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听经札记▪P4

  ..续本文上一页求开悟,不可完全等著生西后再求开悟,如能在娑婆世界尽量的精进求开悟,则生西的品位亦高而且见佛的时间也可以提早。

  △每一道中均具有十法界,有人修六度万行是人中之菩萨,有人受持五戒是人中之人,有人修十善是人中之天人,有人造十恶是人中之恶道众生,自己是那一界的人,自己心里应当有数。贪嗔痴慢心重的人,今生虽享受荣华富贵而死后之悲惨是在意料之中。

  △舍诸世间法,才能生到如来家,对五欲六尘尚贪恋不舍即是尚未发菩提心,大乘佛法是对世间一尘不染。迷的时候就是世间法,悟了之后就是佛法,离世觅菩提,犹如觅兔角,佛法即是对于一切世间万法不起分别心,一举一动样样如法而不起分别。

  △修诸善业而不愿求世间果报,因世间果报容易使人堕落,大修行人一念错误转世为大富贵人,因而又造业,必招致三世怨,故古德有大成就者对世间福报均无贪恋之心,行菩萨道不远离五欲六尘如何能入道。

  △学佛之人对于圣教应当了解而且还要记得,境界现前必须依佛教教义的方法以对治之,记不得焉能对治。

  △经云:“住于深定,不沉不举。”沉是昏沉、打瞌睡,举是掉举,愈想静,妄念愈多,心不宁静,所以必须定慧等持,定多于慧易昏沉,慧多于定易掉举,均非所宜,欲求等持,惟有不放逸才能作到。

  △世人拜佛其目的不过求名利求福慧,但行之数年毫无效果,反而境遇愈蹇,以为佛菩萨不灵,因之灰心放弃学佛之愿,此乃最可怜悯之人。要知佛事门中有求必应,了生死是世间最大的事,尚可求而得之,何况其他,果能发大心与佛菩萨之心愿相合,自然蒙佛加被,有愿必成。

  △修行不易成就均由于过份爱惜自己的身命,对于精进就要打很大的折扣,法门无量无边,修任何法门都要受相当的苦才行,如不肯吃苦,道业难以成就。不惜身命并非故意糟蹋身体,人生就像演戏一般,必须认真去演,应做的事要做的好做得像,放弃责任也不成。

  △行菩萨道的人应常常发愿无有间断,地藏菩萨生生世世常发大愿,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如常发大愿即不会懈怠,愿为行之先导,所以大愿必须常常发。

  △法印、法指万法,印是印证、证明,官府中均有印信,佛亦有法印,大乘一法印即实相,小乘三法印即无常、无我,涅槃。凡符合这三个意思的是小乘经典,佛又说五法印即无常、无我、苦、空、寂灭。无论修行发愿均不能违背法印,凡是与法印相合的即是佛法,不合的是魔说。

  △承事善友恒不舍离。善友包括老师同学道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即承事善友,无善友不能成就,求学太重要了,活到老学到老,行菩萨道生生世世都要求学,成了佛才算毕业。

  △参禅完全靠自力,不开悟没有成就,一生不开悟者甚多,悟是理上悟,悟了之后还要修,理可顿悟,事须渐修,修是修无始以来的烦恼与习气。念佛则不同,念佛可以带业往生,乃方便中之方便。佛说正法时期,戒律成就,像法时期禅定成就,末法时期念佛成就,现值末法以念佛法门最为契机,若违反佛之训示,恐劳而无功。

  △凡夫对于身体太重视,唯恐委屈了他,恐怕累著他,不能精进之原因在此,古大德说念到筋疲力尽还要念下去,身体毁灭都可以,佛号决不间断,身心世界一切都放下,若稍为顾惜自己的身体,还要多活几年,佛号就念不下去了,稍存此种思想,就去不了极乐世界。

  △大小乘经论中讲闻思修三慧学者所在多有,佛法在行,而行先要求解,闻慧尤为重要,一历耳根,永为道种,有人说听经听过就忘,记不著,故不愿听,须知闻慧重熏习,博学多闻才能一门深入,以世间法说古文佳作若熟读之,百读不厌,趣味无穷,古文尚且如此,何况佛经,古大德讲一部经有一生讲一二百遍者,愈讲愈能发挥其精义,此古德留下之典型值得学习。

  △有谓佛法如此好,有何方便法门速得成就,祖师开示说看得破放得下六字而已,必须先从布施下手,要舍,不舍娑婆世界之苦,如何能生极乐世界,研究教理开智慧很有限,必须由行持上开智慧,小乘由戒定开智慧,戒是舍恶业,定是舍散乱,佛法无一而非舍,布施舍贪,忍辱舍嗔,般若舍愚痴,六度布施列为第一,十度(六度加方便、愿、力、智)布施复为第一,四摄法布施亦为第一,真正有道之人都很清贫,居住山洞,心中自在,古人云道不远人,人自远之,求功名富贵,用多少心机,人家给不给还有问题,修道是自己的事,操之在我,不必外求,比求功名富贵更容易,何乐而不为。

  △经云柔和忍辱无有穷尽,一念嗔心起,八万障门开,能忍一分,便有一分成就,遇到一切苦难侮辱正是消灭自己业障的好机缘,天下没有不能忍的事情,中国人讲气节,所谓士可杀不可辱,古人译经用辱字有深意,辱都可以忍,何况其他。古德教学,常用种种方法测验学人有无忍耐之心,六祖到五祖门庭求教,乃令随众作务,在碓坊舂米,经过八个多月,设六祖无忍耐心,岂不老早离去。

  △有念即不正,无念方为正念,无念不易做到,以一念止万念,修净土法门以心安住在佛号上,久而久之即得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即是定,事一心与理一心各有千差万别,定力之差别很多。六度中将禅定放在第五亦有深意,不到此时心放不下,精进在前,精进是把各种法门都学过了,然后才可放下心。

  △念佛就是修止观,念佛放下万缘即是止,放下万缘再提起一声佛号,清清楚楚即是观。

  △小乘国家之三藏是四阿含、比丘戒、只供释迦牟尼佛,但修小乘佛法亦并不容易,要断见思惑才能修到须陀洹初果,念佛能带业往生比修小乘容易太多了,诸同修应深自庆幸,生于大乘佛教国家,幸闻佛法,复遇讲大乘经论道场,应各自努力,莫失机缘。

  △菩萨道非常遥远,如有一念厌倦之心即不能满菩提愿,菩萨永远没有休息,身体如同机器一样,用坏了再换一部。

  △大庄严指清净庄严,非物质上的庄严,大庄严是心地清净一尘不染,例如佛堂不在建筑得富丽堂皇,在乎同修们的心地清净,如佛堂内每个同修均入念佛三昧,则佛堂建筑虽简陋,亦是一个大庄严的道场。

  △佛经不是一律都讲成佛之遗,佛是应机说法,有一类众生不想成佛,不愿行菩萨道,因为太长远太艰苦,只求自己了生脱死,所以佛对他说小乘法,又有一类众生只求人天享受,佛即说人天道,故佛经中有了义经与不了义经,其原因在此。

  △菩萨修六度万行,利益一切有情,没有自己,事事要做但不著相,看似很难,其实比世间法之求名求利还容易,世间名利用尽心思未必能求到,行菩萨道心中一尘不染,五欲丝毫不贪沾,连功德都不著,是行之在我,说到做到,自己能以控制。

  △离五欲六尘不能行菩萨道,此身是利众生的工具,随缘而不攀缘,取而不舍是凡夫,舍而不取是小乘,修行要善巧方便,有一丝毫贪著,道就入不进去,菩萨道易行,十方诸佛菩萨都来护持,难的是私心放不下,若真心在道,福德自然,故俗云:只怕没有道,不怕没有庙。

  △持名念佛,不必观想,如要观想亦未尝不可,须知色相已包括在一句名号之中,名必有相,先有相而后有名,名相皆不离一心,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相与心有密切之关系,一句名号功德无量无边。

  △即心是佛何必持名念佛,此学佛人之邪知邪见,所谓自性弥陀唯心净土是理,不可执理废事。众生迷惑颠倒。不攀缘佛即攀缘六道,念头是刹那不停的,与其攀缘俗念,不如攀缘净念,烦恼未断,生死未了,很想成佛,念佛即成佛的增上缘,岂可轻视持名念佛法门。

  △修行人首先须具备生活上必具的条件,约有五事:(1)衣食具足,(2)持戒清净,(3)清净处所,(4)息一切外缘,(5)亲近善知识。

  △上求下化成就众生是佛菩萨的宏愿,我们若发与佛菩萨同样的愿,佛菩萨必加被,若行为再与佛菩萨一样,我们就是现在住在世间的佛菩萨,经中所讲的广大行愿是教我们照作的,并不是佛菩萨自抬身价希望大家恭维的。

  △烦恼皆由贪嗔痴而来,不离贪嗔痴,圣道上无分。贪分为五类:(1)内贪、对于自己身体起种种欲望,希望身体健康长寿,精神饱满,对身体过分爱惜。不知身是一部机器,如舍不得用,养尊处优,过若干年仍然坏掉,必须使其发挥最高的效能作为我修道的工具,方有成就。(2)淫欲、经中列为根本戒之一,想了生死成无上道必须断淫欲,如不断、修的再好只能生六欲天之他化自在天,仍在轮回,(3)境界欲、追求精神物质上的享受。(4)对五欲六尘的贪爱,六根贪六尘,吃讲究色香味等等。(5)身见、我执。以上五种那一种都不容易断,不断即不能离开欲界,若能少欲知足,身心即能自在,人到无求品自高。

  △于一念中入诸三昧,心若不定,身语均谈不上庄严,行住坐卧均在定中,禅家之定有出有入,出定心即乱,念佛看似浅近,与最高一著的楞严大定相应,只要心里有佛号,即在楞严大定中。

  △佛在世时只有众会,即讲经说法之所在,听经之后各自修行,中国自佛法东来以后并无丛林制度,唐以后古德鉴于修行人疏懒成性,必须共修,于是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以防止个人修行之放逸。

  △往生极乐世界是活著的时候去的,不是死了之后去的,死后就作不了主,现前不能开智慧,尔后即不能往生,学佛是白学了,未免冤枉。过去人能往生,主要是世俗之事要放得下,一切不要操心,事情来了就办,办完就了,过去不想,未来亦不想,修净土用此种心情去修,一句有一句的用处,以此方法劝化他人,送他成佛,将来他要度多少众生。

  △一个人能接受佛的教训是多生多劫的福德善根所致,印光祖师说能够死心踏地的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第一等聪明人,佛说末法时期净土成就,所以今世修行人应以修净土为正行。

  △一心不乱言执持之极也,是阿弥陀经全经之旨,一心…

《听经札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防癌手册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