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何面對痛苦▪P7

  ..續本文上一頁的緣故,自以爲一切快樂都能從外境獲得,這種習氣已經根深蒂固。人們往往極力追求外在物質的歡樂,這有巨大的危險性。因爲,他們的內心世界根本不自在,即便獲得了少許快樂,也極易被外境所轉,而最終成爲痛苦。他們追求外在快樂的行爲,往往都以失敗而告終。米拉日巴尊者曾說:“內在歡樂尚未得,外在快樂皆苦因。”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如今這個時代,科學技術已經發展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但是,物質方面的進步,與精神方面的發展是十分不平衡的,由此造成了許多問題。在當今社會,競爭局面與日俱增。爲了追逐名利,人們不擇手段,爭前恐後。在如此激烈的競爭中,我們不可否認,有的人采用合法與不合法的手段,的確獲得了些許成功。這些人的富有生活,對于弱小貧窮者來說,都是夢所不及的。有的人對他們羨慕不已,會不由自主地蜂擁而上,迎合奉承、谄言獻媚……實際上,那些權利與金錢,正如借來之物一樣,你僅可以暫時享用,但並不能永遠屬于你,對于這個道理又有誰能夠知曉呢?

  無論擁有多少財富,仍沒有滿足之時,這是凡夫之人共有的特性。某些已有很高名利地位的人,他們欲望膨脹,對外在物質的貪婪達到了極限,而這種貪欲卻永無休止……在此情況之下,若失去了地位,耗散了財富,那些災難又接踵而至……這時,以前所有的歡樂幸福都變成了記憶中的痕迹,是再也回不來了,除了能增加自己的痛苦之外,是毫無益處的。親朋好友會遠離,而圍聚在自己身邊的人卻是相互譏諷責怪,喋喋不休……此時此刻,這個人內心中熊熊燃燒著悔恨之火,所有希望都變得十分渺茫,最後連活下去的勇氣也喪失了。另外一部分人,雖然暫時沒有喪失名利地位,但是,他們的心思不分白天黑夜都在考慮著利害得失,一直都被焦慮所困擾,從而在精神上不斷地遭受痛苦的折磨,他們不僅迷失了前進的方向,而且在前進過程中愈加感到惶恐不安。他們的內心總覺得如履薄冰,心驚膽顫。雖然盡可以得到現實生活中的豐富物質享受,但他們的內心深處已經很難再出現真正的安祥與恬靜。因此,外在物質的快樂並非可靠,它是不健康的快樂。

  有人會問,既然這樣,是不是我們完全不可以追求外在物質的快樂呢?我想,人類生活在這個世界期間,完全不享受外在物質的快樂是不太現實的,對此我並未加以否定。我想強調的是,要想獲得健康的快樂,必須依靠內心這一主要因素,而外在物質是次要的。所以,一定不要對主要的追求和次要的追求在認識上出錯,這是十分重要的。爲什麼這樣說呢?假如我們以內心爲主要目標去追求,由此獲得自在的話,那麼,即使受到外部世界的幹擾與刺激,也不會産生痛苦,而且,自然而然,就會在人生之路上充滿了快樂與幸福。又有人會想,追求內心快樂是否妨礙到享受外在物質的快樂呢?我認爲,這不僅沒有妨礙,反而是有助益的。假若我們的內心沒有安祥自在,那麼,不管外在東西多麼美麗漂亮,也會感到索然無味。假若我們的內心已然悠閑自得,那麼,對于外在物質品味,自然會感到快樂。

  我們上面所闡明的情況,是針對一般尚未達到高水平的修行者而言,對于他們來說,是無法完全脫離外在物質的快樂。但是,對于高層次的修行者就不同了,他們是不被外在物質所支配的,完全依靠內心的力量來達到自在灑脫,對于一切都感到純粹的快樂,從而獲得一種安樂叁昧。在《父母相會經》中說:“有一種禅定名叫安樂叁摩地,若獲得了此種叁摩地的大菩薩,他們所感受到的萬法皆是快樂的。”這句話在一般人看來,肯定會有些神秘色彩,但是,我們卻不應該排除其中真理的存在。有人會覺得這個道理太過于理想化,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我認爲,美好的理想不能代替現實的快樂,現實的快樂也不一定是你所想象的那樣只有失望。所以,過于的樂觀與過于的悲觀都是錯誤的。對于我們一般人,要想獲得佛與菩薩所具有的快樂,也許還要有漫長的路要走,但是,在某種程度上,得到內心的快樂不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們應該積極地承受,而不應該是消極地遺棄。

  內心的安祥與自在,是真正宗教徒的生活。所有依靠外在欲求的快樂,都是不堪與之相比的。心裏的歡樂和外在的歡樂二者的區別用一句比喻來說就是,通過外在的欲求所得到的歡樂,就如同搔癢而出現的歡樂一樣,從內心中獲得的歡樂,就如同擺脫瘙癢(皮膚病)之苦的歡樂一樣。搔癢從開始到把患處抓傷,盡管覺得很舒服,可是越抓越難受。與此同理,依賴對世間的欲求所得到的快樂,從開始享受到結束,自以爲是快樂,但是實質上並未超越壞苦的範疇。越是享用它,痛苦的感覺就會越大。反過來講,擺脫了瘙癢之苦的歡樂,雖然沒有瞬間短暫的變化所産生的快感,但是它的本質卻是真正的快樂,無論怎樣去享受它,都是不會發生變化的。同樣,內心的安樂,雖然不是世俗人有染汙的零星所現的快樂,然而,它的性質是一種本質的歡樂。無論怎樣享用它,都沒有絲毫的變化。這就是它的特點。

  針對這些情況,龍樹菩薩闡述道:“搔癢所出之快樂,擺脫瘙癢更快樂。享受欲求之快樂,擺脫欲求更快樂。”對于世間欲求的快樂(外在的快樂)和內在的安樂兩者之間的差異,無著菩薩進一步講道:“享用智慧的生活,也就是佛法的生活,那些只靠吃喝、女人和歌舞等所得到的歡樂是根本無法與之相比的。爲什麼呢?依靠吃喝玩樂等得到的歡樂:是不能遍及全身;這種快樂是依靠外界某種條件産生的,因此,不是隨心所欲就能得到,具有很大局限性;這種快樂在享受中被享受所結束;這種快樂是産生各種煩惱和痛苦的基礎。反之,享用佛法生活所得到的快樂:是遍及全身;是“隨心所欲”就能得到的;這種快樂在享受中恒久不被享受所結束;它不會産生任何煩惱和痛苦。”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不難發現這兩種快樂的確是有很大區別的。

  獲得內心真正安樂的人們,無論怎樣做,對他們來說都是歡樂的。即便他們缺吃少穿,沒有可親可愛的親友,也許甚至飽受饑渴與寒風刺骨的折磨,但他們內心仍然是喜洋洋樂融融的。此時,是真正達到了“樂中最殊勝,內心即安祥”的境界。

  米拉日巴尊者對他的現狀曾這樣描述說:“見其住所如獸穴,他人觀之心恐慌;見其飯菜如狗食,他人觀之胃嘔光;見其身體如骷髅,仇敵觀之淚滿眶;見其內心如佛陀,如來觀之生歡喜”。這個道歌是尊者唱給他自己妹妹聽的,我們聽了以後,也許尊者的身影會浮現在我們面前,想起當時的情景,就會百感交集。

  本來尊者米拉日巴兄妹兩人,父母在世時,算得上是富貴人家的孩子,因此,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隨著歲月的流逝,父親離開了人間,他們不再擁有自家積累的財産,親戚們成了他們的仇人,一家人受盡了苦難。在經曆了一連串的痛苦折磨之後,尊者米拉日巴不得不離開家鄉,與親愛的母親生離死別。

  多年後,他懷著見一次母親的願望回到了家鄉,可是母親已經去世,妹妹也流落他鄉。剩下的只有茅草叢生的殘牆,愈加令人感到悲傷。後來,他到了山上修行,一直也沒有見到妹妹。這次突然見到她,假如他是一般人,心裏又有如何的感受呢?

  對于妹妹來說,當然內心的痛苦是無法用言語表達的。母親在世時,母女倆人相依爲命。後來,母親淒慘地死去,留下她孤身一人,流離失所……這些痛苦深深地埋藏在她的心中,已經有許多年了,一直沒有找到能夠傾吐心裏話的人,這次終于遇到了!可歎的是,這位哥哥已經不象個人樣,而象個山中的野獸。他的身上長滿了綠毛,眼睛凹陷,瘦骨嶙峋,手腳都象是快要斷了似的。她看到這個樣子,心裏充滿無限悲傷。她哭泣著對尊者說:“哥哥,阿媽是想念著你而悲慘去世的,除了我以外,她的身邊沒有一個人。後來,我無法在家裏繼續呆下去,只好到處漂泊流浪。我不知道哥哥你是死是活,我想要是哥哥你沒有死的話,你肯定活得會比較好。可是,我見到的你怎麼是這副樣子呢?而我的情況就是你眼裏所見到的。象我們兄妹倆這麼苦的人恐怕在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了!”說完,呼喊著父母的名字大哭起來……本來非常安靜的岩洞裏,突然間,尊者米拉日巴的道歌聲和妹妹的哭聲交織在一起,就象是在表演一場相聚無常的悲劇。

  從這個真實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世俗人和修行者面對痛苦的態度上存在的差異。以及修行者對待痛苦的灑脫風範。

  內心得到大自在的修行者,無論遇到什麼境遇,都不會受其挾製和役使,就象尊者米拉日巴一樣,他是我們真正追求解脫的所有修行者的楷模,他的一生是輝煌的曆程。對于這樣的一位勇敢者,無論是什麼樣的痛苦和傷害,都無所畏懼。在這種修行者的人生旅途上,內心永遠是安樂的。他們實現了永久的理想,而對于世間任何快樂都無所羨慕,從而,達到了最高境界。正如尊者米拉日巴所說:

  遠離嗔恨損害得安樂,

  抛棄傲慢嫉妒獲安樂,

  平等安住萬法亦安樂,

  以心觀心即得此安樂,

  無別智慧法界中安樂,

  自然而然本性之安樂,

  此樂于我樂樂有許多,

  無所希盼世間之歡樂!

  我們在閱讀了這些大成就者的傳記後,會油然生起猛烈的信心。的確如此,他們有與衆不同的殊勝安樂。這樣看來,大成就者們所得到的快樂,以及實現人生的價值,是遠遠高于世俗快樂和世俗人生標准的。我們應該樹立遠大而高尚的目標,去努力追求殊勝永恒的安樂。這樣的究竟安樂是一直存在于心性光明之中的,若能了悟這一本性,就會“生亦安祥,死亦安祥”了……

  最後,我衷心地祝願閱讀此書的有緣者:

  了悟自性光明大圓滿!

  人生之路安樂得解脫!

  

   吉祥圓滿!

  

  心情愉快咒修持法

  欲想心情舒暢者,即可修習麥彭仁波切所傳的“心情愉快法”:

  雙目專注于虛空,

  無執無著自放松,

  心胸廓然無邊際,

  于此之中坦然住。

  即誦持咒語:

  達雅他,嗡,措姆迷、勒挪,德卡踏母索哈。

  (每天誦咒時,語速平緩,觀修七遍或一百零八遍,即可有助于“天天好心情,人際關系趨改善。”)

  無著賢菩薩之安樂歌

  那摩格熱

  我等此之肉蘊身,病了即病亦安樂,

  此消宿世之罪業。諸類修法行爲事,

  皆爲消除二障故。

  無病即無亦安樂,身心舒安促善行,

  欲令人身獲利益,則使叁門行于善。

  無財無勢即安樂,因離守護閑無事,

  所有爭奪吵鬧行,皆由執財百叢生。

  有財有勢即安樂,福澤積善增上行,

  一切暫時究竟樂,均爲福德之果報。

  死了即死亦安樂,惡緣無法做障礙,

  此連下世緣極善,定入無誤解脫道。

  在世長壽即安樂,修行經驗莊稼生

  濕潤暖熱此竅訣,長期依止則成熟。

  無論怎樣皆安樂!

  此文是薩嘉地方一位格西,祈問出現病患等不幸時如何轉爲道用?由無著賢答述,善哉!

  

  

  注釋:

  1 智僑堪布:是作者家鄉的一位法師,正直純樸,行持嚴謹,戒律清淨,傳法加持力甚大。

  2 阿克曲增:作者祖父的兄弟,是位老喇嘛修行者,修破瓦法有成就 。

  3 擦擦像:通過誦修密宗特殊的儀軌,淨化骨灰,與泥土混拌一起,用模型造成小塔,開光加持,最後,供放于神山 或其它清淨之地。

  4 章巴甲熱(1161-1211):生于後藏江孜地區甲氏家族。是朗日巴大師的大弟子,已獲殊勝成就。首創雜日神山巡禮之例,在其門下,弟子成就者甚多。

  5 卡巴格西:公元十一世紀人,噶當派大德。于巴公上師座下聞修大圓滿法,並獲殊勝成就。薄多瓦大師曾贊歎他說:“他一天所修的法,我們一年也修不到。”他所著的《七十感歎文》十分著名。

  6 麥彭仁波且(1846-1912):甯瑪巴大師,在多康河(今石渠縣內)旁的雅秋當羌地方誕生。是文殊菩薩的化身。七歲即著《定解寶藏論》等許多論典。自無垢光尊者(降欽饒降)之後,是甯瑪派最著名的佛學家和大成就者,聲譽遍揚衛、藏、康地區。

  7 煩惱:一般有叁種。1.煩惱的種子,無明確形象;2.貪嗔癡等等;3.由貪嗔癡等煩惱所引發的心理狀態。在此所講的煩惱是指第二種。

  8 寂天菩薩:公元七、八世紀古印度之大菩薩,著有《入菩薩行論》和《集菩薩學論》等。

  9 境:爲所知,即外部世界棗色、聲、香、味、觸、法。有境爲能知,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10 無蓍賢菩薩:約十四世紀人,是觀世音菩薩化身。自四十叁始,閉關專修二十余年。他的慈悲心與菩提心,不僅令周圍人,甚至動物都得感化。上師對他給予了高度的肯定。說道:“一般人達到我的修行境界尚需多劫時間,而我要到無著仁波且的境界仍需很多劫。”

  11 全知法王龍欽饒降(1308-1363):生于前藏劄恰地方,是甯瑪派著名的大圓滿成者,他是西藏公認的文殊叁大化身之一。

  12 噶瑪喬美大師:約十七世紀時,噶瑪噶舉派大德,並爲甯瑪派大成就者。其傳法風格通俗易懂,所著《極樂發願文》影響頗大。

  13 國蒼巴大師(1189-1258):噶舉派上竹巴創始人.他始見竹巴上師于十八天即證悟大手印。他在國蒼地方指著一只鳥和一塊山岩發誓說:“我這個人,你這只鳥還有這塊岩石,在沒有成爲共同名稱之前,我一直都要修行.”從此,人們稱爲國蒼巴大師。

  14 薄多瓦大師(1031-1105):仲敦巴大師弟子。多年專事修證,

  講學以噶當六論等典籍爲主,在噶當派中開經典一系。

  15 朗日塘巴大師(1054-1123):噶當派大成就者,以修菩提心爲主,他所著的《修心八頌》已廣爲人知。

  16 聖天菩薩:佛滅後五百年,生于印度獅子國。龍樹菩薩學說的繼承者,著《中觀四百頌》等書闡揚龍樹意旨。

  17 二障:指煩惱障和所知障。

  18 叁門:指身、語、意。

  19 修行經驗莊稼生,濕潤暖熱此竅訣,長期依止則成熟:此爲藏文文法修辭比喻方法之一,以“莊稼茁壯成長必需有適當的濕度與溫暖等條件”來比喻修行經驗也是需要長期依止上師竅訣才能獲得的。

  

《如何面對痛苦》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探索夢的奧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