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应恭恭敬敬地对待他。没有修行的人自尊心往往很强,有的不要说是一个平常的人对他说过失,甚至连上师指出他的过失,也想离开上师,这就失去了许多发现缺点,洗心革面的良好机会。以前的西瓦格西经常严厉地对他的弟子说:"如果不能接受,你明天就可以离开。"所以,对自己说过失者,应该看着是自己的胜善上师。
b.将二种难忍转为道用又分二种:b1.将反报恩德转为道用;b2将侮辱转为道用。
b1.将反报恩德转为道用:
吾以如子护养人 彼若视我如怨仇
犹如母对重病儿 倍悲悯是佛子行
如果我对一个人象对自己亲生的儿子一样,慈爱地养育、百般地爱护,但是,这个人不但不报恩,反而把我看成怨恨的仇敌一般,这时我仍旧对他如母亲对病重的儿子一样对待,不计较恩怨,总是以慈母之心体谅他,对他倍加悲悯,这对我们初学者较难做到,但如果大家把这些颂词能背诵下来,经常薰习自己的身语意,久而久之,就能生起这些功德。
b2 .将侮辱转为道用:
与吾同等或下士 虽以傲慢作侮辱
吾恭敬彼如上师 恒顶戴是佛子行
我们对上师及各方面优于自己的人会恭敬顶戴,但对于从智慧、人格、地位、能力等各方面与我同等或不及于自己的人,如果他们以傲慢心来侮辱、欺凌我,我不但不生嗔心,应把他作为上师一样对他恭敬恒时顶礼,并应反思是否在平时的待人接物中伤害了别人,即使没有也是宿业现前,现正是还债的时候,故《遗教经》中说:人与傍生的差别在于人知道惭愧。所以,修行人应该修忍辱度,把侮辱转为道用,这是佛子行。
c:将二种盛衰转为道用时又分两个方面:c1:将衰弱转为道用;c2:将盛势转为道用。
c1:将衰弱转为道用:
贫穷恒被他人欺 又遭重病及魔障
众生诸苦己代受 无怯弱是佛子行
在修行的过程中,有时是现前顺缘;有时是现前违缘,一般的人遇顺缘时易生傲慢心,遇违缘时易生怯弱心,这两种心都要对治,尤其是平时业障现前,自己无吃无穿,又遭病苦和魔障,同时还受别人的欺负,此时的自己应该观想众生的一切苦难由我代受,自然把违缘转为道用,面对痛苦毫不怯弱,这才是大乘菩萨的行为。
c2:将盛势转为道用:
众人恭敬遍荣誉 财物量如多闻天
然知世妙无实义 无有骄傲佛子行
有的人受到众人恭敬,名誉也传遍十方,财物富如多闻天子一般,这些世间福报都是不可靠、无常的,并没有什么可执著与骄傲,一个修行人要修平常心,逆来顺受,顺来顺受,无论外境是逆是顺,只管自心不动。
d.将二境转为道用也分两个方面:d1.将嗔境转为道用;d2.将贪境转为道用。
d1 . 将嗔境转为道用:
若未降伏自嗔心 外敌虽伏又增盛
故以慈悲之心军 调伏自心佛子行
如果一个人没有调伏自己的嗔心,必然会与人结仇,但是杀掉了自己怨恨的敌人,又会遇到后来为他复仇的人,以至子子孙孙互相争斗不息,使嗔心越来越增盛。但是,若以慈悲心来调伏自己,那么,外境的怨敌自然就不会存在,《入菩萨行》中详细地讲述了调伏嗔心的方法。大家可以认真地学习。
d2.将贪境转为道用:
一切妙欲如盐水 如何享受贪越增
于何能生贪心物 顿时舍弃佛子行
口渴时喝盐水,越喝反而越渴,世间一切妙用欲乐也一样,越享用越生贪心,对于修行人,对那些凡是令自己生贪心的财色名食等,应该顿时舍弃,令其不复再生,断除自己的贪心是大乘菩萨道的根本。
以上是两种菩提心中①世俗菩提心的学处,接着是②胜义菩提心的学处分两个方面:A:入定时观修离戏无执;B:出定遇贪、嗔时远离实执。
A:入定时观修离戏无执;
一切现象唯自心 心性本为离边戏
领悟彼诸二取相 不作意是佛子行
一切所显之现象唯是自己的心,而心的本体远离八边戏论,这是大中观、大手印、大圆满的密意,所以,领悟远离能取的心与所取的境这二取的体相,心不作意是大乘佛子之密行。
B:出定遇贪、嗔时远离实执又分两个方面:a、 于贪境离实执 b、 观想一切痛苦为幻境
a、 于贪境离实执
会遇悦意之境时 当视犹如夏时虹
虽然美妙然无实 断除贪欲佛子行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悦意的外境,如人或物等,此时应当把这些看做是夏天的彩虹,虽然十分美丽,但并无精华、实质,也不长久,认识到这一点,自然会淡化、断除因之而生起的贪欲。
b、观想一切痛苦为幻境
诸苦如同梦子死 实执幻象极劳累
是故遭遇违缘时 视为幻景佛子行
我们每个凡夫人都是因业报而来的,必然有各自的痛苦,但这些痛苦如同有一个少女,梦见自己生了个儿子,后儿子又不幸死去而悲痛欲绝一样,其本体都不是实有的,只因将其实执为有,自心才深感劳累与痛苦。人生本来是如梦如幻的,无论在修法及日常生活中遇到什么违缘,都应视为幻化所生,本无实有。《虚幻休息》中以梦、幻、水月、阳焰等幻化八喻详细地向我们阐明了万法非实有的本质,确实生活中处处都有很深的窍诀,重要的是我们能细心地去发现、去体悟。
以上阐述了上士道三个方面中的前两个:①应发菩提心的理由与②修两种菩提心。接下来讲第③个:学菩萨戒。
学菩萨戒又分五个方面:⑴、学六度;⑵、修学经说四法;⑶、修学断除一切烦恼;⑷、修学以正知正念度化众生;⑸、修学善根回向。
初学六度又分六个方面:①修学布施度;②修学持戒度;③修学忍辱度;④修学精进度;⑤修学静虑度;⑥修学智慧度;
①修学布施度;
欲菩提者应舍身 何况一切身外物
是故不望报异熟 布施便是佛子行
修行者如果想得最究竟的解脱菩提果,则应该舍弃自己的身体,连身体既然都应该舍弃,则一切身外之物更是应该上供下施。而供施时不能有所求的不清净心,有求的布施将是有漏之福报,得不到究竟的菩提果,最如理如法的是以三轮体空来布施,不希求未来得异熟果,这种以无缘之发心必得无相之佛果。
② 修学持戒度:
无戒自利尚不成 欲能利他岂可能
是故无存贪有心 护持净戒佛子行
如果佛弟子没有戒规,连自己事业都不可能成办,更谈不上去利益他人。而且,持戒时首要的一条是不再对三有轮回生起贪染之心,象上师法王如意宝一生护戒如眼,即使在文革期间的艰难的环境中也未曾松懈,因此才有今天这么宏大的事业。
③ 修学忍辱度:
欲享善乐之佛子 一切损害如宝藏
故于众生无怨心 修忍辱是佛子行
每位想得到佛果的佛子,应当把一切损害视作宝藏,如《修心八颂》所云:"秉性邪恶众有情,恒为猛烈罪苦迫,见时如遇大宝藏,愿恒惜此难得宝。"因此,很多人无缘无故地害你时,不应有丝毫的怨恨心,应当看成是自己修忍辱度的善缘。
④ 修学精进度:
唯求自利小乘士 见勤如救头燃故
为利众生功德源 发精进是佛子行
那些只为立志自我解脱的小乘弟子,为了自利尚且日日夜夜精进不懈,如头发燃火而急切地去扑灭一样,那么,为了一切众生的利益安乐,立志成就佛的一切功德,这样的大事,更应该刻不容缓地精进修法了,往昔诸佛、现在诸大成就者也无一不是精进的,故发起精进是佛子行。
⑤ 修学静虑度:
已知具寂之胜观 能断一切烦恼障
远离四处无色心 修习禅定佛子行
如果修行者已经了知具有寂止的胜观能断除一切烦恼障,远离无色界的四空定,即远离四处无色心(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则当如理体证这个境界。若想如理体证这个境界,必须修习止观双运的禅定,这在《大圆满心性休息》中有广讲。
⑥ 修学智慧度:
若无智慧以五度 不得圆满菩提果
故具方便离三轮 修习智慧佛子行
如果没有智慧仅仅修持前面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五度,则不能得到圆满的菩提果位,因为,智慧是成佛的主因。因此,应该远离对能、所、物这三轮的执著,(如布施时执著有能布施的人,接受布施的人,和布施的物品)而使前五度都融入智慧度之中。
⑵、修学经说四法分四种:① 观察己惑而舍弃;② 不说菩萨过失;③ 远离贪欲;④ 不说粗语。
① 观察己惑而舍弃:
若不细察己迷惑 以法形象行非法
是故恒察己过失 断除其是佛子行
如果一个学佛法者不知道向内细致观察自己的迷惑,难免以学正法人的形象做出一些不如法的事情,有些口称自己是三宝的弟子,因为不能恒以皈依戒、五戒、菩萨戒来对照自己,做出一些非法的行为,还以为自己做得很好,有些出家人,形象上穿僧衣,却不经常诵戒,更不检察自己的言行,不按佛的教诲去行持,究其原因多是不察自己之过而造成的非法行为。不内察于己,这是凡夫最大的一个毛病。
② 不说菩萨过失:
以惑宣说佛子过 以彼减弱自功德
故入大乘士之过 不宣说是佛子行
如果一个人因业力现前,一时的迷惑,生起了烦恼,评说了其他大乘佛子的过失,这样,说过失的人会渐渐地减弱自己闻思修的全部功德,这在戒律中有详细的说明。一个人如果以说别人的过失为乐事,这个人的修行肯定不好。如果对方能接受批评,可以提醒他做错了事,反之,若对方刚愎自用,则徒然使双方都产生烦恼,这时只能在心里默默为他念咒加持。
③ 远离贪欲;
贪图财敬互争执 减弱闻思修之业
故于亲友施主家 断除贪心佛子行
有些出家人,为了获得居士们的供养恭敬,经常互相争执不休,如:"这是我们的施主,他不能供养恭敬别人......",往往因此而生起贪心和嗔心,把自己的闻思修逐渐减弱了。有些大德起初以很好的发心,四处弘法,久而久之,生起了执著心,再后来嗔恨心也生起了。我们修行人要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想想,用平等心来待人,对上师不要执著是"我的上师",上师对每位众生都同样地慈悲,不会只对你一个人慈悲,对施主不要执著是"我的施主",施主布施的目的是种福田广积资粮,你一个人代替不了六种福田。再者,你执著你的施主不能供养别人,则是否你自己也不能接受别的施主供养了?所以,这些不应该执著。对自己的亲戚朋友也不能执著,否则,很容易生贪心或嗔心,只是徒增烦恼而已。
④ 不说粗语:
粗语伤害他人心 失误佛子之行仪
故于他人所不悦 断恶言是佛子行
如果佛子不注意自己的语言,说了粗语,既伤害了别人的心,又有失于佛子的律仪,所以,凡是他人所不喜欢听的话,都应尽量断除,令他人欢喜。
⑶、修学断除一切烦恼:
烦恼串习则难治 念知士持对治剑
贪等烦恼初生时 铲除其是佛子行
从无始以来,我们的贪嗔痴烦恼的串习极为严重,极难对治,需要正知正念象勇士守城门一样时时地仔细地观察,见到贪嗔痴等烦恼一出现,马上用正知正念的宝剑调伏它,久而久之,自然能铲除烦恼的根。
⑷、修学以正知正念度化众生:
总之何处行何事 当察自心何相状
恒以正知及正念 修行利他佛子行
总而言之,无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情,都应观察自己的发心:是不是如法?是不是对众生有利?是有漏的发心还是无漏的发心?这个非常重要也非常深!能修好这一条,今生成就就是无疑的。
⑸、修学善根回向:
如是勤修所生善 为除无边众生苦
以净三轮之智慧 回向菩提佛子行
如是以上述勤修所生的一切善法,为了断除无始以来无边众生的痛苦而以本净三轮体空的智慧,回向于无上菩提,这是大乘菩萨的行为。
以上是论义正行部分,接下来是本文第三大部分--末义
末义分五个方面:⑴为谁而著;⑵显明此论无误;⑶谦虚并祈谅解;⑷作者回向菩提;⑸以具备四种圆满而结尾
⑴为谁而著:
为利欲学佛子道 显密经论所言义
跟随圣贤之窍诀 著佛子行卅七颂
为了利益想修学菩萨行为的后学们,作者依显密之经论及上师的口传窍诀,而著述了三十七个颂词,明示大乘菩萨所应遵循的行为。
⑵显明此论无误:
吾浅智慧少学故 亦无智者所喜诗
然以经典教言故 佛子行颂应无误
我智慧浅薄又没有广博的学问,虽然没有智者所喜爱的韵辞,而有依经典教言所生的实义,故此三十七颂中所讲明的佛子所应行的道理应该是不会有误的。
⑶谦虚并祈谅解:
然诸广阔佛子行 愚钝如我难测故
违理无关等过失 祈诸圣贤予宽恕
然而佛子所应行的有很广很多,象我这样愚笨迟钝的人是难以推测的,故而如果此颂文于义于理有违于经典和与之无关的不如法之处,本人至心祈求诸佛菩萨传承上师给予宽恕。
⑷作者回向菩提:
以此善业诸有情 依胜俗谛菩提心
无住有寂之边际 愿成怙主观世音
此偈颂作总回向。以此善业愿一切有情,依于胜义世俗二谛菩提心,不住三界轮回与寂灭涅槃的二种边际,成就怙主观世音菩萨的果位。
⑸以具备四种圆满而结尾
此文乃讲解教理之土美尊者为自利利他造于恩曲仁钦铺。
《佛子行三十七颂略记》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