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听经札记▪P21

  ..续本文上一页如念佛时发现有一时一心不乱,自己一欢喜,这又是乱想。假如念佛念得很好时,不知能念所念,只有一声佛号历历分明,正是心净境界,如遇此种情况要好好保持,保持个把钟头已经算不错了,人有病苦到此地步,即可不药而愈。

  △外道及道教修行到了相当程度,均知有六道之存在,了解天上及阴曹地府,亦知浅显的六道因缘果报,而佛经中言之最详。凡夫修行程度不够,无天眼通,不能亲自见到,只能依圣言量而认定,绝不可因自己愚痴而否认六道轮回。

  △不乱想不昏沉,心中只有一个念,灵明清净,念佛得力时如此,在禅宗说就是止息妄念。

  △清净心是由戒定中来的,故修定必先修忍,六度中忍辱列为第三,忍是出离苦海的最妙法门。

  △学佛者心中有名闻利养之念,必定招魔,真有道心者一定远离五欲六尘,名利心放不下者必不是善知识,只要自己心中清净,自然与佛菩萨感应道交,若老实念佛决不会招魔。

  △一切众生之种种心以及种种行为,佛无不知,十法界每一位众生的心理佛都了解。

  △佛有大三昧大智慧,若想成佛就要学佛之慈悲,念佛还是要有大悲心,对一切众生要慈悲,否则与极乐世界不相应。

  △观是看破、止是放下,有止观才能断得了贪爱,经中常说一念不觉而有无明,说到细相太微细了,就粗相说妄想即无明集的根本原因,经中常说无始无明,此无始非说无开端之谓,此无始根本不能说他有开始,因其为彻底的虚妄,而一切万法是由此妄想变现出来的,对环境染著即是无明,有爱才有取,有取即有有,取与有均属无明,断了无明是觉后空空无大千,十二有支断一个其余全断,果上断不了只有在因与缘上断,因与缘只有五条,过去的无明与行,现在的是爱取有,只要根尘相接触动了心的都是爱,耳喜欢听的是爱,不喜欢听的也是爱。

  △离相并不是不要相,是不著相,若不要相,体也没有了。不取不著是离相的意思,佛令我们离相,他为什么八相成道,他要离相,他就一无成就,可见相不可离开,色比作影子,以现前诸法说如梦幻泡影,其体是空的,坏其缘而已。房子有相,其本性是空的,拆了之后砖是砖,瓦是瓦,根本没有房子,乃是因缘所生法。

  △不要以为佛菩萨及二乘能作到的,我们作不到,其实一觉一迷而已,只怕不能回头,若猛然回头,朗然大觉,根尘相接时一尘不染,随便拈一法门都能了生死,学佛人求深入,找其本源。三祖未出家时到二祖处求忏悔,二祖令三祖把罪拿出来,三祖找不到,说觅罪了不可得,二祖说我已替你忏净了,三祖大悟。二祖是叫他见性,到觅罪了不可得时,罪相不可得,一切万法那里可得。

  △勇猛精进,冲破魔众,魔众不是外面来的,真正的魔是无明尘沙见思烦恼,学佛如不能断除烦恼即是冒充佛子,学佛宗旨是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如迷而不觉,佛想加被也加被不上,故知障碍仍然在我们自己这一边。

  △归依三宝的人有三十六位护法神保护,归是回头之意,从前的心是在五欲六尘中流浪,现在回过头来依靠佛,读诵大乘经典,常听常看,经中所说的话全是对我们说的,依教奉行,慢慢的露出一分二分光明与佛菩萨的光明才能接触。

  △佛对于恐怖的众生有安慰之处,生死之因缘自己可以作主宰,想不生不死并不难,见思烦恼是生死之根本,如不肯断是愿意在世间。烦恼一起来,立刻觉察,日久工夫纯熟,即能断烦恼,即可自作主宰。看破是真精进,放下是真功夫,只要断除烦恼,生死即得自在。

  △天台宗讲止观,念佛一心不乱即是止,如何能止,一声佛号,六根感觉与平时一样,学佛的不是木头死人,六根齐用,活活泼泼,心念连续起来,六根的感觉超过常人,心中念,愈慢愈好,念到一句佛号历历分明,心中平静极了,遇此情形应保持心中一点妄念都没有,定在那里,这是最好的境界,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无妄想,自己日常工作仍然照做,而阿弥陀佛常在心中。

  △所谓善巧方便是求学的态度与修学的方法,其实态度重于方法,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无恭敬心得不到利益,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一是礼敬诸佛,世出世间无论大事小事均不能离开恭敬二字,敬是学习的态度,尊师重道,实际上是成就自己,学佛最要紧的是态度,至于修学方法只不过是帮助而已。

  △修行证果的是善知识,戒乘俱急品学兼优的是善知识,此是狭义的说法,若广义言之,任何人均是善知识,街上流氓打架,如善于体会即知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亦是给我身教的善知识。

  △有智慧的人不一定有福报,福报分鸿福与清福,清福比鸿福高的太多了,人非有品不能闲,心中清净无为是真福,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的快乐只有孔子晓得。个中滋味,又岂是凡夫所体会得到的。

  △大经大论中之诸佛境界是本性中之德能,如我们把烦恼执著打破则与佛的境界一样,佛所证的是法身理体,原来就没有相,现相是从体起用,体是空,相是妙有,体性非相非不相。佛是感应道交而示现,佛有大悲与无量方便法门,只要众生心中一起念,即有感应,神通是佛的妙用,所现诸神通,举世不可测,二乘及菩萨均不能了解佛的神通妙用,佛大慈大悲,无碍自在,如来身遍法界,法界遍一切处,大而无外,小而无内,佛有法身,每一众生均有法身,入法界即是明心见性,宗门教下殊途同归,目标相同,互谤是门户之见,一切不著即能入法界。

  △佛看众生均是佛,凡夫看佛亦是凡夫,一切法唯心所现,以凡夫的知见测佛的知见都是错误的。我们如果看一切人等均是佛菩萨大善知识,则我们自己的修行便已到了相当程度。

  △常言道,未成佛道,先结人缘,修菩萨道时必须与众生结缘,应与法会大众结缘,与道场结缘,与法会主人结缘,如无法缘,道行再高,学问再好,讲经说法没有人听。四众弟子尤须要注意, 者,众生来供养必须接受,他要培福,须与其结缘,接受之后再与他人结缘,如明日无道粮今日可向信徒要米,生活能过去即不必攀缘,有法会处必须往听,讲的不好也要去,作为影响众,使大家觉得某某大德都去参加听讲,谅系讲的不错,因而可以使道场兴盛。

  △菩萨事业最主要的是弘法,如在学校作功课有实习一门,实习即是熏习,熟透了就是自己的学问,学佛如想成就必须要说法,说法才会发现问题,小疑小悟,大疑大悟,对自己不断的熏修,日用平常之中才能躬行实践。

  △九法界均属有情众生,每一个众生之根性均不相同,如果不明根性说法就不能契机。凡夫非只一生为凡夫,过去有无量劫,六道均住过,所以根性很复杂,佛有大神力,他知道我们过去身作何行业,那一根有特殊的习气,顺你的习气教你最适宜的法门,自然契机,进步必快。所以佛在世说法时,听一次就有开悟证果的。

  △烦恼是修道的障碍,对治的方法是应念烦恼之种种性,而不要念烦恼之相,如常常想某某冤家对头给我气受,愈想愈气,就是烦恼,如想与人好,对他有特殊的喜欢也是烦恼,六根接触六尘如如不动,果不动心,生死即了。

  △念佛用口念更要心念,有几种念的方法至为得力:(一)寂静念、寂灭清净已经与三昧相应,禅宗译为静虑,如此念佛即大禅定,行住坐卧均在念中,六字洪名,字字分明,心中一念不生。(二)清净念、有漏的烦恼没有了,无漏的烦恼也没有了,二边俱转,这种念法即真心现前。(三)不浊念、浊是念虽念而仍有疑惑,因而并不太认真,故学佛人在理论与方法应彻底明达毫无疑惑,以尽信心去念。如此念佛利根人一年即可成就,烦恼重的三年定可往生,只看我们愿意不愿意去而已。

  △弘法利生,研经看教,办养老院孤儿院等等事业均与生死无关,无功夫(三昧)不能成就,幸勿本末倒置,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如今生不能成就,如入宝山空手而回,实在太冤枉了,得到生死自在之后想多留世几年利益众生亦未尝不可。

  △持字即平常所说的读诵受持,每部经文到最后有信受奉行之句,即受持之义。不能受持如说食数宝,自己得不到利益,读经文须注意文句义理,文是文字,句是完整的一句话,义是文字所铨的教义,理是教理又可称为性体。教理是根本的道理,教义是一部经所铨的道理,教理通一切经典,字字句句能消归自性,生生世世永记不忘,是真受持。佛的十大弟子中阿难尊者表受持第一,凡夫无此能力,但须向此目标努力,如摄心一处,无事不办,菩萨们能办的事,我们也能办。

  △法门无量誓愿学,学是助学,不妨多学,但主修的仍要一门深入,方为契合,把一生精力用在一门功课上定有成就。有念佛人修禅,美其名曰禅净双修,其实如同脚踏两条船,不动则可,一动就掉在海里去了。

  △世间文义有边际有界限,佛法是由真如本性中流露出来的,一文一句义理难尽。一切宝藏均是有止尽的,唯有性德中之宝藏才无有穷尽,每一法门均可称之为陀罗尼(总持),古大德之例子很多,如六祖惠能成就之后,虽不识字而对于教理无不通达,故求智慧求福德须由本性中求之。

  △饶益一切众生并不简单,令一切众生得益,若有不共戴天之仇之冤家亦要一视同仁,无分别心,一律平等,无平等心焉能称之为饶益一切众生。

  △随缘不变,在六道中下化众生,必须入其道中,同其甘苦,虽然随顺而心中如如不动。必须自己有相当的程度才可以度众生,逆境中可以保持,尚非太难事,顺境中不易保持,稍一不慎即为境界所转,相当危险的道路,无把握很难度生。

  △礼敬诸佛为十大愿王之一,至诚恳切拜佛也能悟道。印光大师开示诚与敬为佛门的钥匙,一心顶礼是学佛的态度。

  △智慧之火焰能消灭烦恼,修行讲开智慧,智慧能断烦恼,修净土可以带业往生,其余任何法门无此方便。净土是二力法门,佛力加被我们,我们自己现前要有一念清净心,否则不能去,…

《听经札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防癌手册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