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香花供具,(3)修行供养、供佛不烧香不献花均可,依教奉行乃是真供养。
△经云极乐世界人民寿命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其因缘有二:(1)佛本愿力、观无量寿佛经法藏愿云,我作佛时,我刹中人,寿命皆无央数劫,无有能计其数者,是承佛愿力故有此寿,(2)自功德力、一心念佛,心清净故,莲华化生,清虚之身,不同质碍肉身有老病死,是自精进力,故有此寿。
△自在天、外道之主神也,梵语摩醯首罗天,译言大自在,在色界之顶,其智慧自在,在一念间能知降雨点数,何况菩萨于无量劫勤修学,得无上菩提智,故于一念中能知一切众生心。
△阿僧祇是印度人计算数字之单位,其最大的数字单位有十个名词,十个名词中之最小的是阿僧祇,排列如下:(1)阿僧祇(2)无量(3)无边(4)无等(5)不可数(6)不可称(7)不可思(8)不可量(9)不可说(10)不可说不可说。玆将上述名词分别解说:(1)万万为亿,(2)万亿为兆,(3)一千万万万万万万万万兆为一阿僧祇(注意:上面系八个万字),(4)阿僧祇乘阿僧祇为一个无量,(5)无量乘无量为一个无边,(6)无边乘无边为一个无等,依此类推。
△佛经中有一部份系属于哲理方面的,细细研究,尚可明晓其义,有一部份系属不可了解与人生实现生活脱节难以相信者,似为神话,系属不可思议部份,我们是凡夫未到佛菩萨的境界,当然不能了解佛菩萨境界的真相,若冒然予以否定,诚属大误。在凡夫中有地位有道德的正派人士尚不肯说骗人的话,何况佛岂肯打妄语,佛经中如果有一项所说与事实不符,则全部佛经均可认定是虚妄不实之谎言,妄语为起码五戒之一,凡夫持五戒只能保持人身,如佛打妄语,岂不是连凡夫都不如。
△阿弥陀佛在因地中曾发四十八愿,我们的愿力若与四十八愿相同,可说是与阿弥陀佛志同道合,以阿弥陀佛之四十八愿作为我们自己的四十八愿,就容易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
△佛度脱众生之总原则即教众生不执著,一切不著,连一切不著也不著,千经万论,枢纽即在此。
△弥勒菩萨成佛以后,于华林园中龙华树下开三番法会,名曰龙华三会,第一会度九十六亿人(佛经中以十万为亿),第二会度九十四亿人,第三会度九十二亿人,均证阿罗汉果。第一会是在释迦牟尼佛教下受五戒者,第二会是受三皈依者,第三会是未受戒未皈依而仅念过一声佛号者。
△读诵任何一部经典,在我们日常思想行动中要能表达出来才有功德,读世间书尚须变化气质,若不能变化气质,读书有何用?天天念经而心性丝毫不改,只不过念给人家听听,毫无用处。
△欲学地藏菩萨即应学其接受佛之付嘱,承担在弥勒出世以前度脱罪苦众生之重大责任。现佛已不在世间,我们亦有责任,度自己不能怕修行之苦,度众生要有极大的忍耐性。
△经云:“法性本空寂,无取亦无见。”法性本来是空的,既无所取,那里有什么能见,性空即是佛,把一切念头放下,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真实是理体、无相,佛现相是启发众生的信心。我们所见到的佛相是真佛相还是魔变现出来的,自己应当知道,佛心所感的是真佛相,若心中不离名闻利养所见的佛是魔的变现,时时想见佛相也易招魔,念佛的人若见到佛相,大概是佛来接引,往生之时有此现象。
△世间大学问家没有办法了解佛教的真实义,他们的学问道德比一般世间人高明。想入佛教真实义没有第二条路,即是依照经作,举心动念都根据佛经,心行到了经的境界与经合而为一,那一部经后面都有信受奉行四字,若不行,如数他人宝。
△修净土念六字洪名,字字分明,能念所念俱遣,能念的心是空的,所念的佛是空的,才能开智慧、断烦恼。
△华严经十方诸佛与法慧菩萨十种智:
(1)无碍智 指四无碍辩才,无辩才不能说法,故无碍智是根本,言通达自在之义。
(2)无著智 不著辩才于所说法不执著,经中说有七种辩才,无须思考,反映非常之快。
(3)无断智 无断辩才,相续连环,滔滔不绝。
(4)无痴智 智慧充足,心无痴惑,对一切事理非常了解,口若悬河。
(5)无异智 其所说法恰对某一类众生根机,契理契机,一说就明了。
(6)无失智 其所说法一丝毫错误都没有。
(7)无量智,所辩之义理名言无量无边。
(8)无胜智 一切世间最上妙辩,包括五事:(一)非常深的程度,甚深之理,(二)清彻远闻,(三)音声悦耳,(四)使众生听后生欢喜心,(五)众生听后无厌倦之心。
(9)无懈智 说法不疲不厌,永无懈怠。
(10)无夺智 具足上述所列九项,不屈不挠,庄静自强。
法慧菩萨得到此无量方便三昧,诸佛即以上述十种智加被于法慧,法尔如是。
△佛以手摩菩萨顶是身口意同时加被,佛在楞伽经上说,假如没有佛力加被,说法是一件困难的事,佛在世时亦如此。丛林中大法师说法均先入定,然后起定说法。
△菩提心包括三心:(1)直心、正念真如法,与真如本体相应,不与外界相应,反闻闻自性谓之直心,是菩提心的根本;(2)深心、欢喜修行一切善行,戒律是善行之一,属自利的善行,切实修学,自生欢喜;(3)大悲心、是利益一切众生之心,自利利他。
△佛出现于世很难遇到,能闻到佛法亦不容易,佛出世带给众生最圆满的佛法,凡夫虽未遇佛幸能生在末法时期,亦不幸中之大幸。经中说佛法难闻,意义深长,真能得到佛法的利益乃是多生多劫的福德因缘,遇到佛法要依教奉行,信解行证,修行匪易,不退转方能得益,在菩萨位上证到初住才算是得到一点小小的结果。修净土如不能往生,同时今生五戒力重,来生可有大福报,现在世上大富大贵之人均系前生修行人,可惜今生被五欲福报所迷而不自觉,只落得一个三世怨而已。
△凡人造业,无论善恶,皆是熟者先牵,何种业果先熟,即先被其牵引受报。前生造恶,今生未堕,或少年时代造恶,晚年环境仍然甚好、因某前生造有善业,其果先熟,或多生善果之余福未尽,而恶业受报之时犹未到,所以今生或者晚年尚未堕落,其原因在此,并非他有什么特殊本领,造了恶业而仍然逍遥自在。须知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有因必有果,若非别造殊胜之因,速证殊胜之果,定业之报,决不可免。
△佛令人降伏其心,是令不起妄念,一切众生从来不觉,今虽发无上觉心,亦不过发觉初心,其夙来不觉的妄习,丝毫未除,若以为初发觉心时便见真心,即此一念依然妄想。故初发心人其下手处只在降伏,古德说但求息妄莫更觅真,即是此意,只要妄心分分除,真心即分分显。
△菩萨了知一切众生业缘非由外来,实由自己执著与颠倒错乱,随业受报,有智慧之人观察自己身心,身由心作主宰,由于颠倒恶业愚痴缠缚,致在三界六道轮回,明其根源然后方可对证下药,拔苦与乐。
△学佛最要明白事理,事理不清谓之迷惑颠倒,明白事理即不造恶业,不造恶业,身口意三业清净,当下即能得到利益,如得不到,学佛作什么?
△众生不明白一真法界,只认识一切法之相,相有千差万别,因迷于相,遂起分别执著。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言其是假相是幻有、非真实,并非绝对没有,众生不知其是假相,念念在虚妄之相上起分别,故称之为妄念。
△信解行三事不能说有无次序,说同时并进亦可,学人须先有信心而后研求佛法,亦必先明佛法真实义而后方能真实修行,但若行的不够,障深慧浅,即不能了解真实义,有解有行,信心才能坚固,三事互有牵连,并无先后次第之分。真实依教作到谓之行,真实见到佛理谓之解,真实了达三宝之益谓之信,故其中皆已含有证的意义在内,若论实际无往而非证。
△欲见真如本性必须离名绝相,破除我见,我见不除便生分别心,起念即著相,我见是无始来的病根,不易破除,不过为人处世应知万事皆空,与我无涉,人情世态随缘应付,事来即应,不为所动,应完便了,心不著相,条理井然,毫无废事,时时均在修行,处处皆是佛法。
△佛不出世,世间人无论如何聪明不能了生死,众生以识作主宰,而非用智,用识不能了生死,般若智慧是无分别智,有分别是情见。凡夫接受佛的教诲,即应提高警觉,常常读诵经典,讲解熏习,渐渐离染入净,非可一蹴即至,听一遍经即证得果位的是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有之,凡夫从无始劫以来养成的劣根性,必须要不间断的熏习,以长期的警觉心,在五欲六尘现前知道警觉就成了。世间有佛出世,众生即有得度的机缘,三界之内没有一处是安全的、永久的、可靠的,幸勿贪图目前一点小便宜,将来定要吃大亏。闻佛法后方知何为福、何为祸,举心动念,善恶标准,均应以佛经为依据。
△一尊木制的佛像,把他毁坏,比杀死千百人的罪过还要重,此是何故,因为佛像的存在,有其重要的意义,众生一看见佛像在阿赖耶识就种下一个种子,将来因缘成熟,总有一天会脱离生死轮回,成佛作祖,故毁灭佛像要断送若干人的慧命,使众生永陷三界火宅,无出头之日,其罪甚大。
△毁谤出家人罪很重,出家人不管其持戒或破戒,只要对他恭敬,就如同恭敬三世诸佛,若毁谤他则罪孽深重,至于破戒僧因行为不检向招致众生毁谤三宝之因缘,他自己将来作堕落之因,是他自己的事,与众生不发生关系,故古诗有云:
“其人戒定虽羸弱,善能说法度众生;
若能供养此人者,胜于供养十方佛。”
△初发心住菩萨应勤学十法:
(1)勤供养佛:供养佛是总目标,各种供养中以修学供养为最重要,讲到真正供养须具足下列九项共养方称完备。
(2)乐住生死:喜欢住在世间救度众生是大悲心,凡夫生死轮回是业力支配,不得自在,菩萨不住三界无法救度众生,菩萨知三界一切法空,对一切法不执著,故无…
《听经札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