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聽經劄記▪P19

  ..續本文上一頁行,如此幾次,小沙彌以爲羅漢發神經,詢問究竟,經羅漢說明原委,小沙彌始悟發菩提心之重要。

  △持戒必須有智慧,如無智慧無法持戒,亦守不住。戒生定、定生慧,相資相成,受戒容易、守戒難。內有煩惱,外有誘惑,降伏煩惱需要智慧,俗語說,沒有理智控製不了感情。戒有二種,一爲止持,一爲作持。如五戒規定均不應作,爲止持,屬自利;作持是必須要作,屬利他。例如受菩薩戒之後,路遇病人必須爲其安置照顧,不管即犯戒,謂之作持。

  △律儀戒是叁藏中之律藏,律藏中未包括之事項太多,但持戒者須了解戒律之精神。戒律之精神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戒中條文內未規定者凡屬于善事均應照作,屬于不利者,無論于己于人均不應作,如吸香煙律未規定,但于己有害即不應吸。

  △正助雙修,正修是定,助修是六度,正修不著有,助修不著空,無論修那一法門,戒律是共同科目,戒律幫助成就,八萬四千法門均修定,淨土得一心不亂,是念佛叁昧,離開戒不成,戒幫助得定,止持是斷絕作惡的增上緣,作持是曆事練心。佛對于衆生習氣了解的太深刻,教導我們的修身方法也太善巧,心常在定中保持清淨心,失去清淨心所修的均爲癡福。除非爲了度衆生,否則以不接觸繁華世界爲上策,出家人更應明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無事。龐居士將金銀財寶沈入江底,有人問他何不救濟世人,他說好事不如無事。心寂靜了即如明鏡一樣,萬事萬物了了分明。

  △由初學佛到等覺菩薩都要守戒,等成佛之後就不要持戒了,因爲佛的行爲就是戒律。

  △今人耐性不及古人,凡事都要在最短期間內完成,工業社會時間就是金錢。從前人跟老師學道,一二十年是很普遍的。佛知衆生無耐性,所以對小乘人說成佛要叁大阿僧祇劫,說多了恐怕學人退了道心,其實大乘經典說成佛要修無量劫。

  △清淨心中一絲毫不能沾染,親愛之人要放下,冤家對頭也要放下,度一切衆生,冤家對頭也在內,菩薩沒有一個冤家,冤親平等是大無畏精神。

  △十方世界無量無邊,通是教化地區,菩薩悉往受生爲數無量,佛在此世示現已是第八千次。未曾一念生疲厭,人與人相處乃是前生的緣,可能起變化,從前是好友忽然變爲冤家,凡夫類多如此。而菩薩則不然,如如不動,順境不動歡喜心,逆境不動嗔恚心,才能看到諸法實相。

  △成佛之後仍繼續行菩薩道,利益一切有情衆生,比修學的菩薩作的更澈底更積極。菩薩的光明照耀每一個衆坐,令其入法性,見性成佛,菩薩願才算圓滿。地藏菩薩的願是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須等待每一個衆生均成佛,他才成佛。換言之,即是永遠行菩薩道,利益衆生。

  △禅定屬功德邊,布施、持戒、忍辱、精進屬福德邊。福德可以給人,功德不能給人,亦如財物可以贈送他人,聰明智慧無法贈送他人,功德是自己專有的。寶志公爲觀音化身,主持梁皇忏亦只能將郡氏夫人超度到忉利天,再上去要靠定力。舍利弗智慧第一,有人問佛舍利弗何以有如此智慧,佛答舍利弗心內如鼓,空空如也,一念不生,這是大定。隨問隨答,一經過考慮即落在意識心上,必須要用無分別智,無分別智與佛心,心心相應,教下的止觀也是定,方法不一樣,目的則同。

  △無漏的是功德,有漏的是福德,可以斷煩惱了生死出叁界證大菩提果的是無漏的,功德從般若智慧中來,佛法所铨示的是人生宇宙萬事萬法,拈任何一法皆能證大菩提,楞嚴經二十五圓通不過是宇宙人生一切法門中之代表,森羅萬象無量無邊,那一法門均能入道。

  △自己成就之後,要緊的是教化衆生,此是依智起悲,必須有大慈悲,才能度世,如不化他,自己的性德不能圓滿,十方諸佛成佛之後無不度衆者,度衆生是有作有爲,而在二六時中保持清淨心。故經雲:普使群生到彼岸,此淨心者所行道。

  △佛菩薩爲度衆生常常示現種種身相,並不只是示現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的身相。有時現衆生相,多份對于根熟的衆生示現,如將要證果的人以及作錯事尚肯忏悔之人,也有在自然界顯現的,作爲衆生一切成就的增上緣。衆生對于一件偶發事件,機觸靈感,恍然大悟,或對于他人之一舉一動一言一行而扭轉危局,終身受用不盡者,皆爲佛菩薩在冥冥中示現化導,凡夫無天眼通,不知不覺而已。

  △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吾人現正在夢中,醒覺過來,方知世事如幻,空華佛事,水月道場,連佛法都是假的,何況世間一切有爲法。經論中說的清清楚楚,天天研究,但還是造罪業起煩惱,其原因是沒有進入佛菩薩的境界,得不到受用,佛法是斷煩惱的,如學佛而仍有煩惱是與佛法背道而馳。

  △時間是就衆生分上說的,實際上並沒有時間,是衆生的錯覺,時間屬于心不相應行法,時間長短沒有一定,念劫圓融,可見時間是衆生的知見,所以經雲:無量無邊無數劫,于一念中悉明見。

  △一切衆生見到菩薩,菩薩決不令其空過,一切菩薩均是如此,我們應當學菩薩,對于衆生,如能接受佛法教誨,我們應盡其所知予以教導,縱不能接受佛法亦要說因果報應,使其深信得益,不舍一切衆生界而不著一切衆生界,度衆生而不著衆生之相,說法不著說法相。

  △見佛無疲厭,念念之中都能見佛,佛是覺,六根接觸六塵,念念覺悟,念念見佛,不疲不厭,法喜充滿,學佛人真能達此境界,心地常常保持六根清淨,不爲六塵所轉,自然法喜充滿。凡夫的境界唯一的辦法是二六時中常有阿彌陀佛的念頭,深入經藏沒有清淨心入不進去,要靠佛菩薩感應,感應全憑至誠心,至誠心也是清淨心。

  △佛事門中不舍一衆生,心量要大,衆生無邊誓願度,存心舍棄一個衆生都不能成佛,心裏有取有舍即著了相,著相即是凡夫而不是菩薩,四相有一個則四相俱全。雖說帶業可以往生,也要理智能克製感情,平時多練習,否則到臨命終時就來不及了。

  △菩薩修行宗旨在轉識成智,轉前五識爲成所作智,轉第六識爲妙觀察智,轉第七識爲平等性智,轉第八識爲大圓鏡智。

  △法門無量,叁昧無量,功德林菩薩說修叁昧是一種手段,目的在見性,叁昧的本性即真如本性,叁昧的相無量無邊,見了性一切叁昧皆通達,每讀誦一部經皆能見性,無論大乘經小乘經皆能見性,小乘是大乘的基礎,比方小學與大學,若看輕小乘,不立基礎,大乘佛法即入不進去。

  △忍辱是定的前方便,“能忍最勝寂滅法”,忍清淨寂滅,把心安住在清淨寂滅就成功了。學佛要受得了寂寞,心忍得下來是初步功夫,修定下手之處即是忍,忍之相是平等。成佛的道路魔多,魔現前不能說好與不好,如被魔降伏即歸失敗,如能降魔即是好境界,遭魔是必然的現象,功夫愈高,魔王的力量愈大,楞嚴五十一種陰魔,唯一的克伏辦法是平等心,保持自己的清淨心。

  △天人有報得的神通,比人高明,天人只有五通,由欲界天到無色界天,每上一層,其神通力要高一層,惟無“漏盡通”,若得漏盡通即超出叁界。神通並不是一件奇怪事,是自性體中本具的功能,有修得的,有報得的,報得的神通,不僅天人具有,連鬼道亦能具有。菩薩的神通是修得的,比天人高的多多,無法比擬。如坐在講堂中不動而同時能普遍在一切處現身,此種境界凡夫無法體會,到了第九行菩薩即能達到此種神通力量,須知佛菩薩並無身相,故能現一切相,佛菩薩相好莊嚴是爲凡夫有分別心而說的,爲衆生感應道交而示現的,所謂相無定相,人求感應、佛菩薩所現的是人相,天人求感應、佛菩薩所現的是天人相,若不顯同類身即無法教化。

  △經雲:“善守身語及意業,恒令依法而修行,離諸取著降衆魔,此智心者所行道。”以最淺顯的說法即是身必須離殺盜淫,語必須離四種口過,意必須離貪嗔癡,依此修行,所修的仍然是福報而不是菩薩道。十善業是有漏的福報,修十善業而離十善之相,不可取相,不可執著,不取法相,不取非法相,能如此則可降伏衆魔,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即是離諸取著,“離諸取著”即可降魔。

  △讀書同吃藥一樣,吃藥是爲了治病,以藥力把病化解,使病人恢複元氣,讀書是要變化氣質,如不能變化,讀書何用。佛經讀的滾瓜爛熟而仍然貪嗔癡慢,與不讀何異,讀經聽經之後即要作菩薩作佛,居士們在家則家庭即是道場,對父母孝順,對一切事理明達不迷即是佛寶,事相上作的一切圓滿即是法寶,化導全家人一團和氣即是僧寶。公務員事事本著佛法作,忠于國、忠于事,認真負責,則機關就是道場,學佛人所在之處即是道場。並不限定寺院內之大雄寶殿及經堂是道場。

  △世間事均是假的,人到老年患得患失之心更重,其實人生一切遭遇都是前世善惡業因所結的果,現在遇到了只有忍受,如自己想如何便能如何,佛就不把求不得列爲八苦之一,人生一切境遇皆受因果律之支配,今生之財富是由前生財布施得來的,今生的智慧是由前生法布施得來的,有許多人發了意外之財,不但病魔纏綿,損失殆盡,且把老本花掉,此種事例世上所在多有,所以人不必貪求,要放下一切,把一句阿彌陀佛名號守住了,心地才清淨,心地清淨,決定往生,“看破”是真學問,“放下”是真功夫。

  △四十華嚴第一品之經題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思是動念頭,議是討論,不思議即是菩提心中之直心,直心正念真如,離念沒有念頭,所說言語是由本性中生出來的,不是動念在心中思忖討論出來的,所以叫不思議。入字最吃緊,讀誦四十華嚴,照經中行即可入其境界,入其境界即與菩薩一樣,我們現在行菩薩道,把自己看成菩薩,而看衆生依舊是冤親不等,善惡分明,則自己仍是凡夫。菩薩對五欲六塵一絲不染,而我們對于名譽、財産、恩愛牽挂太多,放不下,就是還沒有入到菩薩的境界。

  △藏、倉庫義,寶藏義,出生義,本性之功能無有窮盡,故稱之爲無盡藏。

  △一個人要有成就,靠博學多聞,…

《聽經劄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防癌手冊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