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子行三十七颂略记▪P2

  ..续本文上一页人的山洞中舍弃世间的一切而修行,所以,舍弃此世是大乘菩萨的殊胜行为。

  5.远离愚伴使修道无违缘:

  交近彼使增三毒 并减闻思修事业

  能转慈悲灭尽者 离恶友为佛子行

  对于一个尚未成就的修行者来说,必须远离恶友,否则修行不会增上,反而增长自己的贪嗔痴三毒,即便一个人最初人格很好,但后来结交了一个人格不好的人,慢慢地潜移默化,即所谓的"近墨者黑"。即常远离恶知识,永离一切诸恶道"这个愿,对于一个修行者来说非常非常地重要,上师如意宝在僧众前也一再地强调。当然,现在人心多为不善,大家要完全做到不交恶友这一点不容易,但是记住这个窍诀并经常来提醒自己,会逐渐对自己有益的。

  6.修道顺缘依止上师:

  依止何者灭罪过 功德增如上弦月

  胜善知识比自身 尤为爱重佛子行

  何者是代指上师善知识,依止善知识,以其引导及加持,使自己能精进于闻思修,消尽往昔所造的种种罪业,戒律清净,慈悲心增长等各种功德也会如初一至十五的上弦月一样不断地增长乃至圆满,对一位能使自己灭尽罪过、功德增长的殊胜善知识,爱重之心当胜过自己的生命,对于自己的身心,每个人都倍加珍惜爱重,但对于金刚上师胜善知识,念其恩德,更应胜于爱重自身的百倍。上师法王如意宝也讲过,修行人若欲得解脱成就,必须依止善知识,爱重善知识,善知识在自己修行中甚为重要。

  但对善知识必须首先仔细地观察,无论再出名的大德,只有自己从心里真实地生起了不变的信心,才再去皈依求法,不要人云亦云,今天这里来一位上师蜂涌到这里,明天那里又来了一位上师又蜂涌到那里。还有些人特意去请问上师自己的前世与后世,如果对释迦牟尼佛的教法稍微有信心的人,就已不必再去问别人,"欲问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往往这种人即便是真的遇上一位具法相的善知识,也只是三分钟的热情,过后,常在善知识身边也不会请教什么。对于一个修行人来说,一旦依止了,就应一直依止下去,即便是依止以后的过程中,看见了上师显现世人所不能理解的行为,只要自己具足信心照样可以成就,象造了三个无间罪的大天比丘,其弟子对他有信心,结果都已成就了。如果弟子没有信心,即使上师是佛菩萨再来,也不可能得成就,象当初世尊在世时的提婆达多和善星比丘,对世尊没有信心,还是堕入了三恶道。所以,是否成就不在于依止的上师多少,而在于自己对上师是否有信心,依止一百位乃至更多位也不一定能问到什么的,倘若舍弃了其中一位上师,则更糟糕,再来一百位上师也无法使你成就。另外我们应该向以前的嘎单派的大德学习,在听到上师讲自己的过失时非常高兴,以期日日有所改进。

  7.入佛教之门为皈依:

  自亦缚于轮回故 世间天力能救谁

  是故依止不虚者 皈依三宝佛子行

  真实不虚的皈依处是佛法僧三宝,而不是世间的天神、地神、护法神等,因为他们自己还未从烦恼中彻底解脱出来,仍束缚在轮回中,他们还有什么能力救护我们呢?上师说,马琴神山的护法神,虽然是八地菩萨,也还包括在世间护法神之内,还有其它的护法神,对于他们,我们可祈祷供养,使其护持弘法利生顺利圆满,但对他们皈依、顶礼是不应理的,更不能把他们作为究竟的皈依处,始终真实不欺的唯有佛法僧三宝,至心皈依三宝方可得到究竟的解脱,故每位佛弟子应一心一意地皈依三宝。对此,我们应该时时处处从心里来衡量自己是否已真实地皈依?每当遇到违缘时,每当遇到外道时……,是否能自然而然地祈祷三宝?皈依是一种决心和信心,而不是暂时的依托,故佛子当至心皈依佛法僧三宝。

  以上是一个大乘弟子所应具备的前提条件,也即是前行。接下来阐述一个大乘弟子的发心与行为的标准,也即是正行,以修行人从低到高的根机共分三个方面。

  1.下士道;2.中士道3.上士道。

  1. 下士道:

  诸极难忍恶趣苦 能仁说为恶业果

  是故虽遇生命难 终不造罪佛子行

  现在三界轮回的各道众生,尤其是地狱、饿鬼、畜生道的众生,恒时都在遭受难以忍受的各种痛苦,人道也有生老病死,事与愿违等等三苦八苦,释迦能仁说此为往昔所造恶业之果报,这在《百业经》等讲述因果的经中有详细说明。如果在遇到违缘和痛苦时,都能自然地认为肯定是自己以前所造恶业的报应,这样今生很多的违缘和痛苦能转为道用,成为修道中的逆增上缘。所以,现在得此暇满之人身,纵遇命难也绝不能再造恶业。正象《白莲花·释迦牟尼佛传记》中世尊在因地中修行时,曾这样说过:因为人生的短暂,我不愿造恶业,也因为人生的短暂,我只愿做善业。佛弟子应该学佛如是行,现在世间上很多人整天造恶业也难以维持生活。

  2. 中士道:

  三有乐如草头露 一瞬刹那毁灭法

  恒时不变解脱果 希求其是佛子行

  视三界轮回的刹那安乐如草头之露珠,日光一照便会消失,苦苦求得的财色名食睡等暂时的安乐也是无常的,因为这些都是有漏之乐,正如《金刚经》中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所以我们不应贪求世间的暂时安乐,而应该希求恒时不变的佛果,这是佛子的行为。

  3. 上士道。上士道的学处很丰富,分为⑴应发菩提心的理由,⑵修两种菩提心,⑶学菩萨戒三个方面。

  ⑴应发菩提心的理由:

  无始时来慈我者 诸母若苦我何乐

  是故为渡诸有情 发菩提心佛子行

  自无始以来,一切轮回中的众生都作过我的母亲,慈爱过我,这些轮回中的母亲如果沉溺在轮回中恒受苦,那么我怎能忍心只有我一个人得到解脱,享受安乐?作为一个学佛的人,应该学佛之愿行,为一切如母众生得到最究竟的解脱而发无上菩提心,这是成佛的根本。佛无始劫来因为利益众生而成佛,而众生无始时来为了自己而轮回,因此菩提心是一个修行人成佛的必由之路。

  ⑵修两种菩提心:①修世俗菩提心,②修胜义菩提心。

  ① 修世法菩提心又分两个方面:A.入根本慧定时修自他交换;B.后得(出定)时违缘转为道用。

  A. 入根本慧定时修自他交换:

  诸苦生于欲自乐 诸佛生于利他心

  由此自乐与他苦 确当交换佛子行

  每一道的众生痛苦其来源,都是因为无始劫来只求自己得到安乐而造下了很多恶业之故。而象释迦牟尼佛那样的三世诸佛因为饶益了众生的缘故,而成熟了究竟的安乐智慧。所以,我们在修行中,应学习把自己的安乐让给别人,把别人身心的不安与痛苦拿来由自己代受,应当这样修自他交换。这个修法加持力很大,能在短时间里使自己的性格转变得很好,资粮积累得很快,上师法王如意宝也一直这样发愿:愿世间所有众生痛苦自己代受,自己所有安乐一切众生都能得到。我们大家也应该常常在遇到病痛等违缘时发愿一切众生远离这种痛苦,遇到欣喜顺缘尤其是法喜时,发愿一切众生都得到如是安乐。科学也已经证明了心的力量是不可思议的。所以,我们的发心肯定对众生有利。以前阿底峡尊者请弟子加持他,也是因为弟子已发起了菩提心。

  B. 后得时违缘转为道用分四个方面:a.将不欲意的四法转为道用;b.将二种难忍转为道用;c.将二种盛衰转为道用;d.将二种烦恼转为道用。

  a. 将不欲意的四法转为道用又在四个方面:a1将无得转为道用;a2将痛苦转为道用;a3将诽谤转为道用;a4将挖苦转为道用。

  a1将无得转为道用:

  谁以大欲图财物 一切夺或令人夺

  乃身受用三世善 回向于他佛子行

  如果一个人以大贪欲心将我的衣食等资生之财物抢去了或偷去了,或教唆别人如此对待我,我非但不生嗔恨心,也不报仇,反而能把自己所受用的财物善根及身体全部回向给他,这行为确实非常高尚。但有的人往往连几句话的气都受不了,有的人被偷了,简直恨得想马上杀掉小偷,这就现出了我们的心理与菩提心之间的巨大差距。一个真正发起大悲心的人,凡见到他、听到他的声音及与他结缘的众生,都会蒙受利益。

  a2将痛苦转为道用:

  吾虽无有少罪过 何人若断吾之头

  然以悲心于诸罪 自身代受佛子行

  我们一个修行人,各方面都做得很好,但是突然有一人无缘无故地对自己生起了大嗔心,制造各种违缘,甚至还要砍我的头,学菩萨道的人,这时就应对他生一个大悲心,非但不起怨憎,还要发心代受一切罪过。但有些人不要说杀头,甚至连别人不小心踩了一下坐垫就讨厌得不得了,这就是修行不好的表现。

  a3将诽谤转为道用:

  何人百般诽谤吾 虽已传遍三千界

  吾犹深怀仁慈心 赞叹他德佛子行

  如果我自己对别人没做任何有害之事,而别人却对我作无因诽谤,并大肆宣扬,使自己的臭名远扬,此时,对于修行者来说,非但不憎恨他,而是真实地慈悲他可怜他,而且不断赞叹他的功德。但对我们一般人来说,往往是自己确实做错了,但在别人批评时,还是气得脸红脖子粗,过后还耿耿于怀,开始去对他人作无因诽谤,这对一个修行者来说是极不应该的。当遇到别人的诽谤时,可以这样多向内观自己:这是因果报应、是空谷声,是对自己修行的考验,自己不能被八风吹动,对方可能是佛菩萨的化现,即便是个凡夫我也不能对他生嗔心,因为,他已经造了恶业,非常可怜,应从心底里对他生起一个悲心,并经常赞叹他的功德,这才是大乘佛子的行为。

  a4将挖苦转为道用:

  何人于聚众人处 揭发吾过说粗语

  于彼还生善师想 恭敬其是佛子行

  一个人在众人集聚之处,故意揭发自己的过失,并说一些难以入耳的粗语,自己不恨他,还把他看成是自己的善知识,使自己能发现缺点,故…

《佛子行三十七颂略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如何面对痛苦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