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如何面对痛苦▪P6

  ..续本文上一页利益众生。若进一步阐明,就是观想以自己的痛苦来代受众生的痛苦。我们可以同时发愿:愿以我这一次痛苦的经历来消除众生的所有痛苦及其根源,愿以我的痛苦来换取众生的痛苦,愿以我的忧伤来取代众生的忧伤,愿以我的死亡来替代众生的死亡……对此,愿上师三宝加持我如愿以偿!

  我们若更进一步修行的话,可以采用大乘佛教所教授的窍决方法,即通过自己呼吸气息的出入,来进行自他苦乐的交换。可以这样观想:在从鼻孔呼出清净之气时,将自身的安乐和安乐之因,化成白光融入众生或某个特定痛苦众生的身中;在吸气时,将那些正在经受苦难折磨的众生或某一众生的痛苦与痛苦之因,都化为黑光,通过鼻孔,融进自己心中的“自我痛苦”的念头上……

  当这种修法修到一定程度时,就能够具备真正消除众生痛苦的能力。以前,国苍巴大师在国苍地方修行。一次,当他正在专心修法时,来了一位名叫让西的妇女,她因死了丈夫和儿子,痛不欲生。国苍巴大师见到她,心里生起了无比的慈悲心。对她说道:“我时常心中充满安乐,你就把安乐拿去吧!把你的痛苦留给我!”话语一落,那位妇女立刻不再感到痛苦,连她自己也感到意外。于是,她对大师充满了信心。以后,她精进修行获得了成就,成了一位自在的瑜伽母。

  虽然,我们大多数人现在还没有仅依靠观想呼吸,而具有真正苦乐相换的能力,但是,我们若依靠清净意乐,依照此法去修行,也能够间接地对众生有帮助。

  对此,难免会有人提出这样的疑问:如果这样修持观想力真的可以把他人的痛苦拿到自己身心上,那对自己岂不是太危险了吗?……如果有这样的担心,那就象我刚才在前面提出的那样,内心思维“只要以自己所经受的某种痛苦,来替代众生所受之苦”——有了这样的发心就可以了。因为不一定非用这种“苦乐相换”的修行观想方法去做。其实,将众生痛苦真正换取到自己身心上的高深修行力,并非一般人可以达到的。所以,“危险”的程度自然是很小的。万一真的具备了这种能力对于那些大菩萨来说,则是求之不得。能用自己这么小的痛苦去消除众生巨大的痛苦,那是多么令人欣慰的事呀!

  对于真正的修行者来说,痛苦不但不会令人困顿,反而已成为生活上的一种乐趣。以前西藏噶当派的大德们就认为,遇到痛苦,是十分荣幸的事。卡巴格西曾说:

  “现今所有微小苦,能消宿生之业障,

  此引来世之幸福,当观痛苦即欢乐。

  逆境恶缘为善师,灾祸促得修行益,

  以苦扫除罪业障,岂视痛苦为不幸?”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自己过去世所积造恶业的种子,一直存留在相续中,在没彻底铲除之前,它肯定能发芽生长,早晚都会造成剧烈的痛苦与沉重的灾难,这是毫无疑问的。所以,我们现在经受一点微小之苦,如果能够正视它,它就会使大的罪业净除,今后再也不经受痛苦了。

  因此,痛苦是痛苦的结束,痛苦是扫除罪业的扫帚。然而,为何将痛苦作为善师——善知识呢?从某种角度来讲,正如佛陀所说,假如世间没有痛苦,我们也就没有必要从六道轮回中求得解脱了。

  但是在以前,这些道理还仅仅停留在理性认识上,现在则可以依靠所受痛苦的经验来清楚地知道。从而重新认识自己的生命,同时,也认识了解脱的意义,促进了修行。所以,我们应该把痛苦作为善知识来看待。薄多瓦大师也说过,一般人对于下雪多感厌烦,但对于远行的商人来说,却是件好事,因为下雪对马蹄有利,晚上下还雪可避免盗马贼的光临。同样,一般人虽然对痛苦感到憎恶,但作为一个修行者来说,这的确是好事,应该坦然接受痛苦、贫穷、谩骂、诬陷等等,甚至包括梦中的痛苦……如此行持,将会得到净除业障等许多功德。

  对一个真正的修行者来说,痛苦对修行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朗日塘巴大师说:“昨晚我感到特别不适,修法的效果却反而增长了许多。”

  为了消除大的灾难,应该接受小的痛苦——有关这个道理,龙树菩萨在《中观宝论》中也说:“医方中所说,以毒能攻毒,如是以小苦,除大苦何妨。诸法意前导,说意为上首,虽苦岂无益,作现苦后利,何况为自他,引广大利乐,此法是常规!”上面颂词的意思是说,比如在医疗中,就有用毒药做药物来治疗严重中毒的例子,同样,可以用痛苦来消除痛苦。也就是说,应甘愿忍受较小的痛苦,来消除对自己有较大危害的痛苦。尤其是大乘主张,心是万法的前导,心是万事万物中最主要的,所以,以利他之心来接受痛苦能产生极为广大的利益,这是合乎情理的。例如,在医生针灸时,病人的身体上会有短暂的不舒适,但藉此可以消除将要发生的严重疾病。同样,我们为了自己和众生深远的利益,不用说这是值得做的,也是最应该做的事情——接受微小的痛苦。这也正是古代大德们的风范。

  以上概略地阐述了关于面对痛苦的一些方法。也就是,以不执著(不要执著痛苦)和无常观(痛苦不是永恒不变的)来为面对痛苦打下基础,以梦幻观(痛苦是一场噩梦)和无我观(受苦受难的我到底在哪里)来正式面对和处理痛苦,以利用痛苦(如何利用痛苦)来遣除违缘和促进修行。这三者在这里是以前行、正行、后行的方式来阐述的。但这也并非一成不变,我们可以根据各自不同的根基(条件)以与自己相适应的次第为前提来选择最适合的方式。其实,面对痛苦的方法远不止于上述几种,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与之相应的方法。

  内心的安详与快乐

  在这个世界上,人们普遍认为快乐是存在于外在物质上的,从而引发盲目冲动地去贪恋、去执着追求。不过,追求外在物质所产生的快乐并不可靠。一切外在的物质,都是虚假的世俗法,它们往往欺骗着我们从眼识(以及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乃至到意识间的感官。那些未证悟的人们,会经常跟着外在物质的假相跑,变得迷惑彷徨……

  我们所处的这个花花世界极具诱惑力,而人们的心也是飘摇不定毫无主见,导致心识被外境物质所控制,极不稳定,变化很大。举个例子来说,回忆自己从童年到现在的经历,思想认识的更替变化是如此频繁。过去判断为千真万确的事情,现在很多都成了错误的;过去认为是真理的,而现在有许多变成了谬误;过去认为是谬误的,但现在有许多变成了真理……由于看到如此变化的现像,不禁使人感到,过去和现在的想法的确是不同的,去年和今年的想法也不一定是相同的。不光如此,昨天和今天的想法,甚至早上与晚上的想法也不一定相同。由此可见,我们已经被心欺骗了多少次呀!诚如佛经中说,“眼耳鼻及舌身意,此等功用非正量,如若感官皆正量,圣者之道有何用?!”

  从无始乃至于今天,外境欺骗了感官,感官欺骗了我们……这一道理就如同西藏谚语所言,“仇人欺骗儿子,儿子欺骗父亲”。因此,不牢靠的基础——感官,依虚假世界所产生的身心感受,是非常不可靠的。

  下面我们先从身识——身体的感觉说起。例如,当感到寒冷而难受时,就希望得到热的温暖,稍微享受了一下温暖,就感到舒服。但是,如果时间长了感到十分烦热,进而身体就难以忍受了——由此可见,从热的温暖所产生的安乐也不是绝对的。再比如,坐久了会感到烦躁,就想出去走走,活动活动,由此会觉得舒服。然而,走的时间长了,舒服感会消失,又想回去坐坐……所以,依靠外在形式所得来的安乐感只是暂时的相对的。

  从以上的事例中我们可以知道,假如从热的感觉中得到的舒服是绝对的快乐,那么,即使处在燥热的环境中,也应该感到安乐,事实并非如此。这种快乐的产生又需要在某种条件——冷气的加入下才能重新获得。从行走中得到舒服感,就必须以长时间久坐为前提条件……否则,安乐怎有可能产生呢?

  如果存在绝对的安乐感,就不应该需要其它条件。因为,其本身自可产生快乐。但是,实际情形不是这样。这种世间的快乐,在龙树菩萨所著的《宝论》和圣天菩萨著的《中观四百颂》中都取名为“改变痛苦形式的快乐”。它意思是讲,某种痛苦仅仅是改变了形式,即成为所谓的快乐,其实,它本身并非是真正的快乐。

  同样,意识的感觉也是十分不可靠的。例如,从感情方面说,有些年轻人遇到了称心如意的朋友,最初时,对方的每个言谈举止都是那么的可爱且百看不厌,仿佛世间所有美好的东西都集中到了她(他)的身上,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要是没有了对方,就会觉得生活失去了意义,脸上也失去了笑容。和对方在一起的情意绵绵欢乐幸福,好象用世间所有美妙言辞都无法表达,对未来充满了美好憧憬。但是,在漫长的生活道路上,还需要面临许多考验……一般人的内心世界根本不自在,他们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无法和谐统一的。事实往往是这样,当炽热的感情稍为冷却,而理智战胜感情时,也许你就会发现对方发生了许多难以预料的变化。“以前的人怎么会变成另外一个人了”——此时,一看到对方,就心厌情忿。以前依靠对方所产生的快乐,现在则完全被痛苦所取代。因为误会而结合,因为理解而分开。最终事情到底是否如此,只要问一问那些离了婚的人士就明白了……

  的确,我们一般人的心理感受都是随着外境的变化而变化,甚至,这种变化也是非常迅疾的。所以,凡夫之人不论何时何地,永恒的安祥是难以获得的。如此看来,我们的心理感觉并不是一牢永固,如果真正的快乐存在于外境当中,那么,用游戏和歌舞的欢乐,对于那些因失去儿女而感到痛苦不堪的父母们来讲,也应该使他们心生欢喜。但事实上却是恰恰相反的。如果给他们这样做,必然会加剧他们的痛苦,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假使欲令他们快乐,那所必需的首要条件就是先要他们心情开朗——把心锁打……由此看出,所有的外在事物,仅仅是生起快乐的次要因素,而不是主要因素。

  人们因为愚昧…

《如何面对痛苦》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探索梦的奥秘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