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就,西方極樂世界可以帶業往生,唯佛與佛方能了知其真相,所以阿彌陀經中說:爲諸衆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舍利弗、當知我于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爲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爲甚難。普通俗人讀了阿彌陀經即能相信真實有一個極樂世界,乃是他多生的福德善根因緣所致,也是有來曆的人。
△學佛之人決不能離開佛菩薩,離開就要退轉,現在佛已不在世間,經中開示,如能每日讀誦大乘經典即能常常啓發清淨信心,故學佛之人每日誦經實有必要,世間上的事,生活過得去就算了,不必費太多的精神消耗在五欲六塵上。
△修供養是明心見性的方法,證菩提的適當法門,但一有所求即與供養布施之義相違,即變爲人天有漏的福報。
△佛的大涅槃謂之無住涅槃,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行于生死中是大悲心,佛菩薩住在六道之中,與凡夫一樣,大乘學人接受佛的開示要作菩薩,其願力心力超過業力,即可轉變境界,由現在起就是乘願再來的菩薩,來去清清楚楚的人是大菩薩,大菩薩照顧小菩薩,小菩薩有隔陰之迷,經大菩薩一點破,恍然大悟,其願力再超過業力,又是一個再來的人,轉凡入聖就在此時,不要等來生。
△不著有爲即不執著,不著無爲是什麼都要做,如此才能入菩薩道,有爲法包括甚廣,百法明門論中前九十六條均屬有爲法,世間五欲六塵之樂決定是虛妄的,凡夫迷在其中,不覺知,有大智慧才能照破,一切有爲法均無自性,有用無體,徹底虛妄。
△恭敬者、虔誠也。即一心皈命之意,蓋叁業以意業爲主,攝心歸一,不向外馳謂之恭敬。若但理發洗澡,華服盛裝,而妄想紛飛,不能謂之恭敬。合掌頂禮表身業虔誠,稱念聖號,贊揚功德,表口業清淨。心中一塵不染表意業恭敬。
△百千萬劫難遇到佛,聞到佛名字都很難,佛在世時在舍衛國弘法,還有叁分之一的民衆不聞佛名,佛的法運有一萬二千年,現值末法時期,等法運完了要再等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後彌勒佛降生才有佛法,在這個期間衆生如何能得度。我們能有機緣遇到大乘佛法,務自珍惜,多多勸人念佛,親近佛法,口頭勸,文字勸,以此因緣,自己也得莫大的利益。
△佛出興于世,對于衆生的恩德太大了,經典中至高無上的真理以及修行的方法,得度的因緣,佛不說、我們再聰明想一輩子也想不出來。人身本來是爲受報而來,是爲酬業而來,被業力牽著走,太苦了,我們必須發菩提心,使我們的願力超過業力,我活著是爲了度一切衆生,不爲我自己,心量展開,即得自在。
△娑婆世界,衆苦充滿,極樂世界無有衆苦但受諸樂,如僅以欣厭心求往生,恐難達到願望,必須發菩提心,蓮池大師在彌陀經疏鈔中說下品下生也要發菩提心。到極樂世界是留學,等學成之後再回來度衆生,再來是願力不是業力,所以求生西方不是逃避,不是圖享受,而是爲度生。經雲:甯代諸衆生,永受輪回苦,終不舍如來,而求于少樂。甯惡道多劫,受苦聞佛名,不願生善道,暫時不聞佛。甯地獄多劫,受苦常見佛,不願離叁塗,生無佛法處。
△回向太妙了,小小一點善事如用回向可以發展到盡虛空遍法界,凡夫心量太小了,常常修而心量仍是拓不開,粗心大意,聽經時融會貫通,出了講堂全忘了,實在說經本下課時才用得上,在日常生活當中,不管作何事均要回向,雖以一文布施,其功德亦無量,相隨心轉,六塵均是相,如燒一炷香,回向法界,則遍法界均香,莫小看呀!
△十大願王中的稱贊如來,一切佛之名號以及一切善法無一不是稱贊如來,華嚴經境界實在廣大,心中有佛即是在道場。心、願、行、與佛相應即真是菩薩應世,與佛相應即是與法相應,名聞利養真害死人,稍一沾染即與法性背道而馳。
△學佛必須有清淨信心才算入門,清淨信是對于叁寶全誠懇信,絕不爲境界所動搖,信而不能深解,無法得益,不解其義則不能行,對于大乘經典要深入體會。在曆史上頓悟的人只有六祖一人,修大乘法應在五欲六塵中修,在根塵相接時用寂照的功夫,寂是心如如不動,照是境界曆曆分明,心若不能寂照,住在深山中也是枉然。走小乘路對不起佛菩薩,研究經教隨文入觀,能入進去即是佛的境界,入要修行,般若經中所教的修學方法是不執著。
△有出家人不肯講經,他以爲自己沒有修證、沒有福德接引信徒,無資格講經,其實我們只要根據古人注疏解釋,知多少講多少,既可弘法利生,複可使自己速得成就。
△華嚴經是經中之王,其余經均是眷屬經,十大願王又是華嚴經的樞紐,其第一條即是禮敬諸佛,可見其重要性。世間人不依十大願王立身行事,而日日營求名聞利養,被其奴役指使而不自覺,誠屬迷惑顛倒,須知能舍盡一切即能得到一切。凡夫不敢如此作,因其疑關打不破,菩提心是清淨心,一點妄念都沒有,如想這一生成就,就得把自己身心生死得失利害一齊抛開,有如此清淨心,自己本有的福與智才無有邊際。善人被人欺是一時的,惡人作惡得便宜亦是一時的,自己無始劫以來的業障因爲被人輕賤毀謗,亦可重報輕受。世間事那一件值得重視,那一件事能夠了生死,如此一想就容易放下了。
△學佛之人看到無量無邊法門不知從何處學起,殊不知法門雖多,如想一時通達也無困難,學東西不要在枝葉上尋求。經雲:譬如良沃田,所種必滋長,如是淨心地,出生諸佛法。”一切佛法全是由淨心地生出來的,心地不清淨如何能有成就,佛法與世間法不同,世間法一切通達很難,尤其現在的人被煩惱所蓋,只能學一門,學佛若有成就,真能通達如來真實義。
△隨便修一法,就赅一切法,此是一多無礙的境界,如布施攝六度,六度攝萬法,用一布施即可總持,布施攝一切法門,唯有舍、智慧才能現前,肯舍就成了,經中處處開示,祖師也時常勸勉,有幾人肯做,舍不是舍財一種,六種根本煩惱要舍,二十種隨煩惱要舍,最要緊的是舍脾氣,不要有個性,莫同俗見。
△世間萬事皆是相對而有,虛幻不實,修行人不在世間一切對待事理名相上認真,心中存有漸漸擺脫之意,勿令間斷,複于此際提起一句阿彌陀佛名號,一心專念,亦不分別誰是念、誰是佛,但會念即是佛、佛外無念,上與十方如來心心相印,下與法界衆生息息相通,念到念而無念,無念而念,此種念法與實相相應,與一真法界相應,與心淨土淨之義相應。果能如此何愁不往生。
△住的地方認作是自己的家,就被圈住了,應當作旅館,住一天算一天,就自在了。在家人如此,出家人更要作此想,如以爲那個廟是我的就糟了。自己如果有一個住處就不能遍法界現身,現有住所只能作自行化他的處所,一切相重在受用,不在所有權,有主權就受主權的約束。買一輛小包車要有存車的地方,保養修理還要洗車擦車上油,繳各種捐稅,辦理保險,種種手續麻煩極了,若要雇司機開車還要替他安排宿舍,問題更多,等于替車服務,被他拖累,不如坐計程車,招手即來,付錢即去,不必煩心,我用他,不讓他用我,豈不自在?(在臺灣是如此,但在美國又不同,美國計程車少且貴,如無自備車寸步難行。)住公家配的房子住一天算一天,既不要付房租及修理費也不要納房捐,我活著的時候用它,死後誰住都行,豈不自在,何必買房子爲兒女置産業,須知兒孫自有兒孫福,他如果有福報,他還能看得上這所公寓嗎?
△一般人混混沌沌,不知不覺,迷惑顛倒,醉生夢死,父母未生前在何處,將來到那裏去,沒有想過,也不去想,想到的是如何賺錢,升官發財,爭名奪利,成家立業,爲此短短數十年的生命,勞碌奔波,造諸衆惡,此種種作爲皆是趨向于煩惱的道路,唯有一條安樂的道路即是菩提之路,此是正路,正路是心地清淨一塵不染,不著相,此康莊大道,無盡的智慧無盡的福德均在其中。可惜世人愚昧無知,不聞佛法,無得救之機緣,實在是冤枉極了。
△二乘人雖亦修六度萬行,但未忘記自己,還有一個我在,我要度衆生,有能有所,權教菩薩以前皆是以意識心修的,大乘菩薩是用真心修的,用真如本性修的,不要爲自己設想,生爲一切衆生而生,死爲一切衆生而死,有大智慧才能舍己爲人,一動念頭障礙就來了。
△戒是修行基礎,以其作用能舍舊染之汙。持戒即是心能于戒忍可安住,忍可安住即心定不動,就是定。必其一心忍可于所觀之法而後慧生,故曰定生慧。然亦必具有遣執破我之慧乃能得安住不動之定。
△發菩提心應離一切相,菩提者覺、平等、慈悲義。若著相則其心非覺、非平等、非無緣慈、非同體悲,雖曰發心,其所發者不能稱爲菩提心,故離一切相才能發菩提心。
△學佛先要守五戒,把人道修好,起碼要能維持人身,人道修不好,小乘佛法無資格,幸莫輕視外道,有的外道對于經論甚爲通達,佛門中亦有對于教理研究甚深,十分通達,而中間差了一點,差之毫厘,謬以千裏,修行從根本上求要走成佛的道路。華嚴經是佛與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的境界,要想入佛境界,第一步先從因緣果報上說起,不然教理再通達,恐流于狂慧,反而不如老太婆深信因果,一心念佛來得踏實。
△四禅八定,定功有時間性,時間到、定功即失去了,失去以後必墮落,四空天均墮叁塗,不修真實定用了苦功夫最後還是墮落,又何必當初。真實定是行住坐臥均在定中,如不理解即近于盲修瞎練,信解行證決不可缺少。念佛法門之淨念相繼即是修楞嚴大定,六根不攀緣六塵即是都攝六根,依天臺家言,都攝六根即止,淨念相繼即觀,人我是非未離,妄想不斷修不成功。
△無礙法光明、指放任的辯才,如現在所說的稱性發揮,對教理圓融才有此能力,講經時發揮透徹,聽的人自然心開意解。但初學講經的人即求盡量發揮必致失敗,應按步就班學規矩,先求依文解義,不要說錯,至少講過二十部叁十部經以後再自己發揮經義。
△五種布畏:(1)…
《聽經劄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