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如念佛時發現有一時一心不亂,自己一歡喜,這又是亂想。假如念佛念得很好時,不知能念所念,只有一聲佛號曆曆分明,正是心淨境界,如遇此種情況要好好保持,保持個把鍾頭已經算不錯了,人有病苦到此地步,即可不藥而愈。
△外道及道教修行到了相當程度,均知有六道之存在,了解天上及陰曹地府,亦知淺顯的六道因緣果報,而佛經中言之最詳。凡夫修行程度不夠,無天眼通,不能親自見到,只能依聖言量而認定,絕不可因自己愚癡而否認六道輪回。
△不亂想不昏沈,心中只有一個念,靈明清淨,念佛得力時如此,在禅宗說就是止息妄念。
△清淨心是由戒定中來的,故修定必先修忍,六度中忍辱列爲第叁,忍是出離苦海的最妙法門。
△學佛者心中有名聞利養之念,必定招魔,真有道心者一定遠離五欲六塵,名利心放不下者必不是善知識,只要自己心中清淨,自然與佛菩薩感應道交,若老實念佛決不會招魔。
△一切衆生之種種心以及種種行爲,佛無不知,十法界每一位衆生的心理佛都了解。
△佛有大叁昧大智慧,若想成佛就要學佛之慈悲,念佛還是要有大悲心,對一切衆生要慈悲,否則與極樂世界不相應。
△觀是看破、止是放下,有止觀才能斷得了貪愛,經中常說一念不覺而有無明,說到細相太微細了,就粗相說妄想即無明集的根本原因,經中常說無始無明,此無始非說無開端之謂,此無始根本不能說他有開始,因其爲徹底的虛妄,而一切萬法是由此妄想變現出來的,對環境染著即是無明,有愛才有取,有取即有有,取與有均屬無明,斷了無明是覺後空空無大千,十二有支斷一個其余全斷,果上斷不了只有在因與緣上斷,因與緣只有五條,過去的無明與行,現在的是愛取有,只要根塵相接觸動了心的都是愛,耳喜歡聽的是愛,不喜歡聽的也是愛。
△離相並不是不要相,是不著相,若不要相,體也沒有了。不取不著是離相的意思,佛令我們離相,他爲什麼八相成道,他要離相,他就一無成就,可見相不可離開,色比作影子,以現前諸法說如夢幻泡影,其體是空的,壞其緣而已。房子有相,其本性是空的,拆了之後磚是磚,瓦是瓦,根本沒有房子,乃是因緣所生法。
△不要以爲佛菩薩及二乘能作到的,我們作不到,其實一覺一迷而已,只怕不能回頭,若猛然回頭,朗然大覺,根塵相接時一塵不染,隨便拈一法門都能了生死,學佛人求深入,找其本源。叁祖未出家時到二祖處求忏悔,二祖令叁祖把罪拿出來,叁祖找不到,說覓罪了不可得,二祖說我已替你忏淨了,叁祖大悟。二祖是叫他見性,到覓罪了不可得時,罪相不可得,一切萬法那裏可得。
△勇猛精進,沖破魔衆,魔衆不是外面來的,真正的魔是無明塵沙見思煩惱,學佛如不能斷除煩惱即是冒充佛子,學佛宗旨是破迷開悟,離苦得樂,如迷而不覺,佛想加被也加被不上,故知障礙仍然在我們自己這一邊。
△歸依叁寶的人有叁十六位護法神保護,歸是回頭之意,從前的心是在五欲六塵中流浪,現在回過頭來依靠佛,讀誦大乘經典,常聽常看,經中所說的話全是對我們說的,依教奉行,慢慢的露出一分二分光明與佛菩薩的光明才能接觸。
△佛對于恐怖的衆生有安慰之處,生死之因緣自己可以作主宰,想不生不死並不難,見思煩惱是生死之根本,如不肯斷是願意在世間。煩惱一起來,立刻覺察,日久工夫純熟,即能斷煩惱,即可自作主宰。看破是真精進,放下是真功夫,只要斷除煩惱,生死即得自在。
△天臺宗講止觀,念佛一心不亂即是止,如何能止,一聲佛號,六根感覺與平時一樣,學佛的不是木頭死人,六根齊用,活活潑潑,心念連續起來,六根的感覺超過常人,心中念,愈慢愈好,念到一句佛號曆曆分明,心中平靜極了,遇此情形應保持心中一點妄念都沒有,定在那裏,這是最好的境界,念而無念,無念而念,無妄想,自己日常工作仍然照做,而阿彌陀佛常在心中。
△所謂善巧方便是求學的態度與修學的方法,其實態度重于方法,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無恭敬心得不到利益,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第一是禮敬諸佛,世出世間無論大事小事均不能離開恭敬二字,敬是學習的態度,尊師重道,實際上是成就自己,學佛最要緊的是態度,至于修學方法只不過是幫助而已。
△修行證果的是善知識,戒乘俱急品學兼優的是善知識,此是狹義的說法,若廣義言之,任何人均是善知識,街上流氓打架,如善于體會即知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亦是給我身教的善知識。
△有智慧的人不一定有福報,福報分鴻福與清福,清福比鴻福高的太多了,人非有品不能閑,心中清淨無爲是真福,顔回一箪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顔回的快樂只有孔子曉得。個中滋味,又豈是凡夫所體會得到的。
△大經大論中之諸佛境界是本性中之德能,如我們把煩惱執著打破則與佛的境界一樣,佛所證的是法身理體,原來就沒有相,現相是從體起用,體是空,相是妙有,體性非相非不相。佛是感應道交而示現,佛有大悲與無量方便法門,只要衆生心中一起念,即有感應,神通是佛的妙用,所現諸神通,舉世不可測,二乘及菩薩均不能了解佛的神通妙用,佛大慈大悲,無礙自在,如來身遍法界,法界遍一切處,大而無外,小而無內,佛有法身,每一衆生均有法身,入法界即是明心見性,宗門教下殊途同歸,目標相同,互謗是門戶之見,一切不著即能入法界。
△佛看衆生均是佛,凡夫看佛亦是凡夫,一切法唯心所現,以凡夫的知見測佛的知見都是錯誤的。我們如果看一切人等均是佛菩薩大善知識,則我們自己的修行便已到了相當程度。
△常言道,未成佛道,先結人緣,修菩薩道時必須與衆生結緣,應與法會大衆結緣,與道場結緣,與法會主人結緣,如無法緣,道行再高,學問再好,講經說法沒有人聽。四衆弟子尤須要注意, 者,衆生來供養必須接受,他要培福,須與其結緣,接受之後再與他人結緣,如明日無道糧今日可向信徒要米,生活能過去即不必攀緣,有法會處必須往聽,講的不好也要去,作爲影響衆,使大家覺得某某大德都去參加聽講,諒系講的不錯,因而可以使道場興盛。
△菩薩事業最主要的是弘法,如在學校作功課有實習一門,實習即是熏習,熟透了就是自己的學問,學佛如想成就必須要說法,說法才會發現問題,小疑小悟,大疑大悟,對自己不斷的熏修,日用平常之中才能躬行實踐。
△九法界均屬有情衆生,每一個衆生之根性均不相同,如果不明根性說法就不能契機。凡夫非只一生爲凡夫,過去有無量劫,六道均住過,所以根性很複雜,佛有大神力,他知道我們過去身作何行業,那一根有特殊的習氣,順你的習氣教你最適宜的法門,自然契機,進步必快。所以佛在世說法時,聽一次就有開悟證果的。
△煩惱是修道的障礙,對治的方法是應念煩惱之種種性,而不要念煩惱之相,如常常想某某冤家對頭給我氣受,愈想愈氣,就是煩惱,如想與人好,對他有特殊的喜歡也是煩惱,六根接觸六塵如如不動,果不動心,生死即了。
△念佛用口念更要心念,有幾種念的方法至爲得力:(一)寂靜念、寂滅清淨已經與叁昧相應,禅宗譯爲靜慮,如此念佛即大禅定,行住坐臥均在念中,六字洪名,字字分明,心中一念不生。(二)清淨念、有漏的煩惱沒有了,無漏的煩惱也沒有了,二邊俱轉,這種念法即真心現前。(叁)不濁念、濁是念雖念而仍有疑惑,因而並不太認真,故學佛人在理論與方法應徹底明達毫無疑惑,以盡信心去念。如此念佛利根人一年即可成就,煩惱重的叁年定可往生,只看我們願意不願意去而已。
△弘法利生,研經看教,辦養老院孤兒院等等事業均與生死無關,無功夫(叁昧)不能成就,幸勿本末倒置,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如今生不能成就,如入寶山空手而回,實在太冤枉了,得到生死自在之後想多留世幾年利益衆生亦未嘗不可。
△持字即平常所說的讀誦受持,每部經文到最後有信受奉行之句,即受持之義。不能受持如說食數寶,自己得不到利益,讀經文須注意文句義理,文是文字,句是完整的一句話,義是文字所铨的教義,理是教理又可稱爲性體。教理是根本的道理,教義是一部經所铨的道理,教理通一切經典,字字句句能消歸自性,生生世世永記不忘,是真受持。佛的十大弟子中阿難尊者表受持第一,凡夫無此能力,但須向此目標努力,如攝心一處,無事不辦,菩薩們能辦的事,我們也能辦。
△法門無量誓願學,學是助學,不妨多學,但主修的仍要一門深入,方爲契合,把一生精力用在一門功課上定有成就。有念佛人修禅,美其名曰禅淨雙修,其實如同腳踏兩條船,不動則可,一動就掉在海裏去了。
△世間文義有邊際有界限,佛法是由真如本性中流露出來的,一文一句義理難盡。一切寶藏均是有止盡的,唯有性德中之寶藏才無有窮盡,每一法門均可稱之爲陀羅尼(總持),古大德之例子很多,如六祖惠能成就之後,雖不識字而對于教理無不通達,故求智慧求福德須由本性中求之。
△饒益一切衆生並不簡單,令一切衆生得益,若有不共戴天之仇之冤家亦要一視同仁,無分別心,一律平等,無平等心焉能稱之爲饒益一切衆生。
△隨緣不變,在六道中下化衆生,必須入其道中,同其甘苦,雖然隨順而心中如如不動。必須自己有相當的程度才可以度衆生,逆境中可以保持,尚非太難事,順境中不易保持,稍一不慎即爲境界所轉,相當危險的道路,無把握很難度生。
△禮敬諸佛爲十大願王之一,至誠懇切拜佛也能悟道。印光大師開示誠與敬爲佛門的鑰匙,一心頂禮是學佛的態度。
△智慧之火焰能消滅煩惱,修行講開智慧,智慧能斷煩惱,修淨土可以帶業往生,其余任何法門無此方便。淨土是二力法門,佛力加被我們,我們自己現前要有一念清淨心,否則不能去,…
《聽經劄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