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生死與涅槃,二俱不可得,照見五蘊皆空,那有生死與涅槃。從圓融上說,生死即涅槃,那個人沒有生死,各各人皆有涅槃。此中意義絲毫不得誤會,用比喻說,水比涅槃,波比生死,波即水,水即波,水與波既是一樣,何以叫它兩個名字,因爲它們體是一樣,相不一樣,水是靜的,波是動的,涅槃是寂靜的,生死的相是妄動的,人的一生由小到老,確有生死,何以說無生死呢?實在是對于相沒有看清,是被相迷著了。如看電影放映名人傳記,由少年經過青年壯年至老年,一生事略,功業彪炳,似乎有生滅變化,實際上張張畫面均未離開銀幕,電影放映完了,銀幕上沒有生滅,找不到痕迹,沒有痕迹,焉有生滅,感覺上看它似乎是個真實的,其實是錯覺。
△迷悟之由,佛在經典中說的很清楚,迷了就有十法界,十法界中除佛菩薩外,余皆在迷,不過迷有輕重,迷執之過失了解以後即知爲什麼要學佛。有人說我心眼好就成了,何必學佛,又說各各宗教都是好的,都是勸人爲善的,信什麼教都可以,只要有一個精神寄托就行了,這些都是最大的錯誤,不但害了自己,而且害了他人,因爲不學佛,永無得度的機緣,永遠沈淪在生死苦海,若深入經論,方知佛法除了世間人天乘之外,還有超凡入聖的出世大法,以求究竟解脫,頓超成佛。
△經雲:“一切凡愚,迷佛方便,執有叁乘,不了叁界由心所起”。佛隨機說法,一切六道凡夫及二乘權教菩薩均執著有叁乘,殊不知佛所說之叁乘是方便說法,非真實說,若真實說則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叁,說五乘更是權巧方便。一乘法即是一真法界,但一乘佛法之理明白之後,自能領悟經中所說之妙義而不執著。佛不隨衆生之根機不能接引衆生,故說叁乘,其實叁乘是方便,一乘也是方便。因爲有叁乘所以才說一乘,若不了解佛的方便說法,不解生死涅槃平等之理,不解叁界唯心所變,即是迷惑顛倒。境界現前要能辨別,六根接觸六塵須用觀照功夫,如失去觀照則迷,迷則有苦,可見照的作用非常重要。
△佛說一切法不生不滅,也沒有過去現在未來叁世,此項理論既難解說,亦難了解,何以說沒有,因爲有是假的,無是真的。真相沒有、假相有,如能體會到此中義趣,即證入無生法忍,了解此理即知一切法無去無來,入了此種境界即是圓教初住菩薩。說諸法不生不滅是從空間說的,說無過現未叁世是從時間上說的,此一理論等于否定了時間與空間,即禅家所說的明心見性的境界,破一分無明見一分本性。凡夫見一切法是有生有滅,佛亦隨順說六道輪回善惡報應,佛法如此說是權說,不是實說,一切萬法根本成立的原因即是緣生。
△菩薩事業是利益一切衆生,無量無邊法門歸納爲六度,等于六個大綱,在家出家均可修。人世間實在是一場夢,執著即要吃大虧,如能放下,當下即得自在,此話真實不虛,而何以境界現前就作不了主,因爲無始以來所集的煩惱習氣太重而不能斷除,如真爲生死成菩提不可一天不讀經,說也說佛法,寫也寫佛法,天天如此,則煩惱日減,解與行不能分家。“以諸善根普施衆生”,即是以自己所有的善根均施舍給衆生,“決定成熟”,菩薩修回向如是的肯定,若度他一定要度他成佛方爲圓滿,自己所有的智慧以及自己所具備的能力,希望人人均有,盡自己所知道的佛法常常向人解說,此之謂回向衆生、回向菩提、回向實際。
△經雲:“了一切衆生界無有衆生”,一切衆生是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不但理上空,事上也是空,不過是衆緣和合所現的假相而已。人我空、煩惱障斷了,即成阿羅漢,出了叁界。學佛的人與人無爭,玉皇大帝讓位給我,我也不幹,何以故?因天人仍有輪回之苦。“了一切法無有忿靜”,一切法包括世出世間,因一切法是空的,說東說西均可,方向無定,佛無定法可說,佛開示我們一切不執著,衆生如不執著,佛就不說法了。金剛經的注解甚多,互有诤論,各有一套說詞,所以學佛必須有好的師承,否則必會走入岐途,佛在涅槃時,教我們依法不依人,一切以經典爲依據,且須依義不依語,意思是重要的,文字是次要的,不要咬文嚼字,以詞害意。
△經雲:“當知自心即是一切佛菩薩法,由知自心即佛法故”。心爲萬法之根本,佛是果法,菩薩是因法,學佛無非求得明心見性而已,認識心一切世出世間法究竟圓滿,學者必須遵從此一原則,不然即是心外求法。佛法中常常說千處祈求千處應,萬修萬人去等等,何以佛法很難得成就,須知學佛不能把路子走錯,應把握要領,如法而修,以自心爲出發點,心淨則土淨,自己心中不清淨,尚有人我是非名聞利養,則環境也就自然的不清淨了。平時得暇應常看看高僧傳及淨土聖賢錄,見賢思齊,他們所用的修持方法,並非太困難,少的叁五年即有成就,我爲什麼做不到,難道我的智慧道德學問不如古人嗎?非也,放逸懶惰,生死心不切,放不下世間樂而已。
△經雲:“應以善法扶助自心”,一切法離不開自性,欲淨其土,先淨其心,理論如此,事相亦如此,事與理要圓融,性是根本,相是枝葉,如只要根不要枝葉,則根有何用?心之相是空相,萬行之相是有相,性就是相,相就是性,要能分得開性與相就好了,必須要有事作助道緣,以善法成就自心,善法現前,惡法就自然消滅了,六道凡夫二乘權教菩薩亦不例外。“應以法雨潤澤自心”,雨露對于植物有滋潤之功用,學佛亦應以佛法滋潤自心。祖師訂立早晚功課,即有潤澤熏習之意,使道業一天一天的增長,煩惱一天一天的斷除,聽聞佛法也要長期,天天以佛法潤澤。“應以妙法治淨其心”,凡夫煩惱太重,用何方法以對治之,佛說應以妙法治之,同時並應先淨其心,此妙字是即相離相,六根清淨,心中一塵不染。“應以禅定清淨其心”,要想清淨自心,必須修定,定無論在家出家均應重視,雖心中重視,往往怠忽,小小不如意境界現前即起爭執,一爭執,定就沒有了。二六時中六根接觸六塵,什麼境界現前均不動心,不隨著外邊境界轉。
△經雲:“觀一切法皆從緣起,無有住處”,一切世出世間法均包括在其中,因緣生法,當體即空,如真有一住處,此法即是實在的。楞嚴經雲:當處出生,當處滅盡,五根對五塵是因緣相續的假相,凡夫迷在假相中,迷的久了,以爲是實在的,此理如不悟,問題解決不了,悟了才能自在,經論中在理論上說一切法空,煩惱因而斷除,心性乃能顯現,不但心無住處,境界亦無住處,境界是心變現出來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既爲虛妄,焉有住處。一切不要分別,不著相即覺悟。現在法弱魔強,障礙重重,若能真正發心,續佛慧命,不要害怕,不要當他一回事,只要不求名聞利養,什麼樣天魔外道都障礙不了,活一天作一天,何時世緣斷了,即不做。一切隨緣,什麼環境都自在,魔就沒有辦法,二空成就,魔還有什麼可以爲難的。
△人若做了一個害怕的夢,嚇的一身冷汗是冤枉的,因爲夢本來就是虛幻不實的,何必認真。十法界一切依正莊嚴也是夢景,觀一切菩薩從初發心至等覺菩薩,其所修所行亦無處所,不可執著當以爲真,一切境界現前不迷就是菩薩。如何才不迷,第一、理要通達,事亦要通達,事理都不迷是菩薩,對一切應做的事,決定要做,而決不著相。
△經雲:“眼終不見不淨佛刹,亦複不見異相衆生”。所作所爲統統不要了,回向衆生,心中一塵不染,心淨則土淨。佛看衆生各各均是佛,因爲他沒有分別心,只有平等心,心中不起分別,一律平等。學佛之後若是煩惱更重,已入魔境,與佛法背道而馳。對于壞的環境處之泰然,修的是自己的清淨心、大自在,若是見到佛歡喜,見到魔不歡喜,就不自在,自己若無分別心,豈有佛魔之分。
△佛的十力:福德智慧無盡,皆由于佛的十力生出來的,十力是福慧的根本,與我們有分,我們亦有佛性,既然一切衆生皆有佛性自應具備十種能力,也是本性中具足的。十種智力非普通智慧,是本性中之智慧,屬于實相般若,所以稱之爲能力,玆將十力分條說明之:
(1)知是處非處智力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造何因得何果,佛看得清清楚楚,作善業得樂報謂之是處,作惡業得樂報謂之非處,如是種種皆悉遍知。
(2)知過現未來業報智力 衆生因果通叁世,如來于一切衆生過去現在未來叁世業緣果報出處皆悉遍知。
(3)知諸禅解脫叁昧智力 如來于諸禅定自在無礙,其深淺次第如實遍知。
(4)知諸根勝劣智力 根謂根器或衆生之智識程度,如來于諸衆生根性勝劣得果大小皆實遍知。
(5)知種種解智力 如來對衆生之欲望善惡知見不同,如實遍知。
(6)知種種界智力 如六道即六個界限,同一道中界限亦很多,如黃種人、白種人、日本人、美國人,每一家庭亦各不同,如來于世間衆生種種界限不同如實遍知。
(7)知一切至處道智力 有何業因將來至何道果,如修無漏法門,到涅槃果,到達什麼程度,如來均能如實遍知。
(8)知天眼無礙智力 天人的天眼是報得的,天眼無障礙,但有差別能力,如來證知天眼清淨,見諸衆生死時生時端正醜陋善惡業緣皆悉無礙。
(9)知宿命無漏智力 神通中有宿命通,羅漢只能知五百世,小乘初果有叁神通,天眼天耳他心通,二果再加宿命通,叁果加神足通,但均有限度,如來于種種宿命一世乃至百千萬世,一劫乃至百千萬劫死此生彼,死彼生此,姓名身世苦樂壽命如實遍知。
(10)知永斷習氣智力 自己知道證到何境界而決不起分別,如來于一切惑余習氣分永斷不生,如實遍知。
佛的智力無量無邊,連他方世界下了幾點雨佛都知道,有一位很有修行的老法師說,佛並無此種能力,不過形容佛的神通廣大而已,其實這位老法師尚未證到阿羅漢果,因爲他還沒有他心通,他尚不知他人心裏想什麼事情,果真他已證到羅漢,而距離佛的神通尚遠得很,我們豈可相…
《聽經劄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