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听经札记▪P22

  ..续本文上一页现前一念清净是伏惑而不是断惑,是用石头压草的办法,断作不到,伏可以作到,以理智克服感情,世间事要看破,名闻利养决定不能牵挂,临命终时才有把握,但须家人也懂佛理,不要恼害,才能往生。

  △学佛多年,遇善知识教导,攸攸泛泛毫无进步,病在信心不足,不肯精进。常说的净土法门,认真念佛,念一二年往生的,真有其人,确有其事,不见得他们学问好,佛法比我们懂得多,就是认真去作而已,把世缘放下,认为念佛是一件大事,短期间内即有成就。

  △华严讲十度,总说无量法门归纳为十个纲领,从初发心到等觉菩萨无有例外,均修十度,那一位菩萨均是十度齐修,不像世间法,大学课程不适用于中学,中学课程不适用于小学,佛法有次第而又能圆融,此是与世间法不同之处。

  △参学能断惑,众生无始来的毛病是疑惑,古时求学跟老师学二三十年,有了相当的基础,老师才准许到外面参学,最低限度自己能辨别是非真假正邪,就不会吃亏。

  △我们的心随妄境攀缘所以定不下来,六度中之前四度均为修禅定的方法,念佛若求一心不乱,如无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焉能得到一心,般若波罗密是理,前五度为事,若无般若前五度都是有漏的福报,无般若不能称之为度。

  △十大愿王以礼敬诸佛列为第一,并非仅向佛像叩头礼拜而已,礼敬是对一切人无论善恶均要恭敬,一律平等看待,此系菩萨道之基础。

  △人间有善亦有恶,善固可喜,而对恶世界亦不能生厌恶之心,否则即有分别心,无法行菩萨道。普贤行愿品中有恒顺众生一项,即是不择善恶一律平等,所有胎卵湿化、种种族类,我皆于彼随顺承事供养,如敬父母,如敬师长,乃至如来,等无有异,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魔的大根大本即是贪欲,五欲六尘就是魔,天上的魔王对于毫无修持的凡夫睬也不睬,因为凡夫还不够资格,等他要成佛的时候魔才来干扰。

  △知诸众生悉皆如幻,众生是因缘和合而现的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因缘生法皆是幻相。体是空寂的,相是因缘变化出来的,空与有是体与相,虽说性相不二,是说他的性质不二,幻相是空寂的,真性亦是空寂的,性相两边均不取是为中道,认识幻相即见到诸法实相,见到实相即见性,既然知道悉皆如幻,自然就不执著。

  △知诸如来悉皆为影,如来的身相及境界全是不实在的,何以故,佛没有相,若说有相又是错误的观念,佛是随众生心而现的相。佛在世时各人所见佛相均不同,随众生之智慧福德而有所差异,佛的法身是理体,随众生感应而示现。

  △知诸世间诸有生起如热时焰,世间果报是前世业因所修,不论善恶皆如梦幻,均非真实,好丑是空,苦乐是空,逆境现前不生怨恨心,一切境界唯心所变。佛学称为内学,学佛求心净,求见性,求开智慧,均是向里面求与外面不相干,学佛不能在事相上求,著相取相,找别人麻烦,妄念纷飞,均与佛法背道而驰。会学佛的人把一切境界作为自己的增上缘,善恶境界均是我的老师,均可以警惕自己。

  △学佛的人对一切事知道得愈少愈好,多则分别心多,与一切人没有必要不必往来,保持自己的清净环境。佛的经论戒律均是对我说的,不是叫我衡量别人的,一个无恶不作的人,种种劣行,不堪入耳,拿他作榜样,切莫沾染他的习气,他对于我就是一个大善知识。

  △无著从智上讲,无生从理上讲,理智一如,理智无二,无生善根即是无生法忍,理智一如即深入法界,此是十回向菩萨的境界,其本性中之光明已透出一大半。

  △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心一定要拓开,凡夫心小是妄心,无论学任何法门决不能见性,不是佛不慈悲而是自己心量小得不到感应。

  △无颠倒法是心等于三世诸佛,佛心是真如本性,见了性,身口意三业与法性相应,见性即不著相,对境不起分别心,一切境界现前动了心即是颠倒,在二六时中念念觉悟,保持清净心即为无颠倒法,经中千言万语,其实说来只有这两句话。念佛念得一心,可以生死自如。华严经是大部头有八十卷,最后还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经就是大本弥陀经。

  △境界现前若取相若著相,即是心不清净,心不清静、静不下来,佛无法同我们感应道交。魔是来磨练我们的,是帮助我们成就道业的。净土宗称为二力法门,十方诸佛对修道人无不加被,修净土如能伏惑,佛即能加被,伏惑之后到了极乐世界是生在凡圣同居土,其他法门是先解后行,净土可以先行后解,一句阿弥陀佛赅罗八教。若能一切放下,可以不要研教,否则必须读大经大论。我们学佛若干年,照理说现在用功应当可以上路,上路十方诸佛一定来加被,欲想成就,每作一件事,先想想佛肯作此事否,佛若不肯做,我就不作。

  △安隐之道是成佛之道(隐字在华严经中均如此写法,不敢擅予改正,可能古时隐稳二字通用),三界决不安隐,小乘人得小安隐,凡圣同居士亦是安隐之道,是一生成就之法,亦为难信之法,众生对此法门多数均发生疑惑,凡夫闻到净土法门,一闻即信,信而能行,是多生多劫以来的深厚福德善根所致,真是今生今世难得的幸运儿。

  △“佛现不思议种种神变,令无数众生生欢喜心。”佛没有身,随众生心之感而现身,其身无量,凡有所求均能现相,种种神变即是现相,八相成道,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即是神变,以此接引众生,使众生生欢喜心,我们学佛亦要如此做,与坏人恶人在一起,也要令其生欢喜心,赞叹其长处,莫说其短处,我们要有容纳他人的雅量。

  △二乘人对于佛菩萨殊胜法会完全不知,明在眼前也见不到,由此可以证明菩萨有不共的殊胜功德,二乘人对之如盲如聋。清凉大师说理智相契合即邻近如来,故十方不可说恒沙世界之外的菩萨远而不隔,声闻凡夫无智慧对理体疑而不觉,面对著佛,也看不到华严的普贤法会,可见迷悟有天渊之别。

  △真发心念佛所得到的是理一心不乱,如果不能发菩提心但有菩萨之大愿用识去念佛带业往生谓之事念,专心即可。念佛求功夫打成一片,心中无杂事,今生即可以生凡圣同居士,净土法门之殊胜在此。

  △凡夫著有,二乘著空,生死是有,涅槃是空,佛的涅槃是无住涅槃,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谓之究竟住。智慧入了理体,心境一如,智境无二,欲想证入法性理体,必须入无比三昧,有定功即能超越烦恼障。

  △佛不住涅槃对众生有恩,同体大悲,无缘大慈,佛所住的是其身无际,住在众生身中,所以说佛遍一切处,在理体上讲,清净法身佛与众生是一体的,若有障碍不在佛边,在众生边,无论天魔外道,佛没有不加被的。

  △佛悲心无尽,经中说佛视众生如慈母念念其独生子,佛的慈悲愿力摄受众生,令其自己心中见自己本性,见性成佛,此之谓令一切智种性不断。

  △我们学佛功夫不得力是没有安住,住最要紧,有住处即是安住,等于有了家。我们如果能把心安住在极乐世界,再安稳不过了,六道中有生住异灭是无常的,舍了极乐世界没有第二处能安住的地方。

  △佛在一切处所教化众生无有疲厌,因其无功用道,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欲有所收获,常不能满意必致灰心,佛尽心尽力教化众生什么都不要,为众生工作而不求代价,不厌烦不疲倦。学佛人在家在社会,尽心供献自己的能力,不计报酬,立志作大事不作大官,能如此则自无疲厌。

  △无烦恼即是福,无智慧断不了烦恼,福德智慧均是本性中具足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世间人聪明智慧不一样,如灯上盖的纸,光不能透露出来,纸是所知障,断了所知障,智慧即现前。

  △心常寂定未曾散乱,住一切智。烦恼如水起波浪,心动即起烦恼,照明的功用即失去了。佛法重视空,世间法亦如是,小小境界现前即沉不住者不能做大事。住一切智即是照见五蕴皆空,断烦恼障比较容易,二乘人可以断烦恼障,但所知障不容易断,要深入经藏,博学多闻,在闻思上下功夫入三摩地。修行即是要在境上磨练,在举心动念时修,境界现前时修,面对一切法而心不动即是修,佛法是求自在、求解脱、求智慧,否则必走错路。

  △凡是心外求法均谓之外道,佛法讲明心见性,如不在此下功夫即是外道,学佛而仍随六尘转,心不清净即是外道。

  △雪山很多药草,犹如种植,处处出生,有良医知药性功能,随病所须,于中采取,其有猎户牧人,亦在雪山游止其中,不知不见,焉能采取。此比喻菩萨普入如来境界,能了如来三昧境界,声闻二乘不修习一切种智,虽与佛菩萨在一起而不见不闻。佛在世间游戏神通而心如如不动,我们亦游戏世间,游于善道得乐,游于恶道受苦,如有定功在善道无乐的感觉,在恶道无苦的感觉,即能入佛之境界,所以学佛要在境界上磨练,游戏神通是度化众生而不著度生之相。

  △大地众宝所依,多诸伏藏,依报随著正报转,要从正报上修,好好修智慧修福德,福是从三昧中来的,享福需要大智慧,否则必堕落。佛说以苦为师是对智慧未开的人说的。从前人讲经有大供养,但须将身相看破,虽然接受大供养而不会迷在其境界中,不为环境所转。如无此把握还是受苦一点好。

  △凡夫在世间处处与世法染著,如来示现世间为教化众生,决不沾染世间,心无障碍,必有八风吹不动的本领才可示现。经中说诸佛如来在十法界示现无间断,佛示现是普照法界,佛的智慧光明都照到了,佛是“常现不没”,随本愿力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

  △三学等用是戒定慧三学要同时修,三学展开来有无量无边法门,清净无染即是戒,戒律记不得无关宏旨,心对境时心不动,八风现前心如如不动,心如仍存有不动的念头,心还是动了,一切境界现前清清楚楚,一点都不沾染即得到解脱。若知戒定慧了不可得的时候即是无分别智现前,知一切万法同一性体,不但三学等用,万法皆等用。佛在经中如此苦心教导,…

《听经札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防癌手册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