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何面對痛苦▪P6

  ..續本文上一頁利益衆生。若進一步闡明,就是觀想以自己的痛苦來代受衆生的痛苦。我們可以同時發願:願以我這一次痛苦的經曆來消除衆生的所有痛苦及其根源,願以我的痛苦來換取衆生的痛苦,願以我的憂傷來取代衆生的憂傷,願以我的死亡來替代衆生的死亡……對此,願上師叁寶加持我如願以償!

  我們若更進一步修行的話,可以采用大乘佛教所教授的竅決方法,即通過自己呼吸氣息的出入,來進行自他苦樂的交換。可以這樣觀想:在從鼻孔呼出清淨之氣時,將自身的安樂和安樂之因,化成白光融入衆生或某個特定痛苦衆生的身中;在吸氣時,將那些正在經受苦難折磨的衆生或某一衆生的痛苦與痛苦之因,都化爲黑光,通過鼻孔,融進自己心中的“自我痛苦”的念頭上……

  當這種修法修到一定程度時,就能夠具備真正消除衆生痛苦的能力。以前,國蒼巴大師在國蒼地方修行。一次,當他正在專心修法時,來了一位名叫讓西的婦女,她因死了丈夫和兒子,痛不欲生。國蒼巴大師見到她,心裏生起了無比的慈悲心。對她說道:“我時常心中充滿安樂,你就把安樂拿去吧!把你的痛苦留給我!”話語一落,那位婦女立刻不再感到痛苦,連她自己也感到意外。于是,她對大師充滿了信心。以後,她精進修行獲得了成就,成了一位自在的瑜伽母。

  雖然,我們大多數人現在還沒有僅依靠觀想呼吸,而具有真正苦樂相換的能力,但是,我們若依靠清淨意樂,依照此法去修行,也能夠間接地對衆生有幫助。

  對此,難免會有人提出這樣的疑問:如果這樣修持觀想力真的可以把他人的痛苦拿到自己身心上,那對自己豈不是太危險了嗎?……如果有這樣的擔心,那就象我剛才在前面提出的那樣,內心思維“只要以自己所經受的某種痛苦,來替代衆生所受之苦”——有了這樣的發心就可以了。因爲不一定非用這種“苦樂相換”的修行觀想方法去做。其實,將衆生痛苦真正換取到自己身心上的高深修行力,並非一般人可以達到的。所以,“危險”的程度自然是很小的。萬一真的具備了這種能力對于那些大菩薩來說,則是求之不得。能用自己這麼小的痛苦去消除衆生巨大的痛苦,那是多麼令人欣慰的事呀!

  對于真正的修行者來說,痛苦不但不會令人困頓,反而已成爲生活上的一種樂趣。以前西藏噶當派的大德們就認爲,遇到痛苦,是十分榮幸的事。卡巴格西曾說:

  “現今所有微小苦,能消宿生之業障,

  此引來世之幸福,當觀痛苦即歡樂。

  逆境惡緣爲善師,災禍促得修行益,

  以苦掃除罪業障,豈視痛苦爲不幸?”

  爲什麼這樣說呢?我們自己過去世所積造惡業的種子,一直存留在相續中,在沒徹底鏟除之前,它肯定能發芽生長,早晚都會造成劇烈的痛苦與沈重的災難,這是毫無疑問的。所以,我們現在經受一點微小之苦,如果能夠正視它,它就會使大的罪業淨除,今後再也不經受痛苦了。

  因此,痛苦是痛苦的結束,痛苦是掃除罪業的掃帚。然而,爲何將痛苦作爲善師——善知識呢?從某種角度來講,正如佛陀所說,假如世間沒有痛苦,我們也就沒有必要從六道輪回中求得解脫了。

  但是在以前,這些道理還僅僅停留在理性認識上,現在則可以依靠所受痛苦的經驗來清楚地知道。從而重新認識自己的生命,同時,也認識了解脫的意義,促進了修行。所以,我們應該把痛苦作爲善知識來看待。薄多瓦大師也說過,一般人對于下雪多感厭煩,但對于遠行的商人來說,卻是件好事,因爲下雪對馬蹄有利,晚上下還雪可避免盜馬賊的光臨。同樣,一般人雖然對痛苦感到憎惡,但作爲一個修行者來說,這的確是好事,應該坦然接受痛苦、貧窮、謾罵、誣陷等等,甚至包括夢中的痛苦……如此行持,將會得到淨除業障等許多功德。

  對一個真正的修行者來說,痛苦對修行有良好的促進作用。朗日塘巴大師說:“昨晚我感到特別不適,修法的效果卻反而增長了許多。”

  爲了消除大的災難,應該接受小的痛苦——有關這個道理,龍樹菩薩在《中觀寶論》中也說:“醫方中所說,以毒能攻毒,如是以小苦,除大苦何妨。諸法意前導,說意爲上首,雖苦豈無益,作現苦後利,何況爲自他,引廣大利樂,此法是常規!”上面頌詞的意思是說,比如在醫療中,就有用毒藥做藥物來治療嚴重中毒的例子,同樣,可以用痛苦來消除痛苦。也就是說,應甘願忍受較小的痛苦,來消除對自己有較大危害的痛苦。尤其是大乘主張,心是萬法的前導,心是萬事萬物中最主要的,所以,以利他之心來接受痛苦能産生極爲廣大的利益,這是合乎情理的。例如,在醫生針灸時,病人的身體上會有短暫的不舒適,但藉此可以消除將要發生的嚴重疾病。同樣,我們爲了自己和衆生深遠的利益,不用說這是值得做的,也是最應該做的事情——接受微小的痛苦。這也正是古代大德們的風範。

  以上概略地闡述了關于面對痛苦的一些方法。也就是,以不執著(不要執著痛苦)和無常觀(痛苦不是永恒不變的)來爲面對痛苦打下基礎,以夢幻觀(痛苦是一場噩夢)和無我觀(受苦受難的我到底在哪裏)來正式面對和處理痛苦,以利用痛苦(如何利用痛苦)來遣除違緣和促進修行。這叁者在這裏是以前行、正行、後行的方式來闡述的。但這也並非一成不變,我們可以根據各自不同的根基(條件)以與自己相適應的次第爲前提來選擇最適合的方式。其實,面對痛苦的方法遠不止于上述幾種,應該根據不同的情況采取與之相應的方法。

  內心的安詳與快樂

  在這個世界上,人們普遍認爲快樂是存在于外在物質上的,從而引發盲目沖動地去貪戀、去執著追求。不過,追求外在物質所産生的快樂並不可靠。一切外在的物質,都是虛假的世俗法,它們往往欺騙著我們從眼識(以及耳識、鼻識、舌識、身識)乃至到意識間的感官。那些未證悟的人們,會經常跟著外在物質的假相跑,變得迷惑彷徨……

  我們所處的這個花花世界極具誘惑力,而人們的心也是飄搖不定毫無主見,導致心識被外境物質所控製,極不穩定,變化很大。舉個例子來說,回憶自己從童年到現在的經曆,思想認識的更替變化是如此頻繁。過去判斷爲千真萬確的事情,現在很多都成了錯誤的;過去認爲是真理的,而現在有許多變成了謬誤;過去認爲是謬誤的,但現在有許多變成了真理……由于看到如此變化的現像,不禁使人感到,過去和現在的想法的確是不同的,去年和今年的想法也不一定是相同的。不光如此,昨天和今天的想法,甚至早上與晚上的想法也不一定相同。由此可見,我們已經被心欺騙了多少次呀!誠如佛經中說,“眼耳鼻及舌身意,此等功用非正量,如若感官皆正量,聖者之道有何用?!”

  從無始乃至于今天,外境欺騙了感官,感官欺騙了我們……這一道理就如同西藏諺語所言,“仇人欺騙兒子,兒子欺騙父親”。因此,不牢靠的基礎——感官,依虛假世界所産生的身心感受,是非常不可靠的。

  下面我們先從身識——身體的感覺說起。例如,當感到寒冷而難受時,就希望得到熱的溫暖,稍微享受了一下溫暖,就感到舒服。但是,如果時間長了感到十分煩熱,進而身體就難以忍受了——由此可見,從熱的溫暖所産生的安樂也不是絕對的。再比如,坐久了會感到煩躁,就想出去走走,活動活動,由此會覺得舒服。然而,走的時間長了,舒服感會消失,又想回去坐坐……所以,依靠外在形式所得來的安樂感只是暫時的相對的。

  從以上的事例中我們可以知道,假如從熱的感覺中得到的舒服是絕對的快樂,那麼,即使處在燥熱的環境中,也應該感到安樂,事實並非如此。這種快樂的産生又需要在某種條件——冷氣的加入下才能重新獲得。從行走中得到舒服感,就必須以長時間久坐爲前提條件……否則,安樂怎有可能産生呢?

  如果存在絕對的安樂感,就不應該需要其它條件。因爲,其本身自可産生快樂。但是,實際情形不是這樣。這種世間的快樂,在龍樹菩薩所著的《寶論》和聖天菩薩著的《中觀四百頌》中都取名爲“改變痛苦形式的快樂”。它意思是講,某種痛苦僅僅是改變了形式,即成爲所謂的快樂,其實,它本身並非是真正的快樂。

  同樣,意識的感覺也是十分不可靠的。例如,從感情方面說,有些年輕人遇到了稱心如意的朋友,最初時,對方的每個言談舉止都是那麼的可愛且百看不厭,仿佛世間所有美好的東西都集中到了她(他)的身上,一日不見,如隔叁秋,要是沒有了對方,就會覺得生活失去了意義,臉上也失去了笑容。和對方在一起的情意綿綿歡樂幸福,好象用世間所有美妙言辭都無法表達,對未來充滿了美好憧憬。但是,在漫長的生活道路上,還需要面臨許多考驗……一般人的內心世界根本不自在,他們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無法和諧統一的。事實往往是這樣,當熾熱的感情稍爲冷卻,而理智戰勝感情時,也許你就會發現對方發生了許多難以預料的變化。“以前的人怎麼會變成另外一個人了”——此時,一看到對方,就心厭情忿。以前依靠對方所産生的快樂,現在則完全被痛苦所取代。因爲誤會而結合,因爲理解而分開。最終事情到底是否如此,只要問一問那些離了婚的人士就明白了……

  的確,我們一般人的心理感受都是隨著外境的變化而變化,甚至,這種變化也是非常迅疾的。所以,凡夫之人不論何時何地,永恒的安祥是難以獲得的。如此看來,我們的心理感覺並不是一牢永固,如果真正的快樂存在于外境當中,那麼,用遊戲和歌舞的歡樂,對于那些因失去兒女而感到痛苦不堪的父母們來講,也應該使他們心生歡喜。但事實上卻是恰恰相反的。如果給他們這樣做,必然會加劇他們的痛苦,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假使欲令他們快樂,那所必需的首要條件就是先要他們心情開朗——把心鎖打……由此看出,所有的外在事物,僅僅是生起快樂的次要因素,而不是主要因素。

  人們因爲愚昧…

《如何面對痛苦》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探索夢的奧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