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拴在阿彌陀佛聖號上,綿綿密密,功夫純熟自然得到一心不亂,生死可得自在。
△一般學者把佛教經典作世間學問研究,謂之佛學,說食數寶,得不到真實利益。學佛則不同,是要學佛的學問、道德、行爲以及佛的大慈大悲大行大願,要同佛一樣。例如在二六時中舉心動念學華嚴經淨行品之行爲即是普賢菩薩,身口意與佛菩薩相應,即蒙佛加被。凡是經典上所說的行門與果證凡夫都能作得到,佛經如與我們無益,佛也不會對我們說的。
△研究教理而開的智慧是由求解的路子走比較快,但有危險,用之不當即遭罪過,由修定而得到的智慧比較穩當。智慧人人本具,被煩惱所蓋而不能表現,把煩惱去掉,智慧即現前;去執著即可以斷煩惱,不起分別心即可以不執著,其功效不可思議。分別心是用第六意識心,是情識作主,執著斷掉,般若智慧即當家。
△世間人的財物爲五家所共有:(1)水(2)火(3)官府或國王(4)盜賊(5)敗家子,原本是無常的,沒有不可強求,有了要會培福,明乎此、方肯布施。貪悭是俱生的煩惱,布施對治貪悭,欲求脫離叁界苦海必須廣行六度而心無著,佛經千言萬語無非令人將世間一切放下,讀經是求解屬理,日常行施而不著相屬事,理事圓融,方得受用。
△身心世界如夢幻泡影,何況是身外之財,此理懂得而仍放不下,實並未真正了解。佛法說修行的方法是聞思修,道理參透自然會行,知而不能行是沒有真知。
△勸人學佛則可,勸人受戒則不可,要由其自己發心受戒才有效,否則礙于情面,勉強受戒,受而不能持,反而害他。同一理由,亦不要勸人吃素,有人不能吃素,因怕吃素而佛也不學了,可先勸其不殺生而吃叁淨肉,對于已經受戒之人可以勸其戒持清淨。
△千經萬論修行即是修心,現在我們存的是什麼心,將來即與那一界(十法界)相應,往那一界去,自己可以作得了主。平日若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二六時中保持清淨,一塵不染,常在定中,不時看看經典與聖賢往來,這種樂趣實非局外人所能體會。
△忍包括範圍很廣,嗔恚是根本煩惱之一,所謂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佛法八萬四千法門都離不了定,不能忍辱無法修定。在六度中,禅定是在忍辱之後,一步一步修的,世間法亦說小不忍則亂大謀。
△懶惰爲大隨煩惱之一,凡夫十有九均有此病,修道功夫不能成就原因在此,需要勇猛精進對治懶惰,精進在修行上頗爲重要,恭敬供養叁寶無有疲厭,常行精進,則能超出四魔境,所謂四魔境是:(1)五陰魔、色受想行識,有五陰即不能明心見性,出離叁界,身爲四大五陰,覺悟可以利用其修道,不覺反而受其累。(2)煩惱魔、煩惱有二十六種,天天被其所轉,被魔控製,自己不覺得。(3)天魔、凡夫修道沒有相當功夫,魔王不會來找麻煩,叁界是魔王的領土,凡夫欲出叁界,脫離他的魔掌,他自然會來阻撓。(4)死魔,死了之後,神智不清,迷惑顛倒,夢中的意識就沒有清醒時清楚,何況死後。
△我們供養父母,甘旨無缺是事相上的供養,如能成聖成賢符合父母的希望是真供養;供養佛,香花燈燭是事相上的供養,依教奉行乃是真供養。
△菩薩的功德無量無邊,心量非常廣大不可思議,以六度二利心自行化他,以修六度萬行破無明破塵沙,對宇宙人生一切法之迷惑謂之塵沙惑,教化衆生有利他之心與行業才能斷塵沙惑。
△贊佛之功德不可思議,佛是有大威德者,非叁乘聖人所能知見。然能于萬德中僅贊其一二,可以自利利他,功德不可思議。常常贊歎即常常得到熏習,熏習愈久,功效愈大,故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之第二項即是稱贊如來。
△經雲:“說佛自在無有量”,佛對于世出世間一切事理照得清清楚楚如明鏡一樣,佛雖說法四十九年講經叁百余會,但佛自己說:“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爲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佛對一切萬法不染著,不動感情,無憎無愛,故在一切法中能得到大自在。
△念佛人到臨終時決不可怕死,怕死,心就亂,能否往生亦在最後一念,臨終時心不顛倒是大福報。凡夫平日修行難免放逸,到臨終時心裏清楚,懂得教理,求生心切,念佛力量最大,室內應供一尊彌陀佛接引佛像,並立一幡,使臨終人以手持幡帶,助念之人句句佛號念的清清楚楚,臨終人聽得清清楚楚,必蒙佛接引。助念之人如能使二人往生,到臨終時此二人亦必來接引。慧遠大師一生當中有叁次見到極樂世界,到臨終時才對弟子言說,可見淨土法門真實不虛。
△有爲法是生滅法,凡屬有生有滅均非究竟,放下有爲法然後再進一步修寂滅法,寂是清淨,滅是滅除煩惱之義,常言道,修行人要喜歡寂寞才能成就,非必要的事不可攣緣,心常住在定中,方知寂滅之樂。
△戒定慧叁無漏學包括一切法門,學戒是學佛菩薩的行爲,修定是學佛的心。佛的心是定的,凡夫的心是動的,慧是從定來的,心定了如一面鏡子,外面的境界照得清清楚楚,橫遍十方,豎窮叁世,叁世諸佛求無上道都離不了戒定慧。
△行布施並不以所施數字多寡作爲功德之大小,要看施者是否已盡到最大的能力,例如某甲有財産一千萬布施一萬,等于布施千分之一,某乙有財産一萬布施一百,等于布施百分之一,乙之功德大于甲之功德十倍。此外發心之誠意如何?亦足以影響功德之大小,窮人布施多份含有恭敬心,富人布施難免雜有傲慢心。
△見人布施隨喜功德之果報是有用無果,即有享受而無所有權,例如公務員在政府機關服務年滿六十五歲退休,住在公家配給的宿舍,退休之後仍可繼續住,但並無所有權,只能居住不能轉讓。此人前生未曾親行布施,不過見他人布施從旁贊助生歡喜心而已。
△佛先有叁種人見不到:(1)凡夫見不到,清涼大師特別加以注釋謂此指愚癡之凡夫見不到。(2)知見不正的人,即相信邪魔外道的人與佛無緣故見不到。(3)佛門內學佛而無深解者見不到。
△學佛之人幸勿自卑,以爲佛是聖人,高不可攀,我們是凡夫,無法學到,須知佛示現人間,講說叁藏十二分教均爲此世界人人能作之事,所謂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初發心的人就俱備十地菩薩的功德,華嚴經淨行品是華藏世界的國民須知,如能做到就是普賢菩薩。
△菩薩行住坐臥均在定中,出定入定,動靜一如,極用自在,面壁九年是初學修定的方法,菩薩在定中對一切衆生作廣大的開示,在十方世界中普現無量無邊的應身,菩薩心之動是定中之動,實際上還在定。凡夫求感應求不到的時候,切莫懷疑,要自己反醒改過,忏除業障,業障消除,感應即現前。
△人死之後尚未投胎謂之中有身或中陰身,俗稱之曰靈魂,通常存在期間爲四十九天,佛教之逢七念經超度,亡人能受其益。
△從前人受戒有一定之步驟,一出家先受叁皈,叁皈是戒的根本,受沙彌十戒,持戒清淨再受比丘戒,進一步再受菩薩戒。出家人前五年學戒律,戒律有了基礎,當然細微過失是難免的,然後再開始研究教理,可現從前人學佛無論出家在家均有深厚基礎,故道業容易成就。目前出家一個月即受叁壇大戒,離開戒壇之後,對戒律尚不了了,故今非昔比。
△佛說法四十九年講經叁百余會,其整個關鍵即在改變心與控製心,心要正了,一切行爲自然就正,心在道上,一切行爲即無過失,佛說心如狂象,儒家說心猿意馬,都形容心很難控製,修道人若不把心控製住,道業無法成就,製心一處,就能生慧。
△禅家最初的修行方法是觀心,找念頭由那裏起來的,這要用很細的功夫,否則難有成就,後來祖師們教人改參話頭,參一句沒有意義的話,把妄心栓住在話頭上,此方法與念佛無兩樣,事上是一樣,功用有差別,參話頭不開悟,一生空過,縱然悟了,不回歸淨土求往生,來世仍須輪轉。蘇東坡之前身是五祖戒禅師,開悟以後未了生死又入輪回,殊爲可惜。
△念佛有止有觀,一切雜念萬緣統統放下是止,一心專念六字洪名清清楚楚是觀,念佛就是修定,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得不到受用。經論上教我們要誠敬,誠在內心,敬在外表,內外徹底誠敬,自然與佛菩薩感應道交。
△出家人先要戒律清淨,有一件事放不下心就定不下來,出家人一無所有,有錢即無定,所謂集財喪道,果然抛去一切一心在道,一句洪名放在心上,二六時中念玆在玆,雖無人供養,十方諸佛菩薩定來維護,此話真實不虛。
△所謂放下不是不幹,不幹是小乘,幹而心不染,無憎無愛是謂自在叁昧。
△在萬事萬法上不論正報依報菩薩都能入定出定,一切萬法皆是菩薩身:(1)普遍十方一切刹土諸佛世界,(2)遍十方塵刹中之一切事物,(3)遍一切塵毛極微細之處,不但出入自在而且圓滿周遍。菩薩已證法身,法身是盡虛空遍法界,觀世音菩薩在西方極樂世界,同時亦在娑婆世界,十方刹土,依正莊嚴,無在而無不在。
△衆生之身是業力所感,因緣相會而成,一是自己的業力,二是與父母有共業之關系,方能受身。身爲諸惡之源,衆苦之本,僅有神識如不受身不會造業,神識利用身爲工具,造身口意叁業是身造的,而受苦報也是此身。老子曰吾有大患爲吾有身,在叁界六道高級凡夫如無色界之天人沒有身體,明此意義則知學佛是超凡入聖的大道,而非一般無知之人所謂佛法是消極的。至菩薩之身是集無量功德而得者,由于願力之實現而非業力之支配。
△既聞佛法,得其實益,當以續佛慧命爲己任,有此心願,即等同菩薩。
△吾人在睡眠中,有時感覺在似夢非夢之間有一物體壓在胸口上,俗謂之壓虎子,四肢不能動彈,口不能言,而心中了了,如即時默念阿彌陀佛或觀世音菩薩聖號,則此壓虎子立時消失,何況平時日常生活當中,時時稱念佛號則一切魔障均將遠離,冥冥中得到吉神擁護。
△供養類別:(1)事供養、飲食衣服臥具醫藥,(2)敬心供養…
《聽經劄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