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听经札记▪P19

  ..续本文上一页行,如此几次,小沙弥以为罗汉发神经,询问究竟,经罗汉说明原委,小沙弥始悟发菩提心之重要。

  △持戒必须有智慧,如无智慧无法持戒,亦守不住。戒生定、定生慧,相资相成,受戒容易、守戒难。内有烦恼,外有诱惑,降伏烦恼需要智慧,俗语说,没有理智控制不了感情。戒有二种,一为止持,一为作持。如五戒规定均不应作,为止持,属自利;作持是必须要作,属利他。例如受菩萨戒之后,路遇病人必须为其安置照顾,不管即犯戒,谓之作持。

  △律仪戒是三藏中之律藏,律藏中未包括之事项太多,但持戒者须了解戒律之精神。戒律之精神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戒中条文内未规定者凡属于善事均应照作,属于不利者,无论于己于人均不应作,如吸香烟律未规定,但于己有害即不应吸。

  △正助双修,正修是定,助修是六度,正修不著有,助修不著空,无论修那一法门,戒律是共同科目,戒律帮助成就,八万四千法门均修定,净土得一心不乱,是念佛三昧,离开戒不成,戒帮助得定,止持是断绝作恶的增上缘,作持是历事练心。佛对于众生习气了解的太深刻,教导我们的修身方法也太善巧,心常在定中保持清净心,失去清净心所修的均为痴福。除非为了度众生,否则以不接触繁华世界为上策,出家人更应明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无事。庞居士将金银财宝沉入江底,有人问他何不救济世人,他说好事不如无事。心寂静了即如明镜一样,万事万物了了分明。

  △由初学佛到等觉菩萨都要守戒,等成佛之后就不要持戒了,因为佛的行为就是戒律。

  △今人耐性不及古人,凡事都要在最短期间内完成,工业社会时间就是金钱。从前人跟老师学道,一二十年是很普遍的。佛知众生无耐性,所以对小乘人说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说多了恐怕学人退了道心,其实大乘经典说成佛要修无量劫。

  △清净心中一丝毫不能沾染,亲爱之人要放下,冤家对头也要放下,度一切众生,冤家对头也在内,菩萨没有一个冤家,冤亲平等是大无畏精神。

  △十方世界无量无边,通是教化地区,菩萨悉往受生为数无量,佛在此世示现已是第八千次。未曾一念生疲厌,人与人相处乃是前生的缘,可能起变化,从前是好友忽然变为冤家,凡夫类多如此。而菩萨则不然,如如不动,顺境不动欢喜心,逆境不动嗔恚心,才能看到诸法实相。

  △成佛之后仍继续行菩萨道,利益一切有情众生,比修学的菩萨作的更澈底更积极。菩萨的光明照耀每一个众坐,令其入法性,见性成佛,菩萨愿才算圆满。地藏菩萨的愿是地狱不空,誓不成佛,须等待每一个众生均成佛,他才成佛。换言之,即是永远行菩萨道,利益众生。

  △禅定属功德边,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属福德边。福德可以给人,功德不能给人,亦如财物可以赠送他人,聪明智慧无法赠送他人,功德是自己专有的。宝志公为观音化身,主持梁皇忏亦只能将郡氏夫人超度到忉利天,再上去要靠定力。舍利弗智慧第一,有人问佛舍利弗何以有如此智慧,佛答舍利弗心内如鼓,空空如也,一念不生,这是大定。随问随答,一经过考虑即落在意识心上,必须要用无分别智,无分别智与佛心,心心相应,教下的止观也是定,方法不一样,目的则同。

  △无漏的是功德,有漏的是福德,可以断烦恼了生死出三界证大菩提果的是无漏的,功德从般若智慧中来,佛法所铨示的是人生宇宙万事万法,拈任何一法皆能证大菩提,楞严经二十五圆通不过是宇宙人生一切法门中之代表,森罗万象无量无边,那一法门均能入道。

  △自己成就之后,要紧的是教化众生,此是依智起悲,必须有大慈悲,才能度世,如不化他,自己的性德不能圆满,十方诸佛成佛之后无不度众者,度众生是有作有为,而在二六时中保持清净心。故经云:普使群生到彼岸,此净心者所行道。

  △佛菩萨为度众生常常示现种种身相,并不只是示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身相。有时现众生相,多份对于根熟的众生示现,如将要证果的人以及作错事尚肯忏悔之人,也有在自然界显现的,作为众生一切成就的增上缘。众生对于一件偶发事件,机触灵感,恍然大悟,或对于他人之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而扭转危局,终身受用不尽者,皆为佛菩萨在冥冥中示现化导,凡夫无天眼通,不知不觉而已。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吾人现正在梦中,醒觉过来,方知世事如幻,空华佛事,水月道场,连佛法都是假的,何况世间一切有为法。经论中说的清清楚楚,天天研究,但还是造罪业起烦恼,其原因是没有进入佛菩萨的境界,得不到受用,佛法是断烦恼的,如学佛而仍有烦恼是与佛法背道而驰。

  △时间是就众生分上说的,实际上并没有时间,是众生的错觉,时间属于心不相应行法,时间长短没有一定,念劫圆融,可见时间是众生的知见,所以经云:无量无边无数劫,于一念中悉明见。

  △一切众生见到菩萨,菩萨决不令其空过,一切菩萨均是如此,我们应当学菩萨,对于众生,如能接受佛法教诲,我们应尽其所知予以教导,纵不能接受佛法亦要说因果报应,使其深信得益,不舍一切众生界而不著一切众生界,度众生而不著众生之相,说法不著说法相。

  △见佛无疲厌,念念之中都能见佛,佛是觉,六根接触六尘,念念觉悟,念念见佛,不疲不厌,法喜充满,学佛人真能达此境界,心地常常保持六根清净,不为六尘所转,自然法喜充满。凡夫的境界唯一的办法是二六时中常有阿弥陀佛的念头,深入经藏没有清净心入不进去,要靠佛菩萨感应,感应全凭至诚心,至诚心也是清净心。

  △佛事门中不舍一众生,心量要大,众生无边誓愿度,存心舍弃一个众生都不能成佛,心里有取有舍即著了相,著相即是凡夫而不是菩萨,四相有一个则四相俱全。虽说带业可以往生,也要理智能克制感情,平时多练习,否则到临命终时就来不及了。

  △菩萨修行宗旨在转识成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

  △法门无量,三昧无量,功德林菩萨说修三昧是一种手段,目的在见性,三昧的本性即真如本性,三昧的相无量无边,见了性一切三昧皆通达,每读诵一部经皆能见性,无论大乘经小乘经皆能见性,小乘是大乘的基础,比方小学与大学,若看轻小乘,不立基础,大乘佛法即入不进去。

  △忍辱是定的前方便,“能忍最胜寂灭法”,忍清净寂灭,把心安住在清净寂灭就成功了。学佛要受得了寂寞,心忍得下来是初步功夫,修定下手之处即是忍,忍之相是平等。成佛的道路魔多,魔现前不能说好与不好,如被魔降伏即归失败,如能降魔即是好境界,遭魔是必然的现象,功夫愈高,魔王的力量愈大,楞严五十一种阴魔,唯一的克伏办法是平等心,保持自己的清净心。

  △天人有报得的神通,比人高明,天人只有五通,由欲界天到无色界天,每上一层,其神通力要高一层,惟无“漏尽通”,若得漏尽通即超出三界。神通并不是一件奇怪事,是自性体中本具的功能,有修得的,有报得的,报得的神通,不仅天人具有,连鬼道亦能具有。菩萨的神通是修得的,比天人高的多多,无法比拟。如坐在讲堂中不动而同时能普遍在一切处现身,此种境界凡夫无法体会,到了第九行菩萨即能达到此种神通力量,须知佛菩萨并无身相,故能现一切相,佛菩萨相好庄严是为凡夫有分别心而说的,为众生感应道交而示现的,所谓相无定相,人求感应、佛菩萨所现的是人相,天人求感应、佛菩萨所现的是天人相,若不显同类身即无法教化。

  △经云:“善守身语及意业,恒令依法而修行,离诸取著降众魔,此智心者所行道。”以最浅显的说法即是身必须离杀盗淫,语必须离四种口过,意必须离贪嗔痴,依此修行,所修的仍然是福报而不是菩萨道。十善业是有漏的福报,修十善业而离十善之相,不可取相,不可执著,不取法相,不取非法相,能如此则可降伏众魔,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即是离诸取著,“离诸取著”即可降魔。

  △读书同吃药一样,吃药是为了治病,以药力把病化解,使病人恢复元气,读书是要变化气质,如不能变化,读书何用。佛经读的滚瓜烂熟而仍然贪嗔痴慢,与不读何异,读经听经之后即要作菩萨作佛,居士们在家则家庭即是道场,对父母孝顺,对一切事理明达不迷即是佛宝,事相上作的一切圆满即是法宝,化导全家人一团和气即是僧宝。公务员事事本著佛法作,忠于国、忠于事,认真负责,则机关就是道场,学佛人所在之处即是道场。并不限定寺院内之大雄宝殿及经堂是道场。

  △世间事均是假的,人到老年患得患失之心更重,其实人生一切遭遇都是前世善恶业因所结的果,现在遇到了只有忍受,如自己想如何便能如何,佛就不把求不得列为八苦之一,人生一切境遇皆受因果律之支配,今生之财富是由前生财布施得来的,今生的智慧是由前生法布施得来的,有许多人发了意外之财,不但病魔缠绵,损失殆尽,且把老本花掉,此种事例世上所在多有,所以人不必贪求,要放下一切,把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守住了,心地才清净,心地清净,决定往生,“看破”是真学问,“放下”是真功夫。

  △四十华严第一品之经题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思是动念头,议是讨论,不思议即是菩提心中之直心,直心正念真如,离念没有念头,所说言语是由本性中生出来的,不是动念在心中思忖讨论出来的,所以叫不思议。入字最吃紧,读诵四十华严,照经中行即可入其境界,入其境界即与菩萨一样,我们现在行菩萨道,把自己看成菩萨,而看众生依旧是冤亲不等,善恶分明,则自己仍是凡夫。菩萨对五欲六尘一丝不染,而我们对于名誉、财产、恩爱牵挂太多,放不下,就是还没有入到菩萨的境界。

  △藏、仓库义,宝藏义,出生义,本性之功能无有穷尽,故称之为无尽藏。

  △一个人要有成就,靠博学多闻,…

《听经札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防癌手册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