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道輪回,了卻分段生死,才算是出家。然而變易生死還是未了,必須要破根本無明(成佛)才算是真出家,故出家是大丈夫事,需要大智慧。
△佛製托缽回來後須沐浴,沐浴後換上淨衣再作功課,從前祖師所訂規矩,拜佛禮忏一定先要沐浴,尤其是禮忏,唯有如此才能起感應。
△果能照華嚴經淨行品普賢菩薩一百四十一願的用心,即能獲得一切勝妙功德,內德圓滿,外面任何境界、人事環境都不能動搖。常言道:人到無求品自高,托缽托不到,“若見空缽,當願衆生,其心清淨,空無煩惱。”托缽托到了,“若見滿缽,當願衆生,具足成滿,一切善法。”無論遇到什麼境界都把他轉變爲菩薩境界,一切無煩惱,豈不就是普賢菩薩嗎?
△佛法常說禅定,禅悅爲食,禅中之快樂是真快樂,而沒有功夫的人得不到這種滋味,禅定境界內的享受也只能對于有相當功夫的人說才能懂。
△修行一定先要聞法,聞法是認識路,修行是走路。信解行證,有一定的步驟,不解而修謂之盲修瞎練。在娑婆世界聞法甚難,障礙重重,生到極樂世界之後聞法的機緣就多了,風吹行樹都在說法是一個最好的修行環境。
△初發心是成佛的基礎,佛在璎珞經上說初發心菩薩應具有十種功德:(1)能忍受一切苦難。不受苦不能成就道業,古人講道德、講禮讓、講節儉樸實,行苦行受人稱贊,認爲是美德,故修道的環境好,現在若修苦行,被人諷刺誹謗,故今不如昔。(2)有深厚的慈悲心。具足大慈大悲的行願,否則難堅定持久的行菩薩道。(3)培養善根,莊嚴佛土。利益一切衆生即是培養善根,彌陀經上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4)供養諸佛。(5)立定志願求殊勝佛法,求法甚難,良師尤未易得,故培養佛教人才爲切要之圖,建廟印經均有功德,若無學法之人亦無濟于事,護法求法之人尤爲重要。(6)求佛智慧。求法是求無上甚深微妙之法,是求佛的大智大覺,不至于求到一點小法就心滿意足。(7)身心平等。一切經論均講平等,凡夫我執法執難除不易作到.但不能不往此路走,時時提起此一衆生平等的念頭。(8)親近善知識。對于自己的品德學問均有饒益。(9)心常柔和。(10)對大乘佛法特別歡喜。
△憍慢是根本煩惱,證到阿羅漢雖無憍慢而仍有習氣,若信佛所說的道理,確信不疑,對一切衆生皆認定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自然生起恭敬心而滅除憍慢之心。故經雲,信無垢濁心清淨,滅除憍慢恭敬本。
△一切萬法均是因緣和合,經雲: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真正信佛的道理,對一切境界自不染著,煩惱是因染著而生的。
△八難(1)地獄(2)餓鬼(3)畜生(4)北郁單越(四大洲之一在須彌山之北方比余叁洲最上最妙最勝故)(5)長壽天(6)盲聾喑啞(7)世智辯聰(8)佛前佛後。對佛法具足淨信即不會生于八難,因信佛即不會造八難之因,八難是聞不到佛法,聞不到佛法即無解脫出苦之日,故謂之八難。
△學佛應先學戒,戒律是基礎,出家後最初五年應天天念戒,俟有成就再研究經典,凡夫與聖人的分界線即在戒律。
△念佛心不動是得一心,得一心即可見佛。得理一心生實報莊嚴土,得事一心生方便有余土,二六時中心中常有阿彌陀佛即能帶業往生,生凡聖同居土,現在念佛人多,往生人少,是打妄想的時間多,念佛的時間少,故經雲:“若能念佛心不動,則常睹見無量佛。”
△講經說法並不簡單,世出世間萬法都要通,故學佛須要由信解行證的程序進修,做真實功夫,若僅多看經及古人著述,恐怕錯解經義,問題很大。如未到達通的程度,只有照古人注解而述,切勿講錯,幸勿以自己意思解經,那是危險的事。
△凡夫對佛法有甚深的愛樂,一定對世間的種種娛樂厭棄,世人以歌舞爲樂,學佛人以寂靜爲樂,叁五個人在一齊修行,各修各的,安寂肅靜,其樂無窮。
△叁乘教是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聞佛所說苦、集、滅、道四谛法,斷煩惱,了分段生死者爲聲聞乘。聞佛所說十二因緣而悟道者,有師承的爲緣覺乘、無師自修的爲獨覺乘。修六度萬行、圓滿二利而到佛果者爲菩薩乘。凡夫修行應加人天乘要講五乘,人乘修五戒,天乘修十善、四禅八定、慈悲喜舍,人道若無成就,以上各乘更不必談。
△長者十德:(1)姓貴、出生于貴族,(2)位高、官爵高貴,(3)大富、有大財富,(4)威猛、威德望重,(5)智深、有大智慧,(6)年耆、年齡較長,(7)行淨、品德高尚,(8)禮備、不失禮、有禮貌,(9)上歎、爲長官國王所贊歎,(10)下歸、百姓擁護。
△一闡提爲不信佛法之人,其性格約爲:(1)說話粗野,(2)毀謗正法善法,(3)決不承認叁寶,(4)不信因果,(5)不親近善知識,(6)決不接受佛法。有一闡提之性格即要造無間業,將來必墮地獄。
△墮無間地獄之因:(1)殺父。(2)殺母。佛說父母恩難報經中開示,父母恩德最大,難以報答,若殺害之,罪惡極重。(3)殺阿羅漢。(4)破和合僧,即破壞僧團,毀滅佛法,此條不信佛之人較容易犯。(5)出佛身血,現在佛已滅度,不會犯,但毀壞佛像亦等于出佛身血。
△四種世人:(1)從冥入冥、前生未曾培福或從惡道而來者,今生福薄,不知修善,反而怨天尤人,多造衆惡,來生又墮入叁惡道。(2)從冥入明、過去生中未曾培福,今生貧窮下賤,尚知因果報應,努力修善,來生自有好報。(3)從明入冥、前生宿有善根且知修福,今生富貴但不信佛法,多造衆惡,命終必墮惡道。(4)從明入明、宿有善根福德,今生又知供養叁寶,衆善奉行,生生積福,永遠享受不盡。
△墮入無間地獄受報情況:(1)惡人命終之後不經過中陰身之階段直下地獄。(2)受苦無間,不間斷,無一刹那時間停止受苦。(3)時無間,期限甚長,以劫計,連續不斷。(4)命無間,在地獄時受刑而死但被業風一吹又活,再受苦。(5)刑無間,各種刑罰同時受之,地獄是化生,各受各苦,各不相礙。
△四攝法中之同事,是教化衆生之善巧方法,此法必須有相當程度的菩薩,到八風吹不動時才能運用。衆生見菩薩與其作同樣事才歡喜,漸漸的再把他帶到佛門來,所謂八風者是:(1)利(2)衰(3)毀(4)譽(5)稱(6)譏(7)苦(8)樂。
△苦的種類甚多,有環境之苦,有自然之苦,有衆生惱害之苦,凡夫遇到小的苦尚可忍受,至于大的苦、長時間的苦很難承當,而且容易退失道心,認爲佛菩薩不靈,佛教我們以苦爲師,知苦才想厭離塵世,比苦更可怕的是樂,生活優裕,一切自在,修行是苦事,富貴修道難,有財富者更無暇修道,所以學佛人遇到樂也不要動搖自己的志願,不攀緣,不動心,心作得了主,才能得到佛法的實益。
△家庭眷屬之相聚均系因緣,有恩有怨,有討債有還債,若看清此點,要以全力盡到責任,一切看淡,不爲境界所轉。家庭爲煩惱之根本,菩薩大願爲使衆生免除苦難,離開叁界六道,特示出家身以求解脫。出家若僅出妻子兒女田宅之家,無法了生死,要出煩惱之家(叁界六道)及無明之家才算真正出家。出家要把一切世間之樂(五欲六塵)放下,出世間的涅槃也要放下,大乘佛法是不住生死、不住涅槃。
△護法、護持佛法也。護法可分爲叁類:(1)護僧獎掖缁流、佛法之能延續到現在全靠出家佛弟子代代相傳,故所重者在僧,昔日欲求出家須經過嚴格考試,名額有限,及格後由皇帝頒賜度牒,才有和尚資格,得來不易,故受大家之敬重,迄至清初順治皇帝將出家考試製度取銷後,任何人均可出家,龍魚混雜,程度降低,早已今非昔比。僧人中有真亦有假,佛說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恒河沙,若能護持一位真佛弟子功德很大,所謂真佛弟子當爲持戒研教品學兼優者,要獎勵他,要幫助他,護持其道心,使其有足夠起碼的生活專心辦道,若護持假佛弟子,庸劣下流,邪知邪見,不但無功而反有罪。(2)護法流通大教,對于佛教經典,消極的要保管守護,積極的要弘揚光大,更重要的是依教奉行。(3)護寺興崇梵刹、修道弘道傳道需要一個場所,寺院是吉祥地,今爲弘揚佛法之所在,叁世諸佛菩薩金剛均守護之,如寺院不作弘法利生之事,則寺院變爲是非場冤業薮。佛說假如有人建一所寺廟,只要有一位真正出家人在此廟住過一晚,此建廟人功不唐捐。
△佛前的燈表光明又表智慧,燃燈供佛有甚深之意義。佛前之燈最好用麻油、花生油;酥油是由牛奶提煉出來的亦可用,不可用動物油或石油。
△培福報通常都講布施,財施得福,法施得慧,無畏施得健康長壽。經中說:“令行種種無量施,以此願求無上道。”何以行布施能得無上菩提大道,蓋布施可以斷貪愛,貪愛是煩惱之本,貪心斷盡,煩惱亦斷盡。
△凡是因緣所生法均無自性,所以經雲一切諸法無所有。有智慧的人聽到說房子是各種材料集合而成,只有房子之名,並無實有其體,原是空的,他立刻就覺悟,但愚癡之人聽了不會相信,等房子真正毀滅了,他才曉得房子是空的、是無常的。我們的身體是四大假合之身也是空的,明乎此,自然就不執著,身心就快樂了。形容一切萬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常作如是觀,境界現前即不爲境界所轉。
△公私事務一概不作,放下萬緣,專門修行,如環境許可,這也是一種福報。爲了家庭生活必須工作,未嘗不可。作事與修行並無妨礙,事情照作,但不要著相,作完就了。照金剛經上所說的離一切相修一切善,了知一切事均屬夢幻泡影,二十四小時都作如是觀就容易成就。
△現在我們所用的心是念念逐外籌量,一切煩惱由此而生,佛法教人破執著,此與外道處處執著恰好相反。心念念向外執著,則迷惑顛倒,沈淪叁界六道無法出離。修淨土法門放下一切萬緣,不但五欲六塵不攀緣,弘法利生也不攀緣,把心…
《聽經劄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