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六根接觸六塵時考驗我們的功夫,解後起修,如不修與不解無異,境界來了即是考試,念念都在考試。
△經雲:“住出世法世法無染”。經中常用蓮花作比喻,蓮花生長在汙泥裏,以汙泥比世間、有情世間與器世間,水比作知正覺世間,必須連佛菩薩的出世間都要舍。如自己覺得我現在是菩薩,仍然住在知正覺世間。佛菩薩遊戲人間,利樂一切衆生,我們何嘗不能作。
△智慧是體,慈悲是推動力,神通是善巧亦是教授法,凡是令我斷惑證真開悟的都是佛身,六塵境界亦是佛身,此世界又何嘗不是六塵說法,如耳根利,聽到樹聲亦能開悟。
△佛有叁世平等法性,平等性中明去來今,十方叁世之事佛均明了,本性中如此,十方平等,叁世平等,佛佛道同。叁世十方是凡夫的知見,十法界是由一真法界變現出來的影子,是虛妄不實的。佛已爲所有衆生都受過記,何以故?佛說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皆當成佛,又說末法時期淨土成就,這些教示要學佛人善于體會,方能得益。
△說到定力,凡夫也有,定的境界不相同而已,凡夫將五欲六塵境界當作真的,心定在五欲六塵之中,故見不到佛的境界。從前佛在祇園精舍見蟻而笑,謂弟子曰,蟻身已閱七佛世仍爲蟻身。因蟻是定在蟻的境界,始終無法脫蟻身。人亦如是,人想生天的不多,想生淨土的更少,一生混混沌沌,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無大善惡,一生又一生,白骨堆成山,仍在人道中混,這還是好的;叁毒加重,失掉人身,更不堪設想了。
△學佛、菩提心太重要了,下品下生,生凡聖同居土也要發菩提心,西方是大乘人的境界,不是二乘人的境界,所以學佛必須是大乘法器。犧牲自己爲了利益一切衆生,受苦受難也情願。幼稚園的菩薩也要以度此地球上的衆生爲己任,此心還是發的太小了。十方無量無邊的世界衆生都要度,雖一時辦不到,但不能無此願,有此願,終有達到之一日。如果處處爲自己打算,連二乘人都不如。
△佛是無所住而住,住在一個地方,心量境界就限于一個地方,有界限、有範圍,等于一個圈套就跳不出去了。如不將心量拓開死守一處,無法開悟。佛菩薩常遊十方是願力,我們常遊六道是業力,假如我們的願力超過業力,我們就是乘願再來的人,願力大過業力是菩薩,業力大過願力是凡夫,愈往下去業愈大願愈小。
△對于十方一切莊嚴境界不發生愛好之心,才能對于法界佛刹悉能遍往,若有樂著之心即是凡夫。佛法是圓融的,大徹大悟之人決無門戶之見,謗禅謗淨均屬不通之人。學佛心中一定自在,自在、般若、解脫是叁位一體的,不能分家。真學佛的是了生死成佛道,假學佛的是求名聞利養求享受,能知此理即可明辨是非。
△所謂自受用身是自己用這個身體作爲修行的工具,知其爲工具故不執著。佛以身作身教、作榜樣,身教即是律藏,佛的經典即是言教,身口意均有教化的作用。
△世間大富貴人莫過于大梵天及摩醯首羅天,福報最大,但此二天心中有染,不清淨,仍屬凡夫。佛在世時國王大臣替佛造的精舍,富麗堂皇,猶如宮殿,但佛不執著,不染著,佛照見五蘊皆空而不壞其相,福德清淨故不住生死。佛經背得很熟也不能入佛的境界,若真受持是離世清淨(因)不住生死(果),了生死不是什麼玄妙的事,對世間不貪愛不染著就是離世,起惑造業就是染著。
△有大智慧才能有斷德,斷德就是解脫。一切法的真相是空寂的,形形色色如幻如影如夢如化,想得到一點東西都不可能,故心經說無智亦無得。學佛人必須要深入此中奧義。佛法是對待的,因爲有煩惱才建立菩提,衆生有錯誤的觀念佛才說正知正見,假如沒有煩惱,菩提也是多余的,到了無所得,心裏才是真正清淨。
△一切皆以心爲自性,心境一如,真如本性是體,現的五欲六塵是相,體離不了相,相也離不了體,相是影相,知其爲相而不執著即不起作用,而且還可以利用他,到了心爲自性的程度已經是明心見性了。成佛不過是恢複本來面目,圓滿菩提歸無所得,必須以無所得而爲方便,如有所得,必有所失,患得患失,心理負擔太重。身體刹那變老,不能永遠過十八歲,生下來就往墳墓中走,無片刻停,身體尚保不住,何況身外之物。
△佛有藏通別圓種類不同。人想見佛,佛即現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的佛相,菩薩想見佛,佛即現大身,螞蟻想見佛,佛即現一只大螞蟻,佛在六道中所現的相千差萬別。菩薩有五十一個階段,所見佛身各有不同,故經雲:隨諸衆生業報不同,心樂差別,諸根各異,而現佛身。
△佛說一切法皆是因緣所生,當體即空,全是假的,明白此理,應當放下。知一切相皆是性體變現出來的,從因上看皆是依他起相,無自體性。故經雲:爲說世間皆從緣起,知諸法相皆悉無相。
△佛的眉間白毫相光有萬德萬能,全世界的出家人只要真心辦道,四事供養不虞匮乏。可惜凡夫不相信佛而相信有財有勢的檀越,以致本末倒置,離道遠矣。
△華嚴會上是四十一位大菩薩的境界,菩薩行願深廣,無量無邊,菩薩見思煩惱已斷,塵沙惑已斷,只有無明未斷盡,入于分分漸破的程度。行住坐臥四威儀,一無所著,能無所著即是佛菩薩的境界,不但人天莫知佛菩薩的境界,連聲聞辟支佛均不了解。菩薩位子愈往上去,智慧愈深,勇猛精進而不著精進之相。學佛要叁大阿僧祇劫,第一個阿僧祇劫修叁十個位子,第二個阿僧祇劫由初地至七地修七個位子,第叁個阿僧祇劫只修叁個位子,所以愈上修愈不容易。
△無量定即無量叁昧,定的種類很多,眼根對色塵,色塵無量無邊,有的色塵見了心定,有的見了心動,外邊有多少境界即有多少定,又如飲食,吃了,有的愛吃有的不愛吃即是心動。
△佛法說慈悲爲本,方便爲門,大悲心要建立在直心上,直心是真心,直心是道場,心中如有委曲婉轉之心即非菩提心。菩薩身口意一切造作不迷,覺悟了即與真如本性相應,心地清淨一塵不染即與佛同。如目的在名聞利養,說法度生,勸人爲善均是世間有漏的善事。
△經雲:“叁昧妙威神”,是說定智深廣,一切境界現前,菩薩能如如不動,自行化他。自己修行均不能著佛法相,修行人覺得自己修的不錯,已經著了相。一坐二、叁天不起坐,有定功,但不是叁昧妙威神,佛是行住坐臥均在叁昧之中,一切法不染著即是叁昧,叁昧成就,因定開慧一切事究竟堅固。清淨無染即是究竟堅固。
△經雲:“無去亦無來,無依無所著,究竟離分別,普現于十方”。普現于十方是大用,必須由離分別心作起,無去無來是不來不去,八不說的八種相,即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來不去,八種相說起來只有一個不生,不生自然沒有不滅,更無其他來去,此境界即是無生法忍的境界。楞嚴經上說當處出生當處滅盡,生與滅是同時的,生滅皆是幻,求生不可得,求滅亦不可得,來去一異均不可得,此是說諸法實相的境界。不依于體,不著于相,可斷分別根,即世間而離于世間,才能成就于大用。
△破四相後才能隨緣現相,離相必須從大智慧上下手,世間人無論有多大的聰明才智,若有執著即是有漏的智慧,無我執還有法執,菩薩一念不生即是無相,起一個念頭即有一個相,一切境界現前不起念即是功夫,法界本來是沒有相的。
△慈悲不是對于好人壞人一律不分的,對于好人要慈悲攝受,對于壞人也要用嚴厲的手段以對治,皂白不分釀成慈悲生禍害,方便出下流,任其墮落,即非真慈悲。但經中又說一切衆生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全要恭敬,此話豈非矛盾。應知對待好人壞人是心中一律平等,不起分別,而相上要有分別,相上不分別就沒有是非。對待惡人诃斥或用凶惡面孔責備,也是教化的一種方法,使他改過遷善,還是爲他好,心中還是慈悲的。
△十行菩薩修六度是度自己的,十行以後才能度他,依此推論,凡夫修六度多分是有利于自己,如布施可以度自己的悭貪之心、受施者所得之錢財有限,不過用布施爲手段,以成就自己治貪之功。諸惡莫作是持戒的前方便,若起一惡念障礙他人,持戒即不清淨。很小的善事未做,即違衆善奉行之旨,若隨時留意身口意叁業之造作,何時何地不是道場。忍辱也是成就自己,接受他人之侮辱毀謗,可以爲自己消災,他人無緣無故來找麻煩,應作還債想。學佛的要件是成就自己,無論受任何委曲冤枉,都不怨天尤人,如做得到,則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可放心度衆生,若仍存有計較之心,是非人我萦繞于懷,學佛算白學了。
△經雲:“不于業中分別報,不于報中分別業”。通達華嚴經的真實義,能于一句兩句經文中,時時起觀照,一生受用無窮。業是造作的時候所發生之事,身口意叁業,造善業有善報,造惡業有惡報,絲毫不爽,在造善業的時候,不可用分別心,一動分別心即是用了意識心,不分別與法性理體相應,只是按照理論去修行,不必一心求生西方,若求生之心殷切,只能生凡聖同居土,不能生實報莊嚴土,因實報莊嚴土無分別心。不于果報上研究他的業因,得人身是果報,周圍環境也是果報,既然是果報,只有隨緣消舊業,不必想像其從前發生的原因,因爲想也沒有用,只要今生勤修戒定慧,求出生死苦海就成了。
△若發菩提心,一生能成就,發不發的行相(緣境的時候,心上現起一種了境的相貌,名曰行相),很容易分別,發菩提心者,我相就沒有了,若還有四相,就是還沒有發菩提心。經中說:若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可以證明,修行是自己的事,不要管他人,發菩提心,佛菩薩會自動來加被的。
△經雲:“知一切法因緣爲本”。一切法包括世間法及出世間法,百法明門論解釋一切法,九十四種爲世間法,最後六個無爲法是出世間法,無論有爲無爲均以因緣爲其根本。世間法是因緣所生可以說得通,出世間法亦爲因緣嗎?有前面四個有爲法(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應行法),才顯…
《聽經劄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