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六根接触六尘时考验我们的功夫,解后起修,如不修与不解无异,境界来了即是考试,念念都在考试。
△经云:“住出世法世法无染”。经中常用莲花作比喻,莲花生长在污泥里,以污泥比世间、有情世间与器世间,水比作知正觉世间,必须连佛菩萨的出世间都要舍。如自己觉得我现在是菩萨,仍然住在知正觉世间。佛菩萨游戏人间,利乐一切众生,我们何尝不能作。
△智慧是体,慈悲是推动力,神通是善巧亦是教授法,凡是令我断惑证真开悟的都是佛身,六尘境界亦是佛身,此世界又何尝不是六尘说法,如耳根利,听到树声亦能开悟。
△佛有三世平等法性,平等性中明去来今,十方三世之事佛均明了,本性中如此,十方平等,三世平等,佛佛道同。三世十方是凡夫的知见,十法界是由一真法界变现出来的影子,是虚妄不实的。佛已为所有众生都受过记,何以故?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当成佛,又说末法时期净土成就,这些教示要学佛人善于体会,方能得益。
△说到定力,凡夫也有,定的境界不相同而已,凡夫将五欲六尘境界当作真的,心定在五欲六尘之中,故见不到佛的境界。从前佛在祇园精舍见蚁而笑,谓弟子曰,蚁身已阅七佛世仍为蚁身。因蚁是定在蚁的境界,始终无法脱蚁身。人亦如是,人想生天的不多,想生净土的更少,一生混混沌沌,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无大善恶,一生又一生,白骨堆成山,仍在人道中混,这还是好的;三毒加重,失掉人身,更不堪设想了。
△学佛、菩提心太重要了,下品下生,生凡圣同居土也要发菩提心,西方是大乘人的境界,不是二乘人的境界,所以学佛必须是大乘法器。牺牲自己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受苦受难也情愿。幼稚园的菩萨也要以度此地球上的众生为己任,此心还是发的太小了。十方无量无边的世界众生都要度,虽一时办不到,但不能无此愿,有此愿,终有达到之一日。如果处处为自己打算,连二乘人都不如。
△佛是无所住而住,住在一个地方,心量境界就限于一个地方,有界限、有范围,等于一个圈套就跳不出去了。如不将心量拓开死守一处,无法开悟。佛菩萨常游十方是愿力,我们常游六道是业力,假如我们的愿力超过业力,我们就是乘愿再来的人,愿力大过业力是菩萨,业力大过愿力是凡夫,愈往下去业愈大愿愈小。
△对于十方一切庄严境界不发生爱好之心,才能对于法界佛刹悉能遍往,若有乐著之心即是凡夫。佛法是圆融的,大彻大悟之人决无门户之见,谤禅谤净均属不通之人。学佛心中一定自在,自在、般若、解脱是三位一体的,不能分家。真学佛的是了生死成佛道,假学佛的是求名闻利养求享受,能知此理即可明辨是非。
△所谓自受用身是自己用这个身体作为修行的工具,知其为工具故不执著。佛以身作身教、作榜样,身教即是律藏,佛的经典即是言教,身口意均有教化的作用。
△世间大富贵人莫过于大梵天及摩醯首罗天,福报最大,但此二天心中有染,不清净,仍属凡夫。佛在世时国王大臣替佛造的精舍,富丽堂皇,犹如宫殿,但佛不执著,不染著,佛照见五蕴皆空而不坏其相,福德清净故不住生死。佛经背得很熟也不能入佛的境界,若真受持是离世清净(因)不住生死(果),了生死不是什么玄妙的事,对世间不贪爱不染著就是离世,起惑造业就是染著。
△有大智慧才能有断德,断德就是解脱。一切法的真相是空寂的,形形色色如幻如影如梦如化,想得到一点东西都不可能,故心经说无智亦无得。学佛人必须要深入此中奥义。佛法是对待的,因为有烦恼才建立菩提,众生有错误的观念佛才说正知正见,假如没有烦恼,菩提也是多余的,到了无所得,心里才是真正清净。
△一切皆以心为自性,心境一如,真如本性是体,现的五欲六尘是相,体离不了相,相也离不了体,相是影相,知其为相而不执著即不起作用,而且还可以利用他,到了心为自性的程度已经是明心见性了。成佛不过是恢复本来面目,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必须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如有所得,必有所失,患得患失,心理负担太重。身体刹那变老,不能永远过十八岁,生下来就往坟墓中走,无片刻停,身体尚保不住,何况身外之物。
△佛有藏通别圆种类不同。人想见佛,佛即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佛相,菩萨想见佛,佛即现大身,蚂蚁想见佛,佛即现一只大蚂蚁,佛在六道中所现的相千差万别。菩萨有五十一个阶段,所见佛身各有不同,故经云:随诸众生业报不同,心乐差别,诸根各异,而现佛身。
△佛说一切法皆是因缘所生,当体即空,全是假的,明白此理,应当放下。知一切相皆是性体变现出来的,从因上看皆是依他起相,无自体性。故经云:为说世间皆从缘起,知诸法相皆悉无相。
△佛的眉间白毫相光有万德万能,全世界的出家人只要真心办道,四事供养不虞匮乏。可惜凡夫不相信佛而相信有财有势的檀越,以致本末倒置,离道远矣。
△华严会上是四十一位大菩萨的境界,菩萨行愿深广,无量无边,菩萨见思烦恼已断,尘沙惑已断,只有无明未断尽,入于分分渐破的程度。行住坐卧四威仪,一无所著,能无所著即是佛菩萨的境界,不但人天莫知佛菩萨的境界,连声闻辟支佛均不了解。菩萨位子愈往上去,智慧愈深,勇猛精进而不著精进之相。学佛要三大阿僧祇劫,第一个阿僧祇劫修三十个位子,第二个阿僧祇劫由初地至七地修七个位子,第三个阿僧祇劫只修三个位子,所以愈上修愈不容易。
△无量定即无量三昧,定的种类很多,眼根对色尘,色尘无量无边,有的色尘见了心定,有的见了心动,外边有多少境界即有多少定,又如饮食,吃了,有的爱吃有的不爱吃即是心动。
△佛法说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大悲心要建立在直心上,直心是真心,直心是道场,心中如有委曲婉转之心即非菩提心。菩萨身口意一切造作不迷,觉悟了即与真如本性相应,心地清净一尘不染即与佛同。如目的在名闻利养,说法度生,劝人为善均是世间有漏的善事。
△经云:“三昧妙威神”,是说定智深广,一切境界现前,菩萨能如如不动,自行化他。自己修行均不能著佛法相,修行人觉得自己修的不错,已经著了相。一坐二、三天不起坐,有定功,但不是三昧妙威神,佛是行住坐卧均在三昧之中,一切法不染著即是三昧,三昧成就,因定开慧一切事究竟坚固。清净无染即是究竟坚固。
△经云:“无去亦无来,无依无所著,究竟离分别,普现于十方”。普现于十方是大用,必须由离分别心作起,无去无来是不来不去,八不说的八种相,即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去,八种相说起来只有一个不生,不生自然没有不灭,更无其他来去,此境界即是无生法忍的境界。楞严经上说当处出生当处灭尽,生与灭是同时的,生灭皆是幻,求生不可得,求灭亦不可得,来去一异均不可得,此是说诸法实相的境界。不依于体,不著于相,可断分别根,即世间而离于世间,才能成就于大用。
△破四相后才能随缘现相,离相必须从大智慧上下手,世间人无论有多大的聪明才智,若有执著即是有漏的智慧,无我执还有法执,菩萨一念不生即是无相,起一个念头即有一个相,一切境界现前不起念即是功夫,法界本来是没有相的。
△慈悲不是对于好人坏人一律不分的,对于好人要慈悲摄受,对于坏人也要用严厉的手段以对治,皂白不分酿成慈悲生祸害,方便出下流,任其堕落,即非真慈悲。但经中又说一切众生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全要恭敬,此话岂非矛盾。应知对待好人坏人是心中一律平等,不起分别,而相上要有分别,相上不分别就没有是非。对待恶人诃斥或用凶恶面孔责备,也是教化的一种方法,使他改过迁善,还是为他好,心中还是慈悲的。
△十行菩萨修六度是度自己的,十行以后才能度他,依此推论,凡夫修六度多分是有利于自己,如布施可以度自己的悭贪之心、受施者所得之钱财有限,不过用布施为手段,以成就自己治贪之功。诸恶莫作是持戒的前方便,若起一恶念障碍他人,持戒即不清净。很小的善事未做,即违众善奉行之旨,若随时留意身口意三业之造作,何时何地不是道场。忍辱也是成就自己,接受他人之侮辱毁谤,可以为自己消灾,他人无缘无故来找麻烦,应作还债想。学佛的要件是成就自己,无论受任何委曲冤枉,都不怨天尤人,如做得到,则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可放心度众生,若仍存有计较之心,是非人我萦绕于怀,学佛算白学了。
△经云:“不于业中分别报,不于报中分别业”。通达华严经的真实义,能于一句两句经文中,时时起观照,一生受用无穷。业是造作的时候所发生之事,身口意三业,造善业有善报,造恶业有恶报,丝毫不爽,在造善业的时候,不可用分别心,一动分别心即是用了意识心,不分别与法性理体相应,只是按照理论去修行,不必一心求生西方,若求生之心殷切,只能生凡圣同居土,不能生实报庄严土,因实报庄严土无分别心。不于果报上研究他的业因,得人身是果报,周围环境也是果报,既然是果报,只有随缘消旧业,不必想像其从前发生的原因,因为想也没有用,只要今生勤修戒定慧,求出生死苦海就成了。
△若发菩提心,一生能成就,发不发的行相(缘境的时候,心上现起一种了境的相貌,名曰行相),很容易分别,发菩提心者,我相就没有了,若还有四相,就是还没有发菩提心。经中说: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可以证明,修行是自己的事,不要管他人,发菩提心,佛菩萨会自动来加被的。
△经云:“知一切法因缘为本”。一切法包括世间法及出世间法,百法明门论解释一切法,九十四种为世间法,最后六个无为法是出世间法,无论有为无为均以因缘为其根本。世间法是因缘所生可以说得通,出世间法亦为因缘吗?有前面四个有为法(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才显…
《听经札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