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拴在阿弥陀佛圣号上,绵绵密密,功夫纯熟自然得到一心不乱,生死可得自在。
△一般学者把佛教经典作世间学问研究,谓之佛学,说食数宝,得不到真实利益。学佛则不同,是要学佛的学问、道德、行为以及佛的大慈大悲大行大愿,要同佛一样。例如在二六时中举心动念学华严经净行品之行为即是普贤菩萨,身口意与佛菩萨相应,即蒙佛加被。凡是经典上所说的行门与果证凡夫都能作得到,佛经如与我们无益,佛也不会对我们说的。
△研究教理而开的智慧是由求解的路子走比较快,但有危险,用之不当即遭罪过,由修定而得到的智慧比较稳当。智慧人人本具,被烦恼所盖而不能表现,把烦恼去掉,智慧即现前;去执著即可以断烦恼,不起分别心即可以不执著,其功效不可思议。分别心是用第六意识心,是情识作主,执著断掉,般若智慧即当家。
△世间人的财物为五家所共有:(1)水(2)火(3)官府或国王(4)盗贼(5)败家子,原本是无常的,没有不可强求,有了要会培福,明乎此、方肯布施。贪悭是俱生的烦恼,布施对治贪悭,欲求脱离三界苦海必须广行六度而心无著,佛经千言万语无非令人将世间一切放下,读经是求解属理,日常行施而不著相属事,理事圆融,方得受用。
△身心世界如梦幻泡影,何况是身外之财,此理懂得而仍放不下,实并未真正了解。佛法说修行的方法是闻思修,道理参透自然会行,知而不能行是没有真知。
△劝人学佛则可,劝人受戒则不可,要由其自己发心受戒才有效,否则碍于情面,勉强受戒,受而不能持,反而害他。同一理由,亦不要劝人吃素,有人不能吃素,因怕吃素而佛也不学了,可先劝其不杀生而吃三净肉,对于已经受戒之人可以劝其戒持清净。
△千经万论修行即是修心,现在我们存的是什么心,将来即与那一界(十法界)相应,往那一界去,自己可以作得了主。平日若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二六时中保持清净,一尘不染,常在定中,不时看看经典与圣贤往来,这种乐趣实非局外人所能体会。
△忍包括范围很广,嗔恚是根本烦恼之一,所谓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佛法八万四千法门都离不了定,不能忍辱无法修定。在六度中,禅定是在忍辱之后,一步一步修的,世间法亦说小不忍则乱大谋。
△懒惰为大随烦恼之一,凡夫十有九均有此病,修道功夫不能成就原因在此,需要勇猛精进对治懒惰,精进在修行上颇为重要,恭敬供养三宝无有疲厌,常行精进,则能超出四魔境,所谓四魔境是:(1)五阴魔、色受想行识,有五阴即不能明心见性,出离三界,身为四大五阴,觉悟可以利用其修道,不觉反而受其累。(2)烦恼魔、烦恼有二十六种,天天被其所转,被魔控制,自己不觉得。(3)天魔、凡夫修道没有相当功夫,魔王不会来找麻烦,三界是魔王的领土,凡夫欲出三界,脱离他的魔掌,他自然会来阻挠。(4)死魔,死了之后,神智不清,迷惑颠倒,梦中的意识就没有清醒时清楚,何况死后。
△我们供养父母,甘旨无缺是事相上的供养,如能成圣成贤符合父母的希望是真供养;供养佛,香花灯烛是事相上的供养,依教奉行乃是真供养。
△菩萨的功德无量无边,心量非常广大不可思议,以六度二利心自行化他,以修六度万行破无明破尘沙,对宇宙人生一切法之迷惑谓之尘沙惑,教化众生有利他之心与行业才能断尘沙惑。
△赞佛之功德不可思议,佛是有大威德者,非三乘圣人所能知见。然能于万德中仅赞其一二,可以自利利他,功德不可思议。常常赞叹即常常得到熏习,熏习愈久,功效愈大,故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之第二项即是称赞如来。
△经云:“说佛自在无有量”,佛对于世出世间一切事理照得清清楚楚如明镜一样,佛虽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但佛自己说:“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佛对一切万法不染著,不动感情,无憎无爱,故在一切法中能得到大自在。
△念佛人到临终时决不可怕死,怕死,心就乱,能否往生亦在最后一念,临终时心不颠倒是大福报。凡夫平日修行难免放逸,到临终时心里清楚,懂得教理,求生心切,念佛力量最大,室内应供一尊弥陀佛接引佛像,并立一幡,使临终人以手持幡带,助念之人句句佛号念的清清楚楚,临终人听得清清楚楚,必蒙佛接引。助念之人如能使二人往生,到临终时此二人亦必来接引。慧远大师一生当中有三次见到极乐世界,到临终时才对弟子言说,可见净土法门真实不虚。
△有为法是生灭法,凡属有生有灭均非究竟,放下有为法然后再进一步修寂灭法,寂是清净,灭是灭除烦恼之义,常言道,修行人要喜欢寂寞才能成就,非必要的事不可挛缘,心常住在定中,方知寂灭之乐。
△戒定慧三无漏学包括一切法门,学戒是学佛菩萨的行为,修定是学佛的心。佛的心是定的,凡夫的心是动的,慧是从定来的,心定了如一面镜子,外面的境界照得清清楚楚,横遍十方,竖穷三世,三世诸佛求无上道都离不了戒定慧。
△行布施并不以所施数字多寡作为功德之大小,要看施者是否已尽到最大的能力,例如某甲有财产一千万布施一万,等于布施千分之一,某乙有财产一万布施一百,等于布施百分之一,乙之功德大于甲之功德十倍。此外发心之诚意如何?亦足以影响功德之大小,穷人布施多份含有恭敬心,富人布施难免杂有傲慢心。
△见人布施随喜功德之果报是有用无果,即有享受而无所有权,例如公务员在政府机关服务年满六十五岁退休,住在公家配给的宿舍,退休之后仍可继续住,但并无所有权,只能居住不能转让。此人前生未曾亲行布施,不过见他人布施从旁赞助生欢喜心而已。
△佛先有三种人见不到:(1)凡夫见不到,清凉大师特别加以注释谓此指愚痴之凡夫见不到。(2)知见不正的人,即相信邪魔外道的人与佛无缘故见不到。(3)佛门内学佛而无深解者见不到。
△学佛之人幸勿自卑,以为佛是圣人,高不可攀,我们是凡夫,无法学到,须知佛示现人间,讲说三藏十二分教均为此世界人人能作之事,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初发心的人就俱备十地菩萨的功德,华严经净行品是华藏世界的国民须知,如能做到就是普贤菩萨。
△菩萨行住坐卧均在定中,出定入定,动静一如,极用自在,面壁九年是初学修定的方法,菩萨在定中对一切众生作广大的开示,在十方世界中普现无量无边的应身,菩萨心之动是定中之动,实际上还在定。凡夫求感应求不到的时候,切莫怀疑,要自己反醒改过,忏除业障,业障消除,感应即现前。
△人死之后尚未投胎谓之中有身或中阴身,俗称之曰灵魂,通常存在期间为四十九天,佛教之逢七念经超度,亡人能受其益。
△从前人受戒有一定之步骤,一出家先受三皈,三皈是戒的根本,受沙弥十戒,持戒清净再受比丘戒,进一步再受菩萨戒。出家人前五年学戒律,戒律有了基础,当然细微过失是难免的,然后再开始研究教理,可现从前人学佛无论出家在家均有深厚基础,故道业容易成就。目前出家一个月即受三坛大戒,离开戒坛之后,对戒律尚不了了,故今非昔比。
△佛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其整个关键即在改变心与控制心,心要正了,一切行为自然就正,心在道上,一切行为即无过失,佛说心如狂象,儒家说心猿意马,都形容心很难控制,修道人若不把心控制住,道业无法成就,制心一处,就能生慧。
△禅家最初的修行方法是观心,找念头由那里起来的,这要用很细的功夫,否则难有成就,后来祖师们教人改参话头,参一句没有意义的话,把妄心栓住在话头上,此方法与念佛无两样,事上是一样,功用有差别,参话头不开悟,一生空过,纵然悟了,不回归净土求往生,来世仍须轮转。苏东坡之前身是五祖戒禅师,开悟以后未了生死又入轮回,殊为可惜。
△念佛有止有观,一切杂念万缘统统放下是止,一心专念六字洪名清清楚楚是观,念佛就是修定,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得不到受用。经论上教我们要诚敬,诚在内心,敬在外表,内外彻底诚敬,自然与佛菩萨感应道交。
△出家人先要戒律清净,有一件事放不下心就定不下来,出家人一无所有,有钱即无定,所谓集财丧道,果然抛去一切一心在道,一句洪名放在心上,二六时中念玆在玆,虽无人供养,十方诸佛菩萨定来维护,此话真实不虚。
△所谓放下不是不干,不干是小乘,干而心不染,无憎无爱是谓自在三昧。
△在万事万法上不论正报依报菩萨都能入定出定,一切万法皆是菩萨身:(1)普遍十方一切刹土诸佛世界,(2)遍十方尘刹中之一切事物,(3)遍一切尘毛极微细之处,不但出入自在而且圆满周遍。菩萨已证法身,法身是尽虚空遍法界,观世音菩萨在西方极乐世界,同时亦在娑婆世界,十方刹土,依正庄严,无在而无不在。
△众生之身是业力所感,因缘相会而成,一是自己的业力,二是与父母有共业之关系,方能受身。身为诸恶之源,众苦之本,仅有神识如不受身不会造业,神识利用身为工具,造身口意三业是身造的,而受苦报也是此身。老子曰吾有大患为吾有身,在三界六道高级凡夫如无色界之天人没有身体,明此意义则知学佛是超凡入圣的大道,而非一般无知之人所谓佛法是消极的。至菩萨之身是集无量功德而得者,由于愿力之实现而非业力之支配。
△既闻佛法,得其实益,当以续佛慧命为己任,有此心愿,即等同菩萨。
△吾人在睡眠中,有时感觉在似梦非梦之间有一物体压在胸口上,俗谓之压虎子,四肢不能动弹,口不能言,而心中了了,如即时默念阿弥陀佛或观世音菩萨圣号,则此压虎子立时消失,何况平时日常生活当中,时时称念佛号则一切魔障均将远离,冥冥中得到吉神拥护。
△供养类别:(1)事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2)敬心供养…
《听经札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