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信老法师的话呢!
△无量无边的智慧与福德是由于修一切菩萨行得来的,能修即是福慧之因。学佛的人无一人不愿求福慧,有人求得到,有人求不到,实因有如法不如法之别,何谓不如法,可能天天修而心中急于求功,此种既杂又染,不清净,焉能得到福慧。菩萨行与诸天之行世间圣人之行,在相上讲很难辨别,其不同之点是世间修一切善不离相,佛菩萨修一切善离一切相,如遇某一善举,先问谁在主持,如果此人是个问题人物,我就不帮忙,这就不合乎菩萨行。只要是好事,不论什么人主办,都要随喜协助,若有分别杂染,心地即不清净,即非菩萨行。
△经云:“其心弥广等一切智”,心量要大,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现在社会上两个人在一起工作都不能互相容纳,如此下去,三途有分,自己画的界限太小了,所以出不去,心如果要到达三界以外,自然就会超出六道轮回,心量拓开,智慧即现前,一切智的光芒也透露出来了。
△十回向菩萨是上贤菩萨,还是离不了六度波罗密,自成就之后要发愿广度一切众生,十种回向归纳起来不外乎三种:(1)回向实际(2)回向菩提(3)回向众生。讲后两种回向容易讲,讲回向实际很困难,第一以无所得而为方便,随缘不变是用无所得,虽与众生和光同尘而不迷。大乘菩萨有般若波罗密入空入有均不执著,可以随缘不变,用无所得是方便法门,如菩萨修般若时,知一切法不生,这是实际理体的话,初学佛之人应细细体会之。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卷六云:“调伏成熟一切众生,普摄诸根,不令放逸,令其观察真实境界”,等于楞严经之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真实境界即诸法实相,果能做到如此地步即是圆初住菩萨的境界。欲求往生必须以理一心不乱为最高的目标,一步一步往上走,先求心之清净,功夫成片,纵然求不到,等而下之,亦可能生到凡圣同居土。境界现前,千万不要以烦恼的种子相应,要一切放下,肯吃亏上当才好,忍耐一切横逆之来,心中不起分别,烦恼退隐,般若即现前。世间法的纷争全是为了名闻利养,须相信佛语,一切均属因果定业,佛有无上神通而不能转移定业,改变因果,如系命中应得之财富,布施之后仍旧会回来。
△年轻的时候应多吃点苦头,愈吃苦愈好,如果福报大,留一点到老来再享受,免得老来苦,岂不甚好,如系在校青年学生,更不可只图享受贪玩,混文凭,而荒废学业,如无真正技能与真实学问,入了社会必定发生种种障碍,所谓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现在老来有结局的人都是年轻时吃过苦头的。
△修忍辱时不要著忍辱的法相,以为我是能忍,以及我所忍受的程度,有能有所即离不开四相。闻赞则喜,闻谤则怒,心中即起波浪,然而离四相谈何容易,应先渐修,后可顿超。修行一事没有天生的,纵有顿根的人,亦是过去世修来的,欲求大彻大悟,须以佛法慢慢熏习,每天需要念经,单单念而不解其义,收效甚微,对于经义要圆解要深解,日常生活当中,遇到什么境界都能运用上去,举心动念均是修行,功夫用得上,日久必有成就,人我执不易断,凡事看淡一点,即算有进步,愈淡薄愈自在,就是渐渐的放下,四相空了,说一个忍辱也是多余的。
△菩萨有三十二应身度化一切众生,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菩萨应化到世间来的太多了,可惜我们肉眼凡夫,不知谁是菩萨,但从教理上观察,某人行事均与菩萨行相应可能就是再来的菩萨化身,而其阶位如何当无从判断。
△凡夫修一切善事不能与心性相应,故其效果甚微,经云随顺坚固一切善根,善根即有坚固之意,例如首楞严即一切事究竟坚固之义。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所以善根非常重要,修善事必须称性,性是无量无边的,一点小事情能成就很大的功德。
△贫穷布施难,但穷人亦能随顺坚固,小小布施能与性相应即能随顺坚固一切善根。穷人无钱布施可以出力,对于善举能助一臂之力亦算布施。华藏法施会承各位道友发心助印全套华严经一千部,甚为稀有难得,现已分赠各位每人一部(计二十四本)结缘,其余大部份已分赠海内外各图书馆,出钱者当有功德,如财力不足能拨冗数小时来此法会帮助包装捆扎写地址,亦属布施,如无时间帮忙,对于此举称扬赞叹,心中欢喜,亦算是言语布施,一样有功德,所以布施人人可修。佛门有四众弟子,出家二众修法布施,在家二众修财与无畏施,故弘扬佛法在家二众更应负大部份的责任。
△菩萨示现国王身,非常仁慈,对全国百姓有大布施,“乃至王位,皆无所吝”,其目的在使众生离苦得乐,但幸勿曲解经义,菩萨行建立在智慧的基础上,如请求施舍王位者是一位暴虐之人,即不能随便施与,所谓慈悲生祸害,方便出下流,如施与之使老百姓遭殃,同时亦使得王位者造无间罪恶将来下地狱受苦,反而害了他,故无论大小布施均须有智慧。
△大光明表大智慧,佛法彻始彻终都是讲的智慧,凡夫无始以来迷惑太深,有大聪明的人能辨别是非善恶已经算是很了不起的了,有小聪明的人能辨别利害也算是不错的,真正晓得是非利害的并不多。印光大师说如果有人能够一切放下,一心一意的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
△欲弘法利生必先广结法缘,他人来找麻烦,事实上难免,因为多生来业因感召所致,一切横逆均应承担,一心一意放在佛法上,以佛法度人使其念佛成就往生西方,即等于把他由地狱里救拔出来一样。法布施中以印经功德最大,但是必须有人讲经才发生效力,故讲经说法亦属当务之急。如发心弘法必蒙佛菩萨加被与龙天之护持,但是心中要远离名闻利养,心中空空洞洞,必有感应。
△世间种种行业一转变过来即是佛菩萨的行业,佛菩萨穿衣吃饭都是在修般若波罗密,在日用平常之中注重观行,即能转变过来。大乘菩萨是在五欲六尘中修行,小乘人远离尘劳,没有善巧方便乃是笨的办法,小乘人未见性,般若智慧未开,只能解脱三界之内的生死,而不能解脱三界外的变易生死,没有方便智与根本智,若有方便智在修行中均可转变为普贤大行,但大乘行如不慎重亦能发生流弊,菩萨有随顺烦恼行,为度生之方便,对众生有利益时,迫不得已而偶一为之,如自己程度不够,幸勿轻于尝试,阿难已证初果须陀洹,尚且遭摩登伽女之难,何况其他。
△经云:“虽离生死,而于诸趣自在受生,虽现世间,而于涅槃入出自在”。这是乘愿再来人的境界,譬如在人道中受生,对于世间诸苦应有感触,如夙所传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再来,其一生遭遇亦有种种困境,一切感受自然与凡夫无二无别,但是受是身体上的感受,身受心不受,心中清净一尘不染。乘愿再来者在六凡世间受生,于涅槃入出自在,入出不二,入出一如,生死即涅槃,何时才能不二,到了见到性的时候才能不二,未见性仍是二。见性之后,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
△菩提心要三心圆发方称具足,不会退转,所谓三心即是直心、深心、大悲心,心中无弯曲之相谓之直,直心是道场,直心是见性的唯一条件,心中绝不可有委曲相。大乘菩萨的直心就是清净心,清净心不染,心中有贪的念头还算是直心吗?贪图物质享受是贪,贪图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是贪,不知此中道理,修了几十年还是老样子,全是在形式上用功夫,无济于事,佛法重在去贪心。凡夫是染业,菩萨是净业,金刚经说修一切善是业,离一切相是净,普通人以为善业就是净业,实为大错。善业只能在三善道受生,仍不出轮回。修净业不要勉强,一切随缘随分,决不作超越自己能力范围以外的事,随顺一切事物,量力而为,常常如此身心自然清净。
△四愿轮略说:
(一)住好国土 (1)四事供养无缺,不必用力求谋。(2)地方治安良好,无恐惧之心。(3)物产丰富,生活敷余,人民安居乐业。(4)风俗善良,人情味浓厚,善人多。(5)寂静安宁,无杂乱噪音。
(二)依止善人 善人有五条件,殊为难求:(1)博学多闻,有丰富之学识,样样通达。(2)有修有证,行解相应。(3)辩才无碍,善于讲解,有很多有学问之人,无善巧方便,只能自修,不能教人。(4)有大悲心,看众生迷惑颠倒,愿尽力化导,无任何条件。(5)学不厌、诲不倦,教导学生无有疲倦。
(三)发大誓愿⑷(1)有善缘,惟有了解佛法才能引导发愿。(2)发大誓愿即是发菩提心,从愿上说,众生无边誓愿度,基于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所发出来的度一切众生之心,无论众生是善是恶均应救度之,学到了本事之后还是为了渡众生,所以发愿亦须有福有智。(3)善修、要会修,有善巧方便成就快,原则上说,心行与性相应是修的目标,愚者(指罗汉)难分识与根,天上人间七番生死,也见不了性。(4)说法、在修学期间要常常说法,常说法、悟处多,教学相长,不肯讲经决定学不出来,不是出风头,也不是求名闻利养。(5)善出、不能停留在某一阶段,绝不留恋,得到之后,立即舍去,万万不能染著。
(四)集胜功德 (1)对于所作善事,无论大小均须有欢喜心,不能有丝毫勉强,量力而为,培福要自然,否则将来的结果也有障碍。(2)培福时要有善人领导,不能令其发生困难与障碍。(3)身体健康、趁年轻时培福,可以老而不衰,临终无死苦,老病死三苦均不受,要健康长寿最好的办法是素食,不与一切众生结冤仇。(4)定、求心地清净。(5)慧、修福德之主因。有此四愿轮,可以游正觉路,至大涅槃。世间聪明智慧的人很多,任何事情都能办得到,惟有操纵生死一事世间人作不到,必须依靠佛法修行,故佛称为大雄,确有其道理在。
△凡是不变的是真的,有变的即非真,凡夫执有,二乘执空,这是凡小的毛病,大乘两边均不著,对于宇宙人生一切通达谓之般若。无始以来,我们被烦恼所熏习,实在太久了,财色…
《听经札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