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衆生是善知識,無情衆生也是善知識,大藏經當然是善知識,讀經聽經,各人所了解的深度不同,二人同看一部經,不在看經人學問程度的高下,在乎其發心之大小,愈是接近菩提心,入的愈深,得的利益越大。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此雖爲老生常談,確是真實不虛之語,人身是果相,試觀臺灣有幾人修人乘之因,持五戒能保持人身,誰肯持?聞到佛法而不肯實行,等于不聞,名利一到眼前,佛法早已煙消雲散。佛之教法是先要修德,自己道德學問不能成就,什麼事都是枉然。佛事就是廣度衆生之事,即救護一切衆生之事,勸人去做,不如自己去做,自己在家裏依教奉行,亦是作佛事,遇到相熟的人,順便向他講一二句佛法也是作佛事。念念覺、處處覺即是得佛菩提。清淨光明遍照,願力有多大,光明就有多大,清淨光明是本性中之功德。
△經雲:“入菩薩勝叁昧門,其叁昧名普攝無邊一切佛刹旋陀羅尼,入叁昧己,其身清淨,光明映徹,于其身中,顯現十方各十佛刹極微塵數佛,及佛刹淨妙莊嚴衆會道場光明等事”。叁昧之名是“普攝無邊一切佛刹旋陀羅尼”,一切佛土都攝在一身之中,菩薩之身如明鏡,照一切刹土,此鏡比作心,光明極了,十方世界均照在心海中,陀羅尼謂之總持,總一切法持一切義,從體起用。旋謂旋轉無礙,旋是體中有用,用中有體。其身清淨,光明映徹,心性中之般若光明自然顯現十方各十佛刹極微塵數佛。無定不能開悟,空中能見微塵世界,自然對于佛所講經了解其真實義,世出世間都是一樣,須將本性中之智慧引發出來,所以特別重視定,定中不但見到佛的刹土,西方極樂世界亦在其中,不但現在的事,連以前佛在叁大阿僧祇劫所修行的經過莫不了如指掌,這樣多的法會他都能參加在裏面,普現其身,無不充滿,身與佛刹互相涉入,不相違礙。
△真實的莊嚴,人寶最爲第一,一個道場物質上如何莊嚴均不足爲貴,如有真修實練的人在裏面,雖然道場建築簡陋並不算缺陷。做個大廟的住持,寺院建築,富麗堂皇,接受十方信衆供養,對于修證必須勇猛精進,作弘法利生的事業,否則果報現前,施主一粒米,消受不得,所以出家人應常存臨深履薄之心。
△經雲:“知一切業及以果報皆悉寂滅”。知一切業,染業是凡夫修的,淨業是聖者修的,染業又分爲善惡無記業,無記亦屬染業,一切業均有果報,淨業得四聖果報,染業在六道受報,舉心動念無非是業,業與果報皆悉寂滅,如何解釋,殊不甚了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何以說皆悉寂滅呢?因爲我們所看見的是虛妄,而佛菩薩所看到的是寂滅相,生滅之中有不生滅,不生滅中有生滅,生滅與不生滅不二,此即事法界與理法界無二,事不礙理,理不礙事,理上是寂滅的。事上是不寂滅的,此是權教菩薩的看法,但若理解的深一層,理上是寂滅的,事上也是清淨寂滅的。(詳細經文見八十華嚴第二十五卷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二)
△經雲:“不分別我及以我所”。離相回向時,是日常生活中不分別我及我所,我執斷了,即等于阿羅漢,向此路上走,在是非人我上少分別,金剛經之破四相亦即此義。我所是我所有的一切,我是假的,我所有的更是身外之物,放下之後應當隨緣,不可執著。在六道中有生死輪回,即是因爲有我及我所,能斷的就是英雄。所謂英雄者即旁人辦不了的事他能辦。例如斷煩惱了生死出輪回是世間一般人辦不到的,如有人能做到即是英雄,所以廟中的大殿稱爲大雄寶殿,其意義在此。
△經雲:“不分別佛及以佛法”。楞嚴經中說以緣心聞法,佛法亦變爲所緣之法。佛是講的性,性那能分別,從相上見性,對一切相不生分別心即是功夫。一切佛菩薩均不起分別念頭,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一與一切不相混亂,經中常說行布不礙圓融,樣樣清楚,而心中不起分別,十法界之相均是心中所生的影子。
△經雲:“不分別衆生及以調伏”。衆生指六道有情衆生及二乘權教菩薩亦包括在內,若度他們須調理其心情並降伏其煩惱。天天幹,盡心盡力去作,長時期去磨練,不起分別,對于惡人亦要敬重他,悲憫其一時之迷。一生無憂無慮是一件大快樂事,衣食足、生活在詩情畫意之中,真是自在。佛菩薩無時無刻不是身心自在,世間人如真明此理,必然成佛。
△經雲:“不分別業及業果報”。造作不要分別,果報亦不要分別,叁塗也自在,這是已經有了一切放下的功夫,一有分別即有十法界,不分別即一真法界,菩薩造的是淨業,淨業是沒有分別心。凡夫造的是善惡無記業。現在所要作的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菩薩如以惡業度衆生是不得已,他雖殺人亦是善業亦是大慈大悲,如救五百商主之例,內心中只有慈悲救他之心,決無惡念私念,故菩薩雖作殺盜淫妄而仍是慈悲心,但凡夫對于此理必須明了,且莫輕于嘗試,更勿取法,否則必趨于惡取空。
△經雲:“不著于思及思所起”。思是意業,所起是身語業,共稱爲叁業,叁業以意業爲主,身業與口業必先有意思而後才有造作,此而不著即金剛經所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以上數則經文所指均是妄的,教我們一一離開,全是遣蕩功夫,遣蕩盡了即成菩薩。
△觀無量壽佛經曰:“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衆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又普賢行願品卷六曰:“知一切佛及與我心皆如夢故,如夢所見,從分別生,見一切佛從自心起。又知自心如器中水,悟解諸法如水中影,又知自心猶如幻術,知一切法如幻所作。又知自心諸佛菩薩悉皆如響,譬如空谷,隨聲發響。悟解自心,隨念見佛,我如是知如是憶念所見諸佛,皆由自心”。夢境非有非無,夢中境界明明存在,念佛見佛,亦如夢境,不能說有不能說沒有。夢中之比喻是不來不去,夢中境界遊曆山川,醒了之後仍睡在床上未動,佛在十方世界度化衆生亦如此,實際上不來不去。影是比喻不出不入,如電影電視並無出入。幻是比喻非有非無,如從體起用之心。響比喻一切境界隨念現前。從叁身上講,夢如法身,影比報身,幻比應化身。如來是自己,自己本來是佛,心有分別才起障礙,無分別即是解脫,有分別即生滅,無分別即涅槃。
△八個識均可叫做心,其最殊勝的即是阿賴耶識,諸業習氣離不開熏習而成的,雖熏習而八個識是有爲法。阿賴耶識中之種子不滅,其種子能自類相熏,現行熏種子,種子熏現行,謂之異類相熏。佛菩薩看的是真相,能看得出其刹那生滅之相,凡夫並不了解。有我與我所,所造的業是染的,去了執著,業就是淨的。佛菩薩的能力就是不分別,必須在此處轉過來。末那爲意,恒審思量常緣阿賴耶識之見分爲我,末那是第八阿賴耶識生的,回過頭來攀緣阿賴耶識。意識分別指第六識,他是依末那生出種種分別,可自由攀緣,可向外攀緣,就是攀緣不了本性真心。眼等五識,了境不同,依根才起作用,眼識只能了別色塵,其余類推。此八個識是迷悟的根本。六道凡夫愚癡不知道八個識,所以才有生老病死,不知苦果之體是八個識。世間人看生死太可怕,想辦法不生死,即求入涅槃,其他宗教祈求得永生,亦近于涅槃,有的以爲生天即入涅槃,不知壽命雖長,仍有限度。還有真正入了涅槃境界如二乘聲聞緣覺,他離開生死,入了涅槃,其實生死涅槃兩樁事都沒有認識,二乘人不了解,迷在涅槃這一方面,是迷在無爲法,不知道平等性——生死涅槃不二。大乘學者如了解沒有生死,亦無涅槃,就成功了。認爲生死可以了,涅槃可以證得,其實佛說了生死入涅槃是一件事,不是兩件事,生死涅槃是一體的,悟了即涅槃,迷了即生死,産生了生死的錯覺,實實在在沒有生死,當處出生,當處滅盡,真正覺悟,生死也就沒有了。現在有生死是緣,可以隨緣不變,世間與出世間沒有差別,一個體一個用。佛一再說在生滅身中有一個不生不滅的性,找到這個就是涅槃。故普賢菩薩行願品卷六曰:“善男子,諸業虛妄,積集名心,末那思量,意識分別,眼等五識,了境不同,愚癡凡夫,不能覺知,怖老病死,求入涅槃,生死涅槃,二俱不識,于一切境妄起分別,父由未來諸根五塵境界斷滅,凡愚之人以爲涅槃,諸佛菩薩自證悟時,轉阿賴耶得本覺智。善男子、一切凡愚,迷佛方便,執有叁乘,不了叁界由心所起,不知叁世一切佛法自心現量,見外五塵,執爲實有,猶如牛羊,不能知覺,生死輪中無由出離”。
△經雲:“不壞因,不壞果”,是對治執空者而言,如以前所說不分別我及以我所等等對一切均不分別,如發生誤會即墮入惡取空,所以再補充說不壞因果,即可以不落空。因與果也是性空,也是沒有障礙,因不礙果,果不礙因,因爲彼此無礙,可以借假顯真。色即是空並不是把色滅了才是空,而是當體即空,色空無礙,如果不壞假名說實相的話即中道觀,十法界無一法界是真實的,只有本性是真實的,一切的相是真如本性現的夢幻泡影,把心收回來不要再隨六塵境界奔馳,收回來就安樂了,一切因與果不壞,況且因與果不能壞,是由體起的用,如水起的波浪,不要波浪水也沒有了,隨緣認得性就成了,所以不必壞因果。現在受的果報不必想離開,如想離開是又多了一層障礙,如果要想離開現在的果報,不分別就可以離開。深明此理,真有大樂,顔回之一箪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即是不分別。如果看人家發財,買房子,生活優裕,心中羨慕,就是分別,就是執著,真正明白,徹底解悟是一真,什麼境界都是佛境界。
△經雲:“不謂生死有分別,不謂涅槃恒寂靜”,生死與涅槃是相對的,如空與有之相對是一樣的,因爲有“有”,所以才有相對的“空”,生死與涅槃亦複如是,如無生死而說不生不死有何意義?凡夫小乘的知見均有毛病,凡夫迷于生死,二乘迷于涅槃,大乘學人兩邊都不著,走中道第一義的路子。有分別即有生死,…
《聽經劄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