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人的山洞中舍棄世間的一切而修行,所以,舍棄此世是大乘菩薩的殊勝行爲。
5.遠離愚伴使修道無違緣:
交近彼使增叁毒 並減聞思修事業
能轉慈悲滅盡者 離惡友爲佛子行
對于一個尚未成就的修行者來說,必須遠離惡友,否則修行不會增上,反而增長自己的貪嗔癡叁毒,即便一個人最初人格很好,但後來結交了一個人格不好的人,慢慢地潛移默化,即所謂的"近墨者黑"。即常遠離惡知識,永離一切諸惡道"這個願,對于一個修行者來說非常非常地重要,上師如意寶在僧衆前也一再地強調。當然,現在人心多爲不善,大家要完全做到不交惡友這一點不容易,但是記住這個竅訣並經常來提醒自己,會逐漸對自己有益的。
6.修道順緣依止上師:
依止何者滅罪過 功德增如上弦月
勝善知識比自身 尤爲愛重佛子行
何者是代指上師善知識,依止善知識,以其引導及加持,使自己能精進于聞思修,消盡往昔所造的種種罪業,戒律清淨,慈悲心增長等各種功德也會如初一至十五的上弦月一樣不斷地增長乃至圓滿,對一位能使自己滅盡罪過、功德增長的殊勝善知識,愛重之心當勝過自己的生命,對于自己的身心,每個人都倍加珍惜愛重,但對于金剛上師勝善知識,念其恩德,更應勝于愛重自身的百倍。上師法王如意寶也講過,修行人若欲得解脫成就,必須依止善知識,愛重善知識,善知識在自己修行中甚爲重要。
但對善知識必須首先仔細地觀察,無論再出名的大德,只有自己從心裏真實地生起了不變的信心,才再去皈依求法,不要人雲亦雲,今天這裏來一位上師蜂湧到這裏,明天那裏又來了一位上師又蜂湧到那裏。還有些人特意去請問上師自己的前世與後世,如果對釋迦牟尼佛的教法稍微有信心的人,就已不必再去問別人,"欲問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往往這種人即便是真的遇上一位具法相的善知識,也只是叁分鍾的熱情,過後,常在善知識身邊也不會請教什麼。對于一個修行人來說,一旦依止了,就應一直依止下去,即便是依止以後的過程中,看見了上師顯現世人所不能理解的行爲,只要自己具足信心照樣可以成就,象造了叁個無間罪的大天比丘,其弟子對他有信心,結果都已成就了。如果弟子沒有信心,即使上師是佛菩薩再來,也不可能得成就,象當初世尊在世時的提婆達多和善星比丘,對世尊沒有信心,還是墮入了叁惡道。所以,是否成就不在于依止的上師多少,而在于自己對上師是否有信心,依止一百位乃至更多位也不一定能問到什麼的,倘若舍棄了其中一位上師,則更糟糕,再來一百位上師也無法使你成就。另外我們應該向以前的嘎單派的大德學習,在聽到上師講自己的過失時非常高興,以期日日有所改進。
7.入佛教之門爲皈依:
自亦縛于輪回故 世間天力能救誰
是故依止不虛者 皈依叁寶佛子行
真實不虛的皈依處是佛法僧叁寶,而不是世間的天神、地神、護法神等,因爲他們自己還未從煩惱中徹底解脫出來,仍束縛在輪回中,他們還有什麼能力救護我們呢?上師說,馬琴神山的護法神,雖然是八地菩薩,也還包括在世間護法神之內,還有其它的護法神,對于他們,我們可祈禱供養,使其護持弘法利生順利圓滿,但對他們皈依、頂禮是不應理的,更不能把他們作爲究竟的皈依處,始終真實不欺的唯有佛法僧叁寶,至心皈依叁寶方可得到究竟的解脫,故每位佛弟子應一心一意地皈依叁寶。對此,我們應該時時處處從心裏來衡量自己是否已真實地皈依?每當遇到違緣時,每當遇到外道時……,是否能自然而然地祈禱叁寶?皈依是一種決心和信心,而不是暫時的依托,故佛子當至心皈依佛法僧叁寶。
以上是一個大乘弟子所應具備的前提條件,也即是前行。接下來闡述一個大乘弟子的發心與行爲的標准,也即是正行,以修行人從低到高的根機共分叁個方面。
1.下士道;2.中士道3.上士道。
1. 下士道:
諸極難忍惡趣苦 能仁說爲惡業果
是故雖遇生命難 終不造罪佛子行
現在叁界輪回的各道衆生,尤其是地獄、餓鬼、畜生道的衆生,恒時都在遭受難以忍受的各種痛苦,人道也有生老病死,事與願違等等叁苦八苦,釋迦能仁說此爲往昔所造惡業之果報,這在《百業經》等講述因果的經中有詳細說明。如果在遇到違緣和痛苦時,都能自然地認爲肯定是自己以前所造惡業的報應,這樣今生很多的違緣和痛苦能轉爲道用,成爲修道中的逆增上緣。所以,現在得此暇滿之人身,縱遇命難也絕不能再造惡業。正象《白蓮花·釋迦牟尼佛傳記》中世尊在因地中修行時,曾這樣說過:因爲人生的短暫,我不願造惡業,也因爲人生的短暫,我只願做善業。佛弟子應該學佛如是行,現在世間上很多人整天造惡業也難以維持生活。
2. 中士道:
叁有樂如草頭露 一瞬刹那毀滅法
恒時不變解脫果 希求其是佛子行
視叁界輪回的刹那安樂如草頭之露珠,日光一照便會消失,苦苦求得的財色名食睡等暫時的安樂也是無常的,因爲這些都是有漏之樂,正如《金剛經》中雲"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所以我們不應貪求世間的暫時安樂,而應該希求恒時不變的佛果,這是佛子的行爲。
3. 上士道。上士道的學處很豐富,分爲⑴應發菩提心的理由,⑵修兩種菩提心,⑶學菩薩戒叁個方面。
⑴應發菩提心的理由:
無始時來慈我者 諸母若苦我何樂
是故爲渡諸有情 發菩提心佛子行
自無始以來,一切輪回中的衆生都作過我的母親,慈愛過我,這些輪回中的母親如果沈溺在輪回中恒受苦,那麼我怎能忍心只有我一個人得到解脫,享受安樂?作爲一個學佛的人,應該學佛之願行,爲一切如母衆生得到最究竟的解脫而發無上菩提心,這是成佛的根本。佛無始劫來因爲利益衆生而成佛,而衆生無始時來爲了自己而輪回,因此菩提心是一個修行人成佛的必由之路。
⑵修兩種菩提心:①修世俗菩提心,②修勝義菩提心。
① 修世法菩提心又分兩個方面:A.入根本慧定時修自他交換;B.後得(出定)時違緣轉爲道用。
A. 入根本慧定時修自他交換:
諸苦生于欲自樂 諸佛生于利他心
由此自樂與他苦 確當交換佛子行
每一道的衆生痛苦其來源,都是因爲無始劫來只求自己得到安樂而造下了很多惡業之故。而象釋迦牟尼佛那樣的叁世諸佛因爲饒益了衆生的緣故,而成熟了究竟的安樂智慧。所以,我們在修行中,應學習把自己的安樂讓給別人,把別人身心的不安與痛苦拿來由自己代受,應當這樣修自他交換。這個修法加持力很大,能在短時間裏使自己的性格轉變得很好,資糧積累得很快,上師法王如意寶也一直這樣發願:願世間所有衆生痛苦自己代受,自己所有安樂一切衆生都能得到。我們大家也應該常常在遇到病痛等違緣時發願一切衆生遠離這種痛苦,遇到欣喜順緣尤其是法喜時,發願一切衆生都得到如是安樂。科學也已經證明了心的力量是不可思議的。所以,我們的發心肯定對衆生有利。以前阿底峽尊者請弟子加持他,也是因爲弟子已發起了菩提心。
B. 後得時違緣轉爲道用分四個方面:a.將不欲意的四法轉爲道用;b.將二種難忍轉爲道用;c.將二種盛衰轉爲道用;d.將二種煩惱轉爲道用。
a. 將不欲意的四法轉爲道用又在四個方面:a1將無得轉爲道用;a2將痛苦轉爲道用;a3將誹謗轉爲道用;a4將挖苦轉爲道用。
a1將無得轉爲道用:
誰以大欲圖財物 一切奪或令人奪
乃身受用叁世善 回向于他佛子行
如果一個人以大貪欲心將我的衣食等資生之財物搶去了或偷去了,或教唆別人如此對待我,我非但不生嗔恨心,也不報仇,反而能把自己所受用的財物善根及身體全部回向給他,這行爲確實非常高尚。但有的人往往連幾句話的氣都受不了,有的人被偷了,簡直恨得想馬上殺掉小偷,這就現出了我們的心理與菩提心之間的巨大差距。一個真正發起大悲心的人,凡見到他、聽到他的聲音及與他結緣的衆生,都會蒙受利益。
a2將痛苦轉爲道用:
吾雖無有少罪過 何人若斷吾之頭
然以悲心于諸罪 自身代受佛子行
我們一個修行人,各方面都做得很好,但是突然有一人無緣無故地對自己生起了大嗔心,製造各種違緣,甚至還要砍我的頭,學菩薩道的人,這時就應對他生一個大悲心,非但不起怨憎,還要發心代受一切罪過。但有些人不要說殺頭,甚至連別人不小心踩了一下坐墊就討厭得不得了,這就是修行不好的表現。
a3將誹謗轉爲道用:
何人百般誹謗吾 雖已傳遍叁千界
吾猶深懷仁慈心 贊歎他德佛子行
如果我自己對別人沒做任何有害之事,而別人卻對我作無因誹謗,並大肆宣揚,使自己的臭名遠揚,此時,對于修行者來說,非但不憎恨他,而是真實地慈悲他可憐他,而且不斷贊歎他的功德。但對我們一般人來說,往往是自己確實做錯了,但在別人批評時,還是氣得臉紅脖子粗,過後還耿耿于懷,開始去對他人作無因誹謗,這對一個修行者來說是極不應該的。當遇到別人的誹謗時,可以這樣多向內觀自己:這是因果報應、是空谷聲,是對自己修行的考驗,自己不能被八風吹動,對方可能是佛菩薩的化現,即便是個凡夫我也不能對他生嗔心,因爲,他已經造了惡業,非常可憐,應從心底裏對他生起一個悲心,並經常贊歎他的功德,這才是大乘佛子的行爲。
a4將挖苦轉爲道用:
何人于聚衆人處 揭發吾過說粗語
于彼還生善師想 恭敬其是佛子行
一個人在衆人集聚之處,故意揭發自己的過失,並說一些難以入耳的粗語,自己不恨他,還把他看成是自己的善知識,使自己能發現缺點,故…
《佛子行叁十七頌略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