间法包罗万象,最大的图书馆亦不过收藏一部份书籍,何年何月才能将内外典籍搞通,所以古来大德欲求通达世出世法,惟有以至诚感通为要诀,求佛菩萨神力加被,如此修法才能成就,若靠自己研究绝无成功之望。

  △正念即是禅定,亦称三昧,亦称正定,寂而常照,照而常寂,静是寂,虑是照,心无散乱即得正定,心不随境界转即是禅定,此非易事,学佛欲有成就,舍此无他法。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方便之方便,但离开禅定还是不成,一心不乱为净土法门之要件,不得一心即不能成就。

  △光阴太可贵了,不要以为我现在年岁还不算太大,将来有机会环境许可再好好念佛,须知世间事与我了生死毫不相干,自己要认真去作,一天当十天用,一年当十年用,时间不多,世间名闻利养只有害处、没有好处,修净业念佛诵经拜佛都是必需的,读经求解,拜佛求忏悔消业障,念佛求一心,只要正念成就,智慧就开了。

  △心外求法谓之外道,摧伏外道先由本身作起,二六时中随时觉察,四魔中之前三魔均属自己份上,只有天魔是外边的。

  △六道有情众生对自己看法不同,对环境看法亦不同,随心的境界而转,所以人必须要求学,求开智慧,佛的境界是一真法界,佛是大智大觉,我们接受佛的教育之后对于宇宙人生比较清楚深入,使我们的观念与佛的观念渐渐相近才能得益。

  △如想证入佛的境界,心不散乱是为第一,证入必须有定功,往生极乐世界就要心不动,八万四千法门那一门都离不开禅定,离定即不得其门而入,所以经云:“修菩萨行心不散动,于大乘门皆得圆满。”

  △佛法说因果报应丝毫不爽,世间人认为以一个人的聪明智慧可以得到一点小便宜,此纯系愚痴错误的观念,假如前生没有种这一点善根,今生无论如何求都求不到的,一饮一啄,莫非前定,用尽了心思所得来的还是命中注定的,聪明智慧高强而潦倒一生者所在多有,不从因地上修行而想得果报,无有是处,大富贵大福德是由布施而来,依正庄严是由修六度而来。

  △持戒之人必须少欲知足,贪欲少修般若才不会出毛病,若贪欲多,曲解作坏事若不著相亦不落因果,生大邪见,自己受害无穷,故修福之人必深信因果,方不致偏于断灭相,学般若应行布施,布施即舍,持戒能舍世间之欲,修福能舍自己财产与精神,正合般若道理。

  △学佛者无论行住坐卧均须求三宝加被,修任何法门均应如此,讲经时须将平日知见抛开,求三宝加被,如念佛心中一无所有,抛却平日知见,专心一句佛号,求阿弥陀佛加被,经中常说承佛威神力故如何如何,此并非有所依赖,倘不如此,有一我见存在,将自己灵性障住,无有是处。

  △凡夫对于境界未能了达深悉,以致放不下,迷在里面,被境界牵著走,一落在分别上即造业,随业流转,不能出苦。了达境界,对事事物物样样清楚,看的真切,如在梦中自己知是梦境,苦乐不觉,心中清净不染,自然不受境界的感受,人生数十年光阴所遭遇的事事物物那一样是真的,何尝不能当作梦想。

  △交善友有七事应作:(1)友遭逆境不弃(2)贫贱不轻视(3)密事相告(4)友有过不宣有善表扬(5)难作能作(6)难与能与(7)难忍能忍。

  △佛于一切法均通达是解自在,于一切法不染是行自在,行解均自在。佛为何示现菩萨相,其用意是大慈大悲,菩萨有示范作用,在世间同学道友中间就有佛菩萨应化,倘发菩提心,佛菩萨均会为他示现,其示现的方法非常巧妙,佛菩萨入定出定不可思议,无论依报正报一切无碍,存心求佛感应处处均可遇到,凡是令你觉悟的,或者遇到一句话,一种暗示,一种灵感,因而恍然大悟的都是佛菩萨的神力示现。不但有情,无情亦可示现,翠竹黄花无非般若,故曰:“佛力不思议,一切皆能现。”美国恒由法师由旧金山金山寺至西雅图一千里的长途,学虚云和尚用三步一拜的虔诚方式自一九七三年十月十六日开始,行至中途,发现他亲手缝补的长裤就一点一点的裂开,无法收拾,并未带一条备用裤,他对同行礼拜的恒具法师说:“我该怎么办,如果再顶礼几次,就要露体站在这里了。”继续拜不是被警察拘捕,就是被路人嘲笑,二者均属难堪,他决定不折返金山寺,继续缓缓前进,默求佛陀慈悲加被,他向恒具说完这些话后,刚走了几步,忽然注意到前面大路当中有样东西在微风吹动下轻拍著,当进前拾起来看,竟是一条长裤,除了旧一点外,大小正合适。经此感应恒具恒由两位法师誓愿一生从事坚苦卓绝的佛学修持。

  △六趣众生无量无边,佛以神力常随不舍,佛的智慧神通不可思议,但佛不度无缘之人,无缘之人不接受佛的教诲,在其本身方面有障碍,有人不欲生天,以为高不可攀,来生仍欲作人,佛即教其持五戒,其实五戒亦是无上菩提的基础,佛度化众生均用善法,善法均是为了成就众生,若用严厉手段对待众生而使其改过迁善者亦属善法,父母教诫子女,态度虽恶劣而仍属善法,诚如经中所说,悉以善法方便摄取令其修习清净之业。

  △世间的善人是一个地方的福田,他可以感化一个地区的民众使其弃恶向善,故善人是国家之宝,罗汉辟支佛均是人间的福田,而佛则是最上的福田,种因必得果报,布施是种福田,财法无畏无论那种布施,只要清净均可得无量福。布施是破悭贪的,佛教我们修布施之用意是在破烦恼,因为悭贪是主要的烦恼,古德说佛法无他只有一布施,通常说修六度,修一个布施即可圆摄六度。

  △佛的相好光明庄严,凝光如满月,曩劫因修忍,满月言其丝毫无欠缺,佛在过去世中修忍辱波罗密,相好是修忍辱的果报,正报庄严以忍为主,依报庄严以布施为主,如在忍辱上用功,入道不难,忍辱能感动人、教化人,无缘无故的受冤枉之事甚多,能忍实对自己有利益。

  △念佛功夫虽未至念而无念,但能行愿真切,仗弥陀悲愿力,亦蒙佛接引,往生极乐,到了极乐世界即不退转,不退是初住地位,念佛一生即可办到,若修他法须经久远劫数,此方便之方便,今幸闻此法,岂可交臂失之。

  △经云:“智身无所著,远离于身相。”智身指佛而言,佛绝无执著,一切不染著,我们对过去的事不要回忆,对未来的事亦不要想像,现在的事事物物也不要染著,则三世均断了,三世断则无轮回,读经一二句,若能体会实行,一生受用不尽。

  △极乐世界是净业修成的,生到极乐世界即相好光明,一到极乐世界即开端,有进无退,当生成…

《听经札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防癌手册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