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香花供具,(3)修行供養、供佛不燒香不獻花均可,依教奉行乃是真供養。
△經雲極樂世界人民壽命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其因緣有二:(1)佛本願力、觀無量壽佛經法藏願雲,我作佛時,我刹中人,壽命皆無央數劫,無有能計其數者,是承佛願力故有此壽,(2)自功德力、一心念佛,心清淨故,蓮華化生,清虛之身,不同質礙肉身有老病死,是自精進力,故有此壽。
△自在天、外道之主神也,梵語摩醯首羅天,譯言大自在,在色界之頂,其智慧自在,在一念間能知降雨點數,何況菩薩于無量劫勤修學,得無上菩提智,故于一念中能知一切衆生心。
△阿僧祇是印度人計算數字之單位,其最大的數字單位有十個名詞,十個名詞中之最小的是阿僧祇,排列如下:(1)阿僧祇(2)無量(3)無邊(4)無等(5)不可數(6)不可稱(7)不可思(8)不可量(9)不可說(10)不可說不可說。玆將上述名詞分別解說:(1)萬萬爲億,(2)萬億爲兆,(3)一千萬萬萬萬萬萬萬萬兆爲一阿僧祇(注意:上面系八個萬字),(4)阿僧祇乘阿僧祇爲一個無量,(5)無量乘無量爲一個無邊,(6)無邊乘無邊爲一個無等,依此類推。
△佛經中有一部份系屬于哲理方面的,細細研究,尚可明曉其義,有一部份系屬不可了解與人生實現生活脫節難以相信者,似爲神話,系屬不可思議部份,我們是凡夫未到佛菩薩的境界,當然不能了解佛菩薩境界的真相,若冒然予以否定,誠屬大誤。在凡夫中有地位有道德的正派人士尚不肯說騙人的話,何況佛豈肯打妄語,佛經中如果有一項所說與事實不符,則全部佛經均可認定是虛妄不實之謊言,妄語爲起碼五戒之一,凡夫持五戒只能保持人身,如佛打妄語,豈不是連凡夫都不如。
△阿彌陀佛在因地中曾發四十八願,我們的願力若與四十八願相同,可說是與阿彌陀佛志同道合,以阿彌陀佛之四十八願作爲我們自己的四十八願,就容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
△佛度脫衆生之總原則即教衆生不執著,一切不著,連一切不著也不著,千經萬論,樞紐即在此。
△彌勒菩薩成佛以後,于華林園中龍華樹下開叁番法會,名曰龍華叁會,第一會度九十六億人(佛經中以十萬爲億),第二會度九十四億人,第叁會度九十二億人,均證阿羅漢果。第一會是在釋迦牟尼佛教下受五戒者,第二會是受叁皈依者,第叁會是未受戒未皈依而僅念過一聲佛號者。
△讀誦任何一部經典,在我們日常思想行動中要能表達出來才有功德,讀世間書尚須變化氣質,若不能變化氣質,讀書有何用?天天念經而心性絲毫不改,只不過念給人家聽聽,毫無用處。
△欲學地藏菩薩即應學其接受佛之付囑,承擔在彌勒出世以前度脫罪苦衆生之重大責任。現佛已不在世間,我們亦有責任,度自己不能怕修行之苦,度衆生要有極大的忍耐性。
△經雲:“法性本空寂,無取亦無見。”法性本來是空的,既無所取,那裏有什麼能見,性空即是佛,把一切念頭放下,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真實是理體、無相,佛現相是啓發衆生的信心。我們所見到的佛相是真佛相還是魔變現出來的,自己應當知道,佛心所感的是真佛相,若心中不離名聞利養所見的佛是魔的變現,時時想見佛相也易招魔,念佛的人若見到佛相,大概是佛來接引,往生之時有此現象。
△世間大學問家沒有辦法了解佛教的真實義,他們的學問道德比一般世間人高明。想入佛教真實義沒有第二條路,即是依照經作,舉心動念都根據佛經,心行到了經的境界與經合而爲一,那一部經後面都有信受奉行四字,若不行,如數他人寶。
△修淨土念六字洪名,字字分明,能念所念俱遣,能念的心是空的,所念的佛是空的,才能開智慧、斷煩惱。
△華嚴經十方諸佛與法慧菩薩十種智:
(1)無礙智 指四無礙辯才,無辯才不能說法,故無礙智是根本,言通達自在之義。
(2)無著智 不著辯才于所說法不執著,經中說有七種辯才,無須思考,反映非常之快。
(3)無斷智 無斷辯才,相續連環,滔滔不絕。
(4)無癡智 智慧充足,心無癡惑,對一切事理非常了解,口若懸河。
(5)無異智 其所說法恰對某一類衆生根機,契理契機,一說就明了。
(6)無失智 其所說法一絲毫錯誤都沒有。
(7)無量智,所辯之義理名言無量無邊。
(8)無勝智 一切世間最上妙辯,包括五事:(一)非常深的程度,甚深之理,(二)清徹遠聞,(叁)音聲悅耳,(四)使衆生聽後生歡喜心,(五)衆生聽後無厭倦之心。
(9)無懈智 說法不疲不厭,永無懈怠。
(10)無奪智 具足上述所列九項,不屈不撓,莊靜自強。
法慧菩薩得到此無量方便叁昧,諸佛即以上述十種智加被于法慧,法爾如是。
△佛以手摩菩薩頂是身口意同時加被,佛在楞伽經上說,假如沒有佛力加被,說法是一件困難的事,佛在世時亦如此。叢林中大法師說法均先入定,然後起定說法。
△菩提心包括叁心:(1)直心、正念真如法,與真如本體相應,不與外界相應,反聞聞自性謂之直心,是菩提心的根本;(2)深心、歡喜修行一切善行,戒律是善行之一,屬自利的善行,切實修學,自生歡喜;(3)大悲心、是利益一切衆生之心,自利利他。
△佛出現于世很難遇到,能聞到佛法亦不容易,佛出世帶給衆生最圓滿的佛法,凡夫雖未遇佛幸能生在末法時期,亦不幸中之大幸。經中說佛法難聞,意義深長,真能得到佛法的利益乃是多生多劫的福德因緣,遇到佛法要依教奉行,信解行證,修行匪易,不退轉方能得益,在菩薩位上證到初住才算是得到一點小小的結果。修淨土如不能往生,同時今生五戒力重,來生可有大福報,現在世上大富大貴之人均系前生修行人,可惜今生被五欲福報所迷而不自覺,只落得一個叁世怨而已。
△凡人造業,無論善惡,皆是熟者先牽,何種業果先熟,即先被其牽引受報。前生造惡,今生未墮,或少年時代造惡,晚年環境仍然甚好、因某前生造有善業,其果先熟,或多生善果之余福未盡,而惡業受報之時猶未到,所以今生或者晚年尚未墮落,其原因在此,並非他有什麼特殊本領,造了惡業而仍然逍遙自在。須知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有因必有果,若非別造殊勝之因,速證殊勝之果,定業之報,決不可免。
△佛令人降伏其心,是令不起妄念,一切衆生從來不覺,今雖發無上覺心,亦不過發覺初心,其夙來不覺的妄習,絲毫未除,若以爲初發覺心時便見真心,即此一念依然妄想。故初發心人其下手處只在降伏,古德說但求息妄莫更覓真,即是此意,只要妄心分分除,真心即分分顯。
△菩薩了知一切衆生業緣非由外來,實由自己執著與顛倒錯亂,隨業受報,有智慧之人觀察自己身心,身由心作主宰,由于顛倒惡業愚癡纏縛,致在叁界六道輪回,明其根源然後方可對證下藥,拔苦與樂。
△學佛最要明白事理,事理不清謂之迷惑顛倒,明白事理即不造惡業,不造惡業,身口意叁業清淨,當下即能得到利益,如得不到,學佛作什麼?
△衆生不明白一真法界,只認識一切法之相,相有千差萬別,因迷于相,遂起分別執著。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言其是假相是幻有、非真實,並非絕對沒有,衆生不知其是假相,念念在虛妄之相上起分別,故稱之爲妄念。
△信解行叁事不能說有無次序,說同時並進亦可,學人須先有信心而後研求佛法,亦必先明佛法真實義而後方能真實修行,但若行的不夠,障深慧淺,即不能了解真實義,有解有行,信心才能堅固,叁事互有牽連,並無先後次第之分。真實依教作到謂之行,真實見到佛理謂之解,真實了達叁寶之益謂之信,故其中皆已含有證的意義在內,若論實際無往而非證。
△欲見真如本性必須離名絕相,破除我見,我見不除便生分別心,起念即著相,我見是無始來的病根,不易破除,不過爲人處世應知萬事皆空,與我無涉,人情世態隨緣應付,事來即應,不爲所動,應完便了,心不著相,條理井然,毫無廢事,時時均在修行,處處皆是佛法。
△佛不出世,世間人無論如何聰明不能了生死,衆生以識作主宰,而非用智,用識不能了生死,般若智慧是無分別智,有分別是情見。凡夫接受佛的教誨,即應提高警覺,常常讀誦經典,講解熏習,漸漸離染入淨,非可一蹴即至,聽一遍經即證得果位的是釋迦牟尼佛在世時有之,凡夫從無始劫以來養成的劣根性,必須要不間斷的熏習,以長期的警覺心,在五欲六塵現前知道警覺就成了。世間有佛出世,衆生即有得度的機緣,叁界之內沒有一處是安全的、永久的、可靠的,幸勿貪圖目前一點小便宜,將來定要吃大虧。聞佛法後方知何爲福、何爲禍,舉心動念,善惡標准,均應以佛經爲依據。
△一尊木製的佛像,把他毀壞,比殺死千百人的罪過還要重,此是何故,因爲佛像的存在,有其重要的意義,衆生一看見佛像在阿賴耶識就種下一個種子,將來因緣成熟,總有一天會脫離生死輪回,成佛作祖,故毀滅佛像要斷送若幹人的慧命,使衆生永陷叁界火宅,無出頭之日,其罪甚大。
△毀謗出家人罪很重,出家人不管其持戒或破戒,只要對他恭敬,就如同恭敬叁世諸佛,若毀謗他則罪孽深重,至于破戒僧因行爲不檢向招致衆生毀謗叁寶之因緣,他自己將來作墮落之因,是他自己的事,與衆生不發生關系,故古詩有雲:
“其人戒定雖羸弱,善能說法度衆生;
若能供養此人者,勝于供養十方佛。”
△初發心住菩薩應勤學十法:
(1)勤供養佛:供養佛是總目標,各種供養中以修學供養爲最重要,講到真正供養須具足下列九項共養方稱完備。
(2)樂住生死:喜歡住在世間救度衆生是大悲心,凡夫生死輪回是業力支配,不得自在,菩薩不住叁界無法救度衆生,菩薩知叁界一切法空,對一切法不執著,故無…
《聽經劄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