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道轮回,了却分段生死,才算是出家。然而变易生死还是未了,必须要破根本无明(成佛)才算是真出家,故出家是大丈夫事,需要大智慧。
△佛制托钵回来后须沐浴,沐浴后换上净衣再作功课,从前祖师所订规矩,拜佛礼忏一定先要沐浴,尤其是礼忏,唯有如此才能起感应。
△果能照华严经净行品普贤菩萨一百四十一愿的用心,即能获得一切胜妙功德,内德圆满,外面任何境界、人事环境都不能动摇。常言道:人到无求品自高,托钵托不到,“若见空钵,当愿众生,其心清净,空无烦恼。”托钵托到了,“若见满钵,当愿众生,具足成满,一切善法。”无论遇到什么境界都把他转变为菩萨境界,一切无烦恼,岂不就是普贤菩萨吗?
△佛法常说禅定,禅悦为食,禅中之快乐是真快乐,而没有功夫的人得不到这种滋味,禅定境界内的享受也只能对于有相当功夫的人说才能懂。
△修行一定先要闻法,闻法是认识路,修行是走路。信解行证,有一定的步骤,不解而修谓之盲修瞎练。在娑婆世界闻法甚难,障碍重重,生到极乐世界之后闻法的机缘就多了,风吹行树都在说法是一个最好的修行环境。
△初发心是成佛的基础,佛在璎珞经上说初发心菩萨应具有十种功德:(1)能忍受一切苦难。不受苦不能成就道业,古人讲道德、讲礼让、讲节俭朴实,行苦行受人称赞,认为是美德,故修道的环境好,现在若修苦行,被人讽刺诽谤,故今不如昔。(2)有深厚的慈悲心。具足大慈大悲的行愿,否则难坚定持久的行菩萨道。(3)培养善根,庄严佛土。利益一切众生即是培养善根,弥陀经上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4)供养诸佛。(5)立定志愿求殊胜佛法,求法甚难,良师尤未易得,故培养佛教人才为切要之图,建庙印经均有功德,若无学法之人亦无济于事,护法求法之人尤为重要。(6)求佛智慧。求法是求无上甚深微妙之法,是求佛的大智大觉,不至于求到一点小法就心满意足。(7)身心平等。一切经论均讲平等,凡夫我执法执难除不易作到.但不能不往此路走,时时提起此一众生平等的念头。(8)亲近善知识。对于自己的品德学问均有饶益。(9)心常柔和。(10)对大乘佛法特别欢喜。
△憍慢是根本烦恼,证到阿罗汉虽无憍慢而仍有习气,若信佛所说的道理,确信不疑,对一切众生皆认定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自然生起恭敬心而灭除憍慢之心。故经云,信无垢浊心清净,灭除憍慢恭敬本。
△一切万法均是因缘和合,经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真正信佛的道理,对一切境界自不染著,烦恼是因染著而生的。
△八难(1)地狱(2)饿鬼(3)畜生(4)北郁单越(四大洲之一在须弥山之北方比余三洲最上最妙最胜故)(5)长寿天(6)盲聋喑哑(7)世智辩聪(8)佛前佛后。对佛法具足净信即不会生于八难,因信佛即不会造八难之因,八难是闻不到佛法,闻不到佛法即无解脱出苦之日,故谓之八难。
△学佛应先学戒,戒律是基础,出家后最初五年应天天念戒,俟有成就再研究经典,凡夫与圣人的分界线即在戒律。
△念佛心不动是得一心,得一心即可见佛。得理一心生实报庄严土,得事一心生方便有余土,二六时中心中常有阿弥陀佛即能带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现在念佛人多,往生人少,是打妄想的时间多,念佛的时间少,故经云:“若能念佛心不动,则常睹见无量佛。”
△讲经说法并不简单,世出世间万法都要通,故学佛须要由信解行证的程序进修,做真实功夫,若仅多看经及古人著述,恐怕错解经义,问题很大。如未到达通的程度,只有照古人注解而述,切勿讲错,幸勿以自己意思解经,那是危险的事。
△凡夫对佛法有甚深的爱乐,一定对世间的种种娱乐厌弃,世人以歌舞为乐,学佛人以寂静为乐,三五个人在一齐修行,各修各的,安寂肃静,其乐无穷。
△三乘教是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闻佛所说苦、集、灭、道四谛法,断烦恼,了分段生死者为声闻乘。闻佛所说十二因缘而悟道者,有师承的为缘觉乘、无师自修的为独觉乘。修六度万行、圆满二利而到佛果者为菩萨乘。凡夫修行应加人天乘要讲五乘,人乘修五戒,天乘修十善、四禅八定、慈悲喜舍,人道若无成就,以上各乘更不必谈。
△长者十德:(1)姓贵、出生于贵族,(2)位高、官爵高贵,(3)大富、有大财富,(4)威猛、威德望重,(5)智深、有大智慧,(6)年耆、年龄较长,(7)行净、品德高尚,(8)礼备、不失礼、有礼貌,(9)上叹、为长官国王所赞叹,(10)下归、百姓拥护。
△一阐提为不信佛法之人,其性格约为:(1)说话粗野,(2)毁谤正法善法,(3)决不承认三宝,(4)不信因果,(5)不亲近善知识,(6)决不接受佛法。有一阐提之性格即要造无间业,将来必堕地狱。
△堕无间地狱之因:(1)杀父。(2)杀母。佛说父母恩难报经中开示,父母恩德最大,难以报答,若杀害之,罪恶极重。(3)杀阿罗汉。(4)破和合僧,即破坏僧团,毁灭佛法,此条不信佛之人较容易犯。(5)出佛身血,现在佛已灭度,不会犯,但毁坏佛像亦等于出佛身血。
△四种世人:(1)从冥入冥、前生未曾培福或从恶道而来者,今生福薄,不知修善,反而怨天尤人,多造众恶,来生又堕入三恶道。(2)从冥入明、过去生中未曾培福,今生贫穷下贱,尚知因果报应,努力修善,来生自有好报。(3)从明入冥、前生宿有善根且知修福,今生富贵但不信佛法,多造众恶,命终必堕恶道。(4)从明入明、宿有善根福德,今生又知供养三宝,众善奉行,生生积福,永远享受不尽。
△堕入无间地狱受报情况:(1)恶人命终之后不经过中阴身之阶段直下地狱。(2)受苦无间,不间断,无一刹那时间停止受苦。(3)时无间,期限甚长,以劫计,连续不断。(4)命无间,在地狱时受刑而死但被业风一吹又活,再受苦。(5)刑无间,各种刑罚同时受之,地狱是化生,各受各苦,各不相碍。
△四摄法中之同事,是教化众生之善巧方法,此法必须有相当程度的菩萨,到八风吹不动时才能运用。众生见菩萨与其作同样事才欢喜,渐渐的再把他带到佛门来,所谓八风者是:(1)利(2)衰(3)毁(4)誉(5)称(6)讥(7)苦(8)乐。
△苦的种类甚多,有环境之苦,有自然之苦,有众生恼害之苦,凡夫遇到小的苦尚可忍受,至于大的苦、长时间的苦很难承当,而且容易退失道心,认为佛菩萨不灵,佛教我们以苦为师,知苦才想厌离尘世,比苦更可怕的是乐,生活优裕,一切自在,修行是苦事,富贵修道难,有财富者更无暇修道,所以学佛人遇到乐也不要动摇自己的志愿,不攀缘,不动心,心作得了主,才能得到佛法的实益。
△家庭眷属之相聚均系因缘,有恩有怨,有讨债有还债,若看清此点,要以全力尽到责任,一切看淡,不为境界所转。家庭为烦恼之根本,菩萨大愿为使众生免除苦难,离开三界六道,特示出家身以求解脱。出家若仅出妻子儿女田宅之家,无法了生死,要出烦恼之家(三界六道)及无明之家才算真正出家。出家要把一切世间之乐(五欲六尘)放下,出世间的涅槃也要放下,大乘佛法是不住生死、不住涅槃。
△护法、护持佛法也。护法可分为三类:(1)护僧奖掖缁流、佛法之能延续到现在全靠出家佛弟子代代相传,故所重者在僧,昔日欲求出家须经过严格考试,名额有限,及格后由皇帝颁赐度牒,才有和尚资格,得来不易,故受大家之敬重,迄至清初顺治皇帝将出家考试制度取销后,任何人均可出家,龙鱼混杂,程度降低,早已今非昔比。僧人中有真亦有假,佛说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若能护持一位真佛弟子功德很大,所谓真佛弟子当为持戒研教品学兼优者,要奖励他,要帮助他,护持其道心,使其有足够起码的生活专心办道,若护持假佛弟子,庸劣下流,邪知邪见,不但无功而反有罪。(2)护法流通大教,对于佛教经典,消极的要保管守护,积极的要弘扬光大,更重要的是依教奉行。(3)护寺兴崇梵刹、修道弘道传道需要一个场所,寺院是吉祥地,今为弘扬佛法之所在,三世诸佛菩萨金刚均守护之,如寺院不作弘法利生之事,则寺院变为是非场冤业薮。佛说假如有人建一所寺庙,只要有一位真正出家人在此庙住过一晚,此建庙人功不唐捐。
△佛前的灯表光明又表智慧,燃灯供佛有甚深之意义。佛前之灯最好用麻油、花生油;酥油是由牛奶提炼出来的亦可用,不可用动物油或石油。
△培福报通常都讲布施,财施得福,法施得慧,无畏施得健康长寿。经中说:“令行种种无量施,以此愿求无上道。”何以行布施能得无上菩提大道,盖布施可以断贪爱,贪爱是烦恼之本,贪心断尽,烦恼亦断尽。
△凡是因缘所生法均无自性,所以经云一切诸法无所有。有智慧的人听到说房子是各种材料集合而成,只有房子之名,并无实有其体,原是空的,他立刻就觉悟,但愚痴之人听了不会相信,等房子真正毁灭了,他才晓得房子是空的、是无常的。我们的身体是四大假合之身也是空的,明乎此,自然就不执著,身心就快乐了。形容一切万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常作如是观,境界现前即不为境界所转。
△公私事务一概不作,放下万缘,专门修行,如环境许可,这也是一种福报。为了家庭生活必须工作,未尝不可。作事与修行并无妨碍,事情照作,但不要著相,作完就了。照金刚经上所说的离一切相修一切善,了知一切事均属梦幻泡影,二十四小时都作如是观就容易成就。
△现在我们所用的心是念念逐外筹量,一切烦恼由此而生,佛法教人破执著,此与外道处处执著恰好相反。心念念向外执著,则迷惑颠倒,沉沦三界六道无法出离。修净土法门放下一切万缘,不但五欲六尘不攀缘,弘法利生也不攀缘,把心…
《听经札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