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亂是功夫話,念佛人所求者在此,雖不易而必須有此目標,只要誠心誠意求,仍可求到。
△學佛之目的即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念佛人要有信心,品位高下在乎功夫之深淺,家鄉原來是在極樂國土,此娑婆世界實無可留連。
△修行要常想六字洪名,口念不關重要,心中要常念,一個字一個字清清楚楚,相續不斷,通常初學要用念珠,每晨念叁串珠,念叁聲佛號撥一珠,一直念下去,決不中斷,以後再五句撥一珠,或十句撥一珠,在念佛時任何閑事都不要管,行也念,坐也念,句句分明,不清淨場所及睡時不必出聲,心中仍念,久而久之,即得念佛叁昧。
△六道皆惡道,諸難指叁途八難,最主要的聞不對佛法,佛法是衆生得度的機緣,可以了生死出叁界,不出叁界就免不了仍墮落在叁途八難之中,欲離此難先求生淨土,能生淨土即可遠離惡道。
△佛法太難了,學小乘也要先做到無我,談何容易,若想成佛就要經過叁大阿僧祇劫,設佛不說淨土法門,吾人對于佛法只有徒生仰慕之心,不過種種善根而已,很難達到究竟的目的。佛大慈悲開示淨土法門,可以帶業往生,當生就能成就,但不可誤解以爲造業之人念佛均可往生,祖師說“隨緣消舊業,切莫造新殃”是指學佛之後要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不可再造新業。在日常生活當中,平常只以阿彌陀佛一句名號念在心中,無論遇到什麼境界現前,即以一句聖號對付之,過去現在未來一切不要思量,老老實實守著一句阿彌陀佛名號,此一句聖號與一切法均不相應,自與六道均不相應,故可脫離六道,超出輪回。
△學佛要正助雙修,助修中包括範圍非常廣泛,學者往往將助修看輕,凡夫迷惑造業,無始以來所造惡業無量無邊,雖有正修,而多生劫來所造的惡業要來障道的,助修是先要把這些障礙去掉,助修以六度爲主,六度以布施爲主,只要修布施波羅密即有無量的利益。
△大乘菩薩亦修四谛法,佛說世間人是苦,有叁苦八苦無量苦,離苦之後才能得到安穩,欲想得受用,必須舍棄世間五欲六塵,名聞利養,是非人我,不攀緣,放下一切,老實依教奉行,自然得到安穩。
△修行人爲圖清淨好用功,常有閉關之舉,其實古來大德閉關是已有修證,宗門教下均有成就,不需再有明師指導,爲自己加行,才有資格閉關。
△講經弘法之人,不作營生事業,須由大衆信徒供養,盡量安定其生活,使其不必顧慮到生活問題,專心說法。故集大衆的力量建立道場,供養法師功德甚大,若能回向法界,其福不可爲喻。
△每一衆生從無始以來,住于生死,受盡苦惱,輪回世間是可恥的事,修行固然是苦事,而苦盡甜來,並不是做不到的,若做不到,佛就不說了。有信有解必可往生,上根利智之人一天就能往生,最鈍者七天亦能往生,千萬不可看輕自己,無量劫來在生死輪回受苦,比菩薩修六度萬行之苦大的多,修行之苦有限度,六道輪回無限度,學佛吃苦,吃了有好處,生死輪回之苦是自受的。
△能忍是一切事業成功之根本,能忍才能精進,念佛精進,參禅精進,世間事業同樣要精進,不過結果不同。有人對打麻將精進,將來只有往叁途方面去,殊爲可惜。未聞佛法之人不應責怪,古來大德沒有不是拿一天當十天用的,放逸懈怠是煩惱,人生光陰有限,若不精進,習氣很難斷。
△講經說法不但佛法要通,世間法也要通,佛法略分十宗,每宗均有其淵博的內容,世間法包羅萬象,最大的圖書館亦不過收藏一部份書籍,何年何月才能將內外典籍搞通,所以古來大德欲求通達世出世法,惟有以至誠感通爲要訣,求佛菩薩神力加被,如此修法才能成就,若靠自己研究絕無成功之望。
△正念即是禅定,亦稱叁昧,亦稱正定,寂而常照,照而常寂,靜是寂,慮是照,心無散亂即得正定,心不隨境界轉即是禅定,此非易事,學佛欲有成就,舍此無他法。淨土法門,叁根普被,利鈍全收,方便之方便,但離開禅定還是不成,一心不亂爲淨土法門之要件,不得一心即不能成就。
△光陰太可貴了,不要以爲我現在年歲還不算太大,將來有機會環境許可再好好念佛,須知世間事與我了生死毫不相幹,自己要認真去作,一天當十天用,一年當十年用,時間不多,世間名聞利養只有害處、沒有好處,修淨業念佛誦經拜佛都是必需的,讀經求解,拜佛求忏悔消業障,念佛求一心,只要正念成就,智慧就開了。
△心外求法謂之外道,摧伏外道先由本身作起,二六時中隨時覺察,四魔中之前叁魔均屬自己份上,只有天魔是外邊的。
△六道有情衆生對自己看法不同,對環境看法亦不同,隨心的境界而轉,所以人必須要求學,求開智慧,佛的境界是一真法界,佛是大智大覺,我們接受佛的教育之後對于宇宙人生比較清楚深入,使我們的觀念與佛的觀念漸漸相近才能得益。
△如想證入佛的境界,心不散亂是爲第一,證入必須有定功,往生極樂世界就要心不動,八萬四千法門那一門都離不開禅定,離定即不得其門而入,所以經雲:“修菩薩行心不散動,于大乘門皆得圓滿。”
△佛法說因果報應絲毫不爽,世間人認爲以一個人的聰明智慧可以得到一點小便宜,此純系愚癡錯誤的觀念,假如前生沒有種這一點善根,今生無論如何求都求不到的,一飲一啄,莫非前定,用盡了心思所得來的還是命中注定的,聰明智慧高強而潦倒一生者所在多有,不從因地上修行而想得果報,無有是處,大富貴大福德是由布施而來,依正莊嚴是由修六度而來。
△持戒之人必須少欲知足,貪欲少修般若才不會出毛病,若貪欲多,曲解作壞事若不著相亦不落因果,生大邪見,自己受害無窮,故修福之人必深信因果,方不致偏于斷滅相,學般若應行布施,布施即舍,持戒能舍世間之欲,修福能舍自己財産與精神,正合般若道理。
△學佛者無論行住坐臥均須求叁寶加被,修任何法門均應如此,講經時須將平日知見抛開,求叁寶加被,如念佛心中一無所有,抛卻平日知見,專心一句佛號,求阿彌陀佛加被,經中常說承佛威神力故如何如何,此並非有所依賴,倘不如此,有一我見存在,將自己靈性障住,無有是處。
△凡夫對于境界未能了達深悉,以致放不下,迷在裏面,被境界牽著走,一落在分別上即造業,隨業流轉,不能出苦。了達境界,對事事物物樣樣清楚,看的真切,如在夢中自己知是夢境,苦樂不覺,心中清淨不染,自然不受境界的感受,人生數十年光陰所遭遇的事事物物那一樣是真的,何嘗不能當作夢想。
△交善友有七事應作:(1)友遭逆境不棄(2)貧賤不輕視(3)密事相告(4)友有過不宣有善表揚(5)難作能作(6)難與能與(7)難忍能忍。
△佛于一切法均通達是解自在,于一切法不染是行自在,行解均自在。佛爲何示現菩薩相,其用意是大慈大悲,菩薩有示範作用,在世間同學道友中間就有佛菩薩應化,倘發菩提心,佛菩薩均會爲他示現,其示現的方法非常巧妙,佛菩薩入定出定不可思議,無論依報正報一切無礙,存心求佛感應處處均可遇到,凡是令你覺悟的,或者遇到一句話,一種暗示,一種靈感,因而恍然大悟的都是佛菩薩的神力示現。不但有情,無情亦可示現,翠竹黃花無非般若,故曰:“佛力不思議,一切皆能現。”美國恒由法師由舊金山金山寺至西雅圖一千裏的長途,學虛雲和尚用叁步一拜的虔誠方式自一九七叁年十月十六日開始,行至中途,發現他親手縫補的長褲就一點一點的裂開,無法收拾,並未帶一條備用褲,他對同行禮拜的恒具法師說:“我該怎麼辦,如果再頂禮幾次,就要露體站在這裏了。”繼續拜不是被警察拘捕,就是被路人嘲笑,二者均屬難堪,他決定不折返金山寺,繼續緩緩前進,默求佛陀慈悲加被,他向恒具說完這些話後,剛走了幾步,忽然注意到前面大路當中有樣東西在微風吹動下輕拍著,當進前拾起來看,竟是一條長褲,除了舊一點外,大小正合適。經此感應恒具恒由兩位法師誓願一生從事堅苦卓絕的佛學修持。
△六趣衆生無量無邊,佛以神力常隨不舍,佛的智慧神通不可思議,但佛不度無緣之人,無緣之人不接受佛的教誨,在其本身方面有障礙,有人不欲生天,以爲高不可攀,來生仍欲作人,佛即教其持五戒,其實五戒亦是無上菩提的基礎,佛度化衆生均用善法,善法均是爲了成就衆生,若用嚴厲手段對待衆生而使其改過遷善者亦屬善法,父母教誡子女,態度雖惡劣而仍屬善法,誠如經中所說,悉以善法方便攝取令其修習清淨之業。
△世間的善人是一個地方的福田,他可以感化一個地區的民衆使其棄惡向善,故善人是國家之寶,羅漢辟支佛均是人間的福田,而佛則是最上的福田,種因必得果報,布施是種福田,財法無畏無論那種布施,只要清淨均可得無量福。布施是破悭貪的,佛教我們修布施之用意是在破煩惱,因爲悭貪是主要的煩惱,古德說佛法無他只有一布施,通常說修六度,修一個布施即可圓攝六度。
△佛的相好光明莊嚴,凝光如滿月,曩劫因修忍,滿月言其絲毫無欠缺,佛在過去世中修忍辱波羅密,相好是修忍辱的果報,正報莊嚴以忍爲主,依報莊嚴以布施爲主,如在忍辱上用功,入道不難,忍辱能感動人、教化人,無緣無故的受冤枉之事甚多,能忍實對自己有利益。
△念佛功夫雖未至念而無念,但能行願真切,仗彌陀悲願力,亦蒙佛接引,往生極樂,到了極樂世界即不退轉,不退是初住地位,念佛一生即可辦到,若修他法須經久遠劫數,此方便之方便,今幸聞此法,豈可交臂失之。
△經雲:“智身無所著,遠離于身相。”智身指佛而言,佛絕無執著,一切不染著,我們對過去的事不要回憶,對未來的事亦不要想像,現在的事事物物也不要染著,則叁世均斷了,叁世斷則無輪回,讀經一二句,若能體會實行,一生受用不盡。
△極樂世界是淨業修成的,生到極樂世界即相好光明,一到極樂世界即開端,有進無退,當生成…
《聽經劄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