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就。
△七圣财:(1)信、指真如本性,相信自己能成佛,真心与十方诸佛无二无别。(2)戒、戒是防非止恶。(3)闻、博学多闻,能开智慧,有智慧才能断烦恼、破无明。(4)舍、看破还要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身心自在,无牵无挂。(5)慧、佛的知见,不会有错。(6)惭、自己善根的力量,不敢作错事。(7)愧、怕舆论责备,作事对得起父母,对得起他人。
△施无傲心,即布施时无傲慢心,把对像看作佛菩萨,则心与佛同,一切众生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布施有因同果不同者,即是心不同,一个是傲慢心,一个是恭敬心。
△往生是弹指间事,一刹那间,如有贪恋,则不能往生变为中阴身,作了中阴身即无往生之望,密宗虽有中阴身救度法,但太无把握。
△以深心智心念佛必有成就,以散乱心念佛得福报而已,必须有恒心,一曝十寒,无济于事。
△念念相继,风吹不动,雨打不透,六度都不要,那有恶业可作。
△有道就有魔,内魔比外魔厉害,财色名食睡贪嗔痴慢疑是内魔。
△永明延寿大师是弥陀化身,指示禅净双修是对禅人说的,并非对修净土人说的,当唐宋时代参禅人多,念佛人少,如对禅家说,劝其改修净土,恐怕他们误会认为看不起他们,他们未必能接受,故劝其禅净双修,实不得已也。
△世间生活环境发现种种不顺心的时候,才能发勇猛精进心,希望离开这个娑婆世界,往生净土,对修行人而言,也是一种增上缘,如果环境好,有财力,可以作功德,行布施,救济人,护持佛法,故无论环境好与坏都是学佛的增上缘。
△欲报父母恩亦得先生极乐世界,到那时就有天眼通,可以看到过去父母现在在那一道中,再去救度他们,不生极乐世界没有办法,往生极乐世界之后,其地位可与大菩萨相比,一刹那顷游行无量世界。所以现在要死心踏地的老实念佛,不但世缘要放下,佛法的缘也要放下,其他的经典不要念了,要专修净土,历代祖师均如此说,宾主要分清,念佛是主行。
△财色名食睡谓之五盖,盖覆我们的智慧,但食睡二者不能或缺,虚云年谱中载师有一次入定二十余日,不吃不喝,可见禅定中的滋味非凡夫所能了解,入定非睡觉,禅定能滋养精神。凡夫为什么离不开食睡,是身为形役,心被身转,修行人身体随著心转,身体听心的话,心的营养须要禅定,身体像一部机器,心要静,身要动,用功时求一心不乱,是要心静,坐久了,起来经行,拜佛若干拜,是要身动,世人颠倒,心动身不动,日常生活需要人侍候,自己身子不动,但是心一天到晚打妄想。
△佛所说法都是药方,病好了,药方也不要了,所以世间法要舍,出世间法也要舍。
△可作世间事,莫存世间意。要想成就,就要一切放下,世间事还是要作,并且要认真去作,但心不要落印象,佛法是活的,本无定法,原理原则不变,度化众生的技术方法随时变化。
△杀生为十恶之首,其果报有三类:(1)异熟果、此为最重,谓果报异时成熟,昔作杀生之因,其种子藏在阿赖耶识中,待异时因缘成熟即感受三恶道之果报。(2)等流果、此较轻,谓从善因生善果,从恶因生恶果,果性似因性而流出,虽种杀生之因,而幸未堕三途,转世为人,必感多病短命之报。(3)增上果、此最轻,依增上缘而生者,谓前生种有杀生之因,今生精神萎靡,面无光彩,由于杀害生命之所感招。
△烦恼重的人障碍多,烦恼中以嗔恚最重,所谓火烧功德林,火指嗔毒而言,凡夫平常散乱心经过常久的修持而始养成定的心,很不容易,但是一念嗔心起,一切功夫都完了,定力也就跟著失去了,所以在六度中禅定之前是忍辱,修忍辱度遇到再大的侮辱也不能发脾气。若就六道轮回上说,无明最重,有无明即起惑,起惑便生我执,有我执便生爱取有,此是生死根本,要学佛,这两个冤家,无明及爱必须克服,断无明,断爱取,否则不能出三界,不能生西方,慈悲并不含有爱在内,慈悲是由本性生出来的,换言之,即由纯理智生出来的,而爱是由感情里发出来的,佛是无缘大慈、是没有任何条件的大慈,情爱不断,生死不了。
△学佛可以使人了生死、出六道轮回,此是最大利益之事,而一般人尚有不愿学佛者,其故安在,有很多道德高尚学问造诣甚深之人,就是不肯学佛,此种人自以为见解比佛还高明,对佛所说之法尚有欲批评检讨之处,此之谓世智辩聪,为人生八难之一,实为最可怜悯者。
△已入佛门之修行人,有的很快即有成就,有的久无成就,其不能成就之原因即是我见、我慢、我爱之烦恼有以致之,我爱慢是第七识,即人我执、法我执,例如修禅定已修到三果,自以为已证三果颇有自满之意,此即犯了我爱慢之病,如罗汉有此念头认为我已经证到罗汉颇为自得,其实他还未证到罗汉。
△行善事得福报,福报如人身影,寸步不离,恶报亦如是。地藏经中说罪福之因果报应至为详尽,必须深信不疑,不信因果者是福薄之人,殊为可悯。行善事身心安稳,快乐自在,心若不安,纵然有财富,亦是坐卧不宁,痛苦万端。
△修行人遇到任何境界现前要不执著,执著即遇魔障,例如打佛七,有人很精进,见到佛像发光,闻到异香,此系极粗的境界,若真遇到实在没有说的必要,念佛念得好三圣全来了,也不必动心,西方极乐世界现前也不必欢喜,心中一动欢喜心就不清净,什么境界现前,不理他,你的功夫又进了一步,一沾染他就是魔。
△欲开智慧须先舍,舍分别心、舍妄念、舍得干干净净才自在,有一丝毫障碍即不得清净,清净是福报,清净生智慧,否则无论如何修均属人天有漏福报。
△天人享福快乐,歌舞升平,不乐于修道,三恶道太苦,无暇修行,人间苦多乐少,最易起修,容易解脱,今生如不能成就,实在辜负了自己。佛说末法时期净土成就,我们修净土法门是照佛之遗训,修其他法不易成就。
△多欲是修道人的大障碍,生活方式愈简单愈好,佛说修道之人只接受四事供养,即饮食衣服卧具医药,除此之外,其他均不要,众生为了培福,要供养法师金钱财物亦不能拒绝,接受之后应作为庄严道场、救济贫苦、账灾、以及其他利益有情之举。人要知足,知足者富,少欲知足是修道的前方便,修行人遇到魔障即因有贪心,少欲知足,心才能定下来,心要不净如何能得定。
△世间人前世行善乃闻得阿弥陀佛名号,是多生多劫来的善根,目前人类有四十亿,有几人能闻到佛法,闻法之中又有几人闻到净土法门,其有能闻而起修者,更是少之又少,我们今日能有机缘闻到净土法门,闻而起修,应当为自己深自庆幸,人身难得已得,佛法难闻已闻,若不于今生度脱此身,更待何时?
△毛发耸然泪即出者表示感动之深,须达多长者第一次闻到佛名即毛发耸然,修净土者都是过去世曾经修过净士法门,否则不会一闻即信。华严经云:宁在诸恶趣,恒得闻佛名,不欲生善道,暂时不闻佛。
△善男子善女人是指发菩提心之人而言,闻佛名号之后即能一心念佛,执持名号,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即是善男子善女人。闻到佛名,对于净土法门有清净信心,信愿行三资粮具足,现在即是西方极乐世界的诸上善人。
△修净土者以阿弥陀佛为所缘的名号,古德开示念佛要念阿弥陀佛四字,有称六字名号者,加南无二字,即恭敬归依礼拜之意。昔莲池大师说:教他人念应念六字,而大师自己则念四字,何以故,大师说:念四字者是一心一意的求生净土,表示决心,四字比六字方便简单,容易念到一心。教人念可念六字,因其未必有决心,先令其种植善根,此祖师教人之苦心也。
△我们发菩提心应当选择一位大菩萨作为我们的导师,文殊、普贤、观音、势至、地藏,任何一位均好,即以他作模范,念念中向他学习,把自己的心与行照菩萨的心与行一样,他在等觉,我们在初发心,举心动念都要向他学,经典即是学习的教科书,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法法平等,无有高下,一门修成,其余门门皆通,如不选择一位作榜样,则茫茫大海,无所适从。
△六度万行皆是助道法,无量无边佛法归纳之不外四摄六度,助道很重要,无助道、正道无从下手,发菩提心之后须有事修,六度属事修,理可顿悟,事须渐修,凡夫自无始来习气熏习的太深了,如不下对治的功夫,如何能断除习气,以悭贪为例,三界六道中找不出一个没有贪心的,用布施治贪,本性中并无悭贪,悭贪是习气,六度均为对治习气的。
△金刚经只说一个布施,布施即舍,把得的心舍掉,舍掉之后才能恢复本来面目。布施是一切佛法的总纲,一切佛菩萨的正行,古德说五欲六尘舍不掉就离不开欲界,当然不能生色界天,因为色界天没有五欲六尘,不舍掉世间法就不能得到佛法,到最高的境界连佛也要舍掉,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行与解相辅相成,必须行解相应,舍之一字万不可看轻,八万四千法门就是教人放下,若能看得破放得下,佛也无话可说了。
△杀业最重,凡是动物均爱惜其生命,没有不贪生怕死的,一只羊把他杀了,它的力量不足以抵抗人的机巧,只有接受被杀之苦,但是这一怨毒始终未了,迟早一定要报复,所以杀生必得短命多病的报应。佛经说一切众生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岂可害其命食其肉。
△出家人必须把心放在道上,心不在道,必在烦恼之中,从前出家人日中一食、树下一宿,可以专心办道,现在要靠信徒供养,拉拢信徒,道业难成,应向古人学习,不与信徒往来,莫愁道粮,受苦是消业障的,凡夫多生多劫的业障太深了,果能吃十年八年的苦头,就吃完了还算是业障轻的。
△二六时中念念均有佛号谓之执持,断掉即为失念,失念时虽无妄想但堕在无记性中亦属烦恼,若再起烦恼则问题更多,故在行住坐卧中,心里要存有佛号。使用念珠原为记数,手中持著念珠可随时提高警觉以防失念。
△念佛人要研究教理,以…
《听经札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