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听经札记▪P17

  ..续本文上一页所畏惧。

  (3)主导世间令除恶业:菩萨住在世间教化众生令除恶业,免受沉沦恶道,俾能离苦得乐,永免轮回。

  (4)以胜妙法常行教诲:以殊胜微妙之法,令众生证入真理,上求下化。

  (5)叹无上法:无上法是佛果,众生要成佛,其时间相当长远,菩萨常常赞叹诸佛,对佛有仰慕之心,作学人榜样,知最后目标是成佛。

  (6)学佛功德:欲成佛必学佛之功德,修佛之德,学佛之行,才能得到佛之智慧。

  (7)生诸佛前恒蒙摄受:佛是最好的老师,亲自向佛求学,当生即能成就,佛之一代时教无非劝众生生在佛前,但生在佛前并非太难之事,弥陀经中说,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若有此心,即能满愿。

  (8)方便演说寂静三昧:方便演说是度化众生,自己能有把握,如如不动,若无定力教化众生即被众生所缠缚,古德说:有悲无智堕爱见,有智无悲堕小乘,教化众生要如如不动。

  (9)赞叹远离生死轮回:众生被烦恼所迷,起惑造业受报,生死轮转不息,远离生死,至涅槃乐,是诸圣众之所赞叹。

  (10)为苦众生作归依处:三界犹如火宅,众苦充满,只有佛法能救度众生,出离苦海,故佛菩萨是众生归依处。

  △凡夫为夙业所牵,奔走衣食,谁都不免,为了生活而忘却自己的真如本性固不可,若为摆脱尘劳不能随意而生厌世之心亦不可,在善于利用环境,随处都是道场,于对境随缘时,历事练心,将经中要旨融会体验到实际生活方面,测验自己是否能切实依教奉行,此是修行最要一著。

  △凡夫终日忙碌,应酬既多,回家又不摄心静虑,虽然每日早晚两课,而心中未曾一刻安宁,尽管念诵,妄念依然压倒正念,亦从不体会到离一切相,修一切善等道理,因之修身多年仍然随境而转,自己作不了主,得不到佛法的益处,此皆由于从来未有摄念观心,从未于不著相及二边不著的道理体会了解,以致如此,实为可怜。至于现在工业社会,一般人民一天忙到晚,只顾如何赚钱,在功名事业方面或有一番成就,世俗人羡其能干,称誉备至,其实此种人最可怜悯,因其一心向外驰求,实与佛法根本教义背道而驰,纵能在今世富贵双全,岂能保持永久,辗转下劣乃必然之结果,可悲也矣。

  菩萨在二住应勤学十法:

  (1)诵习多闻 十法表无尽之义,十住菩萨所学以多闻为主,故第一项诵习多闻是总,其余九项是别,必须具足下列九种方为圆满。欲破迷开悟,勤学才有成就。清凉大师判华严经分为四大科为信解行证,不解难免盲修瞎练。学习经教必须熟悉,常常读诵熏习,依教奉行,举心动念使三业与教理相应。

  (2)虚闲寂静 闻后必须有思与修,心能安静,修行自能得益,心中寂静是主要因素,环境清静是增上缘,无好环境亦须修,不能借口放弃,环境亦是福报之一。福报是培来的,必须由闻思修方面下手,若真心在道上,自然有龙天维护,使环境障碍渐渐消除。

  (3)近善知识 闻思修均不能离开善知识,善知识可遇而不可求,真正发心在道上,善知识一定前来成就,冥冥中佛菩萨会来加被,善知识包括老师同学甚至于学生均可称为善知识,旁人样样均不如我,但有一样比我强,即是我的善知识。

  (4)发言和悦 亲近善知识必然言语要和悦,心在定中自然言语和悦,古德说自己存有欢喜心,即呈喜悦之相,表现于外者必是和言爱语。

  (5)语必知时 所问的问题正适合自己修学的程度,不会太高亦不会太浅。

  (6)心无怯怖 对于教理认为太深不敢修学,如有此念即犯错误,佛经并不深奥,世间书有的艰深难懂,因众生心与佛菩萨心不同,假如是一个心一个思想,则所发出的言语自然没有两样。佛法最重要的是改变心,苟发菩提心,对菩萨的行持不生惧怕之心,虽不能顿超亦可渐修。

  (7)了达于义 佛说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以自己智慧力解达经之义理,宁可少学了达义理,经文如不通达,天天念诵难得受用,不解其义理,心中境界如何能转变过来,自己觉得能力不够,不如从一部经入手,参考很多资料,一部真正搞通,再研究第二部。

  (8)如法修行 以前七项是属于闻思,闻思深入而不修行,亦无济于事,若不靠佛菩萨的教训,我们一切言行都不是走正道的。佛的行为即是戒律,佛讲宇宙人生的道理即是佛的知见,读佛经是要修正我们的知见,希望知见与佛同,行持与佛同,学佛的步骤是信解行证,证是证明自己的知见行持与佛同否?

  (9)远离愚迷 断见思破无明不是闻思能作到的,必须修才能断,远离愚迷就是开悟,悟了以后问题即解决。

  (10)安住不动 烦恼障灭除之后,真智慧即透出,真智慧照著理体,如如不动。二住菩萨所修的以上十种法,凡夫也可以照样修。

  △生到极乐世界即不退转,未免使人发生疑问,因极乐世界多为诸上善人,久修大士,自不退转,而新生到极乐世界之人,烦恼未断,带业往生,未必不退,此种疑虑,在所难免。须知不论凡圣只要生到极乐世界决定不退,因其环境使然,没有退道心的因缘,八万四千法门那一门均无此便宜事,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修净业行人可以放心。

  △凡夫修行何以进进退退是外缘太坏,引诱我们退道心之机会太多,极乐世界没有引诱的因缘,所遇者均系有道有学的人,三业清净,终无淫怒之心、愚痴之态,因无外缘引诱,故不退转。

  △古德传记中载南山律师遇天人,天人说南阎浮提洲犯罪的人太多,但有一样好处即劝其为善尚能听得进去,故佛在涅槃时特别嘱咐守护修道人。凡夫修道,内有烦恼魔,外有境界引诱,欲求持戒清净,殊非易事,只要能觉悟、能忏侮,不破根本大戒,不断精进,六根清净,即不为外缘所染,故曰破戒有救,破见无救。

  △偷窃属盗戒,不予取谓之盗,佛法中之偷盗比世间法之偷盗严格的多,其罪亦至重,在世法说偷国家的东西比偷私人的东西罪重。佛教中的财产是属于十方僧所共有的,若偷十方常住要堕无间地狱的。在世法说,偷私人东西其过失是欠人一份债务,欠债的还钱,欠命的还命,冤家债主是修行人的大障碍,如欠债欠的多,到临命终时,他先来讨债,所以佛制定此条戒律对凡夫修道有大大的帮助。此世界无非是讨债还债报恩报怨的,想穿了,一切事都应放下,故修道人遇有被窃情事,无须报案,认为他是来讨债的,还他就好,他为什么不到隔壁去偷,其中必有缘故。

  △佛法大道在原则上讲都离不开定,念佛一心不乱即是定,离开定即不是佛法,定是主,戒是助,正助双修,方有成就。

  △阿鞞跋致是不退义,有五因缘故得不退:

  (1)弥陀大悲愿力摄持 佛力加被,四十八愿中之最后一愿是:“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忍、第二第三法忍,于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转者,不取正觉。”忍即不退,有认可同意忍受之意,到极乐世界,佛力加被,使人有能力得不退转。

  (2)佛光常照 佛的光明中智慧德能不可思议,见佛光明生慈悲心,佛放光明摄受此人,如日月照著暗途,不堕坑堑,凡是念佛的人都有佛光照著,有佛号时即有光明,往生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六尘说法,无有间断,故佛光常照。

  (3)水鸟树林风声乐响皆说苦空 世间人念佛不念时即断掉,有佛号的时间少,无佛号的时间谓之失念,正念少妄念多,修行不易成就,在极乐世界六尘均能说法,皆说苦空,常常熏习,迄无间断。

  (4)纯诸菩萨以为胜友 在极乐世界往来之人均为菩萨,人事环境简单,外无邪魔,内无烦恼,诸上善人同会一处,置子庄岳,不复楚语,此环境所造成。

  (5)寿命永劫与佛齐等 娑婆世界人类寿命太短,一生修行未必能证果,命终转世幸得人身,尚有隔阴之迷,死魔殊可畏,一番生死就有一次大进退,极乐世界无死魔,与佛同寿,可长期修,譬如行远路,寿命长即无顾虑,终有到达目的之一日。

  △学习方法是好好遵守佛的教诲,依法不依人,如其所说与佛所说的道理同,即应遵照,否则无论其人学问道德如何高尚都不要听他,视同魔外,佛佛道同,如再有一尊佛降世,其所说法不会有两样。

  △凡夫自无始以来在三界六道熏习的都是感情,立时断掉,谈何容易,必须听经研教慢慢熏习,感情是假的,不通教理的人临命终时,对亲眷恩情不断,无法放下,难望超生善处。学道要少攀缘,断情不断慈悲心,增长菩提心,将世间意识断除,没有人情的牵累,没有物质的挂念,才有成就。

  △烦恼一来道就没有了,喜怒哀乐爱恶欲七情、财色名食睡五欲都是烦恼,以佛法来熏修,熏修成自然,养成习惯,使道业日增,烦恼日减。定修比散修有效用,每天有定课甚至每日早晚十念,养成习惯亦有用处。

  △众生生到极乐国土即不退转有三义:

  (1)大乘不退 佛说阎浮众生刚强难化,大乘佛法非常难行,难行就难免有退心,故在娑婆世界,内有烦恼,外有魔障,修行不易成就,生到极乐世界,内无烦恼,外无魔障,趋入大乘,更不会退转复作二乘。

  (2)已得不退 在修行时已经得到的智慧德能,如修净土的一心不乱,在娑婆世界如不好好保持即容易失去,什么境界来了都不动心要八风吹不动才行,如修得神通智慧辩才,心中一有名闻利养,马上即退失,若生到极乐世界,凡所已得,更不退转或丧失本有。

  (3)未得不退 此系指修证机缘上说,没有障碍,在娑婆世界想精进非常困难,生到极乐世界,凡所未得,更不退转阻其前进。

  △果报有苦有乐,苦乐二字是相对的,讲到真正的离苦得乐,见思烦恼断了才行,生天天福享尽还是要受苦报,断见思不简单,要以圣教熏习。幸亏佛告诉我们还有一个净土法门,只要有决心一定可以离开这个苦恼世界,往生净土,其他种种法门都要断除见思惑才能修成,眼前世间上…

《听经札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防癌手册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