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多闻之后要深思,义理通达后要实行,闻之不解或昏沉掉举皆为缺少福德及宿慧。一闻即解即信是过去世有福德善根。
△一切法空,不但理空,事上亦空,既然一切法空,所以无愿无求,一心想成佛即有我相,有我相则四相具足,即非菩萨,仍是凡夫,要保持清净心,不可执著。
△离相并非不要相,只是教人不著相,古德以金作器为喻,金是性,器是相,如不要器,也就显不出了金品的功能了。
△佛法大海,信为能入,信是道源功德母,清净信心能生一切功德,受了三坛大戒未必信,佛法是清凉法、离烦恼法,学佛之后如仍有烦恼即是尚未生信。
△佛成道后最初说法是讲华严,说二七日、一十四天,当机众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我们闻华严经后可得大乘道种,对凡夫同样有益,对于不信佛法的人,纵堕地狱,如闻到华严经一句一偈,承此功德亦可得度。我们往生极乐世界是当生成就的,善才童子五十三参遇到第一位菩萨即令其念佛,最后一位令其到极乐世界,可见华严是大本的弥陀经。
△信藏、菩萨明达佛智,入佛智慧即见性,由本性中生出的信才与性体相应。凡夫的境界处处染,故心不能清净,大乘与小乘不同,小乘目的在断见思烦恼;大乘是以度生为先决条件,必须在尘世间合光同尘,才能利益众生,但众生习气很重,自己无始以来的习气也很重,一念不觉即反为所转,若信藏成就即可不染尘劳,八风吹不动,可不为环境所转。
△戒律是清凉自在的,如法持戒必得法喜。持戒目的在远离尘劳,然后才可得一心,对于佛法无深入者认为佛法理论虽然高超而戒律对于人的生活拘束太甚了,这是邪见。持戒不清净而见解能清净者,无有是处。
△护持一切诸佛种性,所谓诸佛种性即是自己的真如本性,能护持自己的真如本性,即是护持诸佛种性。楞严经说,用根不用识,识是虚妄分别心,护持六根的根性,与佛性相应。
△为贪图名闻利养,求当道礼敬或巴结信徒而修苦行是名为贪求戒,经云:何为无贪求戒,此菩萨不现异相,彰已有德,但为满足出离法故而持于戒。
△体性周遍曰普,随缘成德曰贤,真如本性,从十法界之缘现十法界依正庄严之相。从性德上说,黄金是性体,如以黄金塑造一尊佛像,便受若干人之礼拜供养;若以黄金塑造一美女,则是随地狱法界。同样是黄金,相不同,功德亦异。
△通无量法门才能度无量众生,无量法门太多,要修一个法门,一门通一切皆通,一门深入是方便,见了性才通一切法门,性德是周遍的,六祖慧能并不识字,而能讲解各种经典,是已见性,博学多闻与一门深入并不冲突,博学是帮助一门深入。
△惭愧的相在唯识中属于善法,无惭是随烦恼,涅槃经中说自己作恶事受良心的责备谓之惭,自觉羞于对人谓之愧,有惭愧心不会作坏人,中国人谓之知耻。
△四念处之观身不净是令对于身体不要过份爱惜,打破身见即能破我执,才能离开世间往生极乐世界。
△经云:“彼菩萨心自念言,我无始世来与诸众生皆悉互作父母兄弟姐妹男女,具贪嗔痴憍慢谄诳,及余一切诸烦恼故,更相恼害,递相陵夺,奸淫伤杀,无恶不造,一切众生悉亦如是,以诸烦恼备造众恶,是故各各不相恭敬,不相尊重,不相承顺,不相谦下,不相启导,不相护惜,更相杀害,互为怨仇。自惟我身及诸众生,去来现在行无惭法,三世诸佛无不知见,今若不断此无惭行,三世诸佛亦当见我,我当云何犹行不止,甚为不可,是故我应专心断除,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广为众生说真实法,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三惭藏。”这一段经文非常重要,应常常读诵。一切众生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凡夫一番生死即有隔阴之迷,只知眼前眷属而不知过去眷属,今生凡与我有来往者,在过去世中均有关系,有恩的,有怨的,有还帐的,有讨债的,过去生中与你最亲密的,恩怨厚的,债务重的都要到你家里来作最亲密的直属亲属,还债的人可与你兴家立业,讨债的人可使你家败人亡,所以懂得佛法的人一切看淡,处处学吃亏,有债务早早还清,债务了掉,可以减少自己修道的障碍。
△对五欲六尘起贪求心,无有厌足,道业难以成就,往生净土必有障碍,只要对于世间一丝毫贪求心都没有,即可随时往生,感应道交亦从此处来。佛法就是一个舍字,能舍得一分,道业即增进一分,舍得多道业高,若贪求无有厌足,必定入三恶道,一入恶道再想出头就难了。
△学佛最要紧的是离相,离相并非逃避现实,不过是不取相不执著而已,佛法一丝毫假都掺不得,如掺一点,德性即不能圆满,眼睛里不能容尘沙,但亦不能有金刚钻,所以说平常心是道。心是动的,等于水起了波浪,使其永远保持水平的状态即可放光明,对世间法不可贪求,对佛法亦不可贪求,一有此心即如眼睛里放入一粒金刚钻,但须除妄,切莫觅真,如求真则是又加了一层妄想。
△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污泥代表五欲六尘,清水代表佛法,莲花超越水面,不染污泥亦不沾水,世出世间均超越,若超出世间逗留在出世间仍是有著。
△清净无染著即金刚智慧,六根接触六尘要时时刻刻觉悟,眼根对色尘发觉要被色尘牵跑,马上赶紧回头,一丝毫欢喜心或嗔恚心都没有,耳根对声尘亦如是,无论何声均不动心,不动心即是菩萨的境界,清净心不现前永远不能出头,这是生死关头,六根还要为六尘所染,转眼之间又到轮回中去了。
△见到一切佛即知自己能分身,否则见不到,神通是本性中本具的德能,只要自己本能恢复即知自己去掉五盖及二障。
△六根接触六尘,世人以为是乐其实是苦,五欲六尘乃是生死冤家,生活苦才能激发道心,佛训示以苦为师,太苦了必然想办法脱离这个娑婆世界,所以生活环境不好的人未必不是幸福。
△信解行证是四个步骤,信是开端,信而求解,解后能行,行之圆满,方能证入。
△过年时到寺院大雄宝殿中烧香拜佛,希望一年之内人财两旺,事事顺遂,然而一年下来,不如意事,仍十常八九,盖世人仅知供养大雄宝殿中的金佛,而不知供养活佛,果然能时时刻刻把一切众生当作佛供养,必有好的境界,所求如意。
△能依教奉行,即能入佛的境界,入佛境界根本智才能现前,一般说法是要见性,即本性中之般若智慧,此慧得到之后是现量境界。初住菩萨才有根本智现前,破一分无明、见一分法身,有根本智才有后得智,根本智是从理体上讲的,后得智是从境界上讲的,一登菩萨位即得根本智,因直心即是本性。
△专求如来一切智智,此系学佛的一个方向,上面的智字指根本智、是实智,下面的智字指后得智、是权智。学佛唯一希望就是求开智慧,修净土法门将一切功德回向往生极乐世界,此系手段而非真正目的,真正目的是在求佛的一切智智。
△念是业识,念是五遍行之想与思,是心所法之一,性体中决无念,若想见性,有念头即见不了性,开口便错,动念即乖,只要认识体,犹如虚空,森罗万象相上动无妨碍,性之与念本来不二而二。
△念当处起当处灭,刹那不停,病在前念灭后念又起,念念相继,生灭的现象太忙了,一弹指有六十个刹那,一刹那有九百个生灭,其细微之处凡夫无法察觉,没有静功的不觉其相续以为是一念。
△一动念就错了,性体中什么都没有,所谓证得实相般若,实际上无所证无所得,若有证有得仍然未离名字相,即非实相,成了佛并不有成佛的念头,开始用功的时候必须与此果地觉相应,方易见性。方便有多门,归原无二路,念佛一法是方便之方便,无量法门均为的是见性,不念其他而念佛只是转换一个念头。
△常说成佛须经三大阿僧祇劫指的是藏教佛,藏教佛等于第九信位的菩萨,念佛如有成就等于初住菩萨,此乃方便之方便。若修他法修到初住菩萨须经过久远劫数,而念佛是二力法门,依阿弥陀佛摄受之力乃得不退,加以行愿真切,一心求生,不染五欲六尘则心净,心净则土净,与极乐世界相应,功夫成片,而后可以随意往生,生死自在。
△如来三昧与菩萨二乘人天所修之定均不同,佛之行住坐卧均在定中是为楞严大定,而念佛所修的定则与佛的定相应,所以佛在各种经典中提到念佛法门,极称赞其殊胜功德。
△菩萨最大的冤家是五欲六尘,修菩萨道的人要离五欲六尘,断由心上断,不是由事上断,事上断是二乘,要能接触五欲六尘而不被五欲六尘染著,否则即不能弘法利生。
△经中有分减施一词,即随分随力施与众生,将自己所享受的衣食省吃俭用,匀出一部份施与比我更苦的人,此种作法每个人都应当做到。
△竭尽施一词是尽其所有布施与众生之意,财物为资生之具,不能缺少,自己受用,可以维持生活,竭尽施诚属难行,但须要存此心,而行时须有智慧,若无智慧反而使众生受害,因布施而使受者堕入有为。
△众生受业力支配,佛有善巧方便以救度之,凡是受苦或受乐均可以激发道心,受苦难何尝不是佛菩萨用以锻炼众生的,而享乐时又何尝不是佛菩萨测验众生的。如因享乐而欢喜被五欲六尘牵著走是违背佛菩萨的意旨,故佛说以苦为师确有至理。
△菩萨布施应无吝啬,菩萨知一切法是空的,身为四大五蕴因缘所生,是无常之法,财宝地位亦非坚实法,既属无常无坚,即不值得留恋,故无论大小乘佛法均以布施为第一,令众生一切放下,放卞始能见性,见性后对万事万物均能澈底明了。为此作观很容易舍了,但是最要紧的:布施时不能使众生增长贪心及恶念,所以说布施要有智慧。
△爱是大烦恼,从无始劫来生死轮回之苦均是受了爱的害,现在还不肯舍弃,真是愚痴。布施所以修舍,佛经中有所谓一切施,施舍到了极处,爱根自然能断。
△定是不散乱不昏沉,散乱是乱想,人在清醒时一定胡思乱想,否则即睡觉,没有中间,如清醒而无妄念即是佛法所说的定。这是最普通的,学佛可以作到,催眠及外道均可作到。…
《听经札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