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信老法師的話呢!
△無量無邊的智慧與福德是由于修一切菩薩行得來的,能修即是福慧之因。學佛的人無一人不願求福慧,有人求得到,有人求不到,實因有如法不如法之別,何謂不如法,可能天天修而心中急于求功,此種既雜又染,不清淨,焉能得到福慧。菩薩行與諸天之行世間聖人之行,在相上講很難辨別,其不同之點是世間修一切善不離相,佛菩薩修一切善離一切相,如遇某一善舉,先問誰在主持,如果此人是個問題人物,我就不幫忙,這就不合乎菩薩行。只要是好事,不論什麼人主辦,都要隨喜協助,若有分別雜染,心地即不清淨,即非菩薩行。
△經雲:“其心彌廣等一切智”,心量要大,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現在社會上兩個人在一起工作都不能互相容納,如此下去,叁途有分,自己畫的界限太小了,所以出不去,心如果要到達叁界以外,自然就會超出六道輪回,心量拓開,智慧即現前,一切智的光芒也透露出來了。
△十回向菩薩是上賢菩薩,還是離不了六度波羅密,自成就之後要發願廣度一切衆生,十種回向歸納起來不外乎叁種:(1)回向實際(2)回向菩提(3)回向衆生。講後兩種回向容易講,講回向實際很困難,第一以無所得而爲方便,隨緣不變是用無所得,雖與衆生和光同塵而不迷。大乘菩薩有般若波羅密入空入有均不執著,可以隨緣不變,用無所得是方便法門,如菩薩修般若時,知一切法不生,這是實際理體的話,初學佛之人應細細體會之。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卷六雲:“調伏成熟一切衆生,普攝諸根,不令放逸,令其觀察真實境界”,等于楞嚴經之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真實境界即諸法實相,果能做到如此地步即是圓初住菩薩的境界。欲求往生必須以理一心不亂爲最高的目標,一步一步往上走,先求心之清淨,功夫成片,縱然求不到,等而下之,亦可能生到凡聖同居土。境界現前,千萬不要以煩惱的種子相應,要一切放下,肯吃虧上當才好,忍耐一切橫逆之來,心中不起分別,煩惱退隱,般若即現前。世間法的紛爭全是爲了名聞利養,須相信佛語,一切均屬因果定業,佛有無上神通而不能轉移定業,改變因果,如系命中應得之財富,布施之後仍舊會回來。
△年輕的時候應多吃點苦頭,愈吃苦愈好,如果福報大,留一點到老來再享受,免得老來苦,豈不甚好,如系在校青年學生,更不可只圖享受貪玩,混文憑,而荒廢學業,如無真正技能與真實學問,入了社會必定發生種種障礙,所謂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現在老來有結局的人都是年輕時吃過苦頭的。
△修忍辱時不要著忍辱的法相,以爲我是能忍,以及我所忍受的程度,有能有所即離不開四相。聞贊則喜,聞謗則怒,心中即起波浪,然而離四相談何容易,應先漸修,後可頓超。修行一事沒有天生的,縱有頓根的人,亦是過去世修來的,欲求大徹大悟,須以佛法慢慢熏習,每天需要念經,單單念而不解其義,收效甚微,對于經義要圓解要深解,日常生活當中,遇到什麼境界都能運用上去,舉心動念均是修行,功夫用得上,日久必有成就,人我執不易斷,凡事看淡一點,即算有進步,愈淡薄愈自在,就是漸漸的放下,四相空了,說一個忍辱也是多余的。
△菩薩有叁十二應身度化一切衆生,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爲說法。菩薩應化到世間來的太多了,可惜我們肉眼凡夫,不知誰是菩薩,但從教理上觀察,某人行事均與菩薩行相應可能就是再來的菩薩化身,而其階位如何當無從判斷。
△凡夫修一切善事不能與心性相應,故其效果甚微,經雲隨順堅固一切善根,善根即有堅固之意,例如首楞嚴即一切事究竟堅固之義。彌陀經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所以善根非常重要,修善事必須稱性,性是無量無邊的,一點小事情能成就很大的功德。
△貧窮布施難,但窮人亦能隨順堅固,小小布施能與性相應即能隨順堅固一切善根。窮人無錢布施可以出力,對于善舉能助一臂之力亦算布施。華藏法施會承各位道友發心助印全套華嚴經一千部,甚爲稀有難得,現已分贈各位每人一部(計二十四本)結緣,其余大部份已分贈海內外各圖書館,出錢者當有功德,如財力不足能撥冗數小時來此法會幫助包裝捆紮寫地址,亦屬布施,如無時間幫忙,對于此舉稱揚贊歎,心中歡喜,亦算是言語布施,一樣有功德,所以布施人人可修。佛門有四衆弟子,出家二衆修法布施,在家二衆修財與無畏施,故弘揚佛法在家二衆更應負大部份的責任。
△菩薩示現國王身,非常仁慈,對全國百姓有大布施,“乃至王位,皆無所吝”,其目的在使衆生離苦得樂,但幸勿曲解經義,菩薩行建立在智慧的基礎上,如請求施舍王位者是一位暴虐之人,即不能隨便施與,所謂慈悲生禍害,方便出下流,如施與之使老百姓遭殃,同時亦使得王位者造無間罪惡將來下地獄受苦,反而害了他,故無論大小布施均須有智慧。
△大光明表大智慧,佛法徹始徹終都是講的智慧,凡夫無始以來迷惑太深,有大聰明的人能辨別是非善惡已經算是很了不起的了,有小聰明的人能辨別利害也算是不錯的,真正曉得是非利害的並不多。印光大師說如果有人能夠一切放下,一心一意的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
△欲弘法利生必先廣結法緣,他人來找麻煩,事實上難免,因爲多生來業因感召所致,一切橫逆均應承擔,一心一意放在佛法上,以佛法度人使其念佛成就往生西方,即等于把他由地獄裏救拔出來一樣。法布施中以印經功德最大,但是必須有人講經才發生效力,故講經說法亦屬當務之急。如發心弘法必蒙佛菩薩加被與龍天之護持,但是心中要遠離名聞利養,心中空空洞洞,必有感應。
△世間種種行業一轉變過來即是佛菩薩的行業,佛菩薩穿衣吃飯都是在修般若波羅密,在日用平常之中注重觀行,即能轉變過來。大乘菩薩是在五欲六塵中修行,小乘人遠離塵勞,沒有善巧方便乃是笨的辦法,小乘人未見性,般若智慧未開,只能解脫叁界之內的生死,而不能解脫叁界外的變易生死,沒有方便智與根本智,若有方便智在修行中均可轉變爲普賢大行,但大乘行如不慎重亦能發生流弊,菩薩有隨順煩惱行,爲度生之方便,對衆生有利益時,迫不得已而偶一爲之,如自己程度不夠,幸勿輕于嘗試,阿難已證初果須陀洹,尚且遭摩登伽女之難,何況其他。
△經雲:“雖離生死,而于諸趣自在受生,雖現世間,而于涅槃入出自在”。這是乘願再來人的境界,譬如在人道中受生,對于世間諸苦應有感觸,如夙所傳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再來,其一生遭遇亦有種種困境,一切感受自然與凡夫無二無別,但是受是身體上的感受,身受心不受,心中清淨一塵不染。乘願再來者在六凡世間受生,于涅槃入出自在,入出不二,入出一如,生死即涅槃,何時才能不二,到了見到性的時候才能不二,未見性仍是二。見性之後,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
△菩提心要叁心圓發方稱具足,不會退轉,所謂叁心即是直心、深心、大悲心,心中無彎曲之相謂之直,直心是道場,直心是見性的唯一條件,心中絕不可有委曲相。大乘菩薩的直心就是清淨心,清淨心不染,心中有貪的念頭還算是直心嗎?貪圖物質享受是貪,貪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是貪,不知此中道理,修了幾十年還是老樣子,全是在形式上用功夫,無濟于事,佛法重在去貪心。凡夫是染業,菩薩是淨業,金剛經說修一切善是業,離一切相是淨,普通人以爲善業就是淨業,實爲大錯。善業只能在叁善道受生,仍不出輪回。修淨業不要勉強,一切隨緣隨分,決不作超越自己能力範圍以外的事,隨順一切事物,量力而爲,常常如此身心自然清淨。
△四願輪略說:
(一)住好國土 (1)四事供養無缺,不必用力求謀。(2)地方治安良好,無恐懼之心。(3)物産豐富,生活敷余,人民安居樂業。(4)風俗善良,人情味濃厚,善人多。(5)寂靜安甯,無雜亂噪音。
(二)依止善人 善人有五條件,殊爲難求:(1)博學多聞,有豐富之學識,樣樣通達。(2)有修有證,行解相應。(3)辯才無礙,善于講解,有很多有學問之人,無善巧方便,只能自修,不能教人。(4)有大悲心,看衆生迷惑顛倒,願盡力化導,無任何條件。(5)學不厭、誨不倦,教導學生無有疲倦。
(叁)發大誓願⑷(1)有善緣,惟有了解佛法才能引導發願。(2)發大誓願即是發菩提心,從願上說,衆生無邊誓願度,基于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所發出來的度一切衆生之心,無論衆生是善是惡均應救度之,學到了本事之後還是爲了渡衆生,所以發願亦須有福有智。(3)善修、要會修,有善巧方便成就快,原則上說,心行與性相應是修的目標,愚者(指羅漢)難分識與根,天上人間七番生死,也見不了性。(4)說法、在修學期間要常常說法,常說法、悟處多,教學相長,不肯講經決定學不出來,不是出風頭,也不是求名聞利養。(5)善出、不能停留在某一階段,絕不留戀,得到之後,立即舍去,萬萬不能染著。
(四)集勝功德 (1)對于所作善事,無論大小均須有歡喜心,不能有絲毫勉強,量力而爲,培福要自然,否則將來的結果也有障礙。(2)培福時要有善人領導,不能令其發生困難與障礙。(3)身體健康、趁年輕時培福,可以老而不衰,臨終無死苦,老病死叁苦均不受,要健康長壽最好的辦法是素食,不與一切衆生結冤仇。(4)定、求心地清淨。(5)慧、修福德之主因。有此四願輪,可以遊正覺路,至大涅槃。世間聰明智慧的人很多,任何事情都能辦得到,惟有操縱生死一事世間人作不到,必須依靠佛法修行,故佛稱爲大雄,確有其道理在。
△凡是不變的是真的,有變的即非真,凡夫執有,二乘執空,這是凡小的毛病,大乘兩邊均不著,對于宇宙人生一切通達謂之般若。無始以來,我們被煩惱所熏習,實在太久了,財色…
《聽經劄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