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示出無爲法,一切有是幻有,因緣故有,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佛說萬法皆空,緣生即空,皆無自性。看六道輪回更顯然,因緣故輪轉,還滅門亦離不了因緣,有爲法是空,無爲法是緣顯示出來的,佛法常講真如無爲,此真如無爲還是因緣所顯的。
△經雲:“知諸時分、刹那、臘縛、牟呼栗多,晝夜年劫,延促相入,無所挂礙”。刹那是最短的時間,一刹那有九百個生滅,一百二十刹那等于一個怛刹那,六十個怛刹那等于一個臘縛,叁十個臘縛等于一個牟呼栗多,叁十個牟呼栗多等于一晝夜。延促相入即時間長短相入,事事無礙的境界,無量劫可爲一刹那,一刹那可爲無量劫,時間在百法中屬于不相應行法,是虛妄的。所謂念劫圓融就是這個道理。
△出家人有叁種欲:(1)惡欲、在僧團中爭名奪利,希望四衆供養均供其支配,喜歡出風頭,爭領導地位。(2)大欲、希望他人知道他的修行成就,以求名聞利養,對外宣傳某人證道,某人得神通,四相未離,處處還有執著愛欲,仍是博地凡夫。(3)欲欲、今生加緊用功修持,希望來生作皇帝或大梵天王,享大福報。欲望無止境,精神必痛苦。佛法千言萬語,必須將貪欲放下,大乘佛法由初發心到圓滿菩提,即是一布施,也就是一個舍字,所以修布施是斷煩惱的根本。
△學佛的人必須修到了一切法空,才能得大自在,破執著要從身外之物舍棄,進一步連內財都能舍,以自己的精神體力布施供養一切衆生,常如此才能入無住的境界,分身遍十方法界得大自在,佛法了解的再透徹,若放不下也是表面文章,一點摻不了假。
△經雲:“一一如來所轉*輪,種種宣說,所謂廣說、略說、贊說,毀說、明了說、隱密說、有余說、無余說、不定說、決定說,我皆悟解,憶念受持”。廣說是詳細說,略說是提綱挈領的說,贊是贊歎,毀是責備。此種設施必須有智慧,且須對根機,運用不得當,難免害人,必須那位學者到了八風吹不動的時候,才可以用贊毀方法,此二者均能斷人慧命。明了說是直接了當的說,隱密說是委曲婉轉非常含蓄的說,有余說是不說完全,說一半留一半,恐礙其悟門,說盡了不是好老師,使學生永遠不能開悟。無余說是徹發底源。不定說是令學者起疑情的,決定說是令學者斷疑情的。
△衆生根性不同,九法界由等覺菩薩到叁塗,都能聞到佛法,雖然聞到,究竟能理解多少,視各人根性而異,九法界衆生只有迷悟的差別,上邊迷的輕,下邊迷的重,迷的重的悟解能力小,甚至聽也聽不懂,然要多多聽仍有開悟的機會。例如佛說一切唯心造,凡人聽了認爲是妄想心,輪回是業力推動的,善惡業均是心造的,權教菩薩聽了認爲萬法唯識,大乘菩薩聽了知道是真心變現的影相,叁種人的悟解不相同。
△護持一切佛種,先要護持自己的佛種,即在這一生當中定要成就,放得下沒有不成就的,要徹底的放下,順逆境都好,無不自在,放下與智慧有密切之關系,愈能放下,愈照得清楚,利他即護持他人的佛種,未悟者作其增上練,已悟者助其成熟。
△戒亦稱爲解脫,如好好持戒亦能解脫,入菩薩道叁無漏學爲根本,學佛千萬不要被虛妄的名聞利養迷著,佛法亦有法運,雖衰不會滅亡,因末法有一萬年之法運,現在只過了十分之一。修菩薩道一定要由叁無漏學開始,修戒是手段,慧是目的,定是樞紐。
△障礙大慈悲心的是嗔恚,持大慈悲戒即可破除嗔恚障,縱然有人無緣無故的來侮辱我,亦應以慈悲心修大慈悲戒,作起來很難,但不是作不到,遇到逆緣應立即覺悟,不覺悟,慈悲心永遠發不起來,常常覺悟,悲心即增長,嗔恚心即漸漸消除。
△忏悔二字是梵華合一之譯詞,發露前所造罪,把它說出來,使大家知道,此忏之本意,悔是改往修來,二字意義相通。忏悔之精神與利益是在除惡業,忏悔分事忏與理忏:
(1)事忏——佛弟子犯了罪過,依教修忏悔,在方等經中有修忏之方法,燒香燃燈供佛像,清淨莊嚴,盡心盡力供養,每進入拜忏之殿中須先沐浴換新衣,蕅益大師曾修忏法十余年頗有感應。
(2)理忏——理忏是作觀,如維摩長者照見五蘊皆空時罪在那裏?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罪亦如此,罪性找不到,從心上解脫,從理上解脫,理上得到解脫,事上自然解脫,若心爲境轉,苦不堪言,此一法即是用根不用識。性是清淨的,妄想是垢,斷妄想就是理忏,理忏可以不落痕迹,古德說最好事理雙忏,事理無礙之忏,一切業障害,皆從妄想生,如不斷妄想即不是真忏悔。念佛人二六時中念念分明,正念現前,沒有別的妄想,所以說念佛一聲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念佛是最好的忏悔法門,念一聲佛與理相應,確有如此大的力量,妄念減少,功夫自然增長,我法二執未破前,先破得失之心。
△禮敬與贊歎是忏悔所依,最主要的精神是除我慢,人生事業愈有成就,我慢之心亦愈大,慢是根本煩惱,如我慢斷盡,是辟支佛的地位,羅漢斷了慢而仍有習氣存在。破除我慢的方法是禮敬諸佛,佛法要從恭敬中求之,我慢就是障礙誠與敬,禮敬講十種禮:
(1)傲慢禮 形式上是敬禮,而無恭敬之心。
(2)唱和禮 隨衆禮拜,亦是形式上有心無心的拜,不是出于自己的誠心。
(3)恭敬禮 現在學佛的人所習之五體投地禮,此禮要平拜,不可用拜墊,但在法會中要隨俗,不可自己單獨不用拜墊,標奇出衆。
(4)無相禮 身入法性,能所均離,空有二邊不著,身心清淨即是禮敬諸佛。
(5)起用禮 二障已斷,只是爲教化衆生,示現給衆生作榜樣,一一禮均與本性相應。
(6)內觀禮 以觀想拜佛,有病時不能拜,又非其時非其處如走路時可以觀想拜佛。
(7)實相禮 即無相,入實相的境界,無空間無時間。
(8)大悲禮 菩薩爲救護一切衆生代替衆生禮敬叁寶。
(9)總攝禮 即總攝前面各項禮拜,合而爲一。
(10)無盡禮 即華嚴境界,重重無盡,事相上即五體投地。
△凡夫均有偏執之病,所以必須用遣蕩功夫而後能圓融,否則偏執之凡情絲毫未去,便不能接受圓融經論,不能領會即得不到受用,最多亦不過口頭上談談教相上的名詞而已。唐宋之後禅宗以外的修行人,其道德見地修持甚深的諸大德,均是經過禅門的煆煉而能夠有甚深之成就,因爲禅門用功是宗般若空之又空,極力遣蕩學人之偏執,不可不明般若叁空(我空、法空、空空)之義趣,遣蕩時應深觀圓觀經中之義谛,不然便不知什麼是執,什麼是偏,什麼應遣,所以禅宗雖然不談教義,而必須有好的師承,今既未逢嚴明師友,只有自己觀照,精密體會經中之性相圓融、二邊不取、諸法一如、無聖無凡、本來無生等等,在自己起心動念之中,細細體會,是否合于經中意旨,稍有未合,便應遣去。研究經教,當然很好,但應以般若爲主,因爲華嚴法華大經中,均是說明圓融之理論,以明性體,故其辭句義味皆屬圓融,雖亦說遣蕩之法,亦含蓄在圓融意義之中,所以已經有遣蕩功夫,執見己薄的學者方能了解其實義,否則只知道大經義理圓融,而不知是說遣蕩,若執情未化,其所理解者只不過表面文章,未見真正圓融。般若是用遣蕩偏執之語以明性體,其辭句意味皆屬遣蕩,雖說圓融之理,亦寓于遣蕩之中,所以怕談般若者在此,所以不將般若列入圓教者亦在此。其實這只是看到文字的一面,此乃般若與他種圓經立言之不同,及學之者利鈍所關之微細處,這是江味農居士之經驗談,非有甚深契入之理解說不出來,願讀者細細體會之。
△佛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隨衆生心,應所知量,衆生有感,佛即有應,諸佛出世淨業所成,佛不論在那一道出現,均系他的自受用,佛菩薩到了地獄,他的境界也是清涼自在的,因爲他的心清淨。我們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個人的境界不一樣,心清淨的程度不同。心量廣大的,蓮花就大了,個人修證不同,他人無法代替,如能代替,十方諸佛大慈大悲,早就幫我們的忙超出叁界了,佛菩薩只能作增上緣,如真正想去,就要修淨業,但淨業並不是善業,善業生善道,得人天福報,應照金剛經上所說的修一切善,離一切相,犧牲自己成就他人就對了。
△清涼大師將華嚴經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提出作爲單行本,依之而行即是普賢行,登地菩薩都要修普賢行,各行各業只要利益衆生的,都是普賢行,不要把菩薩事業看得太小,菩薩事業無量無邊,在路上走,拾到一個香蕉皮,放在垃圾桶內,免得行人滑倒是普賢行,家庭主婦在家燒飯菜,燒得可口,不讓家人吃生飯吃冷菜也是普賢行。懂得佛法然後再看孔子的學說,方知孔子確實是了不起的人物。
△佛有能力莊嚴佛土,我們沒有能力莊嚴佛土,果報上的莊嚴是在因地上修的,諸佛如此,六道凡夫亦如此,無量形相,無量光色,因各人的業力不同,千差萬別,福薄之人即有福薄之相,業因是功德善根,現前世界應當首先莊嚴,作任何事業均應由近而遠,要莊嚴眼前的道場,眼前的國土,從現前世界作起,如自己財力不足,談不上布施,每日節省一元,參加揚善雜志的一日一善運動,救濟貧苦,數目雖微而衆擎易舉,勿以小善而不爲,其功德亦無量無邊。果能如此,則十方世界諸佛即能加被,如此學佛即不會落空。經中句句開示,都說的現前環境,然後再把心量拓開,世界無盡,回向功德亦是重重無盡,理不明白,事上如何修法?想修想學從本身作起,從現在作起,從小處作起,若是對于行,一點都不作,那真是談空話了。
△先把得失的念頭斷掉,才能得到自在,智慧即能現前,這是我的東西,固然要珍惜,妥爲保存,但是不要存悭吝之心,他人取用,即與自己受用一樣,有的人學佛多年,天天想求智慧求福德,而所做的完全相反,以致一生遭遇,多與願違,尚怪佛菩薩不理會他,須知大菩提心是從智慧中生出來的,先由放下得失之心下手就成功了一半。
△有情…
《聽經劄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