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聽經劄記▪P17

  ..續本文上一頁所畏懼。

  (3)主導世間令除惡業:菩薩住在世間教化衆生令除惡業,免受沈淪惡道,俾能離苦得樂,永免輪回。

  (4)以勝妙法常行教誨:以殊勝微妙之法,令衆生證入真理,上求下化。

  (5)歎無上法:無上法是佛果,衆生要成佛,其時間相當長遠,菩薩常常贊歎諸佛,對佛有仰慕之心,作學人榜樣,知最後目標是成佛。

  (6)學佛功德:欲成佛必學佛之功德,修佛之德,學佛之行,才能得到佛之智慧。

  (7)生諸佛前恒蒙攝受:佛是最好的老師,親自向佛求學,當生即能成就,佛之一代時教無非勸衆生生在佛前,但生在佛前並非太難之事,彌陀經中說,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即得往生極樂世界,若有此心,即能滿願。

  (8)方便演說寂靜叁昧:方便演說是度化衆生,自己能有把握,如如不動,若無定力教化衆生即被衆生所纏縛,古德說:有悲無智墮愛見,有智無悲墮小乘,教化衆生要如如不動。

  (9)贊歎遠離生死輪回:衆生被煩惱所迷,起惑造業受報,生死輪轉不息,遠離生死,至涅槃樂,是諸聖衆之所贊歎。

  (10)爲苦衆生作歸依處:叁界猶如火宅,衆苦充滿,只有佛法能救度衆生,出離苦海,故佛菩薩是衆生歸依處。

  △凡夫爲夙業所牽,奔走衣食,誰都不免,爲了生活而忘卻自己的真如本性固不可,若爲擺脫塵勞不能隨意而生厭世之心亦不可,在善于利用環境,隨處都是道場,于對境隨緣時,曆事練心,將經中要旨融會體驗到實際生活方面,測驗自己是否能切實依教奉行,此是修行最要一著。

  △凡夫終日忙碌,應酬既多,回家又不攝心靜慮,雖然每日早晚兩課,而心中未曾一刻安甯,盡管念誦,妄念依然壓倒正念,亦從不體會到離一切相,修一切善等道理,因之修身多年仍然隨境而轉,自己作不了主,得不到佛法的益處,此皆由于從來未有攝念觀心,從未于不著相及二邊不著的道理體會了解,以致如此,實爲可憐。至于現在工業社會,一般人民一天忙到晚,只顧如何賺錢,在功名事業方面或有一番成就,世俗人羨其能幹,稱譽備至,其實此種人最可憐憫,因其一心向外馳求,實與佛法根本教義背道而馳,縱能在今世富貴雙全,豈能保持永久,輾轉下劣乃必然之結果,可悲也矣。

  菩薩在二住應勤學十法:

  (1)誦習多聞 十法表無盡之義,十住菩薩所學以多聞爲主,故第一項誦習多聞是總,其余九項是別,必須具足下列九種方爲圓滿。欲破迷開悟,勤學才有成就。清涼大師判華嚴經分爲四大科爲信解行證,不解難免盲修瞎練。學習經教必須熟悉,常常讀誦熏習,依教奉行,舉心動念使叁業與教理相應。

  (2)虛閑寂靜 聞後必須有思與修,心能安靜,修行自能得益,心中寂靜是主要因素,環境清靜是增上緣,無好環境亦須修,不能借口放棄,環境亦是福報之一。福報是培來的,必須由聞思修方面下手,若真心在道上,自然有龍天維護,使環境障礙漸漸消除。

  (3)近善知識 聞思修均不能離開善知識,善知識可遇而不可求,真正發心在道上,善知識一定前來成就,冥冥中佛菩薩會來加被,善知識包括老師同學甚至于學生均可稱爲善知識,旁人樣樣均不如我,但有一樣比我強,即是我的善知識。

  (4)發言和悅 親近善知識必然言語要和悅,心在定中自然言語和悅,古德說自己存有歡喜心,即呈喜悅之相,表現于外者必是和言愛語。

  (5)語必知時 所問的問題正適合自己修學的程度,不會太高亦不會太淺。

  (6)心無怯怖 對于教理認爲太深不敢修學,如有此念即犯錯誤,佛經並不深奧,世間書有的艱深難懂,因衆生心與佛菩薩心不同,假如是一個心一個思想,則所發出的言語自然沒有兩樣。佛法最重要的是改變心,苟發菩提心,對菩薩的行持不生懼怕之心,雖不能頓超亦可漸修。

  (7)了達于義 佛說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以自己智慧力解達經之義理,甯可少學了達義理,經文如不通達,天天念誦難得受用,不解其義理,心中境界如何能轉變過來,自己覺得能力不夠,不如從一部經入手,參考很多資料,一部真正搞通,再研究第二部。

  (8)如法修行 以前七項是屬于聞思,聞思深入而不修行,亦無濟于事,若不靠佛菩薩的教訓,我們一切言行都不是走正道的。佛的行爲即是戒律,佛講宇宙人生的道理即是佛的知見,讀佛經是要修正我們的知見,希望知見與佛同,行持與佛同,學佛的步驟是信解行證,證是證明自己的知見行持與佛同否?

  (9)遠離愚迷 斷見思破無明不是聞思能作到的,必須修才能斷,遠離愚迷就是開悟,悟了以後問題即解決。

  (10)安住不動 煩惱障滅除之後,真智慧即透出,真智慧照著理體,如如不動。二住菩薩所修的以上十種法,凡夫也可以照樣修。

  △生到極樂世界即不退轉,未免使人發生疑問,因極樂世界多爲諸上善人,久修大士,自不退轉,而新生到極樂世界之人,煩惱未斷,帶業往生,未必不退,此種疑慮,在所難免。須知不論凡聖只要生到極樂世界決定不退,因其環境使然,沒有退道心的因緣,八萬四千法門那一門均無此便宜事,叁根普被,利鈍全收,修淨業行人可以放心。

  △凡夫修行何以進進退退是外緣太壞,引誘我們退道心之機會太多,極樂世界沒有引誘的因緣,所遇者均系有道有學的人,叁業清淨,終無淫怒之心、愚癡之態,因無外緣引誘,故不退轉。

  △古德傳記中載南山律師遇天人,天人說南閻浮提洲犯罪的人太多,但有一樣好處即勸其爲善尚能聽得進去,故佛在涅槃時特別囑咐守護修道人。凡夫修道,內有煩惱魔,外有境界引誘,欲求持戒清淨,殊非易事,只要能覺悟、能忏侮,不破根本大戒,不斷精進,六根清淨,即不爲外緣所染,故曰破戒有救,破見無救。

  △偷竊屬盜戒,不予取謂之盜,佛法中之偷盜比世間法之偷盜嚴格的多,其罪亦至重,在世法說偷國家的東西比偷私人的東西罪重。佛教中的財産是屬于十方僧所共有的,若偷十方常住要墮無間地獄的。在世法說,偷私人東西其過失是欠人一份債務,欠債的還錢,欠命的還命,冤家債主是修行人的大障礙,如欠債欠的多,到臨命終時,他先來討債,所以佛製定此條戒律對凡夫修道有大大的幫助。此世界無非是討債還債報恩報怨的,想穿了,一切事都應放下,故修道人遇有被竊情事,無須報案,認爲他是來討債的,還他就好,他爲什麼不到隔壁去偷,其中必有緣故。

  △佛法大道在原則上講都離不開定,念佛一心不亂即是定,離開定即不是佛法,定是主,戒是助,正助雙修,方有成就。

  △阿鞞跋致是不退義,有五因緣故得不退:

  (1)彌陀大悲願力攝持 佛力加被,四十八願中之最後一願是:“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衆,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忍、第二第叁法忍,于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忍即不退,有認可同意忍受之意,到極樂世界,佛力加被,使人有能力得不退轉。

  (2)佛光常照 佛的光明中智慧德能不可思議,見佛光明生慈悲心,佛放光明攝受此人,如日月照著暗途,不墮坑塹,凡是念佛的人都有佛光照著,有佛號時即有光明,往生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六塵說法,無有間斷,故佛光常照。

  (3)水鳥樹林風聲樂響皆說苦空 世間人念佛不念時即斷掉,有佛號的時間少,無佛號的時間謂之失念,正念少妄念多,修行不易成就,在極樂世界六塵均能說法,皆說苦空,常常熏習,迄無間斷。

  (4)純諸菩薩以爲勝友 在極樂世界往來之人均爲菩薩,人事環境簡單,外無邪魔,內無煩惱,諸上善人同會一處,置子莊嶽,不複楚語,此環境所造成。

  (5)壽命永劫與佛齊等 娑婆世界人類壽命太短,一生修行未必能證果,命終轉世幸得人身,尚有隔陰之迷,死魔殊可畏,一番生死就有一次大進退,極樂世界無死魔,與佛同壽,可長期修,譬如行遠路,壽命長即無顧慮,終有到達目的之一日。

  △學習方法是好好遵守佛的教誨,依法不依人,如其所說與佛所說的道理同,即應遵照,否則無論其人學問道德如何高尚都不要聽他,視同魔外,佛佛道同,如再有一尊佛降世,其所說法不會有兩樣。

  △凡夫自無始以來在叁界六道熏習的都是感情,立時斷掉,談何容易,必須聽經研教慢慢熏習,感情是假的,不通教理的人臨命終時,對親眷恩情不斷,無法放下,難望超生善處。學道要少攀緣,斷情不斷慈悲心,增長菩提心,將世間意識斷除,沒有人情的牽累,沒有物質的挂念,才有成就。

  △煩惱一來道就沒有了,喜怒哀樂愛惡欲七情、財色名食睡五欲都是煩惱,以佛法來熏修,熏修成自然,養成習慣,使道業日增,煩惱日減。定修比散修有效用,每天有定課甚至每日早晚十念,養成習慣亦有用處。

  △衆生生到極樂國土即不退轉有叁義:

  (1)大乘不退 佛說閻浮衆生剛強難化,大乘佛法非常難行,難行就難免有退心,故在娑婆世界,內有煩惱,外有魔障,修行不易成就,生到極樂世界,內無煩惱,外無魔障,趨入大乘,更不會退轉複作二乘。

  (2)已得不退 在修行時已經得到的智慧德能,如修淨土的一心不亂,在娑婆世界如不好好保持即容易失去,什麼境界來了都不動心要八風吹不動才行,如修得神通智慧辯才,心中一有名聞利養,馬上即退失,若生到極樂世界,凡所已得,更不退轉或喪失本有。

  (3)未得不退 此系指修證機緣上說,沒有障礙,在娑婆世界想精進非常困難,生到極樂世界,凡所未得,更不退轉阻其前進。

  △果報有苦有樂,苦樂二字是相對的,講到真正的離苦得樂,見思煩惱斷了才行,生天天福享盡還是要受苦報,斷見思不簡單,要以聖教熏習。幸虧佛告訴我們還有一個淨土法門,只要有決心一定可以離開這個苦惱世界,往生淨土,其他種種法門都要斷除見思惑才能修成,眼前世間上…

《聽經劄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防癌手冊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