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現前一念清淨是伏惑而不是斷惑,是用石頭壓草的辦法,斷作不到,伏可以作到,以理智克服感情,世間事要看破,名聞利養決定不能牽挂,臨命終時才有把握,但須家人也懂佛理,不要惱害,才能往生。
△學佛多年,遇善知識教導,攸攸泛泛毫無進步,病在信心不足,不肯精進。常說的淨土法門,認真念佛,念一二年往生的,真有其人,確有其事,不見得他們學問好,佛法比我們懂得多,就是認真去作而已,把世緣放下,認爲念佛是一件大事,短期間內即有成就。
△華嚴講十度,總說無量法門歸納爲十個綱領,從初發心到等覺菩薩無有例外,均修十度,那一位菩薩均是十度齊修,不像世間法,大學課程不適用于中學,中學課程不適用于小學,佛法有次第而又能圓融,此是與世間法不同之處。
△參學能斷惑,衆生無始來的毛病是疑惑,古時求學跟老師學二叁十年,有了相當的基礎,老師才准許到外面參學,最低限度自己能辨別是非真假正邪,就不會吃虧。
△我們的心隨妄境攀緣所以定不下來,六度中之前四度均爲修禅定的方法,念佛若求一心不亂,如無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焉能得到一心,般若波羅密是理,前五度爲事,若無般若前五度都是有漏的福報,無般若不能稱之爲度。
△十大願王以禮敬諸佛列爲第一,並非僅向佛像叩頭禮拜而已,禮敬是對一切人無論善惡均要恭敬,一律平等看待,此系菩薩道之基礎。
△人間有善亦有惡,善固可喜,而對惡世界亦不能生厭惡之心,否則即有分別心,無法行菩薩道。普賢行願品中有恒順衆生一項,即是不擇善惡一律平等,所有胎卵濕化、種種族類,我皆于彼隨順承事供養,如敬父母,如敬師長,乃至如來,等無有異,菩薩若能隨順衆生,則爲隨順供養諸佛,若令衆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
△魔的大根大本即是貪欲,五欲六塵就是魔,天上的魔王對于毫無修持的凡夫睬也不睬,因爲凡夫還不夠資格,等他要成佛的時候魔才來幹擾。
△知諸衆生悉皆如幻,衆生是因緣和合而現的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因緣生法皆是幻相。體是空寂的,相是因緣變化出來的,空與有是體與相,雖說性相不二,是說他的性質不二,幻相是空寂的,真性亦是空寂的,性相兩邊均不取是爲中道,認識幻相即見到諸法實相,見到實相即見性,既然知道悉皆如幻,自然就不執著。
△知諸如來悉皆爲影,如來的身相及境界全是不實在的,何以故,佛沒有相,若說有相又是錯誤的觀念,佛是隨衆生心而現的相。佛在世時各人所見佛相均不同,隨衆生之智慧福德而有所差異,佛的法身是理體,隨衆生感應而示現。
△知諸世間諸有生起如熱時焰,世間果報是前世業因所修,不論善惡皆如夢幻,均非真實,好醜是空,苦樂是空,逆境現前不生怨恨心,一切境界唯心所變。佛學稱爲內學,學佛求心淨,求見性,求開智慧,均是向裏面求與外面不相幹,學佛不能在事相上求,著相取相,找別人麻煩,妄念紛飛,均與佛法背道而馳。會學佛的人把一切境界作爲自己的增上緣,善惡境界均是我的老師,均可以警惕自己。
△學佛的人對一切事知道得愈少愈好,多則分別心多,與一切人沒有必要不必往來,保持自己的清淨環境。佛的經論戒律均是對我說的,不是叫我衡量別人的,一個無惡不作的人,種種劣行,不堪入耳,拿他作榜樣,切莫沾染他的習氣,他對于我就是一個大善知識。
△無著從智上講,無生從理上講,理智一如,理智無二,無生善根即是無生法忍,理智一如即深入法界,此是十回向菩薩的境界,其本性中之光明已透出一大半。
△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心一定要拓開,凡夫心小是妄心,無論學任何法門決不能見性,不是佛不慈悲而是自己心量小得不到感應。
△無顛倒法是心等于叁世諸佛,佛心是真如本性,見了性,身口意叁業與法性相應,見性即不著相,對境不起分別心,一切境界現前動了心即是顛倒,在二六時中念念覺悟,保持清淨心即爲無顛倒法,經中千言萬語,其實說來只有這兩句話。念佛念得一心,可以生死自如。華嚴經是大部頭有八十卷,最後還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華嚴經就是大本彌陀經。
△境界現前若取相若著相,即是心不清淨,心不清靜、靜不下來,佛無法同我們感應道交。魔是來磨練我們的,是幫助我們成就道業的。淨土宗稱爲二力法門,十方諸佛對修道人無不加被,修淨土如能伏惑,佛即能加被,伏惑之後到了極樂世界是生在凡聖同居土,其他法門是先解後行,淨土可以先行後解,一句阿彌陀佛赅羅八教。若能一切放下,可以不要研教,否則必須讀大經大論。我們學佛若幹年,照理說現在用功應當可以上路,上路十方諸佛一定來加被,欲想成就,每作一件事,先想想佛肯作此事否,佛若不肯做,我就不作。
△安隱之道是成佛之道(隱字在華嚴經中均如此寫法,不敢擅予改正,可能古時隱穩二字通用),叁界決不安隱,小乘人得小安隱,凡聖同居士亦是安隱之道,是一生成就之法,亦爲難信之法,衆生對此法門多數均發生疑惑,凡夫聞到淨土法門,一聞即信,信而能行,是多生多劫以來的深厚福德善根所致,真是今生今世難得的幸運兒。
△“佛現不思議種種神變,令無數衆生生歡喜心。”佛沒有身,隨衆生心之感而現身,其身無量,凡有所求均能現相,種種神變即是現相,八相成道,說法四十九年,講經叁百余會即是神變,以此接引衆生,使衆生生歡喜心,我們學佛亦要如此做,與壞人惡人在一起,也要令其生歡喜心,贊歎其長處,莫說其短處,我們要有容納他人的雅量。
△二乘人對于佛菩薩殊勝法會完全不知,明在眼前也見不到,由此可以證明菩薩有不共的殊勝功德,二乘人對之如盲如聾。清涼大師說理智相契合即鄰近如來,故十方不可說恒沙世界之外的菩薩遠而不隔,聲聞凡夫無智慧對理體疑而不覺,面對著佛,也看不到華嚴的普賢法會,可見迷悟有天淵之別。
△真發心念佛所得到的是理一心不亂,如果不能發菩提心但有菩薩之大願用識去念佛帶業往生謂之事念,專心即可。念佛求功夫打成一片,心中無雜事,今生即可以生凡聖同居士,淨土法門之殊勝在此。
△凡夫著有,二乘著空,生死是有,涅槃是空,佛的涅槃是無住涅槃,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謂之究竟住。智慧入了理體,心境一如,智境無二,欲想證入法性理體,必須入無比叁昧,有定功即能超越煩惱障。
△佛不住涅槃對衆生有恩,同體大悲,無緣大慈,佛所住的是其身無際,住在衆生身中,所以說佛遍一切處,在理體上講,清淨法身佛與衆生是一體的,若有障礙不在佛邊,在衆生邊,無論天魔外道,佛沒有不加被的。
△佛悲心無盡,經中說佛視衆生如慈母念念其獨生子,佛的慈悲願力攝受衆生,令其自己心中見自己本性,見性成佛,此之謂令一切智種性不斷。
△我們學佛功夫不得力是沒有安住,住最要緊,有住處即是安住,等于有了家。我們如果能把心安住在極樂世界,再安穩不過了,六道中有生住異滅是無常的,舍了極樂世界沒有第二處能安住的地方。
△佛在一切處所教化衆生無有疲厭,因其無功用道,只問耕耘,不問收獲,欲有所收獲,常不能滿意必致灰心,佛盡心盡力教化衆生什麼都不要,爲衆生工作而不求代價,不厭煩不疲倦。學佛人在家在社會,盡心供獻自己的能力,不計報酬,立志作大事不作大官,能如此則自無疲厭。
△無煩惱即是福,無智慧斷不了煩惱,福德智慧均是本性中具足的,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世間人聰明智慧不一樣,如燈上蓋的紙,光不能透露出來,紙是所知障,斷了所知障,智慧即現前。
△心常寂定未曾散亂,住一切智。煩惱如水起波浪,心動即起煩惱,照明的功用即失去了。佛法重視空,世間法亦如是,小小境界現前即沈不住者不能做大事。住一切智即是照見五蘊皆空,斷煩惱障比較容易,二乘人可以斷煩惱障,但所知障不容易斷,要深入經藏,博學多聞,在聞思上下功夫入叁摩地。修行即是要在境上磨練,在舉心動念時修,境界現前時修,面對一切法而心不動即是修,佛法是求自在、求解脫、求智慧,否則必走錯路。
△凡是心外求法均謂之外道,佛法講明心見性,如不在此下功夫即是外道,學佛而仍隨六塵轉,心不清淨即是外道。
△雪山很多藥草,猶如種植,處處出生,有良醫知藥性功能,隨病所須,于中采取,其有獵戶牧人,亦在雪山遊止其中,不知不見,焉能采取。此比喻菩薩普入如來境界,能了如來叁昧境界,聲聞二乘不修習一切種智,雖與佛菩薩在一起而不見不聞。佛在世間遊戲神通而心如如不動,我們亦遊戲世間,遊于善道得樂,遊于惡道受苦,如有定功在善道無樂的感覺,在惡道無苦的感覺,即能入佛之境界,所以學佛要在境界上磨練,遊戲神通是度化衆生而不著度生之相。
△大地衆寶所依,多諸伏藏,依報隨著正報轉,要從正報上修,好好修智慧修福德,福是從叁昧中來的,享福需要大智慧,否則必墮落。佛說以苦爲師是對智慧未開的人說的。從前人講經有大供養,但須將身相看破,雖然接受大供養而不會迷在其境界中,不爲環境所轉。如無此把握還是受苦一點好。
△凡夫在世間處處與世法染著,如來示現世間爲教化衆生,決不沾染世間,心無障礙,必有八風吹不動的本領才可示現。經中說諸佛如來在十法界示現無間斷,佛示現是普照法界,佛的智慧光明都照到了,佛是“常現不沒”,隨本願力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
△叁學等用是戒定慧叁學要同時修,叁學展開來有無量無邊法門,清淨無染即是戒,戒律記不得無關宏旨,心對境時心不動,八風現前心如如不動,心如仍存有不動的念頭,心還是動了,一切境界現前清清楚楚,一點都不沾染即得到解脫。若知戒定慧了不可得的時候即是無分別智現前,知一切萬法同一性體,不但叁學等用,萬法皆等用。佛在經中如此苦心教導,…
《聽經劄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