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生死与涅槃,二俱不可得,照见五蕴皆空,那有生死与涅槃。从圆融上说,生死即涅槃,那个人没有生死,各各人皆有涅槃。此中意义丝毫不得误会,用比喻说,水比涅槃,波比生死,波即水,水即波,水与波既是一样,何以叫它两个名字,因为它们体是一样,相不一样,水是静的,波是动的,涅槃是寂静的,生死的相是妄动的,人的一生由小到老,确有生死,何以说无生死呢?实在是对于相没有看清,是被相迷著了。如看电影放映名人传记,由少年经过青年壮年至老年,一生事略,功业彪炳,似乎有生灭变化,实际上张张画面均未离开银幕,电影放映完了,银幕上没有生灭,找不到痕迹,没有痕迹,焉有生灭,感觉上看它似乎是个真实的,其实是错觉。
△迷悟之由,佛在经典中说的很清楚,迷了就有十法界,十法界中除佛菩萨外,余皆在迷,不过迷有轻重,迷执之过失了解以后即知为什么要学佛。有人说我心眼好就成了,何必学佛,又说各各宗教都是好的,都是劝人为善的,信什么教都可以,只要有一个精神寄托就行了,这些都是最大的错误,不但害了自己,而且害了他人,因为不学佛,永无得度的机缘,永远沉沦在生死苦海,若深入经论,方知佛法除了世间人天乘之外,还有超凡入圣的出世大法,以求究竟解脱,顿超成佛。
△经云:“一切凡愚,迷佛方便,执有三乘,不了三界由心所起”。佛随机说法,一切六道凡夫及二乘权教菩萨均执著有三乘,殊不知佛所说之三乘是方便说法,非真实说,若真实说则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说五乘更是权巧方便。一乘法即是一真法界,但一乘佛法之理明白之后,自能领悟经中所说之妙义而不执著。佛不随众生之根机不能接引众生,故说三乘,其实三乘是方便,一乘也是方便。因为有三乘所以才说一乘,若不了解佛的方便说法,不解生死涅槃平等之理,不解三界唯心所变,即是迷惑颠倒。境界现前要能辨别,六根接触六尘须用观照功夫,如失去观照则迷,迷则有苦,可见照的作用非常重要。
△佛说一切法不生不灭,也没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此项理论既难解说,亦难了解,何以说没有,因为有是假的,无是真的。真相没有、假相有,如能体会到此中义趣,即证入无生法忍,了解此理即知一切法无去无来,入了此种境界即是圆教初住菩萨。说诸法不生不灭是从空间说的,说无过现未三世是从时间上说的,此一理论等于否定了时间与空间,即禅家所说的明心见性的境界,破一分无明见一分本性。凡夫见一切法是有生有灭,佛亦随顺说六道轮回善恶报应,佛法如此说是权说,不是实说,一切万法根本成立的原因即是缘生。
△菩萨事业是利益一切众生,无量无边法门归纳为六度,等于六个大纲,在家出家均可修。人世间实在是一场梦,执著即要吃大亏,如能放下,当下即得自在,此话真实不虚,而何以境界现前就作不了主,因为无始以来所集的烦恼习气太重而不能断除,如真为生死成菩提不可一天不读经,说也说佛法,写也写佛法,天天如此,则烦恼日减,解与行不能分家。“以诸善根普施众生”,即是以自己所有的善根均施舍给众生,“决定成熟”,菩萨修回向如是的肯定,若度他一定要度他成佛方为圆满,自己所有的智慧以及自己所具备的能力,希望人人均有,尽自己所知道的佛法常常向人解说,此之谓回向众生、回向菩提、回向实际。
△经云:“了一切众生界无有众生”,一切众生是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不但理上空,事上也是空,不过是众缘和合所现的假相而已。人我空、烦恼障断了,即成阿罗汉,出了三界。学佛的人与人无争,玉皇大帝让位给我,我也不干,何以故?因天人仍有轮回之苦。“了一切法无有忿静”,一切法包括世出世间,因一切法是空的,说东说西均可,方向无定,佛无定法可说,佛开示我们一切不执著,众生如不执著,佛就不说法了。金刚经的注解甚多,互有诤论,各有一套说词,所以学佛必须有好的师承,否则必会走入岐途,佛在涅槃时,教我们依法不依人,一切以经典为依据,且须依义不依语,意思是重要的,文字是次要的,不要咬文嚼字,以词害意。
△经云:“当知自心即是一切佛菩萨法,由知自心即佛法故”。心为万法之根本,佛是果法,菩萨是因法,学佛无非求得明心见性而已,认识心一切世出世间法究竟圆满,学者必须遵从此一原则,不然即是心外求法。佛法中常常说千处祈求千处应,万修万人去等等,何以佛法很难得成就,须知学佛不能把路子走错,应把握要领,如法而修,以自心为出发点,心净则土净,自己心中不清净,尚有人我是非名闻利养,则环境也就自然的不清净了。平时得暇应常看看高僧传及净土圣贤录,见贤思齐,他们所用的修持方法,并非太困难,少的三五年即有成就,我为什么做不到,难道我的智慧道德学问不如古人吗?非也,放逸懒惰,生死心不切,放不下世间乐而已。
△经云:“应以善法扶助自心”,一切法离不开自性,欲净其土,先净其心,理论如此,事相亦如此,事与理要圆融,性是根本,相是枝叶,如只要根不要枝叶,则根有何用?心之相是空相,万行之相是有相,性就是相,相就是性,要能分得开性与相就好了,必须要有事作助道缘,以善法成就自心,善法现前,恶法就自然消灭了,六道凡夫二乘权教菩萨亦不例外。“应以法雨润泽自心”,雨露对于植物有滋润之功用,学佛亦应以佛法滋润自心。祖师订立早晚功课,即有润泽熏习之意,使道业一天一天的增长,烦恼一天一天的断除,听闻佛法也要长期,天天以佛法润泽。“应以妙法治净其心”,凡夫烦恼太重,用何方法以对治之,佛说应以妙法治之,同时并应先净其心,此妙字是即相离相,六根清净,心中一尘不染。“应以禅定清净其心”,要想清净自心,必须修定,定无论在家出家均应重视,虽心中重视,往往怠忽,小小不如意境界现前即起争执,一争执,定就没有了。二六时中六根接触六尘,什么境界现前均不动心,不随著外边境界转。
△经云:“观一切法皆从缘起,无有住处”,一切世出世间法均包括在其中,因缘生法,当体即空,如真有一住处,此法即是实在的。楞严经云:当处出生,当处灭尽,五根对五尘是因缘相续的假相,凡夫迷在假相中,迷的久了,以为是实在的,此理如不悟,问题解决不了,悟了才能自在,经论中在理论上说一切法空,烦恼因而断除,心性乃能显现,不但心无住处,境界亦无住处,境界是心变现出来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既为虚妄,焉有住处。一切不要分别,不著相即觉悟。现在法弱魔强,障碍重重,若能真正发心,续佛慧命,不要害怕,不要当他一回事,只要不求名闻利养,什么样天魔外道都障碍不了,活一天作一天,何时世缘断了,即不做。一切随缘,什么环境都自在,魔就没有办法,二空成就,魔还有什么可以为难的。
△人若做了一个害怕的梦,吓的一身冷汗是冤枉的,因为梦本来就是虚幻不实的,何必认真。十法界一切依正庄严也是梦景,观一切菩萨从初发心至等觉菩萨,其所修所行亦无处所,不可执著当以为真,一切境界现前不迷就是菩萨。如何才不迷,第一、理要通达,事亦要通达,事理都不迷是菩萨,对一切应做的事,决定要做,而决不著相。
△经云:“眼终不见不净佛刹,亦复不见异相众生”。所作所为统统不要了,回向众生,心中一尘不染,心净则土净。佛看众生各各均是佛,因为他没有分别心,只有平等心,心中不起分别,一律平等。学佛之后若是烦恼更重,已入魔境,与佛法背道而驰。对于坏的环境处之泰然,修的是自己的清净心、大自在,若是见到佛欢喜,见到魔不欢喜,就不自在,自己若无分别心,岂有佛魔之分。
△佛的十力:福德智慧无尽,皆由于佛的十力生出来的,十力是福慧的根本,与我们有分,我们亦有佛性,既然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自应具备十种能力,也是本性中具足的。十种智力非普通智慧,是本性中之智慧,属于实相般若,所以称之为能力,玆将十力分条说明之:
(1)知是处非处智力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造何因得何果,佛看得清清楚楚,作善业得乐报谓之是处,作恶业得乐报谓之非处,如是种种皆悉遍知。
(2)知过现未来业报智力 众生因果通三世,如来于一切众生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业缘果报出处皆悉遍知。
(3)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 如来于诸禅定自在无碍,其深浅次第如实遍知。
(4)知诸根胜劣智力 根谓根器或众生之智识程度,如来于诸众生根性胜劣得果大小皆实遍知。
(5)知种种解智力 如来对众生之欲望善恶知见不同,如实遍知。
(6)知种种界智力 如六道即六个界限,同一道中界限亦很多,如黄种人、白种人、日本人、美国人,每一家庭亦各不同,如来于世间众生种种界限不同如实遍知。
(7)知一切至处道智力 有何业因将来至何道果,如修无漏法门,到涅槃果,到达什么程度,如来均能如实遍知。
(8)知天眼无碍智力 天人的天眼是报得的,天眼无障碍,但有差别能力,如来证知天眼清净,见诸众生死时生时端正丑陋善恶业缘皆悉无碍。
(9)知宿命无漏智力 神通中有宿命通,罗汉只能知五百世,小乘初果有三神通,天眼天耳他心通,二果再加宿命通,三果加神足通,但均有限度,如来于种种宿命一世乃至百千万世,一劫乃至百千万劫死此生彼,死彼生此,姓名身世苦乐寿命如实遍知。
(10)知永断习气智力 自己知道证到何境界而决不起分别,如来于一切惑余习气分永断不生,如实遍知。
佛的智力无量无边,连他方世界下了几点雨佛都知道,有一位很有修行的老法师说,佛并无此种能力,不过形容佛的神通广大而已,其实这位老法师尚未证到阿罗汉果,因为他还没有他心通,他尚不知他人心里想什么事情,果真他已证到罗汉,而距离佛的神通尚远得很,我们岂可相…
《听经札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