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种种享受均不是真正的福报,大福报是临命终时心不颠倒,聪明人现在什么财色名食睡都不要,只求临命终时不害病,预知时至,佛菩萨来迎,端坐而化,这样今生才不白活。
△金刚经有不应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之句,色声香味触包括世间一切可见可闻之境界,法之一字包括世间一切不可见不可闻而为心思所能及者之境界,举此六字摄尽一切境界相,亦即一切境界皆不可著,不但可见可闻者不应著,即不可见不可闻者亦不可著,此是教诫学人,世间一切均不应著。
△嗔恨为修行人之大忌,无论在何时、遇何境、修何法皆断断不可生嗔,忍辱极易生嗔,嗔心一生,忍辱的修行即被破坏。例如有人骂我,我忍耐一时不还嘴,但心中气得不得了,这种强压制的办法并不是忍辱的真实义。佛在金刚经中所说被歌利王割截身体一段经文时有“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嗔恨正与菩提相反,菩提、觉也、平等也、慈悲也,而嗔恨之生,由于事之不如己意,便有我相,尚何平等之有,世事莫非梦幻,如意不如意何必认真,违反慈悲更不待言。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造业决定受报,与其造恶业,不如造善业,与其造善业,不如修净业,一切恶念不令生,处处忍让,处处学吃亏,当作还债想,人生本为酬业而来,三世因果,轮转不息,古籍记载,班班可考。唐吏部尚书唐临著冥报记卷中载一文曰:“隋开皇中,魏州刺史博陵崔彦武,因行部至一邑,愕然惊喜,谓从者曰:“吾昔尝在此邑中为人妇,今知家处。”回马入修巷,屈曲至一家,命扣门,主人公年老,走出拜谒,彦武入家,先升其堂,视其壁上去地六七尺有高隆,谓主人曰:“吾昔所读法华经并金钗五只,藏此壁中高处是也。经第七卷尾后纸,火烧失文字,吾至今每诵此经至第七卷尾,恒忘失不能记。”因令左右凿壁,果得经函,开第七卷尾及金钗并如其言。主人涕泣曰:“亡妻存日常读此经,钗亦是亡妻之物,妻因产而死,遂失所在,不意使君乃示其处。”彦武亦云:“庭前槐树,吾欲产时,自解头发,置此树穴中。”试令人探,果得发,于是主人悲喜,彦武留衣物,厚给主人而去。(崔尚书敦礼说云然,往年见卢文励说亦大同,但言齐刺史,不得姓名,不如崔具,仍依崔录,唐临注。)”
读了此一段记载,可以领悟:
(一)人死不算了,仍有轮回,普通无大善恶之人,死后可能仍为人。
(二)崔刺史前生作妇女时,常读法华经,以读经功德转世为富贵人(此话不假,宋曹翰多生前曾听过一次经,供一次僧,以后世世作小官,到宋时为大将),且作了刺吏,因其读经并未发菩提心只种了些善根,仍转世为人,未能了生死。(三)崔刺史今生得到富贵,曾否想到是前生读经所种的善根,曾否了悟人生如幻,精进修行,文内未曾提及,如其不然,则前生的读经功德只不过换了一个刺史而已。
△念佛人常称道一心不乱,心不颠倒,二者均非易行,一心不乱是三昧成就,心不颠倒等于童真住菩萨,菩萨到此地位不会再起邪念,念念均在菩萨道上。
△现在世界上善人少、恶人多,依照佛法即可鉴别。佛法中善恶有一定的标准。以十善业道为例,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就是十善,能作到的就是善人。世界上能做到的人究竟是少数,可见这个世界是五浊恶世,犹如火宅。
△初学佛之人,外有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内有无始以来的烦恼,若求功夫精进,谈何容易,故佛教我们返还自性,依靠三宝。
△无畏施是给众生精神上的安慰,例如晚上有人走黑路怕鬼,送他回家,即是无畏施,其果报是健康长寿。不杀生亦属于无畏施。
△一闻到佛法即全诚恳信、依教奉行,境界现前不为境界所转,是多生多劫来所种之深厚善根有以致之。凡夫学佛以泛泛心情听经、亦念诵、亦礼拜、亦随喜,不过种种善根而已,其实得不到什么受用。
△富贵学道难,生活环境困苦者学佛比较踏实,老太婆念佛多有成就,因其无依无靠,处境艰困,乃死心踏地的求出离,三五年间能有成就。佛教出家人日中一食,树下一宿,生活降至最低限度,旨在教人放下,一切不著,金刚经全经要旨即无著二字。
△受苦没有苦的观念,受乐没有乐的感觉,把自己忘了,四宏誓愿是十方三世诸佛菩萨所发的总愿,众生无边誓愿度是四愿中之主愿,度众生必须先断烦恼,故又有烦恼无尽誓愿断,欢喜心也是烦恼,动念头即是烦恼,不起念不动心即无烦恼,本来是为度众生,如此不知不觉之间自己也得度了,愿为先导,以行践愿,此是大乘佛法之善巧处。
△三世诸佛是靠山,菩萨一言一行均应根据三世诸佛之教训,三世诸佛摄受菩萨,菩萨再摄受众生,凡夫要把意识心去掉,依靠经典,依教奉行,依文字般若起观照般若,再证实相般若,如此修学,大经大论,读诵受持,转识成智,大开圆解,所以说欲有成就必须依靠三宝。
△众生皆著于二,二者空有二边,不著有即著空,著有者不能离欲界色界,著空者在四空天,住无想定,皆是错误,两边不著,方证菩提。
△法门本来没有高下,佛法亦无深浅,是众生分别心上加以区别,法运有正法时期、像法时期、末法时期、灭法时期,亦如人之有生老病死,则佛法岂非亦是生灭法,其实佛法本身并无生灭盛衰,佛说法运之次第不过随顺众生而言。正法中亦有末法,如佛在舍卫国说法时,有三分之一的人亲自见到佛陀,有三分之一的人只闻佛名而未见佛,另有三分之一的人既未见佛亦未闻佛名,是在正法之中亦有末法。今日是末法时期,如能至诚恳切,依教奉行,超凡入圣,同证菩提,则今日仍在正法时期。
△凡夫一切作为与性违背,所以不能断烦恼,了生死,佛法横说竖说都是教我们见性,佛常常开示此理,但我们不得受用,若自己依此理检讨身心,曾否作到与佛菩萨一样,佛菩萨无我见不执著,果真能入佛菩萨之境界,才能得到佛法的利益。
△佛证得佛果上的功德,众生一发菩提心即与佛的功德一样,众生与佛是平等的,佛的性完全显露出来,而凡夫的智慧德能被无明障碍者,从初发心即能摄佛果地上的德能。
△我们看看现在世间,六根接触六尘,只要能令人引发悟道的灵感,样样事情都能觉悟,如能善自体会均是佛法,均是经典。例如每天看见报纸上登载的讣闻,有的年岁不大,已经作古,想想将来总会轮到自己,为何不赶快精进修持,在有生之年,能够储备往生资粮,免得三十晚上到来,手忙脚乱。
△学佛几十年,无进步,无成就,看净土圣贤录上所载往生实例,其中有的苦修数年即能往生,而我们不成,道理在不明其体。佛经中所举的用砂煮饭之例最为恰当,说用砂煮饭,煮一万年也不会变成饭,饭之体是米而不是砂。佛之体是菩提心,发菩提心念佛是把握著根本,修行能得力,日用平常之中少用分别心,二六时中佛号不断,打一分钟妄想不如念一分钟佛号。菩提心包括直心、深心、大悲心,直心就是无分别心。
△说法时对于某种辞汇一再提及,似嫌重复,其实闻法之人常常得到熏习,使八识田中落有印象,能得莫大的利益,如果我们还没有成就,现在再听一千遍一万遍也不算多。
△法界指空间与时间所包括之一切,第一义是佛所证得的,亦即般若、真如、本性、究极清净,有此智慧才能断烦恼,念念与第一义相应,与真如本性相应,本性中一法不立、一尘不染,若常常正念真如是破无明的妙法,由真如本性透出来的智慧才能明了法界,故经云:法界所有皆明了,于第一义最清净,永破嗔慢及愚痴,彼功德者行斯道。
△达摩祖师教法是观心,心要极静才行,后来人心渐钝,难于成就,祖师们乃教人改参话头,其实参话头与念佛法门相类似,而参话头如不破本参,不易成就,念佛果然功夫打成一片,亦能带业往生,谓之二力法门,此功德之殊胜又非其他法门所可比拟,我们如不能直心正念真如,即应老实念佛,专心念佛亦接近第一义。
△经云:于诸众生善分别。此善字最为吃紧,善分别是了别,用的是无分别心。古人常说的比喻为水与波,水无波浪的时候是无分别,一起波浪,外面照进来的景象就不清楚。凡夫的心刹那生灭,如波浪,果然静若止水,一切森罗万象即了然于心,人人都想开悟,入法界性才能开悟,佛教我们见性不著相,不著相是不著空亦不著有,空有二边均不著,才能得中道第一义的智慧。
△菩萨是表法门的,文殊大智、普贤大行、观音大悲、地藏大愿,合四大菩萨之大愿即是佛之大愿,所以学佛无论那一种愿都要发,否则不能圆满。
△经中常常开示,一切烦恼总归纳之即是一个贪字,贪欲为一切祸患之根本,对治贪欲要用布施,贫穷布施难,其实布施功德大小与所布施之金钱数字并无关系,要看有无菩提心,若以清净心布施,其功德无量无边,一著相即变为人天福报,是世间痴福,成为三世怨。
△放生一事财法无畏三种布施全赅,购买生物花钱是财布施,放生时念大悲咒说法,使其归依三宝为法布施,当生物正在被杀之前或正在被拘押待决之时,解除其牢狱之苦,使其在精神上得到安稳是为无畏施,故语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救任何生命亦复如是。
△修道之人目的在续佛慧命,自己专心苦修,不要拉拢信徒,沾染世法,不必怕没道粮,果然心在道上没饭吃,韦陀菩萨要负责任,要相信佛语,最可靠的是佛而不是人。
△经云:远离于我无恼害。离开我才清净,没有我焉有我所,大乘佛法一发心就无我,大小乘之差别即在发菩提心上。昔有一罗汉带一小沙弥替他背著包袱随行,忽然小沙弥发了菩提心,罗汉是有他心通的,发觉后,立时忙把包袱接过来请小沙弥先行,他背著包袱随后走,因为小沙弥一发菩提心就是善萨,罗汉是小乘,自应为菩萨服务。过了一时小沙弥又退了菩提心,罗汉马上又令小沙弥背包袱随…
《听经札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