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众生是善知识,无情众生也是善知识,大藏经当然是善知识,读经听经,各人所了解的深度不同,二人同看一部经,不在看经人学问程度的高下,在乎其发心之大小,愈是接近菩提心,入的愈深,得的利益越大。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此虽为老生常谈,确是真实不虚之语,人身是果相,试观台湾有几人修人乘之因,持五戒能保持人身,谁肯持?闻到佛法而不肯实行,等于不闻,名利一到眼前,佛法早已烟消云散。佛之教法是先要修德,自己道德学问不能成就,什么事都是枉然。佛事就是广度众生之事,即救护一切众生之事,劝人去做,不如自己去做,自己在家里依教奉行,亦是作佛事,遇到相熟的人,顺便向他讲一二句佛法也是作佛事。念念觉、处处觉即是得佛菩提。清净光明遍照,愿力有多大,光明就有多大,清净光明是本性中之功德。
△经云:“入菩萨胜三昧门,其三昧名普摄无边一切佛刹旋陀罗尼,入三昧己,其身清净,光明映彻,于其身中,显现十方各十佛刹极微尘数佛,及佛刹净妙庄严众会道场光明等事”。三昧之名是“普摄无边一切佛刹旋陀罗尼”,一切佛土都摄在一身之中,菩萨之身如明镜,照一切刹土,此镜比作心,光明极了,十方世界均照在心海中,陀罗尼谓之总持,总一切法持一切义,从体起用。旋谓旋转无碍,旋是体中有用,用中有体。其身清净,光明映彻,心性中之般若光明自然显现十方各十佛刹极微尘数佛。无定不能开悟,空中能见微尘世界,自然对于佛所讲经了解其真实义,世出世间都是一样,须将本性中之智慧引发出来,所以特别重视定,定中不但见到佛的刹土,西方极乐世界亦在其中,不但现在的事,连以前佛在三大阿僧祇劫所修行的经过莫不了如指掌,这样多的法会他都能参加在里面,普现其身,无不充满,身与佛刹互相涉入,不相违碍。
△真实的庄严,人宝最为第一,一个道场物质上如何庄严均不足为贵,如有真修实练的人在里面,虽然道场建筑简陋并不算缺陷。做个大庙的住持,寺院建筑,富丽堂皇,接受十方信众供养,对于修证必须勇猛精进,作弘法利生的事业,否则果报现前,施主一粒米,消受不得,所以出家人应常存临深履薄之心。
△经云:“知一切业及以果报皆悉寂灭”。知一切业,染业是凡夫修的,净业是圣者修的,染业又分为善恶无记业,无记亦属染业,一切业均有果报,净业得四圣果报,染业在六道受报,举心动念无非是业,业与果报皆悉寂灭,如何解释,殊不甚了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何以说皆悉寂灭呢?因为我们所看见的是虚妄,而佛菩萨所看到的是寂灭相,生灭之中有不生灭,不生灭中有生灭,生灭与不生灭不二,此即事法界与理法界无二,事不碍理,理不碍事,理上是寂灭的。事上是不寂灭的,此是权教菩萨的看法,但若理解的深一层,理上是寂灭的,事上也是清净寂灭的。(详细经文见八十华严第二十五卷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二)
△经云:“不分别我及以我所”。离相回向时,是日常生活中不分别我及我所,我执断了,即等于阿罗汉,向此路上走,在是非人我上少分别,金刚经之破四相亦即此义。我所是我所有的一切,我是假的,我所有的更是身外之物,放下之后应当随缘,不可执著。在六道中有生死轮回,即是因为有我及我所,能断的就是英雄。所谓英雄者即旁人办不了的事他能办。例如断烦恼了生死出轮回是世间一般人办不到的,如有人能做到即是英雄,所以庙中的大殿称为大雄宝殿,其意义在此。
△经云:“不分别佛及以佛法”。楞严经中说以缘心闻法,佛法亦变为所缘之法。佛是讲的性,性那能分别,从相上见性,对一切相不生分别心即是功夫。一切佛菩萨均不起分别念头,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一与一切不相混乱,经中常说行布不碍圆融,样样清楚,而心中不起分别,十法界之相均是心中所生的影子。
△经云:“不分别众生及以调伏”。众生指六道有情众生及二乘权教菩萨亦包括在内,若度他们须调理其心情并降伏其烦恼。天天干,尽心尽力去作,长时期去磨练,不起分别,对于恶人亦要敬重他,悲悯其一时之迷。一生无忧无虑是一件大快乐事,衣食足、生活在诗情画意之中,真是自在。佛菩萨无时无刻不是身心自在,世间人如真明此理,必然成佛。
△经云:“不分别业及业果报”。造作不要分别,果报亦不要分别,三涂也自在,这是已经有了一切放下的功夫,一有分别即有十法界,不分别即一真法界,菩萨造的是净业,净业是没有分别心。凡夫造的是善恶无记业。现在所要作的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菩萨如以恶业度众生是不得已,他虽杀人亦是善业亦是大慈大悲,如救五百商主之例,内心中只有慈悲救他之心,决无恶念私念,故菩萨虽作杀盗淫妄而仍是慈悲心,但凡夫对于此理必须明了,且莫轻于尝试,更勿取法,否则必趋于恶取空。
△经云:“不著于思及思所起”。思是意业,所起是身语业,共称为三业,三业以意业为主,身业与口业必先有意思而后才有造作,此而不著即金刚经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以上数则经文所指均是妄的,教我们一一离开,全是遣荡功夫,遣荡尽了即成菩萨。
△观无量寿佛经曰:“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又普贤行愿品卷六曰:“知一切佛及与我心皆如梦故,如梦所见,从分别生,见一切佛从自心起。又知自心如器中水,悟解诸法如水中影,又知自心犹如幻术,知一切法如幻所作。又知自心诸佛菩萨悉皆如响,譬如空谷,随声发响。悟解自心,随念见佛,我如是知如是忆念所见诸佛,皆由自心”。梦境非有非无,梦中境界明明存在,念佛见佛,亦如梦境,不能说有不能说没有。梦中之比喻是不来不去,梦中境界游历山川,醒了之后仍睡在床上未动,佛在十方世界度化众生亦如此,实际上不来不去。影是比喻不出不入,如电影电视并无出入。幻是比喻非有非无,如从体起用之心。响比喻一切境界随念现前。从三身上讲,梦如法身,影比报身,幻比应化身。如来是自己,自己本来是佛,心有分别才起障碍,无分别即是解脱,有分别即生灭,无分别即涅槃。
△八个识均可叫做心,其最殊胜的即是阿赖耶识,诸业习气离不开熏习而成的,虽熏习而八个识是有为法。阿赖耶识中之种子不灭,其种子能自类相熏,现行熏种子,种子熏现行,谓之异类相熏。佛菩萨看的是真相,能看得出其刹那生灭之相,凡夫并不了解。有我与我所,所造的业是染的,去了执著,业就是净的。佛菩萨的能力就是不分别,必须在此处转过来。末那为意,恒审思量常缘阿赖耶识之见分为我,末那是第八阿赖耶识生的,回过头来攀缘阿赖耶识。意识分别指第六识,他是依末那生出种种分别,可自由攀缘,可向外攀缘,就是攀缘不了本性真心。眼等五识,了境不同,依根才起作用,眼识只能了别色尘,其余类推。此八个识是迷悟的根本。六道凡夫愚痴不知道八个识,所以才有生老病死,不知苦果之体是八个识。世间人看生死太可怕,想办法不生死,即求入涅槃,其他宗教祈求得永生,亦近于涅槃,有的以为生天即入涅槃,不知寿命虽长,仍有限度。还有真正入了涅槃境界如二乘声闻缘觉,他离开生死,入了涅槃,其实生死涅槃两桩事都没有认识,二乘人不了解,迷在涅槃这一方面,是迷在无为法,不知道平等性——生死涅槃不二。大乘学者如了解没有生死,亦无涅槃,就成功了。认为生死可以了,涅槃可以证得,其实佛说了生死入涅槃是一件事,不是两件事,生死涅槃是一体的,悟了即涅槃,迷了即生死,产生了生死的错觉,实实在在没有生死,当处出生,当处灭尽,真正觉悟,生死也就没有了。现在有生死是缘,可以随缘不变,世间与出世间没有差别,一个体一个用。佛一再说在生灭身中有一个不生不灭的性,找到这个就是涅槃。故普贤菩萨行愿品卷六曰:“善男子,诸业虚妄,积集名心,末那思量,意识分别,眼等五识,了境不同,愚痴凡夫,不能觉知,怖老病死,求入涅槃,生死涅槃,二俱不识,于一切境妄起分别,父由未来诸根五尘境界断灭,凡愚之人以为涅槃,诸佛菩萨自证悟时,转阿赖耶得本觉智。善男子、一切凡愚,迷佛方便,执有三乘,不了三界由心所起,不知三世一切佛法自心现量,见外五尘,执为实有,犹如牛羊,不能知觉,生死轮中无由出离”。
△经云:“不坏因,不坏果”,是对治执空者而言,如以前所说不分别我及以我所等等对一切均不分别,如发生误会即堕入恶取空,所以再补充说不坏因果,即可以不落空。因与果也是性空,也是没有障碍,因不碍果,果不碍因,因为彼此无碍,可以借假显真。色即是空并不是把色灭了才是空,而是当体即空,色空无碍,如果不坏假名说实相的话即中道观,十法界无一法界是真实的,只有本性是真实的,一切的相是真如本性现的梦幻泡影,把心收回来不要再随六尘境界奔驰,收回来就安乐了,一切因与果不坏,况且因与果不能坏,是由体起的用,如水起的波浪,不要波浪水也没有了,随缘认得性就成了,所以不必坏因果。现在受的果报不必想离开,如想离开是又多了一层障碍,如果要想离开现在的果报,不分别就可以离开。深明此理,真有大乐,颜回之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即是不分别。如果看人家发财,买房子,生活优裕,心中羡慕,就是分别,就是执著,真正明白,彻底解悟是一真,什么境界都是佛境界。
△经云:“不谓生死有分别,不谓涅槃恒寂静”,生死与涅槃是相对的,如空与有之相对是一样的,因为有“有”,所以才有相对的“空”,生死与涅槃亦复如是,如无生死而说不生不死有何意义?凡夫小乘的知见均有毛病,凡夫迷于生死,二乘迷于涅槃,大乘学人两边都不著,走中道第一义的路子。有分别即有生死,…
《听经札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