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聽經劄記▪P4

  ..續本文上一頁求開悟,不可完全等著生西後再求開悟,如能在娑婆世界盡量的精進求開悟,則生西的品位亦高而且見佛的時間也可以提早。

  △每一道中均具有十法界,有人修六度萬行是人中之菩薩,有人受持五戒是人中之人,有人修十善是人中之天人,有人造十惡是人中之惡道衆生,自己是那一界的人,自己心裏應當有數。貪嗔癡慢心重的人,今生雖享受榮華富貴而死後之悲慘是在意料之中。

  △舍諸世間法,才能生到如來家,對五欲六塵尚貪戀不舍即是尚未發菩提心,大乘佛法是對世間一塵不染。迷的時候就是世間法,悟了之後就是佛法,離世覓菩提,猶如覓兔角,佛法即是對于一切世間萬法不起分別心,一舉一動樣樣如法而不起分別。

  △修諸善業而不願求世間果報,因世間果報容易使人墮落,大修行人一念錯誤轉世爲大富貴人,因而又造業,必招致叁世怨,故古德有大成就者對世間福報均無貪戀之心,行菩薩道不遠離五欲六塵如何能入道。

  △學佛之人對于聖教應當了解而且還要記得,境界現前必須依佛教教義的方法以對治之,記不得焉能對治。

  △經雲:“住于深定,不沈不舉。”沈是昏沈、打瞌睡,舉是掉舉,愈想靜,妄念愈多,心不甯靜,所以必須定慧等持,定多于慧易昏沈,慧多于定易掉舉,均非所宜,欲求等持,惟有不放逸才能作到。

  △世人拜佛其目的不過求名利求福慧,但行之數年毫無效果,反而境遇愈蹇,以爲佛菩薩不靈,因之灰心放棄學佛之願,此乃最可憐憫之人。要知佛事門中有求必應,了生死是世間最大的事,尚可求而得之,何況其他,果能發大心與佛菩薩之心願相合,自然蒙佛加被,有願必成。

  △修行不易成就均由于過份愛惜自己的身命,對于精進就要打很大的折扣,法門無量無邊,修任何法門都要受相當的苦才行,如不肯吃苦,道業難以成就。不惜身命並非故意糟蹋身體,人生就像演戲一般,必須認真去演,應做的事要做的好做得像,放棄責任也不成。

  △行菩薩道的人應常常發願無有間斷,地藏菩薩生生世世常發大願,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如常發大願即不會懈怠,願爲行之先導,所以大願必須常常發。

  △法印、法指萬法,印是印證、證明,官府中均有印信,佛亦有法印,大乘一法印即實相,小乘叁法印即無常、無我,涅槃。凡符合這叁個意思的是小乘經典,佛又說五法印即無常、無我、苦、空、寂滅。無論修行發願均不能違背法印,凡是與法印相合的即是佛法,不合的是魔說。

  △承事善友恒不舍離。善友包括老師同學道友,善財童子五十叁參即承事善友,無善友不能成就,求學太重要了,活到老學到老,行菩薩道生生世世都要求學,成了佛才算畢業。

  △參禅完全靠自力,不開悟沒有成就,一生不開悟者甚多,悟是理上悟,悟了之後還要修,理可頓悟,事須漸修,修是修無始以來的煩惱與習氣。念佛則不同,念佛可以帶業往生,乃方便中之方便。佛說正法時期,戒律成就,像法時期禅定成就,末法時期念佛成就,現值末法以念佛法門最爲契機,若違反佛之訓示,恐勞而無功。

  △凡夫對于身體太重視,唯恐委屈了他,恐怕累著他,不能精進之原因在此,古大德說念到筋疲力盡還要念下去,身體毀滅都可以,佛號決不間斷,身心世界一切都放下,若稍爲顧惜自己的身體,還要多活幾年,佛號就念不下去了,稍存此種思想,就去不了極樂世界。

  △大小乘經論中講聞思修叁慧學者所在多有,佛法在行,而行先要求解,聞慧尤爲重要,一曆耳根,永爲道種,有人說聽經聽過就忘,記不著,故不願聽,須知聞慧重熏習,博學多聞才能一門深入,以世間法說古文佳作若熟讀之,百讀不厭,趣味無窮,古文尚且如此,何況佛經,古大德講一部經有一生講一二百遍者,愈講愈能發揮其精義,此古德留下之典型值得學習。

  △有謂佛法如此好,有何方便法門速得成就,祖師開示說看得破放得下六字而已,必須先從布施下手,要舍,不舍娑婆世界之苦,如何能生極樂世界,研究教理開智慧很有限,必須由行持上開智慧,小乘由戒定開智慧,戒是舍惡業,定是舍散亂,佛法無一而非舍,布施舍貪,忍辱舍嗔,般若舍愚癡,六度布施列爲第一,十度(六度加方便、願、力、智)布施複爲第一,四攝法布施亦爲第一,真正有道之人都很清貧,居住山洞,心中自在,古人雲道不遠人,人自遠之,求功名富貴,用多少心機,人家給不給還有問題,修道是自己的事,操之在我,不必外求,比求功名富貴更容易,何樂而不爲。

  △經雲柔和忍辱無有窮盡,一念嗔心起,八萬障門開,能忍一分,便有一分成就,遇到一切苦難侮辱正是消滅自己業障的好機緣,天下沒有不能忍的事情,中國人講氣節,所謂士可殺不可辱,古人譯經用辱字有深意,辱都可以忍,何況其他。古德教學,常用種種方法測驗學人有無忍耐之心,六祖到五祖門庭求教,乃令隨衆作務,在碓坊舂米,經過八個多月,設六祖無忍耐心,豈不老早離去。

  △有念即不正,無念方爲正念,無念不易做到,以一念止萬念,修淨土法門以心安住在佛號上,久而久之即得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即是定,事一心與理一心各有千差萬別,定力之差別很多。六度中將禅定放在第五亦有深意,不到此時心放不下,精進在前,精進是把各種法門都學過了,然後才可放下心。

  △念佛就是修止觀,念佛放下萬緣即是止,放下萬緣再提起一聲佛號,清清楚楚即是觀。

  △小乘國家之叁藏是四阿含、比丘戒、只供釋迦牟尼佛,但修小乘佛法亦並不容易,要斷見思惑才能修到須陀洹初果,念佛能帶業往生比修小乘容易太多了,諸同修應深自慶幸,生于大乘佛教國家,幸聞佛法,複遇講大乘經論道場,應各自努力,莫失機緣。

  △菩薩道非常遙遠,如有一念厭倦之心即不能滿菩提願,菩薩永遠沒有休息,身體如同機器一樣,用壞了再換一部。

  △大莊嚴指清淨莊嚴,非物質上的莊嚴,大莊嚴是心地清淨一塵不染,例如佛堂不在建築得富麗堂皇,在乎同修們的心地清淨,如佛堂內每個同修均入念佛叁昧,則佛堂建築雖簡陋,亦是一個大莊嚴的道場。

  △佛經不是一律都講成佛之遺,佛是應機說法,有一類衆生不想成佛,不願行菩薩道,因爲太長遠太艱苦,只求自己了生脫死,所以佛對他說小乘法,又有一類衆生只求人天享受,佛即說人天道,故佛經中有了義經與不了義經,其原因在此。

  △菩薩修六度萬行,利益一切有情,沒有自己,事事要做但不著相,看似很難,其實比世間法之求名求利還容易,世間名利用盡心思未必能求到,行菩薩道心中一塵不染,五欲絲毫不貪沾,連功德都不著,是行之在我,說到做到,自己能以控製。

  △離五欲六塵不能行菩薩道,此身是利衆生的工具,隨緣而不攀緣,取而不舍是凡夫,舍而不取是小乘,修行要善巧方便,有一絲毫貪著,道就入不進去,菩薩道易行,十方諸佛菩薩都來護持,難的是私心放不下,若真心在道,福德自然,故俗雲:只怕沒有道,不怕沒有廟。

  △持名念佛,不必觀想,如要觀想亦未嘗不可,須知色相已包括在一句名號之中,名必有相,先有相而後有名,名相皆不離一心,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相與心有密切之關系,一句名號功德無量無邊。

  △即心是佛何必持名念佛,此學佛人之邪知邪見,所謂自性彌陀唯心淨土是理,不可執理廢事。衆生迷惑顛倒。不攀緣佛即攀緣六道,念頭是刹那不停的,與其攀緣俗念,不如攀緣淨念,煩惱未斷,生死未了,很想成佛,念佛即成佛的增上緣,豈可輕視持名念佛法門。

  △修行人首先須具備生活上必具的條件,約有五事:(1)衣食具足,(2)持戒清淨,(3)清淨處所,(4)息一切外緣,(5)親近善知識。

  △上求下化成就衆生是佛菩薩的宏願,我們若發與佛菩薩同樣的願,佛菩薩必加被,若行爲再與佛菩薩一樣,我們就是現在住在世間的佛菩薩,經中所講的廣大行願是教我們照作的,並不是佛菩薩自擡身價希望大家恭維的。

  △煩惱皆由貪嗔癡而來,不離貪嗔癡,聖道上無分。貪分爲五類:(1)內貪、對于自己身體起種種欲望,希望身體健康長壽,精神飽滿,對身體過分愛惜。不知身是一部機器,如舍不得用,養尊處優,過若幹年仍然壞掉,必須使其發揮最高的效能作爲我修道的工具,方有成就。(2)淫欲、經中列爲根本戒之一,想了生死成無上道必須斷淫欲,如不斷、修的再好只能生六欲天之他化自在天,仍在輪回,(3)境界欲、追求精神物質上的享受。(4)對五欲六塵的貪愛,六根貪六塵,吃講究色香味等等。(5)身見、我執。以上五種那一種都不容易斷,不斷即不能離開欲界,若能少欲知足,身心即能自在,人到無求品自高。

  △于一念中入諸叁昧,心若不定,身語均談不上莊嚴,行住坐臥均在定中,禅家之定有出有入,出定心即亂,念佛看似淺近,與最高一著的楞嚴大定相應,只要心裏有佛號,即在楞嚴大定中。

  △佛在世時只有衆會,即講經說法之所在,聽經之後各自修行,中國自佛法東來以後並無叢林製度,唐以後古德鑒于修行人疏懶成性,必須共修,于是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以防止個人修行之放逸。

  △往生極樂世界是活著的時候去的,不是死了之後去的,死後就作不了主,現前不能開智慧,爾後即不能往生,學佛是白學了,未免冤枉。過去人能往生,主要是世俗之事要放得下,一切不要操心,事情來了就辦,辦完就了,過去不想,未來亦不想,修淨土用此種心情去修,一句有一句的用處,以此方法勸化他人,送他成佛,將來他要度多少衆生。

  △一個人能接受佛的教訓是多生多劫的福德善根所致,印光祖師說能夠死心踏地的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是第一等聰明人,佛說末法時期淨土成就,所以今世修行人應以修淨土爲正行。

  △一心不亂言執持之極也,是阿彌陀經全經之旨,一心…

《聽經劄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防癌手冊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