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多聞之後要深思,義理通達後要實行,聞之不解或昏沈掉舉皆爲缺少福德及宿慧。一聞即解即信是過去世有福德善根。
△一切法空,不但理空,事上亦空,既然一切法空,所以無願無求,一心想成佛即有我相,有我相則四相具足,即非菩薩,仍是凡夫,要保持清淨心,不可執著。
△離相並非不要相,只是教人不著相,古德以金作器爲喻,金是性,器是相,如不要器,也就顯不出了金品的功能了。
△佛法大海,信爲能入,信是道源功德母,清淨信心能生一切功德,受了叁壇大戒未必信,佛法是清涼法、離煩惱法,學佛之後如仍有煩惱即是尚未生信。
△佛成道後最初說法是講華嚴,說二七日、一十四天,當機衆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我們聞華嚴經後可得大乘道種,對凡夫同樣有益,對于不信佛法的人,縱墮地獄,如聞到華嚴經一句一偈,承此功德亦可得度。我們往生極樂世界是當生成就的,善才童子五十叁參遇到第一位菩薩即令其念佛,最後一位令其到極樂世界,可見華嚴是大本的彌陀經。
△信藏、菩薩明達佛智,入佛智慧即見性,由本性中生出的信才與性體相應。凡夫的境界處處染,故心不能清淨,大乘與小乘不同,小乘目的在斷見思煩惱;大乘是以度生爲先決條件,必須在塵世間合光同塵,才能利益衆生,但衆生習氣很重,自己無始以來的習氣也很重,一念不覺即反爲所轉,若信藏成就即可不染塵勞,八風吹不動,可不爲環境所轉。
△戒律是清涼自在的,如法持戒必得法喜。持戒目的在遠離塵勞,然後才可得一心,對于佛法無深入者認爲佛法理論雖然高超而戒律對于人的生活拘束太甚了,這是邪見。持戒不清淨而見解能清淨者,無有是處。
△護持一切諸佛種性,所謂諸佛種性即是自己的真如本性,能護持自己的真如本性,即是護持諸佛種性。楞嚴經說,用根不用識,識是虛妄分別心,護持六根的根性,與佛性相應。
△爲貪圖名聞利養,求當道禮敬或巴結信徒而修苦行是名爲貪求戒,經雲:何爲無貪求戒,此菩薩不現異相,彰已有德,但爲滿足出離法故而持于戒。
△體性周遍曰普,隨緣成德曰賢,真如本性,從十法界之緣現十法界依正莊嚴之相。從性德上說,黃金是性體,如以黃金塑造一尊佛像,便受若幹人之禮拜供養;若以黃金塑造一美女,則是隨地獄法界。同樣是黃金,相不同,功德亦異。
△通無量法門才能度無量衆生,無量法門太多,要修一個法門,一門通一切皆通,一門深入是方便,見了性才通一切法門,性德是周遍的,六祖慧能並不識字,而能講解各種經典,是已見性,博學多聞與一門深入並不沖突,博學是幫助一門深入。
△慚愧的相在唯識中屬于善法,無慚是隨煩惱,涅槃經中說自己作惡事受良心的責備謂之慚,自覺羞于對人謂之愧,有慚愧心不會作壞人,中國人謂之知恥。
△四念處之觀身不淨是令對于身體不要過份愛惜,打破身見即能破我執,才能離開世間往生極樂世界。
△經雲:“彼菩薩心自念言,我無始世來與諸衆生皆悉互作父母兄弟姐妹男女,具貪嗔癡憍慢谄诳,及余一切諸煩惱故,更相惱害,遞相陵奪,奸淫傷殺,無惡不造,一切衆生悉亦如是,以諸煩惱備造衆惡,是故各各不相恭敬,不相尊重,不相承順,不相謙下,不相啓導,不相護惜,更相殺害,互爲怨仇。自惟我身及諸衆生,去來現在行無慚法,叁世諸佛無不知見,今若不斷此無慚行,叁世諸佛亦當見我,我當雲何猶行不止,甚爲不可,是故我應專心斷除,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廣爲衆生說真實法,是名菩薩摩诃薩第叁慚藏。”這一段經文非常重要,應常常讀誦。一切衆生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凡夫一番生死即有隔陰之迷,只知眼前眷屬而不知過去眷屬,今生凡與我有來往者,在過去世中均有關系,有恩的,有怨的,有還帳的,有討債的,過去生中與你最親密的,恩怨厚的,債務重的都要到你家裏來作最親密的直屬親屬,還債的人可與你興家立業,討債的人可使你家敗人亡,所以懂得佛法的人一切看淡,處處學吃虧,有債務早早還清,債務了掉,可以減少自己修道的障礙。
△對五欲六塵起貪求心,無有厭足,道業難以成就,往生淨土必有障礙,只要對于世間一絲毫貪求心都沒有,即可隨時往生,感應道交亦從此處來。佛法就是一個舍字,能舍得一分,道業即增進一分,舍得多道業高,若貪求無有厭足,必定入叁惡道,一入惡道再想出頭就難了。
△學佛最要緊的是離相,離相並非逃避現實,不過是不取相不執著而已,佛法一絲毫假都摻不得,如摻一點,德性即不能圓滿,眼睛裏不能容塵沙,但亦不能有金剛鑽,所以說平常心是道。心是動的,等于水起了波浪,使其永遠保持水平的狀態即可放光明,對世間法不可貪求,對佛法亦不可貪求,一有此心即如眼睛裏放入一粒金剛鑽,但須除妄,切莫覓真,如求真則是又加了一層妄想。
△蓮花出汙泥而不染,汙泥代表五欲六塵,清水代表佛法,蓮花超越水面,不染汙泥亦不沾水,世出世間均超越,若超出世間逗留在出世間仍是有著。
△清淨無染著即金剛智慧,六根接觸六塵要時時刻刻覺悟,眼根對色塵發覺要被色塵牽跑,馬上趕緊回頭,一絲毫歡喜心或嗔恚心都沒有,耳根對聲塵亦如是,無論何聲均不動心,不動心即是菩薩的境界,清淨心不現前永遠不能出頭,這是生死關頭,六根還要爲六塵所染,轉眼之間又到輪回中去了。
△見到一切佛即知自己能分身,否則見不到,神通是本性中本具的德能,只要自己本能恢複即知自己去掉五蓋及二障。
△六根接觸六塵,世人以爲是樂其實是苦,五欲六塵乃是生死冤家,生活苦才能激發道心,佛訓示以苦爲師,太苦了必然想辦法脫離這個娑婆世界,所以生活環境不好的人未必不是幸福。
△信解行證是四個步驟,信是開端,信而求解,解後能行,行之圓滿,方能證入。
△過年時到寺院大雄寶殿中燒香拜佛,希望一年之內人財兩旺,事事順遂,然而一年下來,不如意事,仍十常八九,蓋世人僅知供養大雄寶殿中的金佛,而不知供養活佛,果然能時時刻刻把一切衆生當作佛供養,必有好的境界,所求如意。
△能依教奉行,即能入佛的境界,入佛境界根本智才能現前,一般說法是要見性,即本性中之般若智慧,此慧得到之後是現量境界。初住菩薩才有根本智現前,破一分無明、見一分法身,有根本智才有後得智,根本智是從理體上講的,後得智是從境界上講的,一登菩薩位即得根本智,因直心即是本性。
△專求如來一切智智,此系學佛的一個方向,上面的智字指根本智、是實智,下面的智字指後得智、是權智。學佛唯一希望就是求開智慧,修淨土法門將一切功德回向往生極樂世界,此系手段而非真正目的,真正目的是在求佛的一切智智。
△念是業識,念是五遍行之想與思,是心所法之一,性體中決無念,若想見性,有念頭即見不了性,開口便錯,動念即乖,只要認識體,猶如虛空,森羅萬象相上動無妨礙,性之與念本來不二而二。
△念當處起當處滅,刹那不停,病在前念滅後念又起,念念相繼,生滅的現象太忙了,一彈指有六十個刹那,一刹那有九百個生滅,其細微之處凡夫無法察覺,沒有靜功的不覺其相續以爲是一念。
△一動念就錯了,性體中什麼都沒有,所謂證得實相般若,實際上無所證無所得,若有證有得仍然未離名字相,即非實相,成了佛並不有成佛的念頭,開始用功的時候必須與此果地覺相應,方易見性。方便有多門,歸原無二路,念佛一法是方便之方便,無量法門均爲的是見性,不念其他而念佛只是轉換一個念頭。
△常說成佛須經叁大阿僧祇劫指的是藏教佛,藏教佛等于第九信位的菩薩,念佛如有成就等于初住菩薩,此乃方便之方便。若修他法修到初住菩薩須經過久遠劫數,而念佛是二力法門,依阿彌陀佛攝受之力乃得不退,加以行願真切,一心求生,不染五欲六塵則心淨,心淨則土淨,與極樂世界相應,功夫成片,而後可以隨意往生,生死自在。
△如來叁昧與菩薩二乘人天所修之定均不同,佛之行住坐臥均在定中是爲楞嚴大定,而念佛所修的定則與佛的定相應,所以佛在各種經典中提到念佛法門,極稱贊其殊勝功德。
△菩薩最大的冤家是五欲六塵,修菩薩道的人要離五欲六塵,斷由心上斷,不是由事上斷,事上斷是二乘,要能接觸五欲六塵而不被五欲六塵染著,否則即不能弘法利生。
△經中有分減施一詞,即隨分隨力施與衆生,將自己所享受的衣食省吃儉用,勻出一部份施與比我更苦的人,此種作法每個人都應當做到。
△竭盡施一詞是盡其所有布施與衆生之意,財物爲資生之具,不能缺少,自己受用,可以維持生活,竭盡施誠屬難行,但須要存此心,而行時須有智慧,若無智慧反而使衆生受害,因布施而使受者墮入有爲。
△衆生受業力支配,佛有善巧方便以救度之,凡是受苦或受樂均可以激發道心,受苦難何嘗不是佛菩薩用以鍛煉衆生的,而享樂時又何嘗不是佛菩薩測驗衆生的。如因享樂而歡喜被五欲六塵牽著走是違背佛菩薩的意旨,故佛說以苦爲師確有至理。
△菩薩布施應無吝啬,菩薩知一切法是空的,身爲四大五蘊因緣所生,是無常之法,財寶地位亦非堅實法,既屬無常無堅,即不值得留戀,故無論大小乘佛法均以布施爲第一,令衆生一切放下,放卞始能見性,見性後對萬事萬物均能澈底明了。爲此作觀很容易舍了,但是最要緊的:布施時不能使衆生增長貪心及惡念,所以說布施要有智慧。
△愛是大煩惱,從無始劫來生死輪回之苦均是受了愛的害,現在還不肯舍棄,真是愚癡。布施所以修舍,佛經中有所謂一切施,施舍到了極處,愛根自然能斷。
△定是不散亂不昏沈,散亂是亂想,人在清醒時一定胡思亂想,否則即睡覺,沒有中間,如清醒而無妄念即是佛法所說的定。這是最普通的,學佛可以作到,催眠及外道均可作到。…
《聽經劄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