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听经札记▪P24

  ..续本文上一页示出无为法,一切有是幻有,因缘故有,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佛说万法皆空,缘生即空,皆无自性。看六道轮回更显然,因缘故轮转,还灭门亦离不了因缘,有为法是空,无为法是缘显示出来的,佛法常讲真如无为,此真如无为还是因缘所显的。

  △经云:“知诸时分、刹那、腊缚、牟呼栗多,昼夜年劫,延促相入,无所挂碍”。刹那是最短的时间,一刹那有九百个生灭,一百二十刹那等于一个怛刹那,六十个怛刹那等于一个腊缚,三十个腊缚等于一个牟呼栗多,三十个牟呼栗多等于一昼夜。延促相入即时间长短相入,事事无碍的境界,无量劫可为一刹那,一刹那可为无量劫,时间在百法中属于不相应行法,是虚妄的。所谓念劫圆融就是这个道理。

  △出家人有三种欲:(1)恶欲、在僧团中争名夺利,希望四众供养均供其支配,喜欢出风头,争领导地位。(2)大欲、希望他人知道他的修行成就,以求名闻利养,对外宣传某人证道,某人得神通,四相未离,处处还有执著爱欲,仍是博地凡夫。(3)欲欲、今生加紧用功修持,希望来生作皇帝或大梵天王,享大福报。欲望无止境,精神必痛苦。佛法千言万语,必须将贪欲放下,大乘佛法由初发心到圆满菩提,即是一布施,也就是一个舍字,所以修布施是断烦恼的根本。

  △学佛的人必须修到了一切法空,才能得大自在,破执著要从身外之物舍弃,进一步连内财都能舍,以自己的精神体力布施供养一切众生,常如此才能入无住的境界,分身遍十方法界得大自在,佛法了解的再透彻,若放不下也是表面文章,一点掺不了假。

  △经云:“一一如来所转*轮,种种宣说,所谓广说、略说、赞说,毁说、明了说、隐密说、有余说、无余说、不定说、决定说,我皆悟解,忆念受持”。广说是详细说,略说是提纲挈领的说,赞是赞叹,毁是责备。此种设施必须有智慧,且须对根机,运用不得当,难免害人,必须那位学者到了八风吹不动的时候,才可以用赞毁方法,此二者均能断人慧命。明了说是直接了当的说,隐密说是委曲婉转非常含蓄的说,有余说是不说完全,说一半留一半,恐碍其悟门,说尽了不是好老师,使学生永远不能开悟。无余说是彻发底源。不定说是令学者起疑情的,决定说是令学者断疑情的。

  △众生根性不同,九法界由等觉菩萨到三涂,都能闻到佛法,虽然闻到,究竟能理解多少,视各人根性而异,九法界众生只有迷悟的差别,上边迷的轻,下边迷的重,迷的重的悟解能力小,甚至听也听不懂,然要多多听仍有开悟的机会。例如佛说一切唯心造,凡人听了认为是妄想心,轮回是业力推动的,善恶业均是心造的,权教菩萨听了认为万法唯识,大乘菩萨听了知道是真心变现的影相,三种人的悟解不相同。

  △护持一切佛种,先要护持自己的佛种,即在这一生当中定要成就,放得下没有不成就的,要彻底的放下,顺逆境都好,无不自在,放下与智慧有密切之关系,愈能放下,愈照得清楚,利他即护持他人的佛种,未悟者作其增上练,已悟者助其成熟。

  △戒亦称为解脱,如好好持戒亦能解脱,入菩萨道三无漏学为根本,学佛千万不要被虚妄的名闻利养迷著,佛法亦有法运,虽衰不会灭亡,因末法有一万年之法运,现在只过了十分之一。修菩萨道一定要由三无漏学开始,修戒是手段,慧是目的,定是枢纽。

  △障碍大慈悲心的是嗔恚,持大慈悲戒即可破除嗔恚障,纵然有人无缘无故的来侮辱我,亦应以慈悲心修大慈悲戒,作起来很难,但不是作不到,遇到逆缘应立即觉悟,不觉悟,慈悲心永远发不起来,常常觉悟,悲心即增长,嗔恚心即渐渐消除。

  △忏悔二字是梵华合一之译词,发露前所造罪,把它说出来,使大家知道,此忏之本意,悔是改往修来,二字意义相通。忏悔之精神与利益是在除恶业,忏悔分事忏与理忏:

  (1)事忏——佛弟子犯了罪过,依教修忏悔,在方等经中有修忏之方法,烧香燃灯供佛像,清净庄严,尽心尽力供养,每进入拜忏之殿中须先沐浴换新衣,蕅益大师曾修忏法十余年颇有感应。

  (2)理忏——理忏是作观,如维摩长者照见五蕴皆空时罪在那里?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罪亦如此,罪性找不到,从心上解脱,从理上解脱,理上得到解脱,事上自然解脱,若心为境转,苦不堪言,此一法即是用根不用识。性是清净的,妄想是垢,断妄想就是理忏,理忏可以不落痕迹,古德说最好事理双忏,事理无碍之忏,一切业障害,皆从妄想生,如不断妄想即不是真忏悔。念佛人二六时中念念分明,正念现前,没有别的妄想,所以说念佛一声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念佛是最好的忏悔法门,念一声佛与理相应,确有如此大的力量,妄念减少,功夫自然增长,我法二执未破前,先破得失之心。

  △礼敬与赞叹是忏悔所依,最主要的精神是除我慢,人生事业愈有成就,我慢之心亦愈大,慢是根本烦恼,如我慢断尽,是辟支佛的地位,罗汉断了慢而仍有习气存在。破除我慢的方法是礼敬诸佛,佛法要从恭敬中求之,我慢就是障碍诚与敬,礼敬讲十种礼:

  (1)傲慢礼 形式上是敬礼,而无恭敬之心。

  (2)唱和礼 随众礼拜,亦是形式上有心无心的拜,不是出于自己的诚心。

  (3)恭敬礼 现在学佛的人所习之五体投地礼,此礼要平拜,不可用拜垫,但在法会中要随俗,不可自己单独不用拜垫,标奇出众。

  (4)无相礼 身入法性,能所均离,空有二边不著,身心清净即是礼敬诸佛。

  (5)起用礼 二障已断,只是为教化众生,示现给众生作榜样,一一礼均与本性相应。

  (6)内观礼 以观想拜佛,有病时不能拜,又非其时非其处如走路时可以观想拜佛。

  (7)实相礼 即无相,入实相的境界,无空间无时间。

  (8)大悲礼 菩萨为救护一切众生代替众生礼敬三宝。

  (9)总摄礼 即总摄前面各项礼拜,合而为一。

  (10)无尽礼 即华严境界,重重无尽,事相上即五体投地。

  △凡夫均有偏执之病,所以必须用遣荡功夫而后能圆融,否则偏执之凡情丝毫未去,便不能接受圆融经论,不能领会即得不到受用,最多亦不过口头上谈谈教相上的名词而已。唐宋之后禅宗以外的修行人,其道德见地修持甚深的诸大德,均是经过禅门的煆炼而能够有甚深之成就,因为禅门用功是宗般若空之又空,极力遣荡学人之偏执,不可不明般若三空(我空、法空、空空)之义趣,遣荡时应深观圆观经中之义谛,不然便不知什么是执,什么是偏,什么应遣,所以禅宗虽然不谈教义,而必须有好的师承,今既未逢严明师友,只有自己观照,精密体会经中之性相圆融、二边不取、诸法一如、无圣无凡、本来无生等等,在自己起心动念之中,细细体会,是否合于经中意旨,稍有未合,便应遣去。研究经教,当然很好,但应以般若为主,因为华严法华大经中,均是说明圆融之理论,以明性体,故其辞句义味皆属圆融,虽亦说遣荡之法,亦含蓄在圆融意义之中,所以已经有遣荡功夫,执见己薄的学者方能了解其实义,否则只知道大经义理圆融,而不知是说遣荡,若执情未化,其所理解者只不过表面文章,未见真正圆融。般若是用遣荡偏执之语以明性体,其辞句意味皆属遣荡,虽说圆融之理,亦寓于遣荡之中,所以怕谈般若者在此,所以不将般若列入圆教者亦在此。其实这只是看到文字的一面,此乃般若与他种圆经立言之不同,及学之者利钝所关之微细处,这是江味农居士之经验谈,非有甚深契入之理解说不出来,愿读者细细体会之。

  △佛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众生有感,佛即有应,诸佛出世净业所成,佛不论在那一道出现,均系他的自受用,佛菩萨到了地狱,他的境界也是清凉自在的,因为他的心清净。我们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个人的境界不一样,心清净的程度不同。心量广大的,莲花就大了,个人修证不同,他人无法代替,如能代替,十方诸佛大慈大悲,早就帮我们的忙超出三界了,佛菩萨只能作增上缘,如真正想去,就要修净业,但净业并不是善业,善业生善道,得人天福报,应照金刚经上所说的修一切善,离一切相,牺牲自己成就他人就对了。

  △清凉大师将华严经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提出作为单行本,依之而行即是普贤行,登地菩萨都要修普贤行,各行各业只要利益众生的,都是普贤行,不要把菩萨事业看得太小,菩萨事业无量无边,在路上走,拾到一个香蕉皮,放在垃圾桶内,免得行人滑倒是普贤行,家庭主妇在家烧饭菜,烧得可口,不让家人吃生饭吃冷菜也是普贤行。懂得佛法然后再看孔子的学说,方知孔子确实是了不起的人物。

  △佛有能力庄严佛土,我们没有能力庄严佛土,果报上的庄严是在因地上修的,诸佛如此,六道凡夫亦如此,无量形相,无量光色,因各人的业力不同,千差万别,福薄之人即有福薄之相,业因是功德善根,现前世界应当首先庄严,作任何事业均应由近而远,要庄严眼前的道场,眼前的国土,从现前世界作起,如自己财力不足,谈不上布施,每日节省一元,参加扬善杂志的一日一善运动,救济贫苦,数目虽微而众擎易举,勿以小善而不为,其功德亦无量无边。果能如此,则十方世界诸佛即能加被,如此学佛即不会落空。经中句句开示,都说的现前环境,然后再把心量拓开,世界无尽,回向功德亦是重重无尽,理不明白,事上如何修法?想修想学从本身作起,从现在作起,从小处作起,若是对于行,一点都不作,那真是谈空话了。

  △先把得失的念头断掉,才能得到自在,智慧即能现前,这是我的东西,固然要珍惜,妥为保存,但是不要存悭吝之心,他人取用,即与自己受用一样,有的人学佛多年,天天想求智慧求福德,而所做的完全相反,以致一生遭遇,多与愿违,尚怪佛菩萨不理会他,须知大菩提心是从智慧中生出来的,先由放下得失之心下手就成功了一半。

  △有情…

《听经札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防癌手册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